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

第22章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第22章

小说: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倩明《养殖宝典》2007年8月)
  第三部分 养殖者之民生
  第一篇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亲历基层兽医体系起落兴衰
  一位老兽医的33年
  黄利贞今年62岁,按规定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现在还是高要市金利镇畜牧兽医站站长,乡亲们亲切地叫他〃老黄〃。
  老黄在兽医站已经干了33年,站长也当了10年,现在每个月能发900元左右的工资。老黄一直说他命好,因为就在隔壁的蚬岗镇,与他年纪相仿的兽医老麦,做着和他同样的工作,一个月只有500元,〃我们站的收入是高要(兽医站里)最好的〃。
  老黄最大的愿望就是〃转正〃,但是直到现在他的身份还是〃大集体〃,这个称谓似乎早已经封存在历史教科书中,只属于〃学大寨〃、〃人民公社〃那个遥远的时代。
  20世纪60-70年代:拥有城镇户口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乡镇兽医站都归县畜牧局直管,兽医虽然没有正式编制,但可以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待遇。于是做一名正式兽医,成了年轻时候的老黄的理想,终于他有了让村里人羡慕的城镇户口。
  〃那个时候的兽医可是农村里最吃香的〃,老黄讲,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镇里面有了兽医站,每个村还有专门的防治员。所谓的防治员就是村里面的土兽医,不算兽医站的正式人员,受镇兽医站和生产大队〃双重〃管理。
  〃谁家的猪、鸡生了病都找防治员去看,没有工资,但是可以在生产大队记工分,每个月下来十几个工分,可以换3-5毛钱〃,读过几年小学的老黄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上村里的防治员,那可是生产队里风光的〃技术工作〃,于是老黄开始跟着村里的兽医学习给猪、鸡打针、看病。没有想到当时出于好奇的选择,竟成了他一辈子的职业。
  1962年,18岁,年轻力壮的老黄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当上了金利镇东坝村的防治员,而且一干就是11年。渐近而立之年的老黄发现,做防治员的收入不能支撑他已有妻儿的家庭开支,于是他渴望着能够进入镇兽医站,像其他正式兽医一样,每月都能领到工资。
  〃当时的乡镇兽医站是县畜牧局直接管理的单位,属于集体所有制,兽医员虽然也没有国家正式编制,但是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待遇,按照统一标准发固定工资〃,高要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岑松芳书记说。
  只有小学文化的老黄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资格进兽医站工作的,直到1973年金利镇兽医站需要增加人员,当时的站长看中了老黄11年村级防治员的经历,于是老黄似乎在一夜间就突然完成了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因为从那一天开始,老黄有了城镇户口。
  每个月28元工资,还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去粮店买国家统购的供应粮,老黄虽然当时还住在村里,但是已经感受到生活的改善,而他所在的兽医站也在县畜牧局的统一管理下,正规地运转。
  〃当时兽医站收取的检疫费、防疫费要上缴到县畜牧局,各站采取报账制,每个月向畜牧局领取工资和工作经费,人员编制、经费开支、设备器械都归畜牧局统一管理,每年省、市、县还都有一定的经费拨下来〃,岑松芳介绍。
  20世纪80年代:自收自支自主
  改革开放初,乡镇兽医站下放到镇政府,渐渐地变成了〃两不管〃。老黄失去了在村里分田的资格,却暗自庆幸自己生在金利镇,因为这个镇的兽医站是全市效益最好的,他能够领到的钱也是最多的。
  20世纪80年代,老黄身边发生的两件事,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件事都与改革有关。
  一件是80年代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分田到户。世辈农民出身的老黄却没有了分田的资格,村里的干部告诉他,户口已经不在农村,自然没有田分,这样的解释让老黄觉得很委屈,但又没有办法。
  另一件就是镇畜牧兽医站的下放。〃兽医站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走下坡路〃,岑松芳说。
  1985年,高要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开始精简机构,原来农业部门直管的〃七站八所〃下放的下放、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镇兽医站没有撤销,但〃三权〃(人权、物权、财权)改为镇政府全权管理,县畜牧局只负责兽医站的业务指导工作。
  经过两年的改制,乡镇兽医站逐渐变成了〃两不管〃的单位:镇政府工作任务繁多,根本无暇顾及;而县主管部门由于没有权力,放松了管理力度。于是乡镇兽医站的自收自支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镇兽医站下放镇政府管理后,几乎没有任何财政拨款,员工工资和经费完全依靠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政策性服务收费〃,肇庆市农业局李国华副局长说,表面上看兽医站有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但是实际上由于各乡镇的养殖情况和消费水平不一样,兽医站财政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据介绍,金利镇一直都是高要市生猪屠宰量最大的镇,现在每年屠宰生猪2万多头,收取防疫、检疫费约10万元,兽医站里在职的6个人,每个月能保证800元的工资。但是就在相邻的蚬岗镇每年的生猪屠宰量只有8000头,兽医站收费不足4万元,〃3个兽医全部超过60岁,每个月400-500元,站里面连一个茶杯都没有〃,岑松芳说。
  据了解,在高要市17个乡镇兽医站中,金利镇的情况是最好的,与它类似的大概有2-3个,绝大多数都是兽医站只能发工资的六成,全市92个在岗的兽医人员,平均工资只有400元。
  20世纪90年代:业务一路下滑
