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命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爱学习,是我们惟一的、永恒的动力。没有什么能够使我们停下来,除非生命走向了终结。”思想家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人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惟有他的思想可以留存下来。洞察力来自思维的积极活动,而决不会从懒惰或迟钝的头脑中产生;勇敢通常只会出现在那些勇于面对艰辛与危险和真正了解自己力量的人身上;自信也往往只青睐那些善于利用自己的激情与力量的人,只有那些为未来作好准备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歌德曾经感慨道:“我相信灵魂是永恒存在的,因为这可以用我的意识活动来加以证实。如果我不停地工作直到死去,那么大自然一定会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将会让我的精神得到永恒。”
《善待命运》第二部分追寻生命的不朽(2)(图)
有这样一句谚语:“美德是智慧的孪生姐妹,善良就像是人的眼睛。”所有的宗教都信奉这样一个信条:拥有美德,智慧的光芒才会照耀你的头脑。“人应该永远遵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才会把恭敬当做自高自大的本钱。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头脑健康的人对宇宙法则有一种洞察力,人的尊严同样需要在法则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美德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尊严与高贵的一种延伸。在我看来,信奉法则是非常明智的,它是与高尚相通的,是那些高贵灵魂栖身的圣殿和庇护所。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失败的命运。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从来都不会偏袒某一个人,失败决不会因为我们的自尊而远离我们。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对美德和智慧的追求中得到补偿,我们的生命在这种追求中获得了永恒。一位圣徒曾经说过:“如果真理存在,那么我就存在;如果正义存在,那么我就存在。” 牺牲是衡量美德的砝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美德而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财富、健康甚至生命。人们会赞扬他,为他的高尚行为落下崇敬的热泪,他的生命在人们的心中获得永生——就像穆罕默德所说的:“没有死亡,只有永生,向那些在通往神的道路上死去的人们致敬吧。” 灵魂不灭并不意味着生命得到延长,而只是生命的延伸。不朽不仅仅是指一种长久,而是指灵魂超越了时间,就像高尚的人可以通过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来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当我们只是凭着感性生活时,我们很少思考时间这个问题,而精神世界却常常关注时间对于人类的意义。耶稣从来没有为我们过多地解释什么,然而他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超越时空,感受到某种永恒。 诚实正直使人们获得不朽,崇敬、挚爱和坚强的意志能够使人们超越恐惧,使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好。人们通常把耶稣尊称为灵魂不灭信条的创始人,其实,耶稣从来不曾软弱或伤感过,他对解释一向持有审慎而有节制的态度,从来没有祈祷过让自己获得不朽。而柏拉图和西塞罗却任由自己去超越精神的严格界限,用灵魂不灭来满足人们追求永恒的需要。 阎摩说灵魂没有诞生,所以它也不会死亡;灵魂不是从什么地方创造出来的,所以也不创造任何事物。不是诞生的灵魂是不死的、永恒的,尽管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是神秘中最神秘的,伟大中最伟大的;灵魂是肉体中的精神,是无常中的永恒。人无法通过知识、理智和五花八门的科学去研究和解读灵魂,惟有在灵魂的渴望中才能与灵魂同在,灵魂的真谛就在灵魂之中。
《善待命运》第二部分付出是回报的起点(图)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二者相互依存着——打就意味着被打;眼睛换眼睛;牙齿换牙齿;血液换血液;对策换对策;爱换爱——只要懂得给予,你就可以获得。浇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浇灌——“你想拥有什么?”上帝问道,“你得到的其实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谁不劳动谁就得受冻挨饿,害人等于害己,诅咒他人也会得到诅咒的报应;如果你把镣铐挂在奴隶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将另一头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恶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傻瓜。 教义里就是这样书写的,因为现实生活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行为是由超越我们的意志力之上的自然法则所掌握和规范的,我们的目标锁定在一个远离公众道德的美好结局上,但是我们又是按照计划本身,即按照连接于世界两极的不可抗拒的磁力场进行运动的。人是可以不说话的,但是他却在作着判断——根据肉眼的观察和周围人们的言辞,来顺着或逆着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观点都会对观点的发出者作出反应,就像是系着丝线的圆球,一端被抛出,而另一端仍然还在投掷者的口袋里。