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766-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

第8章

4766-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第8章

小说: 4766-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汉斯?阿尔伯特说,他现在不反对自己的儿子选择当工程师而不是物理学家了,因为他意识到,搞科学就像寻找四叶红花草那样困难。后来,汉斯?阿尔伯特对他的养女伊芙琳说了他当年拒绝把物理学作为终身事业的原因:如果别人已经把这片海滩上的好贝壳都捡完了,那你就应该到另一片海滩上去。


《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3)

    一年后,米列娃警告爱因斯坦,他们二十二岁的儿子已决意和住在同一栋楼里的弗丽达?克内克特结婚。弗丽达比汉斯?阿尔伯特大9岁,而且在外貌和性格上几乎和米列娃一模一样。爱因斯坦托人调查了弗丽达的家庭,发现弗丽达的母亲曾接受过精神病治疗。这使他非常害怕,他担心弗丽达母亲的精神病会传给她的女儿,而她的女儿则有可能把这种毛病传给她未来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和孙女。他对汉斯?阿尔伯特表示,绝不同意这桩婚事,还说如果他们结婚就是犯罪。当他得知弗丽达母亲的所谓“精神病治疗”只是为了解决甲状腺机能失调问题时,他的恐惧才略微减轻了一些。不过他又找到一个新的反对理由:他听说弗丽达的身高只有4英尺11英寸。在他看来,这太矮了,而且有可能传给她的后代。    
    正如爱因斯坦的母亲没能改变他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婚,爱因斯坦在儿子面前也碰了同样的钉子。不过他仍旧不肯放弃,他对米列娃说,他们必须把汉斯?阿尔伯特从那个老谋深算的老处女手里解救出来。他还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儿子的性压抑,他建议米列娃把汉斯介绍给他们认识的一位四十来岁迷人而有经验的女人,她有办法使他们的儿子摆脱弗丽达。至于他们是否实施了这个策略,至今仍是个谜。不过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也是白忙。    
    在此期间,十六岁的爱德华倒没给他们带来太多的麻烦。虽然他的老师说他好幻想、注意力涣散,爱因斯坦也仍旧觉得他在某些地方有些不对头,爱德华在这段时间里写给父亲的许多信却并未显示出任何注意力涣散的迹象,相反,他在信中对作曲家和哲学家发表了观点鲜明的看法。多年之后,爱德华才知道爱因斯坦非常珍视这些信。爱德华在学校里很受同伴们的喜爱,他们都觉得他机智敏捷,非常聪明。许多同学都强调他在德语和写作上的杰出才华,其他的同学则提到他活跃的性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以及他那发自内心、极具有感染力的笑声。他曾对全班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历史的演讲,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他写过一些机智的讽刺诗。他对钢琴的热情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对小提琴的喜爱(虽然爱因斯坦觉得爱德华的弹奏有些过分紧张)。显然,亚伯拉罕?佩斯写道,他们都没有注意到“他心灵中的阴暗面,这个阴影在当时肯定已经形成了”。    
    此时此刻,爱因斯坦想得最多的是汉斯?阿尔伯特的未来。即使在汉斯?阿尔伯特和弗丽达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爱因斯坦还在试图劝说即将做新郎的儿子取消这桩婚事。他警告儿子,等待他们的将是离异,离婚将给他们带来痛苦。不用说,他对此已是深有体会。在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之后,爱因斯坦要求儿子承诺结婚后不生孩子。汉斯?阿尔伯特拒绝了他的请求。爱因斯坦预言他们的婚姻最终肯定会破裂,如果他们有了孩子,那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他说的无疑是真心话。不过汉斯?阿尔伯特还是于1927年5月7日和弗丽达举行了婚礼。    
