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7-叶浅予自传-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北京塌了一些旧房,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医院已得到通知,不久将收容唐山方面送来的伤员,本院决定轻病号提前出院,让出床位给唐山的伤员。不久,我被送到西郊民族学院,住进我女儿明明的防震棚里;随后,经亲友商议,决定由老伴王人美陪同,乘飞机送我
去上海继续治疗我的心脏病。
十年荒唐梦群众监督劳动改造(3)
10月间,我正在上海治病,某天早晨走到马路上,突然发现“四人帮”垮台的大字标语,才知道形势已经大变,我的历史问题应该彻底平反了。
1976年底,心脏病彻底治好,由上海回到北京。美院革委会已经撤销,恢复了院长制,恢复了招生上课。我的最后工作岗位展览楼,自从我进医院以后,似乎已经把我除名了,回京以后,一直不叫我去上班。我每月仍然领40元工资,按照这个待遇看来,被监督改造的地位仍然没有变。我的身份和地位,到底该由谁来确定,是一个大问题。可是从另一种情况看来,叶浅予的社会地位尽管没有落实,社会关系却逐渐在解冻,显著的例子是:1978年大连棒棰岛招待所请北京画家画宾馆画,全国美协推荐的画家中有叶浅予其人;在大连,画家们住在中央大首长住的一座大别墅里,还给《大连日报》作画写文章,向大连美术界示范表演并讲话,新闻记者给拍照。这一事实,证明我已从十年荒唐梦中苏醒过来。再前进一步,回到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丹心谱》,请我去画速写,上电视;美院附中请我去讲课,美院国画系招考研究生,请我去评考卷。这些活动,不证明叶浅予已经回到“文革”前的工作岗位了吗?最使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个造反派头目提了一筐苹果来探望老师,说了些慰问的话,忏悔的话,抱歉的话;另一个叶浅予专案组的小头目来请示,要求听我讲课。有几个本系的教师,斗争会上斗过我,大字报上揭过我,见面时,低着头,闭着眼,装做看不见,我也觉得怪不好意思。十年以来惯于在人前低声下气,靠边行走,此时此刻,突然换了个地位,真使我感到换了人间,反而嘀咕起来,自己发问:“这难道是真的吗?”
1976、1977、1978这三年,如同长夜梦醒,心理很不平衡,幸而在几次旅行中接触了人间,接触了自然,接触了美好的事物,恢复了健康的思维,心理逐渐恢复平衡。
1978年到1979年,我大便长期带血,以前的老毛病痔疮发作,用坐浴方法治,总不见效。1979年夏天到医院检查,诊断是结肠肿瘤,动了手术,切除鹅蛋大小一个毒瘤,看了病历,才知是癌。手术期间,顺便取出一粒胆结石。治癌期间,躺在病床上,肉体伤疤尚未愈合,而打开精神枷锁的灵丹妙药突然降临:中央美术学院通知我,定于8月2日召开全院大会,宣布叶浅予政治平反。我只得由女儿叶明明代表我出席大会,会上宣读了文化部党组为叶浅予所作的复查结论,结论原文如此写着:
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同意你院报来的《关于叶浅予同志的复查结论》。叶浅予同志于1944年9月至1945年春在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战组担任漫画设计工作,是对日伪军进行宣传,应属抗日宣传工作,叶浅予同志并未加入过军统特务组织。中央专案审查小组1975年7月24日和1978年1月10日两次所作结论是错误的,决定予以撤销。在适当范围宣布复查结论,恢复叶浅予同志的政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补发扣发工资。按有关政策规定,归还抄家物资,安排适当的工作,消除家属子女所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文化部党组
1979年6月13日
十年荒唐梦文革厄运(诗六首)
林彪立竿见我影
江青懿命抽我筋
红卫勒令戴高帽
游斗押送到天津
二
北京街头大字报
臭名处处点叶老
朋友相见不相认
子女牵连逼成妖
三
北伐误投蒋家军
抗日喜当漫画兵
访美之行负恶名
动乱十年洗不清
四
三年牛棚七年牢
斗争会上压弯腰
灵魂未触胡检讨
皮带棒打不叫饶
五
全国串联掀狂浪
牛鬼蛇神大遭殃
造反小鬼搜牛棚
轮番批斗瞎骂娘
六
为审巨奸立专案
几番抄家破我产
侦骑四出访罪证
掘地三尺追逆赃
1987年是我的80寿辰,我开始动笔写回忆录。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写我的家庭生活,从罗彩云、梁白波、戴爱莲到王人美,写这四个女性在我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孙女说,这么分开写,岂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声誉?我说,把真实生活写出来,反而能破除社会对我的怀疑。罗彩云,是明明和你父亲的亲生母亲,可惜是个文盲;我和她之间,除了生儿育女,无感情可言,是我抛弃了她。梁白波是个画家,才情横溢,与我一见钟情,可是她不能忍受情妇的地位,终于抛弃了我。