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413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413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大家都装不知道,还要配合演戏。
  可一旦两人失势呢?
  无“势”之“谋”,屁都不是。
  这些文官们想要“借势”的时候,他们显然忘记了一点,面前的这位皇帝,即不是外藩入统的嘉靖,也不是身残志冷的万历,更不是无能为力的崇祯,而是靠着刀子力挽狂澜的乾圣皇帝。
  他不但是一个敢杀人、敢动刀我行我素的铁腕皇帝,而且还极有手段。
  铁腕不一定能让人信服,但是手腕足够老辣却足以让任何人为之胆战心惊。
  面对他们捧出来的“大义”,朱国强并没有表现的很强势,而是颇为感叹地说道:“诸位爱卿孝心可嘉,实在让朕汗颜啊!”
  别看朱国强是在那里夸人,可听在宋学朱等人的耳中,他们立即意识到——好像错了!
  乾圣皇爷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
  “其实,此次去奉天时,德王曾言已经年迈,应颐养天年,可却心念着佛祖之地,于是便动了到天竺颐养天年,研习佛法的心思……”
  朱国强的直截了当把天竺、佛祖、佛法和颐养天年联系在一起,当然,他知道这样肯定说服不了这些人,这些人拿着孝的帽子扣在自己脑袋上,就必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朕这些时日一直在考虑此事,为人子者不能不尽孝,可是德王意欲往天竺参悟佛法,颐养天年,朕亦为人子,却也不能一味相阻,唯能成全!”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又有一个官员站出来,他刚一站出来,就有十数名官员站了出来千万不要小瞧了一些人的“气节”,为了不让乾圣皇帝再这么“一意孤行”的朝着“逆子”的路上走下去,大伙一定要站出来。
  “德王意研习佛法,大可建佛寺,请高僧,又何必远赴天竺……”
  见到有人昂着脖子跳了出来,甚至有人言辞颇为激烈,只差没说陛下不孝,不足以“治天下”了。
  听着他们的这些话,朱国强暗自想到,估计当年嘉靖、万历、崇祯他们的朝上就是这个味道!
  这味道,估计他们肯定熟悉。
  可搁自己这……有个屁用!
  朱国强微笑道。
  “诸卿忠孝之心,实在是让朕感动的很,于君父如此仁孝,当为天下楷模,德王欲往天竺,朕不能亲往,诸位既为臣子,可愿替君父膝下尽孝!”
  啊!
  瞬间!
  那些原本还哭天抢地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傻眼,而宋学朱等人无不是后背冒出一阵汗来,他们顿时明白,为什么先前陛下唇角冷笑了,原本陛下的杀招在这啊!
  你们不是说孝吗?
  那好,你们就替君父去尽孝吧!
  见他们一个个面色苍白的站在那,朱国强倒也干脆,冷笑道:
  “怎么,你们不愿意?”
  废话!
  这事谁他么的愿意,堂堂的实权京官儿,正经的进士出身。居然被远远“贬”到天竺,去什么德国为官,说是替君父尽孝,可这根本就是流放好吧。
  简直就是、就是……生不如死啊!
  可问题是,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反驳,毕竟大谈孝道的可是他们啊!
  能不去吗?
  明明大伙都提到了“孝”,都想用大义压皇帝,可现在怎么你们都不说话了,在那几个被点着要去“替君父尽孝”的官员用无辜的眼神望向群臣,表情可怜得似乎随时都要哭出来时。
  群臣无不是眼观鼻鼻观心,都不敢说话了。
  现在,他们总算是明白了一件事,搁乾圣皇爷这,过去轻车熟路的套路非但不管用,而且皇爷这有的是办法等着他们。
  过去,在崇祯朝那会因劝谏皇帝而遭受廷杖,或者被贬官,那可都是邀名买直,那怕就是被当场打死还能留下清名,而且又怎么可能被打死呢?
  行刑的宦官们也知道要留几分力啊,要不然肯定会招惹文官忌恨。
  可到了乾圣皇爷这,就没了办法,直接一刀砍了脑袋!
  人死了一切都没啦!
  在清名……有个屁用。
  得,大家伙不玩“死谏”邀名了好吧。
  那现在玩大义总行了吧。
  可谁曾想,陛下居然来了个原样奉还,让他们去“替君父尽孝”,这个坑怎么把自己的给埋了。
  一时间,众臣都是欲哭无泪,更惨的是居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不是没有人说,而是没人敢说。
  “怎么!”
  朱国强的语气一冷,冷声道。
  “你们不愿,方才你们一个个不还说着,我大明以孝道治天下吗?君父君父,既然而等为臣子,替朕分忧,替朕尽孝不是理所当然吗?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哑巴了!”
  陛下的反问,让众臣苦着脸道。
  “臣,臣等愿意……”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敢说话了,他们也害怕啊。
  不单是怕到天竺,同样也怕到德王府当王府属官啊。
  那怕他们就是阻止了陛下,让德王在奉天府安享晚年了,又能如何?陛下肯定会让他们去德王府的“尽孝”的,指不定到最后还得给德王守陵,你们不是说“孝”吗?