    那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他的夫人来到柏林。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和埃尔莎去拜访过一次。弗洛伊德说他们之间两个小时的谈话非常愉快,不过他也半开玩笑地说,“爱因斯坦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我对物理学的了解不相上下。”显然,爱因斯坦没有就爱德华的情况向弗洛伊德请教。他觉得爱德华过分紧张和呆板的钢琴弹奏暗示了严重的感情问题。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自己也有一个精神上有毛病的儿子——奥利弗,他对这个儿子的病也是无能为力。弗洛伊德说,奥利弗是个很有才华的工程师,“一个在各方面都无懈可击的人,可惜神经机能病毁掉了他的前程。”    
    不久,爱因斯坦在出席了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的一次会议之后顺便到苏黎世去邀汉斯?阿尔伯特和他一起去旅行。    
    1929年的秋天,他又去了一次苏黎世,这回是参加第十六届犹太复国运动代表大会。他去看望米列娃和爱德华时,儿子问他,“为什么你要参加一个犹太人的代表大会而不是科学家的代表大会?”他答道,“因为我是个犹太圣徒。”这话引得儿子大笑起来。    
    至于爱德华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还是能够略见一斑。他的一位同学发表了爱德华的一些原话,这些话看起来像是激烈的抗议,也像是对自己未来的预言:    
    “那些怀着太大的期望伸开双臂的人,都将遭到毫不留情的拒绝。”    
    “对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遇见一个使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和所有的努力都毫无价值的人。”    
    “最坏的命运就是没有命运,就是和任何人的命运都没有任何关系。”    
    同年,爱德华以全班第二的总成绩毕业,他的德语和拉丁语得了最高分。他随后进入苏黎世大学学医,希望能最终成为一名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家。他在那里爱上了一位年龄比他大(很可能是有夫之妇)的医科学生。可是她拒绝了他,这使他陷入深度抑郁。爱因斯坦得知后建议爱德华在不放弃学习的情况下找一份工作,他说即使叔本华在没工作的时候也会变得心情抑郁;他还说生活就像一辆自行车,只有不断地朝前骑才能保持平衡而不至于摔倒。他向爱德华指出,这次亲身经历将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够和病人在感情上沟通的心理分析家。他还建议爱德华找个可以在一起玩的同伴而不是那种有心计的女人。在另一封信里,爱因斯坦警告儿子:和女性交往固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快乐,但是如果把女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就会给他带来伤害。可惜在悲痛欲绝的儿子看来,老爸的劝告都是废话。爱德华只有二十一岁,可是他却觉得自己失去了这辈子唯一的爱。    
    米列娃惊恐地发现,爱德华开始读淫秽剧本,在卧室的墙上贴满色情图片。他开始表现出严重的阵发性的愤怒和狂暴,连米列娃也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安全。在病情不见好转的情况下,米列娃只好把他送进了附近的伯格霍尔兹利精神病医院。据他的哥哥说,爱德华在那儿接受了电休克治疗。治疗效果看来十分有限,因为在他出院后回大学读书的那段时间里,他的身边总是有个男护士陪着。有同学看到他在街上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    
    从那时起,爱德华的一生就是断断续续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的嫂嫂(汉斯?阿尔伯特的第二个妻子),神经化学教授伊丽莎白?罗博兹?爱因斯坦说:“在幼年时代,他可以说是个天才。不论读什么书,他都过目不忘。他的钢琴弹得非常漂亮'尽管他的父亲不这么看',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是他在中学里学的。他是因为失恋而精神崩溃的。我丈夫认为是电休克治疗毁了他弟弟。”米列娃把她的余生都用来照顾爱德华,“爱因斯坦则承担他的治疗费用。”    
    1930年,汉斯?阿尔伯特和妻子弗丽达有了儿子,爱因斯坦也当上了祖父。小伯恩哈德是个各方面都很健康的男孩。尽管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汉斯?阿尔伯特和弗丽达有后代,等待这个孩子的将是悲剧性的命运,现在他对伯恩哈德却倍加宠爱。后来,他还在遗嘱中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留给他的孙子。


