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轴作动力;转速不够,就做一个木轮带动。缺乏塞流线圈,就把一张纸用
铅笔涂满,两端接上导线来代替,起高阻抗作用。为了使电台能够保持定时
联络,必须时时刻刻全神贯注;假使稍微疏忽或者耽搁,就会对全军造成不
可弥补的损失。例如,有一次一个军团的电台工作同志,因为经过多日紧急
行军,非常疲劳,一到宿营地,刚想休息,电台滴滴达达的又呼叫了,报务
员赶忙抄收了这封电报,立刻送到军团部。部队按军委的指示,马上转移。
谁知红军刚刚离开那里,敌人就打到了,敌机也来投弹了。部队由于及时转
移,没有遭到损失。
电台对全军的联系起着极大的作用。有一次,红军一军团某师在四川某
地被敌人冲断,有一个团和师纵队失掉了联系。师参谋长便率领一个营带着
电台去找,找了两三天才找到这个团,立即用电台与师部联系,才得重新汇
合。
正因为电台在行军作战中如此重要,而且损失了又无法补充,所以同志
们爱护电台比爱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牺牲,也不让电台有所损坏。
在长征途中,战士们用生命来保护电台安全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1935 年3
月中旬某天,红五军团第二次到达贵州茅台。军团的电台设在一座半山坡上,
这天天气晴朗,敌人的飞机来了,一直在电台的驻地上空打旋。电台报务员
们赶紧把收发报机藏在临时挖掘的防空洞里。但是,敌机象苍蝇般地老是在
头上叮着,原来是电台的天线杆子没有掩蔽好,暴露了目标。这时,我们机
智勇敢的电台政委李白同志,便冒着敌机投弹的危险,迅速而敏捷地爬出防
空壕,把天线杆弄倒。使敌机失去轰炸目标,这才保住了电台。
正因为电台如此重要,所以在长征途中,每到宿营地,毛主席、朱总司
令常常亲自到电台来了解情况,询问同志们生活怎样,工作有没有困难,大
家都深受感动。
(四)斗争在敌后的交通站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党的领导
下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日本帝国主义便到处建立封锁线,企图切断各个
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妄想把大块根据地切成无数小块,用“铁壁合围”、
“淘水战术”、“囚笼政策”、“三光政策”等等手段,来摧毁八路军、新
四军的抗日根据地。例如1942 年“五一”扫荡后,日军在我冀中区安设了一
千八百多个敌伪据点,修了一万多公里的公路,将冀中区分割成两千七百多
个小块,点、线、沟、碉,相互联结,中间空隙平均不到五华里,在每个小
块中进行反复“清剿”。但是日寇的封锁遭到可耻的失败,各个抗日根据地
之间的联系始终是拆不散、砍不断的。这里交通站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
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各专区、各县、各区,甚至各村庄,都设有
通信组织。如陕甘宁边区即设有通信总站,在各重要地区设有分站,各县设
有县站,各区设有联络站,各村还有沿村传递的农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据地
的通信组织,也大体相同。由于各根据地都经常处在战争环境中,各机关团
体总是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是靠了交通站,各
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仍然能够经常保持不断。从村
到区、县、专署、行署、边区,直到延安,都有许多秘密的交通线,而且往
往不只一条两条,而是好几条;一条被阻断,就走另一条。当时的口号是:
“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县不出县,区不出区”,坚守
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
队”。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
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挂上铃和灯,每隔
不远,就有一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敌人封锁虽然如此严密,可是我们的
武装交通队却能够运用种种巧妙的办法,携带党的文件(当时的信件只有一
两寸大小,携带很方便),并把被护送的革命干部化装起来,神不知鬼不觉
地安全通过。我们的交通站往往就设在敌人据点附近,被护送的干部必须按
照交通站的规定,紧紧随着交通员,一步跟一步,拐弯抹角地行走。敌人即
使发觉,也不敢跟踪来追,否则他们就会到处触着地雷炸弹,把他们炸得粉
身碎骨。被护送的干部到了交通站以后,尽管可以放心休息。万一发现敌情,
面前的一个牛槽或者炉灶下面,就是地道口;敌人来了,站上的同志便可以
引他们钻入洞内。地道里有通风的气眼,有投送食物的小口,还有一套很复
杂的设备,都掩蔽得十分巧妙。敌人很难发现地道的洞口,即使发现,也不
敢进去。他们如果胆敢爬进去,就会掉进插着尖刀利刃的深沟里去。
我们设在敌人的城市里的交通站,斗争就更加复杂了。这些交通站都以
一定的社会职业和身份为掩护,比如说有的摆香烟摊,有的修理皮鞋,有的
开酒馆,有的是住户,还有装作资本家的。到交通站去传送文件或寻找党内
机关,都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暗号和暗语进行联系。我们从《野火春风
斗古城》等描写党的地下斗争的小说或影片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
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不但川流不息地传送着党政军民的文件,还发
行抗日报刊。交通员们把抗日报刊传播到各个根据地的每个角落,教育广大
干部和人民,鼓舞他们的抗日斗争情绪。他们还经常把报纸贴到敌人据点里、
