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004年第03期 >

第6章

2004年第03期-第6章

小说: 2004年第03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情洋溢又切中肯綮的谈话,有对屠岸先生作品的高度评介和深入剖析,也有对屠岸先生人品的赞扬。2003年湖北诗事
  1.成立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省作协副主席谢克强、刘益善任主任委员。
  2.出版诗专号。《长江文艺》2003年1月号为诗专号,集中展示活跃在诗现场的湖北实力诗人谢克强、张执浩、鲁西西、田禾、余笑忠、哨兵等数十位诗人的诗歌新作。
  3.2003年3月,《新诗刊》创刊,季刊,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门分院新诗研究所主办。
  4.2003年3月28日至30日,由武汉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及学术讲座活动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谢冕、陆耀东、洪子诚、黄曼君、吴思敬、程光炜、陈仲义、王光明、古远清、谢克强、樊星、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唐晓渡、臧棣等50余人参加会议。新诗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龙泉明主持会议。
  5.湖北诗人田禾的《田禾乡土诗歌评论集》出版,集中收录了诗人、诗评家叶延滨、朱先树、程光炜、管用和、张永健、谢克强、刘益善等人的诗评文章。文学批评家王先霈、诗人韦启文作序。编读往来高洪波同志:
  您好!
  我们素不相识。2003年,我特意订了半年的《诗刊》,目的是退休后多读一些书和诗歌。从今年的一至九月号看,《诗刊》的确比过去办得活,办得大有进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形式活泼,而且很美。这比过去32开本那种死板的排版,寥寥的栏目,可以说是大大的超越。
  二是栏目设计得好。像“中国诗人”,每期重点介绍一位现当代诗人,这对读者了解我国的著名诗人很有好处。像“当代诗人群像”,每期介绍几位有成就的诗人,这对了解我国的诗歌发展和诗人群体,大有好处。可以说,这是展示我国诗歌画廊最美的一道风景。像“外国诗”、“中国新诗选刊”也办得不错,很有特色。特别是第6期“儿童诗回放”,从诗人发诗的时间和诗人的年龄由远而近排列,像儿童诗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确实独具匠心!
  三是从今年几期看出,《诗刊》已重视起诗歌的社会效应,即重视起文艺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精神这一十分重要的思想性问题。像第3期“二十二岁的春天”——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第6期“抗击非典”诗传单、“我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诗抄,第9期“怀念铁人”——大庆油田诗专辑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这三期里这些栏目中,的确既有很健康的思想性,又有很好的艺术性的佳作!像大卫的《还原一个名字》(第3期)、卢卫平《护士长日记》(第6期)、吕天琳《那雕像禁不住喊了一声》(第9期)等,就属好诗。这和文革前、文革时期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因为照此走下去,刊物办不成百花齐放。
  作为读者,我真心希望《诗刊》越办越好,越办越有水平!这里再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好栏目应保持下去。二、对青年诗人和作者,应持积极的态度,给予培养。但亦应选其好诗,而不应不惜版面滥发。三、关于那些号称不收参赛费实质上变相收所谓评审费,所谓获奖选集而且不付作者稿费之类的诗歌大奖赛广告,应杀住一律不发。诗歌大赛是为推动诗歌的繁荣发展,而不是唯利是图从诗人及作者身上搜刮钱财。这样的广告,也有损《诗刊》的名声。
  以上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诗人现在时
  刘征  在2003年避“非典”期间写了20多首诗,7月份后又赴长白山、广西采风,又写了一大批诗,还编辑了自己的三本书:杂文集《梦见3000年》、诗集《20年诗选》、《蓟轩诗词》,今后的创作计划仍是“随缘”,继续写自己的三大版块:新诗、旧诗、杂文。
  林染  近期创作以儿童诗为主,出版了《国花国树歌谣》、《秋天的朗诵》等儿童诗集。现在正思考有关社会、人类生存所面临的较深刻的问题,准备写一些大题材的诗。写作之余常携妻儿去祁连山捡美丽的石头。古马  刚写完两首长诗《古渡落日》、《西凉短歌》。这两首诗在他的作品中变化较大,融人了诗经的体式和谣曲、民俗的风格,语言上也更加清澈。
  庞培用了大半年时间在研究“吴歌”。孔子所说“诗三百”中民歌部分大多是吴歌,其中的口语经得起百姓审美。读着它,使人感受到近距离的汉字之美。预计在2004年油菜花开之前的春天,国际诗坛动态’200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奖获得者
  威廉斯:成年人的诗歌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成立于1950年3月16日。其颁奖典礼与餐会也是美国文坛年度盛事。由于强调的是美国籍作者的英文作品,除了文学性的成就,也往往能在所选的作品中反映出美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认同意识等。
  我不知道在纽约诗歌界有没有不认识威廉斯的,他获得的奖项实在是太多了。除了2000年的普利策奖之外,他还获得过全美图书批评家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以及其他的许多荣誉称号。如果说他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是他变得更老了——他今年66岁了。一个老年人通常所拥有的话题,变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比如养颐弄孙,比如怀念孩提时代,比如参加老朋友们的葬礼。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年老意味着他的创造力——作为一个诗人,创造力就如同生命——在凋谢。
  不过,他却把这样一个摧残人的残酷现实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就像授奖原因里面说的那样:“他的语调更多地是光芒而不是回望。曾经发生的事成为他建构对于当前事物看法的参考,不是努力打造快速的答案,而是用来修筑丰富远景的工具”。
  所以,  当我阅读和比较他年轻时候的作品和他的得奖作品《唱歌》的时候,我只是更加颤栗地感受到他越来越年老可是越来越显得锋利的创造力,尤其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总是寻找最为不寻常的事件来体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敏锐观感,但是他却有超强的能力,用最普通的事件和最日常的老年人的生活事件,以及老年人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来磨砺这个世界对于寻常的偏见。
  实际上《唱歌》这本书中令我感动的是他在2001年那个疯狂的9月,那个满世界都是烟尘的时候,发出的沉重的思考:
  战争(2001年9—10月)
  就像炸弹机师在我们的日子里,有人会想,用他们的雷达
  和他们永远正确的红外线,呼啸着,无法听见,无法看见,无法分类
  数字引信神秘地点燃,从硝烟弥漫的中心翻滚出来
  或者像希腊和特洛伊的神明,当他们厌倦他们的生灵
  