  自收自支并没有给乡镇兽医站带来持续的繁荣,相反随着集约化养殖增加、政府的零投入,兽医站的日子举步维艰。老黄幸运地在落实房改政策中分到了一套福利住房,这也是他享受的最后一项政府福利。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了高要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家畜、家禽饲养量的增长并没有给兽医站日益萎缩的生存状态带来转机,〃因为规模化养殖场都聘请了专业的兽医〃,岑松芳说,兽医站的服务阵地仅局限于散养户的防疫和畜禽出栏的产地检疫,而散养户却越来越少。
  不过,1992年还是有两件事情让老黄感到很高兴。在那年,国家出台了新的动物防疫检疫服务收费标准,生猪防疫、检疫费由原来的2。4元/头提高到7元/头。镇兽医站当年收费一下子增加了几万元,老黄和同事们用这笔钱盖了新房子,兽医站搬进了二层小楼。
  还有一件事,就是老黄分到了政府福利房,60平方米的一房一厅,老黄当时高兴了好一阵子。这是他享受的最后一项政府福利。
  从那以后,老黄和他的兽医站仿佛渐渐地消失在社会的视野中,虽然老黄和他的同事们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走乡串户给猪、鸡打针、看病、开检疫证明,但是再没有政府部门的资助、扶持,直到禽流感在国内的接连暴发。
  2006年:〃转正〃终成泡影
  对于基层兽医站来说,禽流感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肇庆市基层兽医改革措施的出台让老黄看到了希望,但是县、市财政能否承担运作经费,已经成为改革是否能够推进的关键。
  〃如果没有禽流感,再过几年兽医站可能就真的解散、消失了。〃岑松芳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基层兽医站人员老化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以金利镇兽医站为例,在岗的6个兽医中,最年轻的已经38岁,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4个年龄在50岁以上,工作时间都在30年左右。〃兽医站已经有10多年没有新人来〃,老黄说,待遇差、条件差,乡镇兽医站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只能依靠一班老同志维持运作。
  肇庆市农业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市在编从事兽医工作的590人中,4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27。1%;50岁以上的226人,占38。3%;60岁以上的有34人,占5。8%;高中以上学历的有321人,占54。4%,初中以下的有269人,占45。6%。
  可以想象,在防控动物疫病形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战斗在防控基层第一线的这样一群〃老兵〃,如何承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的重任?
  〃基层兽医站是动物疫病防控的第一战线,但目前却是最薄弱的环节〃,李国华说,以金利镇为例,6个兽医要承担全镇29个村委、109个自然村散养畜禽的免疫和每年近2万头生猪的屠宰检疫工作。每年4次强制免疫、防疫收费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量大、责任重,各镇兽医站无一例外都在超负荷运转。
  〃不是国家的工作人员,却为国家做了一辈子的基层防疫工作〃,李国华副局长给老黄的高度评价,却解决不了他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现实问题。
  〃听说市里面要管我们了〃,老黄最近知道肇庆市出台了针对基层兽医的改革措施,还听说改革后镇兽医站就是政府承认的事业单位了,老黄似乎看到了一点〃转正〃的希望。
  兴冲冲的老黄赶忙到高要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打探消息,他被告知,改革措施是有的,现在高要市正在制订实施方案,预计仅改革费用一项,高要市就要投入150万元,包括人员招聘、培训,在编人员的医保、社保,办公设备的更新;另外,改制后每年全市保障兽医站正常运作的经费,包括在编人员的工资、村级防疫员的工资、防疫经费等,还要200多万元,这笔费用从哪里出,市里面还在讨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老黄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不能再被聘用。
  (记者:赵威《南方农村报》2006年4月15日)
  曾被誉为广东省乡镇〃七站八所〃改革的唯一试点
  潮安动物防疫体制改革步履蹒跚
  2005年3月11日,《潮安县乡镇农业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草案)和《潮安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草案)正式印发,作为广东省乡镇〃七站八所〃改革的唯一试点,潮安改革进入操作阶段。
  2005年10月-2006年3月,禽流感疫情在中国肆虐了整整半年,早已满目疮痍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再次经历严峻考验,基层兽医体制改革也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禽流感重一点,兽医改革快一点〃,一位在基层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兽医站长如是说。
  曾被誉为〃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潮安动物防疫体制试点改革如今进展如何?新的防疫体系是否已经建立?曾被寄予厚望的试点,是否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改革方案出台一年后,记者近日来到潮安县走访调查。
  一场8个月没有结果的考试
  潮安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二楼。房间的门敞开着,两套孤零零的办公桌倚在墙边;几块没装好的玻璃整齐地堆放在房间一角;刚刚粉刷一新、雪白的墙壁,凸显出房间的空旷和沉寂。
  这里就是根据《改革试点方案》要求,重新组建的潮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的办公地点,但是现在这几间空荡荡的房间还不能叫〃办公室〃,因为〃人员还没有到位,没有人在这里办公〃,潮安县农业局刘维芝副局长说。据了解,由潮州市人事局组织的潮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工作人员招录考试早在去年8月就已经完成,为什么在事隔8个月之后,人员还没有到位?
