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3个月内禁止该产地的生猪进入广州。3个月后,生猪产地可以提出申请,农业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复查,合格了才可以再次进入广州。
5月20日,湖南湘潭警方已经刑事拘留了云湖桥镇农民赵某和另一猪农石某。湘潭市畜牧水产局称,该市已查明在广东发现的含〃瘦肉精〃的生猪来自湘潭县的这两个猪农。
湘潭生猪雪上加霜
湘潭生猪在广州被查出瘦肉精超标,随后有关部门宣布3个月内禁止湘潭生猪入穗。这对湘潭生猪的影响怎样呢?从湖南方面传来消息,封杀令让本来就低迷的湘潭生猪雪上加霜。根据顺康饲料公司湘潭业务经理刘炎木反映,表面上看,〃瘦肉精〃猪事件没有给已经低迷的湘潭生猪价格造成明显下跌。
目前,湘潭瘦肉型肉猪(100公斤)为3。0-3。1元/斤,土杂型肉猪则为2。5元/斤,十多斤左右的瘦肉型仔猪价格在20-30元/头。这个价格与前一段时间的生猪价格基本持平,甚至比相邻的株洲生猪价格还要略高一点。
但熟悉湖南肉猪市场的人士认为,〃瘦肉精〃猪事件没有让猪价下跌主要因为目前当地的猪价已经很低,没有再下跌的空间。市场人士指出,〃封杀〃将会给湘潭甚至湖南生猪养殖带来负面影响。湘潭市生猪年出栏超过500万头,出口活大猪和中仔猪超过100万头,而仅湘潭县每月出栏生猪约15万头,其中60%销往广州。广东是湘潭乃至湖南肉猪的重要消费市场,这次封杀无异于堵住了最重要的销售渠道,让本来就已经承受了很大销售压力的湘潭生猪雪上加霜,同时也会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
所以业内人士分析,这次〃封杀〃将给当地的生猪产业造成相当沉重的打击,会严重影响养猪户的积极性。由于持续低迷的价格,自去年年底以来,就陆续有养殖户宰杀母猪。加上这次〃封杀〃,估计会引发新一轮的宰杀高潮。据刘炎木说,湘潭县石潭镇已经宰杀母猪300多头,现在该镇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宰杀母猪。
当记者问到下半年湘潭生猪市场的前景如何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表示不敢乐观,认为〃瘦肉精〃猪事件会拖慢市场复苏速度,预计湘潭生猪价格将在目前这种低价位上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为了尽量减少此次〃瘦肉精〃猪事件对湘潭的影响,湖南省政府、湘潭市相关部门已经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专业队伍对湘潭市大小养殖场、户进行严格检查,严厉打击使用〃瘦肉精〃行为。
广州紧盯生猪进货到市场
今年7月1日,广州市将正式开通〃生猪交易监管系统〃,全程监控跟踪生猪市场的交易和流向。同时,全市中心城区将使用统一标志的冷藏运肉车。这是日前广州市政府召开的加强牲畜屠宰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
广州市工商局开发的〃肉品定向跟踪信息化监管系统〃去年7月1日投入使用后,将四大肉联厂及市区内459个农贸(肉菜)市场的3769个肉品经营者(占老城区肉档的六成以上)纳入了电脑监管系统,给工商部门及时发现私宰肉动向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今年7月1日,广州将把生猪交易也全部纳入电脑监管。
据市工商局副局长刘勇透露,为把好生猪入场交易质量关,市工商局开发的〃生猪交易监管系统〃将于7月1日开通,将对广州现有的3家生猪批发市场进场生猪的来源、检疫以及场内经营业户销售生猪的去向进行全程监控。
广州市工商局透露,目前正在制订外地肉入穗销售的标准和相关监管办法。今年4月1日,各职能部门经过统一考察,正式允许广东双汇温氏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的生猪产品(主要是冷鲜肉)进入广州销售,同时纳入市工商局信息化监管系统。有关人士称,目前外地肉入穗的初步标准起码是:必须实行品牌经营、屠宰场是国家二级以上、有冷藏封闭的运输车,此外,还必须将肉的数量、销售去向向工商部门备案。
(《养殖宝典》2006年6月6日)
湘潭生猪卡壳〃瘦肉精门〃,偶然?必然?
最近又冒出一起轰动养猪界的〃瘦肉精门〃事件:
5月中,广州查获据称有史以来最大一批瘦肉精严重超标生猪,219头来自湖南湘潭的生猪被销毁,在3个月内湘潭生猪禁止进入广州。湖南湘潭的猪此前亦曾因查出瘦肉精而被广州封杀,所以此次属〃重犯〃。3个月后,生猪产地方可提出复查申请,复查合格才能再次进入广州。如果仍不合格,湘潭生猪将永远被挡在广州市场的大门外。
接下来,就是危机应对的常规套路:湖南省领导十分重视,要求认真吸取教训,切实抓好整改,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度发生,以全力保卫〃湘潭生猪〃品牌。并于近期派出相关负责人赴穗,加强与对方的衔接,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确保湘潭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总觉得即便不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也是似曾相识,见多不怪了。联想起国内一度并不罕见的煤矿矿难。矿难发生-组织营救-矿工死亡-主管撤职-政府埋单。一出事便是群死群伤,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追究责任人,高级官员受处分……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但是曾几何时,一宗又一宗,矿难还是未见绝迹,为什么?盖因里面隐藏着一条难以砸碎的利益链条!
