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芎藭、人参、当归、蒿本、甘草、蜀椒、白朮、
半夏、天雄、菖蒲、钟乳、桂心、麻黄 (各三
两) 、独活 (二两) 、 桃人 (二十枚) 、大
… Page 779…
枣 (二十五枚) 、芫花、附子、乌头 (各一枚) 。
右二十四味末之, 蜜丸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
日二服, 不知, 加之。 酒渍服亦得。 (备
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49 又方。 蜀椒 (五合) 、吴茱萸 (六合) 、
款冬花、干姜、桂心、紫菀 (各三分) 、杏人、
皂荚、礜石 (一作矾) 、石菖蒲、乌头 (各一
分) 、细辛 (二分) 。 右十二味末之, 蜜丸
以酒服如梧子大五丸, 日三夜一, 二十年嗽,
不过五十日愈, 患咳嗽喉鸣上气, 服一剂永
差。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
方)
50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良恶风目
暗? ? 足胫寒方。 白胶 (五两) 、干地黄 (切
半升) 、桂心 (二两) 、桑白皮 (切二升) 、
芎藭、 大麻人、饴糖 (各一升) 、紫菀 (二
两) 、大枣 (二十枚) 、人参 (二两) 、 大
麦 (二升) 、生姜 (五两) 。 右十二味 〔口
父〕咀, 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 去麦下
药, 煮取三升, 分五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
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1 治唾中有脓血牵 痛五味子汤方。 五味
… Page 780…
子、桔梗、紫菀、甘草、续断 (各三两) 、地
黄、桑根、白皮 (各五两) 、 竹筎 (三两) 、
赤小豆 (一升) 。 右九味 〔口父〕咀, 以
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备急千金要
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2 竹皮汤, 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 (三
两) 、紫菀 (二两) 、饴糖 (一斤) 、生地黄
(切一升)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
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3 百部丸, 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
部根 (三两) 、升麻 (半两) 、桂心、五味子、
甘草、紫菀、干姜 (各一两) 。 右七味末之,
蜜和服如梧子大三丸, 日三, 以知为度, (备
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4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杏人、
生姜汁 (各二升) 、糖蜜 (各一升) 、猪膏 (二
合) 。 右五味, 先以猪膏煎杏人黄出之, 以
纸拭令净, 捣如膏合姜汁蜜糖等合煎, 令可
丸 服如杏核一枚, 日夜六七服, 渐渐加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5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
… Page 781…
三十斤, 三遍炼, 停取凝, 当出醍醐服一
合, 日三服差止,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6 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
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7 又方。 三炼酥, 如鸡子黄, 适寒温灌鼻
中, 日再夜一。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
肠腑) 142方)
58 吸散治寒冷咳嗽上气 满唾脓血钟乳七星
散方。 钟乳、矾石、款冬花、桂心各等分。 右
四味治下筛, 作如大豆七, 聚七星形, 以
小筒吸取酒送之, 先食服之, 日三, 不知
加之, 数试大验, 又云临井吸服之。 (备急
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9 又方。 細辛、天雄、紫菀、石膏、鍾乳、
款冬花 (各等分) 。 右六味治下篩, 取如大
豆七, 聚如前吸之日二, 只得食粥, 治三
十年咳嗽七星散方 桑根白皮、款冬花、紫菀、
代赭、細辛、伏龍肝 (各一兩) 。 右六味治
下篩, 作七星聚聚如 豆者, 以竹筒口當藥
上, 一一吸咽之, 令藥入腹中 先食日三元,
服四日日復作七星聚, 以一臠肉, 細細咽汁,
… Page 782…
令藥力歆歆割割然毒氣入咽, 中藥力盡,
咽即取差止, 未差, 作之如初, 羊牛鹿肉
皆可, 勿用豬肉。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
布紙上, 紙廣四寸, 後以硫黃末薄布艾上,
務令眨麆颍∫暂稛煆目壮隹谖鼰煟⊙手⊥拢
止, 明旦復熏之如前日一二止, 自然差, 得
食白粥餘皆忌之, 恐是熏黃如硫黃, 是火必
焰矣。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腸腑)
142方)
60 又方。 熏黄研令细一两, 以蜡纸并上熏
黄, 令与蜡相入, 调匀卷之如前法。 熏之
亦如上法, 日一二止, 以吐为度, 七日将
息后, 以羊肉羹补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
十八 (大肠腑) 142方)
61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 布上布艾, 艾上
布青矾末, 矾上布少熏黄末, 又布少盐, 又
布少豉末, 急卷之烧令着, 内燥 中, 以
纸蒙头, 更作一小孔, 口吸取烟, 细细咽
之, 以吐为度, 若心 闷时, 略歇烟尽止,
日一二用, 用三卷不尽, 差, 三七日慎油
腻。 论曰, 凡上气, 多有服吐药得差, 亦
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嗽灸两乳下黑白际
… Page 783…
各百壮, 即差。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
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
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 三报之, 三
