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7-叶浅予自传-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天下。
我回到杭州,住在一个小旅馆里,迟迟不敢回桐庐老家。王文英是杭州人,回父母家去了,有时来看看我。我所苦恼的,是今后怎么办?和女朋友热了一阵,这时已经冷下来,为自己找出路要紧。父亲知道我没脸见他,见我一直不回去,急了,怕我在外面干出什么丑事,所以亲自到杭州来把我押了回去。我是他的大儿子,好不容易读了三年中学,只差一年就毕业了,忽然出花招,要跳级,白白在厦门浪费了半年,花了他100多块钱,他实在痛心,非要我回盐务中学去补读不可。我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回到家里,父亲直骂,我一赌气,一个人跑到县学前的一口井栏上坐着,思前想后,心里直生气,但并不想死。母亲急了,派人四处寻找,竖拉横拉把我拉回家去。这一闹,父亲的骂声没了,母亲的劝慰多了,可我心里更烦。
母亲说:“阿羊呀阿羊,你真糊涂,你阿爸的铺子蚀了本,关了门。从厦门赎你回来的那100块大洋,是拿两亩田抵押借来的,以后读不起书了,你阿爸叫你回盐中是句空话,还是找个吃饭的地方,补贴补贴这个家吧。”
这一番话使我从梦中醒来,什么读大学,什么交女朋友,都成了泡影,惟一必须考虑的是,抛弃一切幻想,找个独立谋生之道。
那天我父亲闯进小旅馆,王文英也在场,她看形势不妙,便自动撤退。她也许和我一样,什么叫“恋”,什么叫“爱”,一概不清楚。小孩子“过家家”的日子结束了,从此我们之间断了联系。
婚姻辩证法父母之命第二课(1)
天赐良机,1925年,我在上海南京路三友实业社门市部谋到一个站柜台的职业,卖布之外,兼画广告。一年之后跳槽,到一家书店画教科书插图;再一年,混进画报出版界画起了漫画。一心钻事业,把17岁交女朋友之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已到23岁,父母急了,想抱孙子,不经我同意,在浙江老家给我定了一门亲,逼我回去成亲。
这一逼,逼得我想起当初交女朋友之事。谈情说爱虽无结果,婚姻自由的权利怎能放弃
?但反复思考,又觉得婚姻自由无非是找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终身伴侣,当时我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女朋友;再一想,旧社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不见得个个家庭都是怨偶,何况父亲信里说女家门当户对,说不定还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呢。不如顺从了父母之命,既荣宗耀祖,又得个人实惠。当时我除了满脑子封建意识,还加上赌徒的侥幸心态,所以就让父母去决定自己的命运。此外,按古礼办婚事的排场,我也很感兴趣,想借此机会,像演戏一样尝一尝当新郎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想法和我的旅游猎奇心理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凑在一起,把终身大事当成儿戏,当成赌博,还美其名曰尊重父母之命,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旧社会,在男女关系上,把“始乱终弃”的男人看做歹徒,而我以父母之命为掩护,把罗彩云娶了来,最后以“文盲”、“好逸恶劳”、“只生不养”等等借口遗弃之,不正是歹徒的行径吗?追根寻源,看一看我17岁的那一次不成熟的初恋,正是从那里走向反面,让父母为我建造一个幸福的天堂,说穿了,我的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罗彩云最后被抛弃,成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是我逆反心理造成的恶果。