  〃招录考试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刘维芝说。
  2005年8月24日,《潮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机构编制方案》出台,《方案》明确动物防疫监督所为县动物防疫监督行政执法机构,核定行政执法专项编制83名,并确定通过考试,在原动物防疫系统在编人员中先招录45名,其余38名陆续向社会公开招考。
  8月28日,由市人事局负责组织笔试,按照公务员招考标准,在原县动物防疫监督所、18个乡镇兽医站在编的96人中,公开选拔第一批新机构人员,潮安动物防疫机构的重建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按照计划,一个月内,市人事局将组织考试成绩前45名的人员进行考核、体检,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的〃举报信事件〃把刚刚启动的改革步伐拖了下来,而且一拖就是8个月。
  举报信称,在参加本次考试的55人中,有些考生并不具备招考条件中要求的高中以上学历,其中在前45名人员中假冒学历的达到10人以上。
  这一情况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县、市两级的人事、纪检、农业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核实,确定在所有考生中有5个假学历者。
  于是,原本在12月9日公布的考试成绩名单,一直推迟到2006年2月8日,市人事局取消了5名考生的录取资格,按成绩递补5人考核、体检,目前这份名单仍在潮州市人事局等待审批。
  〃今年5月中旬,第一批的45个人名单将最终公布;5月下旬,新机构人员到位,开始正常工作〃,刘维芝副局长给出的时间表,已经距离去年的招考考试9个月之久。
  2005年12月15日,在没有一名新机构人员到位的情况下,潮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挂牌成立,同时全县18个乡镇兽医站被撤销。
  这一举措让全县近百名基层兽医〃无家可归〃。
  一群无家可归的基层兽医
  〃旧的撤销了,新的还没有,这就是现状〃,原浮洋镇兽医站站长刘泽藩的总结精练、准确。
  按照《试点改革方案》,改革将撤销乡镇一级18个畜牧兽医站,全县乡镇按区域划分6个防疫工作区,组建6个动物防疫监督分支机构,为县动物防疫监督所的派出机构,每个分所负责3个镇的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但是由于第一批招录的人员至今没有确定,县动物防疫总所的重建工作尚未落实,各区域分所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基层兽医工作还是由原来的镇兽医站人员在做,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正规的身份,因为兽医站已经撤销了〃,原动物防疫监督所刘楚锐副所长说。
  在新的防疫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原乡镇兽医站的撤销给基层兽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兽医站撤销后,单位在银行的账号也被取消了,去年省里面的财政拨款,我们都不知道该去哪里领,〃刘泽藩说,〃改革对基层兽医来说一定是好事,但是现在好在哪里,我们还没有看到。〃
  不过,让刘泽藩略感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潮安基层兽医的财政补贴有了大幅增长。2005年之前,各镇兽医站每人每年只有1500元的工资,扣除社保金后所剩无几。2005年,省、市提高乡镇事业单位财政补贴,再加上动物防疫经费投入的增加,乡镇兽医工资提高到每年5400元,并且这笔补贴并没有受到镇兽医站撤销的影响,只要是原来在编、一直在岗的兽医都能够领到。按照改革方案,新成立的防疫监督所(分所)由县财政全额拨款,纳入财政预算。刘泽藩特意去县农业局问过,像他这样在基层已经工作30年的老兽医,在新单位每个月能发1000元。
  于是,刘泽藩也参加了去年8月的考试,对新的单位充满了向往。
  一个进展缓慢的改革试点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目前尚未成功,进展有些缓慢〃,刘维芝副局长这样评价。
  在今年2月县农业局起草的一份《关于潮安县动物防疫机构改革进展情况汇报》中指出,目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投入和人员分流。
  据了解,改革正式实施一年来,潮安没有得到省、市一分钱的资金投入,只有县财政先后两次总计13万元经费下拨,这与全省唯一改革试点的身份极不相称。
  潮安县政府2005年曾初步预算,两项试点改革起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