日毕。 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
第五节下第六节, 穴在中间, 随年壮, 并
主上气。 此即神道穴。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
不下, 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
病, 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 背痛,
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短气 满多唾唾
恶冷痰, 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
声破喉猜猜, 灸天瞿五十壮, 一名天突。 上
气 满短气咳逆, 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
痹背痛, 灸 堂百壮, 不针。 上气咳逆
灸亶中五十壮。 上气咳逆 满短气牵背痛,
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嗽, 灸手屈臂中有横
丈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 良。 逆气虚劳,
寒损忧恚, 筋骨挛痛, 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
痹颈项强, 肠痔逆气痔血阴急, 鼻骨痛,
大小便涩, 鼻中干烦满狂走易气, 凡二十二
病, 皆灸绝骨五十壮, 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
中。 痰饮第六 (论一首方四十一首灸法一
首) 。 论曰, 夫饮有四何谓师日, 有痰饮
… Page 784…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 四饮之证何以为
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 下, 咳唾引痛谓之
悬饮, 饮水过多, 水行归于四肢, 当汗出
而汗不出, 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 其人咳
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
凡心下有水者, 筑筑而悸, 短气而恐, 其
人眩而癫, 先寒即为虚, 先热即为实, 故
水在于心, 其人心下坚, 筑筑短气, 恶水
而不欲饮, 水在于肺, 其人吐涎沫, 欲饮
水, 水在于脾, 其人少气身体尽重, 水在
于肝, 下支满啑而痛, 水在于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 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下, 甚者则悸, 微者短气, 脉双弦
者寒也, 皆大下后喜虚耳, 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 但喜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眠
加短气, 其脉平也, 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
烦满不能食, 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
下痛, 引缺盆, 嗽转甚, 其人咳而不得
卧, 引项上痛, 咳者如小儿掣瘲状, 夫
中有留饮, 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其脉
沉者, 有留饮也, 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寒
… Page 785…
冷大如手, 病人肩息上引, 此皆有溢饮在
中, 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 此为气饮所
致也, 膈上之病, 满喘咳吐, 发则寒热, 背
痛恶寒,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 身 剧必
有伏饮, 病人一臂不随, 时复转移在一臂,
其脉沉细, 此非风也, 必有饮在上焦, 其
脉虚者为微劳, 荣卫气不周故也, 冬自差,
(一本久久自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62 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 满不下食呕逆
中冷者小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 (一升) 、生
姜 (一斤) 、橘皮 (四两) 。 右三味 〔口父〕
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若心中
急及心痛, 内桂心四两? 若腹满痛内当归三
两赢弱及老人, 尤宜服之, 一方用人参二两,
(仲景无橘皮人参) 。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八 (大肠腑) 142方)
63 又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一斤) 、桂
心 (三两) 、甘草 (一两) 。 右四味 〔口父〕
咀,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备急
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64 心下痰饮 支满目眩甘草汤主之方。 甘
… Page 786…
草 (二两) 、桂心、白朮 (各三两) 、茯苓 (四
两)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宿渍,
煮取三升, 去滓服一升, 日三, 小便当利。
病悬饮者, 十枣汤主之, 方在咳嗽篇中, 上
气汗出而咳者, 此为饮也, 十枣汤主? 若下
後, 不可與也。 病溢飲者, 當發其汗, 小
青龍湯主之, 方在咳嗽篇中, (范汪用大青
龍湯) 。 膈間有支飲, 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
黑, 其茫蚓o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不愈,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腸腑) 142方)
65 木防已汤主之方。 木防已 (三两) 、桂心
(二两) 、人参 (四两) 、石膏 (鸡子大十二
枚)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煮取
二升, 分二服, 虚者即愈, 实者三日复发,
发若不愈, 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消三合, 以