  “血肉被无聊的青铜麻醉。”悄然离开,或者就像'神明
  我们心里想着自己,我们用嘴巴替他们说话,然后离开。
  他们战斗直到除了石头和尘埃和散落的骨头什么也没留下
  ★俄将给布罗茨基建雕像
  《共青团真理报》2003年10月15日发表了关于著名俄罗斯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雕像象征意义的文章,文章认为为布罗茨基建立的雕像将是罕见的、独树一帜的雕像。
  在布罗茨基最佳雕像的国际比赛中,圣彼得堡的雕塑家符·齐文和弗·罗曼诺夫斯基获胜,并获得1.5万美元的奖金,在他们的石雕上表现的不是诗人的形象——人们所熟悉的诗人的面孔、眼镜、双手插在衣兜中,而是他的诗。乍一看,雕像似乎过于简单,如果不是粗糙的话:两根不高的花岗石大圆柱构成伸向水面的台阶,上面刻有诗人的诗行。河水的浪花将直接飞溅在雕像上,而在河水上涨时诗行将淹没在水下。这恰恰是雕塑家们构思的精华:
  “我不想选择
  任何国家,任何墓地,
  瓦西列夫岛
  我将在那里葬身”
  2004年夏初,伟大诗人的这些诗句将具体得以实现,他的雕像,确切地说,他的诗的雕像将树立在瓦西列夫岛上,在矿业学院对面的沿岸街旁。
  ★法国诗人维彤:我喜欢中国当代诗
  近日,参加“法国作家看上海”活动的近十位法国作家、诗人在上海进行座谈。法国诗人让·雅克·维彤表示他非常喜欢中国的当代诗歌。首先因为中国当代诗歌的时代感非常强,与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他可以通过诗歌来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其次还因为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可以找到一些在法国诗歌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音、韵律方面,它们所带来的美感和法国诗歌是不一样的。
  维彤还谈到当代法国诗歌的现状。他说,当代法国诗歌发展比较快,涉及的领域很多,内容广泛,而且诗歌样式多样化,在诗歌表演、音乐诗、配乐诗、诗朗诵、可视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张炜短诗六首
■  张  炜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协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起开始发表小说。现出版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120余部,计85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等11部,中篇小说《蘑菇七种》、《秋天的愤怒》等18部,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玉米》、《冬景》等130余篇,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诗《皈依之路》、《松林》等。作品在海内外获奖三十余次,被译为英、德、法、日等文字,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单行本三十余部。
  《古船》分别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古船》与《九月寓言》入选《中国文学百部经典》(北京大学)。
  近作长篇小说《外省书》和《丑行或浪漫》在文坛反响强烈。从小于连到皇宫  ——布鲁塞尔街头  1  他没有衣服  我是说小于连  一个名闻世界的小顽童  铜做的孩子  有良好的出身  它翘翘着哩  2  他有华丽的衣服  我是说皇家卫士  仪式铺天盖地  巍巍的岩石和颤颤的花朵  枪刺翘翘着哩  当我腰疼的时候  当我腰疼的时候  我就知道远方的那团火  到底离这里有多远  我听到了叹息和微笑  还有喘吁吁的呼唤  大山的体积和重量  让我一次又一次抚摸  这样一直到太阳落下  一直到入夜的一刻钟里  我的腰又在隐隐作疼  俺  俺是丛林里的掩护哩  俺从兔子的耳朵上  捉到了一丝丝毛发哩  俺携着一壶金色的酒  去出席一个毛茸茸的会议哩  俺回忆着苦菜大娘  手里彤红的毛绠哩  俺从夏天走到冬天  欧洲的雪路都不怕哩  粉细的雨  ——里昂小记高山教堂粉细的雨丝古诗有云寒侵骨第三大学理石柱下让人想念五月资产阶级的鲜花三三两两的文学午餐使用塑料刀叉无情无意的红酒颜色真像昨天的玫瑰花我听到了铁轨被吱吱碾响一瞬间又想到了荷兰后来我再也忍不住引用了雨果一百年前的俏皮昨夜思念又一次抵达让人一遍遍从原初出发我感到冰凉世界的西部正在心中一寸一寸润化来龙口的火车它铿铿锵锵多像一座海港的故事可惜它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故事当梦中的煤堆积到泰山那么高就在我心中化作了五岳之首从很小就手持铁桶拣煤渣饮着冰冷的水看窗外一闪而过的蜀葵自认为是坐在一列昼夜不停的火车上我们回家乡  我们豪迈地回到家乡  也许有了它的嘶叫之声  人的岁月才不会古老  有人歌唱着带电的肉体  回顾从这边的码头到那边的东北  那一长串深山老林的故事和  人参娃娃的美妙传奇  老爷爷的胡子是黑的然而很长  姨母最美丽的女儿乘火车嫁到富锦  我至今记得她的女婿留了分头  一双眼睛像杏核一样  那节奏分明的雷声啊  那铁块做成的大蜈蚣啊  你追我赶的异乡童年纷纷散去时  只剩下了一个脚步蹒跚的老者  他在昂昂的汽笛声里望着西部  人和拐杖一起在寒风里颤抖  多少次夜里醒来听着咣当咣当的声音  信号灯从窗棂上一寸寸扫过  桔子的香气中有一只手伸过来  把我圆圆的脑壳摸了三遍  故地像犄角挂满了不幸的荣誉我是半岛不幸中出生的孩子神奇的日子才刚刚开始我们都像过节一样穿上了新衣如同等待一场快乐的殖民在钢铁的碰撞声里雄心勃勃从此我们也成了自豪的一代心灵的荒野筑起了记忆的丰碑碑上镌刻了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着拓荒者的一部编年史我梦见自己飞一样跨过铁轨去摘那悬在树梢上的一串冰樱桃暮年颂
  智慧老人双目混浊像一个退役的演员那样因循守旧地寻觅慈祥的表情他很快就忘记了无花果树下亲手留下的累累创伤还有因此而洇流不息的生命的汁水