话题回到养殖业,以〃瘦肉精门〃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用违禁药品、药残),同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之所以成为养殖业的顽疾久治不愈,肯定不是偶尔查获并销毁一批生猪就能解决的。据披露,贩运商的〃瘦肉精〃进价约为1。5万元/公斤,卖给养殖户的价格高达8万-9万元/公斤;贩运商对使用其出售的瘦肉精的生猪收购价比未使用的要高出0。2-0。3元/斤;使用〃瘦肉精〃后猪可以多长约30公斤肉,养殖户每头猪可以多赚七八十元,并且有猪贩专门收购这样的猪去卖!
也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牵涉其中的诸多环节,虽有法规在上,所谓的〃综合治理〃从何处着眼才能真正产生实效,长治久安?遗憾的是,甚至连这样的希望我们暂时也看不到。障幕重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这样的诘问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湘潭猪〃品牌确会因此蒙尘。目前,该地生猪年出栏已突破500万头,出口活大猪和中仔猪超过100万头;肉食加工业、种猪业、皮革业、兽药业在湖南省举足轻重,生猪及相关产业产值接近100亿元。据悉,湘潭每月出栏生猪约15万头,其中60%销往广州。此事件的影响,尚不可估量。
太沉重了。出一道游戏问答题:湘潭猪出事了,明天轮到××猪被曝光?等着瞧吧。
(麦倩明《养殖宝典》2006年6月6日)
算一算我们瘦肉精中毒的概率
不知在今年的媒体热门词语里面,〃瘦肉精〃会排在第几?
9月13日起,上海市连续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和猪肉导致的中毒事故,导致300多人须入院就医。据上海市检疫部门从病人剩余食品中采集的样本化验,瘦肉精含量高达1166微克/公斤,而按卫生标准要求是〃不得检出〃。就是说,样本含量严重超标。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介绍,目前送上市民餐桌的猪肉要经过三道关:第一道在养殖阶段,由动物检疫部门把关;第二道是在屠宰加工阶段,把关者是企业自己,由地方经委主管;第三道在流通消费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必须说明的是,在养殖和屠宰这两个阶段的瘦肉精检测,是通过抽检的方式进行的,抽检率只有5%,此其一。生猪进入流通领域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检测,据称目前该部门还是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兽医卫生检验的规则,主要针对疫病与传染病,却没有把药物残留列入强制性的检验范围。就是说,现行的动物检验检疫规程里面,并没有瘦肉精的项目,此其二。还有,生猪的属地化管理也为瘦肉精猪流入市场带来了可乘之机。就是说哪里产的猪肉,就由哪里检测,并出检测报告。这次造成上海市民瘦肉精中毒的猪是来自浙江海盐县的。
原来如此。虽经几道关,吃到肚里的肉却也是不大可靠的。
由人及己,生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有〃中招〃的一天?不知咱们的行业中人,那些养猪的、做饲料的,有没有为这个问题担心过?想过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规避个人健康风险吗?这无疑是对高度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一个讽刺。
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过一个有趣的案例:一把枪和一个游泳池,哪个更危险?他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做了大量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美国每1。1万个游泳池就能溺死一个孩子,全国有600万个家庭游泳池,就是说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孩子有550个;相比之下,每100多万支枪才会杀死一个孩子,美国私人拥有的枪支约为2亿支,就是说每年死于枪口的孩子是175人。所以,前者造成的死亡率,要比后者高得多。两相比较的结果,有点出人意料。
现在不妨回过头来,试着推算一下我们自己的〃危险系数〃。
前提:据行内人士介绍,一头猪使用瘦肉精10-20天,成本是8元,净利润22元,利润率达275%,存在利益驱动,且流通商往往以市场取向为由给养殖户施加压力。
一个人,如果他一周有N顿吃猪肉,人均年消费猪肉M公斤(包括消费已加工的肉类产品),涉及X个产地的Y个批次,假设市场上瘦肉精猪肉的平均比率为F%,人的平均寿命为E,以此推算,我们未来因食用猪肉而瘦肉精中毒的概率将为?
这真是一个事关民生的经济学问题。不知这个概率,比起我们曾经得过的感冒发热,比起我们闻之色变的癌病绝症,是会较低抑或较高,低多少或者高多少?