1930年冬季,我在上海一家熟识的绸缎庄置备了一身作新郎用的长袍马褂,还为父亲筹措了一笔钱,帮助他把喜事办得体面些,就这样回了老家。
叶家大厅和往常一样,由萧山县一家喜庆租赁行承包灯彩装潢,迎亲花轿和新娘穿戴的凤冠霞帔,也由他们办。从亲族家借来了桌椅板凳、椅垫桌围、从轿行请来了轿帮和吹唱堂茗;又约好厨师一伙,十六回切艺人一伙;还特请族内权威一人,名为“账房”,实系全局总管;加上采购、担水、打杂、跑堂的班子,总计20来人。迎娶吉期前三五天就把工作班子招齐,其中以厨师一伙任务最重,必须最先到位。我家二房、三房的长子,两三年前就在这大厅里操办喜事,现在轮到我第四房的长子办喜事,一切都按旧规办,缺哪一项也不行。所谓“旧规”,就是按富裕人家的惯例办事,其日程是:
第一日:起媒。请男女双方媒人吃一桌。
第二日:发嫁妆。由男家派人到女家抬嫁妆。高标准是四箱四柜、挂帐大床、四仙桌、绸面被八条,以及子孙桶(马桶)、衣橱、衣架等新房用具。
第三日:发轿迎新娘。鸣锣开道,迎新花轿在前,媒人陪同新郎在后,并以吹奏乐队相随,到女家迎亲。女家鸣鞭炮相迎,设筵宴媒人、娇客及迎亲队伍。宴毕,奏乐,催轿,新娘盛装加头盖,由一长者抱进花轿,后堂发妇女哭声,表示惜别。
花轿到男家,新郎新娘先拜祖先,后拜公婆,然后对拜,送入洞房,抛喜果,饮交杯,礼成。是晚盛筵宴女家送亲者(新娘的父或兄),宴毕,众宾客持烛台送新郎入洞房。红烛高照,众宾退出,新人共入鸳帐。
第四日:专席宴新娘,俗称“请新娘子”。新娘盛装,凤冠霞帔,坐首席,四女傧相(俗称“照灯姑娘”)陪之。新娘不饮不食,俨若神明,意即为族中迎来传种接代之人,或系女系社会之遗风。
第五日:行“三日入厨下”古风,新娘由婆母陪同到厨房,持葱切三刀,象征移交持家之职。是晚设筵宴请族外宾客,俗称“人情宴”。
第六日:宴请诸执事,俗称“洗厨宴”。宣告喜事办完。
第三日、四日、五日之宴,皆用十六回切古制。宴新娘那晚,一般由小姑子敬嫂子,交礼乐中两人互换位置,互相敬礼;女戏文中宴大宾客,交错走步,颇有乐舞意味,一般要事先在新房中排练,以免出错。
凤冠霞帔为贵妇礼服,沿用已数百年。
整个筵席菜肴连十六回切,共计碗碟36味,所谓“饭菜”,不过象征性地扒一口饭,然后奏乐散席。
如此规模的喜庆场面,所费当然不少,而且夜以继日,前后七八天,许多人忙来忙去,为着一对新婚夫妇。当时我一时冲动,要尝尝这兴师动众的古礼的滋味,使自己和罩上头盖的新娘如同戏文中的演员,又像提线戏中的木偶,由人摆弄。喜事办完,戏文散场,新郎仍在自己家,生活照常,而作为新娘,从娘家被人抬到男家,既是客又不是客,经过“三日入厨下”的表演,成了这家的主人,就得像主人一般行事。我母亲是个能干人,要求媳妇也得能干,可是新娘还处在似客非主的地位,那日子实在不好过,稍一不慎或一失手,就得看婆母和姑子的脸色,惟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和自己共床的所谓丈夫姑爷了。对着姑爷,不妨耍耍姑娘脾气,姑爷成了她惟一的保护人。
婚姻辩证法父母之命第二课(2)
当我要回上海之际,新娘费尽口舌,非得跟我去不可。我以为大礼已成,她得乖乖地在老家当儿媳妇,所以不同意带她走。她口出怨言,甚至寻死觅活,闹到婆婆开口,站到媳妇一边说话。母亲有母亲的算盘——儿媳一走,可以避免许多口舌,保住当婆婆的名声。因此,我不得不接受母命,带着罗彩云到上海,过起小家庭生活。