岗楼上,甚至贴到敌人盘据着的城门上,对瓦解敌伪军心也起了相当大的作
用。
担任交通站工作的同志们,都是忠心耿耿,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他
们机智勇敢,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能够千方百计地把党的文件、报刊,把
护送的干部,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出色地完成党的交通任务。他们在遇到敌
人的时候,不惜“与文件共存亡”,用生命来保住党的重要文件。他们英勇、
顽强、机智的斗争故事是数不尽讲不完的。
(五)解放战争中的人民邮电
1945 年8 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当时中国人民
面临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进行战后建设。但蒋介石
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协定,使国内战争重新爆发,于是,解放区人民邮电职
工,也就投入了这次解放战争。
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邮电职工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解放
大军打到哪里,邮电通到哪里”的战斗口号。为了迅速打通线路,各战区都
组织了电信线路抢修队。
1948 年初冬,人民解放军飞渡松花江,挥戈南下,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
望风披靡。当解放大军在解放了锦州、长春和沈阳,即将进关包围平、津的
时候,东北电信线路抢修队唱起了一首雄壮的战歌:“大军进关不消闲,急
待线路过河山,昼夜兼程日千里,平津同度胜利年。”但是抢修线路,一无
电杆,二无电线,怎么办呢?修线工人们就到各地搜寻蒋军埋藏和丢掉的电
线和通信器材。他们不顾寒冷,跳进快要结冰的水坑里,把被国民党军扔在
里面的电线一捆一捆地打捞上来。把线路一段一段地架接起来。有的老大娘
听说解放军要架电线,就把自己晒衣服的铁丝也拆下来送给线工。全国各战
区的线路工人们,也都象东北战区的线路工人一样,在人民的支援下,冒着
敌人的炮火,紧紧跟随着人民解放大军。解放军打到哪里,线路抢修到哪里,
使前后方电话电报通信随时接通。
在各路解放大军中,我们还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
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
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
大家都知道,野战军是实行大兵团作战的。行动起来往往有几十个纵队,
几百个团,无数的营、连,而且都是经常流动的,一支部队常常一天转移几
次。可是我们的军邮局却有办法使各部队和后方的邮件随时都能互相交流。
当时,我们军邮局的交通员们一般还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
晚上又跟着部队行军。有时部队为了完成一个特殊紧急任务,一昼夜行军二
三百里路,军邮员也就在这二三百里路上布满联络站,带着邮件一站一站地
跟着跑。有的同志,连续十天半月行军,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且在长途跋涉
之后,又立即投入前线战地通信工作。他们从这个战场跑到那个战场,从这
个战壕跑到那个战壕,把后方的报刊和指战员们的家信,一直送到火线前沿
阵地。他们辛勤的工作,大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战斗情绪,支援了解放战争。
当时为了掌握敌人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还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城
市里,坚持着秘密通信斗争。我们的无线电工作者,从解放区出发,坐着敌
人的火车、轮船,到达敌人的心脏之后,有的租上几处房子,装设上自己的
小型收发报机;有的直截了当地打进敌人内部,利用敌人的电台,收发自己
的电报。如同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斗争故事一样,他们千方百计地同
敌人周旋,有的同志不幸被捕,光荣牺牲,有的坚持到全国最后胜利。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许多邮政电信人员也早就成了革命的通信工作者。例
如,在北平解放以后,有些国民党统治区的邮电人员,他们把国民党中央机
关交给他们寄往广州、香港、台湾的许多重要文件,改写袋牌,发到北平来。
国民党溃军要把许多重要电信器材炸毁或者带走,他们就把重要机器拆卸,
偷偷埋起来,使国民党没有办法达到破坏的目的。
延安被国民党军占据以后,毛主席还留在陕北,亲自指挥着西北和全国
战场。主席在行军途中,那怕是临时休息,也要叫电台架起来,同各方通报。
有时天下着雨,主席连湿衣湿鞋都顾不得换,饭也顾不得吃,总是先忙着处
理电报,起草指示。至今毛主席带的那个电台,还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
馆里。
就是这样,全国邮电工作人员用他们所特有的武器,支持、协助中国人
民解放军,彻底打垮了蒋介石反动派,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1 月1 日,中央邮电部成立,统一全国邮电,使
新中国人民邮电事业,走向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的历史阶段。
漕运史话
于耀文
一、漫话漕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
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官田)和向民间征收田赋,在很长