诗是我的最爱
■  张  炜
  我开始写的第一行文学作品就瞄准了诗。后来我发表了诗。当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个有才华的人。1976年《诗刊》要发表我的一组写海的诗,但通知后不久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当年的风云变幻比较快,这一组诗也就完了。
  同时我开始写小说,但我知道诗对于我差不多等于一切。没有诗,即没有我的小说。
  小说与诗是不能分离的,它们是一回事。我一直没有停止写诗,我在最痛苦和最幸福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写一首诗,而不是小说或散文。我可不是一个业余诗作者,诗是我的文学的全部。我在用各种方法写诗。小说的奥秘是诗,诗的奥秘还是诗。


闪电花环
                             孔雀河是怎么蓝  起来的(外一首)董培伦博斯腾湖是蓝孔雀的摇篮一个波浪就是一只开屏的孔  雀孔雀河是博斯腾湖分娩的你说它怎不带有母亲的本色孔雀河的道路尽管曲曲弯弯却难阻挡孔雀们你唱我和它们仿佛有个共同的心愿要用心血染绿亘古的荒漠于是染绿了雄伟的铁门关于是染绿了磅礴的库尔勒看它们急切欲飞的模样好像还要染绿塔里木河赏  月今夜古老而又常新的光流在轮台上空无声地流淌淋湿的胡杨林、红柳丛摇曳着甜蜜走进梦乡而我徘徊于轮台市郊的军营里站在“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诗  句上眺望远处,可是岑参月下吟诗的
  背影更远处可是他戍边时驻军的
  营帐而今他已走进历史的深处他吟唱的诗句也许被人遗忘因为在今天的轮台四周再也找不见那片古老的荒凉一辆辆装满油罐的卡车,鱼
  贯而来月光下像山冈轻轻晃荡仿佛说,不必再寻找了“荒凉”那厮已逃到沙漠中央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才能听到她凄惋而又无奈的
  绝唱在武都朝阳洞见到灰鹤雪  潇鹤落在大树最高的枯枝上  鹤像树叶一样暖着那根老枝  像忠臣一样  守着一个王朝鹤的背后云飘雾绕  云雾里  端坐着佛和菩萨鹤就在佛和菩萨的眼睛里风  起雨落鹤的眼前是白龙江最漂亮的  一条曲线像年轻母鹤的腰  像快乐的  小鱼  像大地上的迷途像一个人慢慢向神跪下  鹤  啊  鹤一声怪叫亮开了自己的翅膀  像打开  了一扇迎着朝阳的窗子黑夜里的挖掘机王桂林挖掘机在黑夜里,比黑夜  黑。它笨拙的动作,缓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