当时,《上海漫画》编辑部从四马路麦家圈迁至南京路,我还兼着云裳公司的服装设计员,两处上班,薪水不低。小家庭租在爱文义路某弄堂里一个前楼,厨房在楼下灶披间,三家合用。房东是熟人,我每天去上班,把家务事托给房东太太照顾。新娘子罗彩云从未穿过皮鞋,嫁妆里有双新皮鞋,她一到上海就穿上了。进出厨房要走楼梯,头几天小心谨慎,不敢走快,过了几天,自以为走熟了,一不小心滑了脚,从半楼梯摔下来,幸亏房东太太把她扶上楼,躺在床上不敢动窝。我回家吃饭,刚进门,房东太太拦住我,把发生的事说了,告
我不要紧,只闪了腰,贴上了止痛膏药,就会好的。我上楼一看,新娘子好像孩子见了妈,一副委屈相,差点流眼泪。我直道歉,表示不该把新娘子一人撂下不管。知道她还未吃饭,马上下楼请房东太太帮我下了两碗汤面,端上楼,把新娘扶起来,面对面吃了。新娘认为,这顿饭该是她做的,现在反而要我伺候她,她很抱歉。饭罢,我扶她躺下,又去上班。傍晚回来,发现她已在厨房里做晚饭,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我这个老上海,怎么能把一个乡下姑娘撂在家里瞎摸瞎闯呢?回头一想,要是娶的是上海姑娘,经这么一摔,起码要耍耍小姐脾气,埋怨我一顿,躺上三天,逼我找个阿姨伺候她。罗彩云闪了腰,躺了半天就下楼做饭,到底是个贤妻,以后必然是个良母。这一意外事故,把老家吵吵闹闹的事洗刷得一干二净。为了讨好她,我特地在一天下午,陪她到三马路选购衣料鞋袜、胭脂花粉等妇女用品,使她感到她所嫁的是一个会体贴老婆的男人。
第二年春天罗彩云怀了孕,我送她回浙江老家去休养,我则算好她分娩的日子,按时赶回老家。也真巧,我回去第二天她就生了个儿子,小名申,族名善。四年后生了个女儿,小名明明。这一儿一女,都是请奶妈喂大的。生明明时,申已四岁,丢给我母亲抚养。罗彩云无事一身轻,早已学会了上海少奶奶的生活作风,每天不是打牌就是逛街,做饭有娘姨,喂奶有奶妈,一切家务不用操心,还学会克扣家庭开支,积攒私房钱。我那时正画《王先生》,稿费收入每月超过100元,同时兼编《时代画报》,加上零星稿费,总共将近200元,在漫画群体中,算是拔尖的,但工作也很辛苦。《王先生》局面已经打开,每周《晨报》一篇,每月《时代》一篇,每半月《北传》一篇,创作负担相当重,白天到时代图书公司上班,晚上绞尽脑汁画《王先生》,有时熬到深夜。这位罗氏夫人起初还亲自下厨,做几样好菜陪我吃顿饭,后来却逍遥自在,成天泡在朋友家的牌桌上,回来得很晚。因为她是文盲,和书无缘,精神世界非常狭小,为人之道懂得很少,我们两人之间无共同语言,总是话不投机。她的惟一美德,就是把家务安排好,但不和我多说一句话。我也乐得独自一人安安静静搞创作。久而久之,我们之间,除了所谓生物人的关系,毫无社会人的交流。我们之间,无所谓“貌合”,也无所谓“神离”。她的世界观是,男人挣钱养活女人,她对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钱用完了,拿钱来!”我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是:“辛苦钱来得不容易,省着点儿吧!”
生第一个孩子,罗彩云说自己没有奶,非雇奶妈不可。我不信,由我母亲验证,才雇了奶妈,那是在浙江老家;生第二个孩子,在上海,未生之前早已找好奶妈,孩子落地,奶妈进门。我很奇怪,罗家族内嫁到县里来的姑娘,几乎个个生而不育,都雇奶妈,难道这是她们罗家的遗传?生第二个孩子时,我故意问她,为什么没有奶?她虎起脸说:我当姑娘就束胸,我们结婚那晚,你把我那件小马甲撕破了,难道忘了!她这么回答,我还问什么?