戴爱莲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我倾心于她对艺术事业的奋斗精神,她对我的艺术事业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当然我也在艺术上给了她很多帮助,可惜在相处十年之后,由于环境的变迁,她另有所爱,抛弃了我。在独居四年之后,由于朋友的推动,我和王人美结了婚。岂知我们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习惯如此不同,竟至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共同语言,貌合神离30年,迫使我专心一意在事业上寄托感情。王人美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自尊心太强,由于在事业上力不从心,很苦闷,容不得别人触犯她的自尊心,特别是长期高血压形成脑血栓之后,她性情更加乖戾,使我难以忍受。但想到我们已到垂暮之年,不得不强迫自己克制和容忍,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在向孩子们叙述这段历史中,也提到另外几个插曲,表明自己在男女关系上是凭理智行事的。
1989年夏季开始,我用了两个月时间,为四位女性立传。在这两个月执笔期间,我全神贯注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认识到这四位女性在我身边的时候,都具备妇女固有的美德,处处照顾我的生活,抚慰我的性情,梁白波甚至不惜屈居于情妇地位,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我,虽然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也有委屈情绪,但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总不自觉地暴露出某种优越感,忽视了对方的委屈,因而在叙述共同生活的细节中,常常指责对方的缺点大大多于指责自己。比如,当王人美指出我的大男子主义态度时,我不但不加以自省,反而反唇相讥,说什么有大女子主义的人才会看到对方有大男子主义,逼得她向我让步。写完后重新审读这一份原稿,看到自己某些观点很不实际,觉得有重新改写的必要,而且觉得《爱怨四人传》这个篇名也太露骨,曾经想把它改为《晴雨半边天》,似乎含蓄些,然而这仍然是在摆脱自己的困境,企图把责任推到“半边天”去。最后决定改变立场,以《婚姻辩证法》为篇名,分五个专题,以哲学的眼光来看我的婚姻观和家庭生活实践。这样,许多章节得重写,先后次序也得重安排。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我愿意担起这个重负,同时打破回忆录只写阳面不写阴面的先例,向读者全面、彻底、老实地暴露我个人在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真实情况。
婚姻辩证法纸上谈兵第一课(1)
1922年我15岁时,从浙江桐庐老家到杭州进私立盐务中学读书,开始接触新世界。我有个堂姐叶佩菁,比我早一年在省立女子师范读书。她接受新思想比我早,逢到星期天,我去看她,她总说我已长大成人,应该交个女朋友,还说下次看她时,她一定介绍个同学给我做朋友。我这时已近17岁,曾经从《红楼梦》中懂得了一点所谓男女之间的“爱”,但是分辨不出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和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究竟何者对,何者不对。在此之前,还从伯父家看到一本流行的现代小说《玉梨魂》,是描写家庭教师和学生的母亲(寡妇)之
间偷偷摸摸谈情说爱的,我把这和戏文中间公子小姐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情节联系起来,以为这就叫爱情。至于男女学生之间如何交朋友,我不大懂,只知道可以写情书表达感情。我堂姐说给我介绍女朋友,对我有一种吸引力,促使我去探索一下男女之间之友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时还流行一种思潮,认为男女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是精神的,不是肉体的。
1924年某一个星期天,我坐在女子师范的会客室里,和那位刚介绍的女朋友王文英见了面。会客室就在进校门的大过厅一侧,进进出出的人个个能看见我们,迫使我们这男女两个学生老老实实坐着。本来可以细声细气说说话的,但两个都不满17岁的孩子,实在嘴上无话,心里也无话,假使坐在西湖边的长靠椅上,也许还能寻些有关课堂的话题谈上两句,现在却坐在众目睽睽的过厅里,大有如坐针毡之感。坐不多久,我只得告辞,也不懂说客气话,倒是女方开口,问下星期还见不见。我急忙回答:“下星期在湖边第二公园见面吧。”说罢,匆匆走出校门,落荒而逃,可心里又惊又喜,我竟然有了一个女朋友!
回到自己的学校,同学们围了上来,问长问短,问那位女学生漂不漂亮?问我们说些什么话?问能不能给他们也介绍个女朋友?我说,第一,我们并排坐在会客室里,我只能斜眼从侧面看她几眼,正面什么样子始终没看清楚;第二,两人自始至终默默相对,临别时约定下星期在湖滨再见,没说别的;至于第三,我们才第一次见面,怎能提这种要求。结果,那位借给我一套毛料学生装的同学发话:“别人不给介绍,我总得给介绍一个吧?”这话对我是一种威胁,我说,下次去见,不再借你那套衣服,别来神气!