笔者忽发奇想:把这样一道题,交给对于瘦肉精使用握有〃生杀大权〃的行业中人来算,可能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得多。
(麦倩明《养殖宝典》2006年10月10日)
谁该为食品安全妖魔化负责
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娱乐化妖魔化演绎,作为上游产业的养殖行业因此〃沾光〃,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里,养殖业曝光率日渐提高,原本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颇为〃土气〃的这个行业,居然有了一点名气,成了不那么光彩的〃明星〃行业。
近日点击率蛮高的食品安全新闻有二则。一则是由于肉价上涨,有不良生产厂家用纸箱纸皮冒充瘦肉,制作肉包子出售,而且已经经营了相当长的时间,口感不错,卖得也好。后来,这则在电视上有图像显示的新闻被证实是假新闻。如以戏观之,此可归为搞笑片。还有一则堪称恐怖片,就是〃八成养鸡场死鸡进入餐桌〃,这个据称是某科学院专家调查结果的报道,从养殖、流通以至加工环节,揭露鸡为什么病,病了怎处理,死了去哪里,最后总结是〃在畸形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鸡,就可能给人体带来长期的威胁〃……把危害引向未来,这是发挥〃剧情〃震慑力的有效手法,但其空泛化的指向有以偏概全之嫌。
就如养殖行业存在不少问题一样,媒体亦时有处置不当的地方,自会接受监督。现在有个说法是,防抢防盗防记者,记者也被妖魔化了。然而食品天天入口,人命关天,食品安全问题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都不为过,注定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热门题材。问题的披露正是问题得到重视进而得到解决的开始。
但是,了解问题真相,让真相大白的过程,作为媒体往往要面临很多困难,包括来自权力部门的阻拦甚至干预,或者以〃敏感〃为由,不予配合,不予回应,不提供任何信息,或者干脆下禁令不许报道。于是猪敏感,鸡敏感,鱼也敏感,样样敏感,最终的结果,是担当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这些部门失去了服务公众的〃敏感〃,在公众中失去威信,从而可能也被妖魔化。
而且,在这〃不〃那〃不〃背后,是否掩盖了对真实情况了解不清,对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解决问题缺乏手段,进而对面对公众缺乏自信?这样,回避是最好也是最简便的选择。
食品安全问题的妖魔化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政府、媒体、企业工作中均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只有三者各司其职,积极作为,才能维护各自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在涉及民生的事件,涉及产业安全的时候,普及常识,信息透明,更是文明法治社会的要求。在生产方式落后,动物疫病多发,防控工作严峻,矛盾日渐尖锐的养殖行业,这个要求来得更为迫切,也给各方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开出了一道高难度系数的考题。
(麦倩明《养殖宝典》2007年8月)
谁该为食品安全妖魔化负责
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娱乐化妖魔化演绎,作为上游产业的养殖行业因此〃沾光〃,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里,养殖业曝光率日渐提高,原本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颇为〃土气〃的这个行业,居然有了一点名气,成了不那么光彩的〃明星〃行业。
近日点击率蛮高的食品安全新闻有二则。一则是由于肉价上涨,有不良生产厂家用纸箱纸皮冒充瘦肉,制作肉包子出售,而且已经经营了相当长的时间,口感不错,卖得也好。后来,这则在电视上有图像显示的新闻被证实是假新闻。如以戏观之,此可归为搞笑片。还有一则堪称恐怖片,就是〃八成养鸡场死鸡进入餐桌〃,这个据称是某科学院专家调查结果的报道,从养殖、流通以至加工环节,揭露鸡为什么病,病了怎处理,死了去哪里,最后总结是〃在畸形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鸡,就可能给人体带来长期的威胁〃……把危害引向未来,这是发挥〃剧情〃震慑力的有效手法,但其空泛化的指向有以偏概全之嫌。
就如养殖行业存在不少问题一样,媒体亦时有处置不当的地方,自会接受监督。现在有个说法是,防抢防盗防记者,记者也被妖魔化了。然而食品天天入口,人命关天,食品安全问题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都不为过,注定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热门题材。问题的披露正是问题得到重视进而得到解决的开始。
但是,了解问题真相,让真相大白的过程,作为媒体往往要面临很多困难,包括来自权力部门的阻拦甚至干预,或者以〃敏感〃为由,不予配合,不予回应,不提供任何信息,或者干脆下禁令不许报道。于是猪敏感,鸡敏感,鱼也敏感,样样敏感,最终的结果,是担当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这些部门失去了服务公众的〃敏感〃,在公众中失去威信,从而可能也被妖魔化。
而且,在这〃不〃那〃不〃背后,是否掩盖了对真实情况了解不清,对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解决问题缺乏手段,进而对面对公众缺乏自信?这样,回避是最好也是最简便的选择。
食品安全问题的妖魔化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政府、媒体、企业工作中均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只有三者各司其职,积极作为,才能维护各自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在涉及民生的事件,涉及产业安全的时候,普及常识,信息透明,更是文明法治社会的要求。在生产方式落后,动物疫病多发,防控工作严峻,矛盾日渐尖锐的养殖行业,这个要求来得更为迫切,也给各方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开出了一道高难度系数的考题。
(麦倩明《养殖宝典》2007年8月)
第三部分 养殖者之民生
第一篇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亲历基层兽医体系起落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