每当交了画稿之后,或下班回家之时,总觉得精神空空荡荡的。这时,罗彩云即使在家,我也觉得毫无生气,宁愿独自一人到公园走走。看到游园的大人孩子们或成双成对的情人们,更感到自己孤独。有时碰到什么应酬场合,就喝点酒,听点唱,把时间混过去;有时干脆约朋友坐跳舞厅,抱着舞女跳几场,解解闷气。总而言之,家里放着个文盲夫人,像一部生孩子的机器,实在空虚寂寞。
我变了吗?变了。
罗彩云变了吗?也变了。
为什么?怎么变?
先说我们的客观环境。上海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城市,是个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交错的社会,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娱乐条件、生产条件、消费条件,千变万化。在这个交错复杂的大社会中,分出许许多多小社会,基本上分为两大系统,一边是生产系统,一边是消费系统。生产系统又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各种工厂属之;工厂生产的成品,通过流通渠道,转到消费者手中,成为消费品。精神生产可复杂了,报社、书店、戏园、剧团、乐队、学校、游乐场、旅馆、饭店,甚至妓院、舞厅、杂技班等等属之,只要走出门,走上马路,两旁商店大而如先施、永安百货大楼,小而如烟纸店、食担、摊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是个消费的大世界,一个乡下人到了这里,不管你是大地主或穷光蛋,都会目迷五色,身堕雾中,六神无主,好久好久才能清醒过来。
我自1925年从浙江一个小县来到上海谋生,决心要在漫画出版界混出个名堂,认清了自我奋斗、自我提高、自强不息的为人之道,养成了不计成败,全力以赴的精神。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我们的漫画群体,把我当成一个能吃苦耐劳敢于承担责任的好手。1928年4月这个群体联合出版《上海漫画》周报,我既当编辑又当校对,还外出跑腿,深得几位老前辈的信赖。有一时期,画报被租界当局工部局巡捕房控告,我挺身而出,代表画报出庭受审。幸亏请了一位好律师,又逢中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之际,在租界里设立了中国法院
,我被宣判无罪。这一事件是对我的社会责任感的一场考验,增强了我办出版事业的信心。这种信心,推动我在漫画创作方面对自我提高的努力。我常常深感自己艺术修养不足,而提高艺术修养又得靠文化基础的提高。我认真读书,不管有用无用,见书就读,把有用的时间全部投入自强不息之中,感觉这样才心里充实得多,对创作的信心也随之增强。要说变,这是我变化的一方面。
婚姻辩证法父母之命第二课(3)
变的另一方面,属于我对家庭、社会、世界的认识。解剖自己从初恋到顺从母命和罗彩云结婚的过程,发现我在小学读书时,样样求上进;进中学以后,学习劲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第三年,竟胆敢和女朋友一道跳级投考大学,投考落榜,父亲破产,绝了求学之路,无情地把女朋友忘得一干而净,以至于只求一条吃饭自立之路;等到上海站住了脚,却又向封建家庭投降,甘心作封建道德的孝子贤孙,这反反复复的变态心理,到底是什么思想根源?
应该说,从15岁到25岁的10年间,周围环境对我影响很大。“五四”运动后,崇拜西方文化,向往个性解放,交女朋友,学时髦,放任自己。父亲破产,受到挫折,要求在社会上找个立身之地,用以摆脱困境,表面看来,实事求是,实际是进一步放任自己。等到立稳脚跟,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了,思想转了一个大弯,认为父母为我找对象,免得自己交女朋友的麻烦。碰得巧,可以捡到一个美满家庭;碰得不巧,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自己仍然可以逍遥自在,还是对我有利。回首当年,我真那么坏吗?坏到真那么自私自利吗?追根寻源,不能不归根到新旧双重社会对我的挤轧,逼得我走上一条自私自利的道路。用现下的语言来评判自己,可以戴上一顶“机会主义”的帽子。
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