《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4)

    同年,苏黎世工业大学授予爱因斯坦名誉博士学位。就在他前往该校接受这份荣誉之前,他收到了爱德华寄来的好几封信。爱德华在这些信中指责爱因斯坦遗弃他、使他的生活蒙上阴影。爱因斯坦赶到米列娃的寓所,希望能劝说儿子。他和米列娃都感觉到,爱德华对父亲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爱父亲,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同时又无法克服被遗弃的感觉和自卑感,这些都使他痛苦不堪。他指责父亲毁掉了他的生活。    
    由于爱德华正在攻读精神病学,而且又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在心理上有严重问题,而且这种病是治不好的。他所尝试过的任何治疗都没能使他摆脱导致精神崩溃的抑郁症。    
    虽然爱因斯坦不相信精神病学并嘲笑过心理分析,他还是把爱德华送到瑞士最好的心理分析师那里。可是他们没能解决爱德华的问题。爱因斯坦又把爱德华送到维也纳去作心理治疗,不过没去找弗洛伊德。在对弗洛伊德的看法上,爱德华和父亲不同:弗洛伊德是爱德华心目中的英雄,他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一张弗洛伊德的照片。    
    “爱因斯坦显然对精神上有毛病或者有弱点的人有一种奇怪的感情,”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罗伯特?舒尔曼说。“这在同时代德国人中是比较典型的……不过具体情况并不那么简单,考虑到两个男孩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爱因斯坦则认为儿子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才恨他。另外,他认为米列娃的家族遗传史和爱德华的精神分裂症有关,因为米列娃的姐姐佐尔卡完全疯了,而米列娃也患过同样的毛病,虽然她的情况不像佐尔卡那样严重。爱因斯坦说,她们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对此他说得很明确。他清楚地说过,他认为爱德华的精神病来源于米列娃的家族。至于他的话是否正确,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他确实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过,他生活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米列娃的精神病家族史有关。他指责米列娃在离婚后竭力使儿子们疏远他。”    
    1932年夏天,爱德华出乎意料地去意大利看望他的姑妈玛娅。他在姑妈家住了八天,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爱因斯坦送给他妹妹的那架钢琴上弹奏莫扎特。    
    从意大利回来后,爱德华在秋天犯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又一次被送进伯格霍尔兹利精神病医院。他在那儿被诊断为患了精神分裂症,并接受了胰岛素治疗。每次治疗都会使他昏迷两小时。他很可能还接受了电休克治疗。这类治疗方法在当时还处在相当原始的阶段,对病人来说是可怕的折磨。经受过这类治疗的病人有的发生骨折或骨头错位,有的出现抽搐和心力衰竭。爱因斯坦出钱让医院给爱德华一套独用的房间,包括带全套家具的客厅和餐室。    
    常来看望爱德华的朋友中有一位名叫玛娅?舒曼的十多岁的女孩,她是在米列娃家跟她学习代数的时候认识爱德华的。她曾和爱德华一起跳舞和参加聚会,并且爱上了这个性格独特、令人着迷的年轻人。她的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不过他们仍旧保持着朋友关系。1932年12月,爱德华从医院里给她写了封信,感谢她寄给他的诗歌并为自己给她带来的种种不快向她道歉。“有时候,我的头会像发了炎的牙齿那样连续疼上几个小时,”他告诉她。“别以为我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是为了获得什么大智慧。强迫自己变成智者是愚蠢的。我只希望能够做到基本上满意。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赫尔曼?海赛的故事《艾里斯》里面的那个男人,他太深地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以至于无法回到现实的世界。”    
    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笨拙地试图劝爱德华接受精神病院那种受约束的僧侣式生活。他提到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朋友,此人因抑郁症住进了一家类似的精神病医院。爱因斯坦称赞这家医院对于用头脑工作的人来说是最合适的地方。    
    他邀请爱德华到柏林来,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唯一能够帮助儿子的人。可惜在同一封信里他用了一种傲慢的语气劝说爱德华不要过分热衷于精神分析学。他说,那些迷上了精神分析的人看来都成了永久的俘虏。他建议爱德华下次见面时给他讲讲这门学问,还说他将尽一切努力严肃认真地听。    
    爱因斯坦把好奇心说成是自己探索宇宙秘密的原动力,而他对心理分析的了解,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实在是十分肤浅。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要嘲笑这门他不熟悉的学问?    
    爱因斯坦对心理分析的轻率评论掩盖着他的真实感情。在埃尔莎看来,他年仅二十二岁的儿子所遭受的不幸使爱因斯坦心力交瘁。埃尔莎在给朋友安东尼娜?瓦伦丁的信中写道,爱因斯坦“总是试图超脱个人生活中的烦恼,可是这件事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不受人世间任何喜怒哀乐的干扰。其实他比我认识的任何其他男人都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从那时起,我再也感觉不到他那令人惊叹的幽默感。”    
    爱因斯坦的好友米歇尔?贝索试图帮助他们,他有时简直成了爱德华的代理父亲。贝索自己曾经因为和母亲的冲突而差点儿精神崩溃,幸亏儿子维罗的支持使他得以避免这场悲剧。如今他又能“从蓝天、绿叶、阳光、雨丝、小孙女安娜甜蜜的眼神和小狗的欢蹦乱跳中得到快乐和喜悦。”他非常同情爱德华的不幸,并试图给爱因斯坦一些忠告。“爱德华有一个非凡的父亲和勇敢的母亲,”他写道。“他有才华,有吸引力,尽管他也像有些年轻人那样矜持内向。当一个人在苦苦挣扎寻找答案的时候,你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尽你所能帮助他。出远门时,别忘了把爱德华带在身边。如果你能和他在一起度过六个月,你就会了解他,就会容忍许多你在别人那里无法容忍的事情。这样你就会知道是什么把你们连结在一起。我相信,这样做将最终把你的儿子变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一个月后,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告诉贝索,他计划在明年,1933年,去普林斯顿作学术访问,他已经邀请爱德华和他一起去。他还说,他很早就在爱德华身上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的迹象,他看到这些症状在他身上如何缓慢地、不可抗拒地发展着。“外部环境和外界影响对于这类病例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关键在于内分泌,这是没有人能够改变的。”(爱因斯坦当时肯定不知道,爱德华是不可能陪他去美国的,因为美国法律禁止患精神病的外国人入境。)    
    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势力日益强大,爱因斯坦决定离开德国定居美国。他已安排在赴美之前去牛津做学术演讲并会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林德曼。可是当他听说爱德华病得很重时,他推迟了去英国的访问。他说,虽然林德曼没做父亲,他一定能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    
    这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在那次会面时拍的一张照片上,二十三岁的爱德华和他的父亲坐在一起,爱因斯坦拿着他的小提琴,眼睛看着前方,爱德华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像是乐谱的东西。    
    一个月后,爱因斯坦向米列娃保证将永远为她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他还说对爱德华来说,最好的治疗是让他有事可做,比如说,他可以写篇论文来向他的父亲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确实有效。


《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5)

    1933年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