或者说更像扎着鲸鱼的鱼叉,小船里的卷线轴不卷动,任凭鲸鱼在水里跳跃。但是如果鱼叉不坚固,缠绕不牢固,那鲸鱼就会慢慢把线断开或者反而把船儿弄沉没。 伯克说:“没有人能够在获得一点值得庆幸的成绩时而不失去什么。”排斥主义者在排斥现代时髦生活的同时已经把自己排除在了现实生活之外,也剥夺了试图享受舒适的权利;在宗教里,那些排外主义者在试图对他人关闭天堂的大门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同时也把自己通向天堂的大门给关闭了——如果你想留下别人的心,那么你就得奉献自己的一颗心。 所有那些破坏我们社会关系中爱和平等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那些人将会遭到恐惧的折磨。然而当我处于共同关系中的时候,面对的他是一个毫无韵味的东西——就像水与水的相遇,或是两股浑浊气流相遇时的扩散和自然界毫无感情的相互作用一样。但很快就各自分散并一分为二,或是利益归我,害处归他了。我的邻居感觉到了这种非道德性,他很快就疏远了我,就像我疏远他一样。他的眼神不再是那么友好了,眼里充满了“火药味”;他周身充满了怨恨,而我却怀揣着恐惧。 所有的侮辱,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宇宙中和个体生活里,所有不公平的财富积累和权利的获得,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报应。恐惧是睿智的指示针和革命的传令兵,它教给人们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那就是腐败物始终存在于它起源的地方。我们的财富是脆弱的,我们的法律是脆弱的,我们接受过的文明教化的阶层也是无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为的恐惧减轻了,却开始对政府和财富进行喋喋不休的批判,也就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必须要加以纠正。 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正义行为的一边。用心去关爱他人,你也就会得到他人的关爱——所有的关爱都是人人可得的,而且是平等的,就像数学方程式的等式两边一样。善良的人具有绝对的善行,就像燃烧着的火焰可以尽显本性,因此你无法对他作出任何的伤害。
《善待命运》第二部分崇高的友谊(1)(图)
是钻石就让它发光,而不是去期待它的永恒性,友谊亦是如此。友谊需要的是一种宗教的审视。我们经常谈到对朋友的选择,其实,朋友更多的是自我选择的体现,把朋友看做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道风景,也就是说,他所具有的优点是你所不曾有的亮点。给这些优点一个存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升华与扩展开来。要把朋友看做真正的财富,并用心去体味一种瞬间而丰富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地去追寻丰厚的物质利益。 我们可以从廉价的友谊中得到不同的政见、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左邻右舍的便利。我们的交往为什么就不能像自然本身一样,给予我诗一般的、纯洁而普遍的伟大与高尚呢?与远处的地平线上飘着白云或大河两岸的碧草相比,难道我就应该感到我们的关系被亵渎了吗?我们不应该贬低友谊,而是要提高它的标准。我们要相信,轻蔑的行为并不会伤害我们的尊严,反而是增强与提升了我们的尊严。 我们对神圣的友谊法则无比敬重,就是不要对完美的友谊之花产生偏见。我们要想成为别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按照一个拉丁谚语的意思,至少在罪犯的心里还存在一丝的满足——你可以用极其平和的语言与你的同谋交流。罪犯的心理状态,起初是厌恶但是逐渐就会习惯。对那些我们羡慕和敬重的人们,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喜欢上他们。在两个精神并存的领域是不可能存在深层的宁静的,也不会存在所谓的相互尊敬,只有到他们的语言交流可以代表整个世界时才是可以的。 美德惟一的报偿就是高尚的美德。得到朋友的惟一途径就是你首先必须是一个能够让别人信得过的朋友。你可以走进一个人的家里,但是你却无法真正地走进他的灵魂深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灵魂就会远离你,并且永远也无法捕捉到他的一丝真正的眼神。我们看着崇高的灵魂远离而去,并且他们总是不让我们接近——我们凭什么要闯入别人的视野呢?所谓爱,就是把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加以对照。人们有时可以和他们的朋友交换各自的名字,似乎他们这样就能够表示对友谊的重视和崇敬。
《善待命运》第二部分崇高的友谊(2)(图)
有的人喜欢把友谊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起紧密的血肉联系。一个庄严的希望激活了充满忠爱的心,也许在其他地方,灵魂正在活跃、持久而大胆地存在着。他们忠爱着我们,我们也爱着他们。我们也许会庆幸自己过去的愚昧、过错与害羞,现在都已经消逝了。当我们变成成熟的男人以后,我们就会抓着英雄般的手而走向成熟。我们可以从所见到的东西中得到启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与毫无廉耻之心的人建立友谊,因为和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存在。在有些时候,我们的忍耐会暴露出我们的轻率与无知,友谊的结盟里是没有上帝的参与的。坚持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尽管有可能会损害到你的利益,但是你却会赢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在适合的环境中,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以便把你从错误的友谊关系中解脱出来,并把你重新带入一个全新的灵魂境界。