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下消令烊, 分二服 微
下利即愈, 一方不加茯苓。 夫酒客咳者必致
吐血, 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 其脉虚者必冒,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66 其人本有支饮在 中也, 支饮 满厚朴大
黄汤主之方。 厚朴 (一尺) 、大黄 (六两) 、
枳实 (四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
… Page 787…
五升煮取二升, 分为二服, 温服之。 支饮
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在肺痈篇中,
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 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宜加茯苓者, 是先渴
却呕, 此为水停心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
肠腑) 142方)
67 膈间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茯苓 (三两) 。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再服胡洽桂心四两。 假令瘦人脐
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 五苓散主之,
方在第九卷中。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
肠腑) 142方)
68 腹满口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椒目丸主之
方。 椒目、木防已、大黄 (各一两) 、葶苈 (二
两) 。 右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
饮服一丸, 日三, 稍增, 口中有津液, 止,
渴加芒消半两。 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利, 利
者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
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
方)
… Page 788…
69 甘遂半夏汤主之方。 甘遂 (大者三枚) 、
半夏 (十二枚) 、 (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药
(三枚) 、 甘草 (一枚如水一升煮取半升) 。
右四味, 以蜜半升内二药汁, 合得一升半,
煎取八合, 顿服之, 大茯苓汤, (备急千金
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0 主 中结痰饮僻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
亦主风水方。 茯苓、白朮 (各三两) 、当归、
橘皮、附子 (各二两) 、生姜、半夏、桂心、
细辛 (各四两一作人参) 。 右九味 〔口父〕
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分三服, 服
三剂良, 茯苓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1 主 膈痰满方。 茯苓 (四两) 、半夏 (一
升) 、生姜 (一斤) 、桂心 (八两) 。 右四
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分
四服, 冷极者加大。 附子四两, 若气满者
加槟榔三七枚 (此方与第十六卷呕吐篇方相
重分两加减法一同) 。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八 (大肠腑) 142方)
72 大半夏汤, 主痰冷澼饮 膈中不理方。 半
夏 (一升) 、白朮 (三两) 、生姜 (八两) 、
… Page 789…
茯苓、人参、桂心、甘草、 附子 (各二两) 。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分
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3 半夏汤, 主痰饮辟气吞酸方。 半夏、吴
茱萸 (各三两) 、生姜 (六两) 、附子 (一
枚)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半, 分三服, 老小各半, 日三, 干枣
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
方)
74 主肿及支满澼饮方。 芫花、荛花 (各半
两) 、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 (各一
两) 、大枣 (十枚) 。 右八味 〔口父〕咀以
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 分四服, 空心服以快
下为度。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5 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当归汤方。
当归、人参、桂心、黄芩、甘草、芍药、芒消
(各二两) 、大黄 (四两) 、生姜、 泽泻 (各
三两)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
取三升, 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 Page 790…
76 治痰饮饮食不消干呕方。 泽泻、白朮、杏
人、枳实 (各一两) 、茯苓、柴胡、生姜、半
夏、芍药 (各三两) 、人参、旋复花、橘皮、
细辛 (各一两) 。 右十三味 口父〕咀, 以
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备急
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 142方)
77 治 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方。 槟
榔 (十二枚) 、生姜、杏人、白朮 (各四两) 、
半夏 (八两) 、茯苓 (五两) 、 橘皮 (三两) 。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
滓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8 治 中积冷心中嘈烦满汪汪, 不下饮食心
应背痛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