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
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
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
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
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
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
例如唐朝设置了转运使,宋朝设置了发运使,元朝设了都漕司二使,明清两
代都设了漕运总督。从事漕运工作的漕丁、漕夫,有时多达十余万人。
漕运的来历说来话长,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
记载。隋唐以来,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唐玄宗天宝初年,通过漕
运干线大运河调运的粮食,每年就有四百多万石。宋朝初年,每年的漕运量,
都在六百万石以上;宋真宗,仁宗时,达八百万石。
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劳
动人民的陆续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
位。另外,还由于这一地区河道畅通,大运河开发后,更与北方各大都市联
结起来,所以更大大有利于漕粮的运输。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当
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意思是说,唐朝的收入,十分之九是出在江
南地区。宋朝的李怀忠也曾讲过:“东京有汴〔biàn〕渠之漕,岁致江淮米
数百万斛①,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tǎng〕藏重兵皆在焉。”大意是说,
都城开封,自从开发了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
粮米,解决了库存和几十万驻军的用粮问题。由此可见,在唐宋两朝,江淮
地区出产的粮食,已经大量调运出来供应北方的需要了。
漕粮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供应封建朝廷和京城人口的用粮。隋、
唐、北宋先后建都在黄河流域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封等地;元、明、
清建都在北京;京城的粮食需要量是巨大的,需要由盛产稻米的江浙地区来
供应。一是供应驻军和作战需要。如北宋时,为了防止和抵抗辽、金的进攻,
在黄河两岸,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很大部分军粮也要靠漕米解决。除了以上
这两项主要用途以外,一部分漕米还用于救灾和治理黄河、运河的河工需要。
漕运既然是指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所以漕运的发展过程
与我国河道的开发利用,以及漕运工具——船只的制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
二、河流与船
①
斛〔hù〕,古代的一种量器,初以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
要谈漕运,先得谈谈我国河流分布情况和船只使用情况。
我国有很多河流,比较大的(流域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约有五千多
条,总长度为四十二万多公里,其中最主要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和淮河。这些河流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联系着千百条支流和湖泊,特别是
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网。
我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淮河等,都是从西向东流。著名的大
运河把这些河流从南到北联结了起来。大运河贯穿了河北、山东、江苏和浙
江四省,有一千七百多公里长。它主要是用来运输粮食,所以又叫“运粮河”。
它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沟通南北、促进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特别对于漕粮
运输,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
我国的水上运输既然具备着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我们的祖先对水道的
运用一直是十分重视的。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傍水发展起来的。例如,
我国的古代大都市长安、洛阳、汴梁(今开封)、邺〔yè〕城(今河北大名
东)、扬州、京口(今镇江)等,都靠近江河。河道的变迁往往直接影响着
一个城市的兴衰。拿河北省南部的大名为例:它是宋朝的北京,《水浒传》
上有这样一段对大名城的描写:“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
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年例北京大张灯火,庆贺元宵,与民同乐,
全似东京(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