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我们把与朋友的关系搞得过于神圣化,这种想法是极其愚蠢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爱的真谛。朋友可以发现并纠正我们的缺点,也会大度地容忍我们——尽管看起来朋友的做法可能是剥夺了我们的某种快乐,但是最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朋友是典型的两面神,他关注着过去与未来;他是我们经历的见证,也是即将到来的预言,是更为伟大的朋友即将到来的先兆。 我与朋友共事就像是在与我的书本打交道一样,我可以在我需要他们的地方找到他们,但不一定要经常用到他们。我们自己来决定所需要的交往,并以非常微弱的理由来承认或排斥。我无法对朋友许诺给予他更多,如果他的人格是伟大的,那么他也会使我变得一样伟大。我应该把自己奉献给我的朋友——走进去了,我就可能抓住他们;走出去了,也可能捕捉到他们。我惟一担心的是失去我的朋友,怕他们消失在天空中,在那里,他们仅仅是一丝亮光而已。 我为我的朋友感到自豪,但是我却无法与他们对话并探究他们的视角,我害怕丧失了自我。尽管它也许会给予我某种家庭的天伦之乐,但是这又可能会让我放弃崇高的追求,停止对精神宇宙或星际的探索。 如果说现在的我有所成就的话,那么我将会把这些归功于与我交往的朋友们,我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他们的帮助而不是他们拥有的财富。他们给予我的东西,是从他们那里生发出来的。 伟大的人物都明白,真正的爱是不可能没有回报的,真正的爱永远都是超越了物质以及庸俗的思想的。而当穷人们提出享用鹿肉的要求时,我们感到的不是悲哀,而是感到地球母亲的损耗以及自信者的独立。友谊的真谛就是毫无保留的、彻底而宽宏大量的信任。友谊决不是臆测或提供某种虚弱的东西。
《善待命运》第三部分读书的必要(图)
优秀的图书会使我们获益匪浅,那是高级脑力劳动的结晶。书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载体。所谓的大学教育,其实就是读书——阅读那些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科学文化水平的好书。 在图书馆里,数以百计的亲爱的朋友围绕在我们周围,只是他们被那些皮革的盒子以及纸张中的“巫士”所囚禁。而那些思想家们是知道我们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等待我们两百年、一千年甚至是两千年了,他们渴望与我们沟通,向我们表露心声。 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对读书的时间和页数作出机械的规定。顺其自然地读书,人们就能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不是随随便便地翻来翻去,强迫自己读书来打发时间。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而不要在质量不佳的图书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像《圣经》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这一本书中发展、传播下来的一样。例如:哈菲兹在波斯人眼中是天才,孔子被中国人尊奉为圣人,塞万提斯在西班牙人心中是智者的化身。所以,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就会获益匪浅,就会不断进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少量的精读或者大量的泛读,他们都会学有所得。琼森曾经说过:“当你站在那里还在思考应该让儿子读哪些书时,其他的孩子已经把书都读完了。每天都要读五个小时的书,无论读什么都可以,你很快就会变成学识渊博的人。” 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服从我们的天性,凭着兴趣去阅读是最佳的态度。自然界总是泾渭分明的,自然规律会对世间存在的一切进行过滤和筛选。书的作者在经过千挑万选之后才会脱颖而出;所有堂堂正正摆在世人面前的书都是由那些成功人士创作而成的,他们都拥有十足的信心和进步的思想,他们能够通过他们的著作表达出千千万万的人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感受和想法。阅读那些古老而著名的书籍是节省时间的好方法,不是优秀的作品是不会被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的。我知道平德尔、泰伦提乌斯、开普勒、伽利略、培根和莫尔都是不同于普通文人的优秀学者,但是在当代,要分清良莠,辨明优劣,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一定要远离那些浅薄而毫无益处的书,尽量去回避新闻界中那些琐碎的闲谈和小道消息,也不要去读那些在街上或者火车上不用问就能够知道的东西。琼森说,他经常出入高档商场——有头脑的旅行者会选择最好的旅店,因为尽管他们会多花一点钱,其实并没有花费太多,这样他们却会因此有机会结识到好的、层次高的同行者,也会获得大量宝贵的信息。同样的道理,那些名著中从头到尾都是极为深刻而精辟的思想和生动详实的例证。我们可能偶尔也会在破烂的不起眼的街道中发现想要的宝贝,但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在最好的环境中肯定能够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我有三条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第一,不要阅读当年出版的新书;第二,不要读名不见经传的书;第三,不要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做一件无法从中体会到乐趣的事情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