见面以后,我和王文英之间开始写“情书”。对方国文水平比我高,逼得我想方设法借现代文学作品看,好从中得点灵感或抄点什么,写起来不至于干巴巴。每到星期天,我必到文具店买彩色的洋信纸、洋信封,下工夫写情书。
20年代,社会上虽有了新风气,旧风气还是固守阵地,男女防范很严,学校一律实行男女分校,学监有时要拆看学生的信,以防写情书;有时还监听电话,看有没有人私自和女学生通话。我们宿舍的电话间和学监卧室只隔一层纸窗,王文英打电话来问星期天是否在公园见面,我只能唯唯诺诺,说去,不敢多说,也没什么可说。她又问下星期杭州各中学开运动会,你参加什么项目?我说什么也不参加,却还要添上一句,说同学有参加1000码赛跑的,校队也参加足球赛,表示我校并不落后。从此,我就拼命在操场上练跳高,希望有一天能在田径场上出人头地。
春夏之交,是江南的黄梅天气,经常下雨。一到星期六下午,如果天不好,我在课堂上就着急,两眼老望着窗外,盼老天爷行行好,别再和我过不去。心里不住地说:雨快停吧,雨快停吧,明天已约好女朋友在第一公园见面哩!
一来一回的情书,一星期可以写两次。淡绿或淡蓝色的信封,有时由门房交来,有时到学监房去领。开始有点心惊肉跳,几星期下来,也就没那么紧张了。每次读来信,虽然是些平平常常的语言,可人家就是词汇多,有些语言竟好像在某篇小说里见过。她投之以挑,我当然也得报之以李。这期间为了寻觅文学语言,我读的书真不少。几个星期下来,表达情意的话多了,偶而在字里行间流露爱慕之情,特别是经过几次游湖之后,西湖的山水以至与西湖有关的风流韵事,竟然也在情书中反映出来,好像我们真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情绪一激动,情书中的语言也热烈起来,几个月之后,竟然大谈人生的憧憬,直率表达出难解难分的感情。女朋友似乎是天生的才女,信总是写得那么富于柔情,逼得我也故作多情,表现出戏文中的才子模样,竭力写上几句诗一般的甜言蜜语。这一下可不得了,对方亮出了“既然你那么对我好感,我就承认,永远做你的……了”。这不表明我们在情书中私订终身了吗?当时我的反应好像并不怎么强烈,把它当做写情书必然到达的高峰,犹如孩子们玩“过家家”,用积木垒起了一座房,坍了,可以再垒,并没看成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爆发。现在回想起来,王文英情书上的这个誓言,在我这情书接受者心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所以回信时也并未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竟然环顾左右而言他。
在这个阶段里,学监已经发现我在交女朋友,彩色的洋信封经常被学监截留,又经常有女声的电话叫我去接,再加上我在学期终了时,煽动同学向学监请愿,要求免考英语。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我这学期的“品行”被评了个“丙等”。至于学业,因为交女朋友,散了心,没好好学习,也被评了个“丙等”。我父亲那方面我倒不用担心,他是个开南货店的老板,只管拿钱送我上学,不管读书成绩如何,我把成绩报告单藏下了,下学期照升四年级没问题,可是见了老师同学总觉得太丢面子,心里直打鼓。
消息传来,厦门大学上学期闹过学潮,一部分师生脱离厦大,集中去上海办了个大厦大学,厦大则在上海大报登广告,招收江浙籍学生。碰巧盐中有个姓金的同学与厦大的一个助教是金华同乡,那位助教鼓励他跳级去考。金同学把这消息告诉了我,又鼓动另外两个想跳级的同学一齐去考。我把这个行动计划通知了我那个女朋友王文英,不知她中了什么邪,或许是要实行那个“永远做你的……”的诺言,竟决定和我一起行动。
婚姻辩证法纸上谈兵第一课(2)
我们四男一女,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从杭州坐火车到上海,再搭海轮去厦门。到了厦门大学,考期已过,怎么办?还是那位助教出主意,介绍我们五个浙江学生去见校长林文庆。林校长说,许多江浙籍教师学生闹风潮离开了厦大,你们远道而来投奔新厦大,我表示欢迎,决定给你们补考。若能及格,就留下;若不及格,可以办个补习班,明年再考。现下江苏督军齐燮元和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上海打仗,你们也回不去了,就安心在厦大住下吧。
补考结果,只那位姓金的同学一人被录取,其余四人进了补习班。混到寒假,我父亲打听到我和女朋友结伴去了厦门,也没考上大学,立即汇来旅费100元,催我回去。其他两个同学也动摇了,于是我们四人结伴,搭了一条带客的货轮回到上海,转回杭州。此时江浙二省形势大变,福建督军孙传芳钻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后门空档,一举占领杭州,再举而占领南京,自称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司令,成为奉直二系之外的独立大军阀。说也奇怪,孙军开进杭州之日,也是西湖雷峰塔倒坍之期。两年之后,广东的北伐军分两路进军,西路攻克武汉,东路攻克上海、南京。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一败涂地,江南一带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天下。
我回到杭州,住在一个小旅馆里,迟迟不敢回桐庐老家。王文英是杭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