  就让你们“孝”个够。
  堂堂进士出身的文官,去守陵。
  大伙谁不会权衡利弊!
  在众臣应下的时候,朱国强笑了,这帮老东西以为拿出一个“大义”就能忽悠自己。
  他们真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了!
  权也好,势也罢,为君者才是天下大势!
  朱国强忽然高声道:
  “德王请旨移国,实为为国分忧,朕虽为人子,但亦当以国事为重,胡得昆等臣为君分忧,意尽孝于德王身前,忠心可嘉,理应嘉奖,着令将其孝行通传天下,于诸臣家乡建‘孝义牌坊’,以表彰其孝义!”
  陛下的表彰让众臣当场愣住,现在谁敢接茬?
  扣帽子!
  谁不会啊!
  大义……你们以为就你们能用!
  朕亦能操之!


第871章 黑皇帝最正确
  臣子替君父尽孝!
  你们不是一个个的要和朕谈论什么是孝顺吗?那好,我就要告诉你什么是孝顺,你们想要尽孝。那成,你们这些忠臣孝子们就先过去替朕尽孝吧。
  什么!
  你们居然不愿意去?
  你们居然敢大逆不道,你们居然敢不忠不孝,
  你们,简直就是不忠不孝。
  论扣帽子,你们一个个的还差远了。
  如此操作,绝对让那些个大臣们个顶个的头痛。
  不过,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是只是头痛而已,可是对于大明的藩王而言,他们就不仅仅是头痛了,简直就是肉痛,不论他们是不是愿意,从德王上奏折请求移民的那天起,他们就必须要移国。
  连皇帝的亲爹都移国了,他们再揣着明白装糊涂,到时候,保不齐就把性命给装掉了。
  得,还是老老实实的上折子,请求移国吧。
  不论是否愿意,对于藩王们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选择,至于“造反”,别说,还真没有人敢,毕竟,大明对藩王已经驯了几百年了,要是说到了乾圣年,居然还有“藩王”敢造反,那可真是邪了门了,毕竟,敢有这种的心思,搁老祖宗那辈,就已经被收拾了,那还能活到现在。
  乾圣十四年,对于大明的宗藩来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一年,一个又一个藩王接连请旨移国,还好,大明这些年在天竺那地方敲诈勒索的弄了不少城,而且还让葡萄牙割让了不少据点,这些据点、城池,就是一国之地,至于将来封国之后,那些个国君他们能占多大的地盘儿,那就看他们能奈吧。反正一句话,能得一尺是一尺,能得一丈是一丈,天朝都放开手脚让你们去打了,打多打少那是他们的本事,总之,只要不灭国就行。
  至于将来能不能富足,那是他们的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勤劳、朴食、逆来顺受的印度人民在,那些大明封过去的诸侯王的日子肯定不会过差的,毕竟,历史一再证明,当年印度的王公们日子那是一个幸福。
  其实,说白了,大抵上只要是殖民政权,当权者过的日子必定是极为奢侈的,毕竟,在他们的眼里治下的百姓,从来就不是百姓,不过只是奴才,只是任杀任取的羔羊而已。
  在印度如此,在“西清”同样也是如此。
  伏尔加河畔,盛京城,作为“西清”的都城,这座城是没有皇帝的,顶多只有一个大汗——蒙古大汗多尔衮,现在,多尔衮很少自称大清的王爷,而是大汗。
  蒙古大汗。
  对于欧洲,尤其是罗刹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威慑力等同于噩梦的存在。但是对于从伏尔加直到克里米亚的蒙古人来说,无论他们信仰喇嘛教还是天方教,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对于蒙古大汗的感情那是一个深。
  而最早提出让多尔衮继承“蒙古大汗”汗位的,倒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个汉官——礼部侍郎孙之獬。
  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干过检讨,资质绝对资深。他在天启七年时当过顺天乡试考官,门生故吏不少,崇祯初年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后一直在家混日子。
  因为山东一直有德世子守着,没有流寇作乱,也没有土寇横行,作为本的乡绅的他人靠着家产和功名小日子过的也挺滋润的。
  在乾圣皇帝登基之后,孙之獬也曾曾想托关系恢复官籍,弄个知府什么的干干,然而频频被吏部拒绝不说。
  到最后,因为涉及“降虏案”——有人招供在多尔衮入寇期间,孙之獬曾秘递降书,听说这事后,百口莫辩的孙之獬,那里还敢在大明这边呆着,他见机的早,直接逃了。
  天下之大,那里是他的容身之地?
  孙之獬倒也干脆,直接过海降了建奴。
  这十几年奔波,也就是这几年,盛京城重建后,他才算是消停,在西清,像他这样的投奔大清的明官倒也不多,受到重用的也没多少。当然,人家之所以受到重用,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
  就像他一眼看出多尔衮想当皇帝却又不愿意招惹大明的心思,一个“蒙古大汗”的建议,让多尔衮心花怒放,这不礼部侍郎也就当上了。
  可对于年近七十的孙之獬来说,他的心里还心念念着更高的官职。只是没有机会再进一步罢了。
  享受着夏日的阳光,躺在后院太师椅上的孙之獬,手中捏着《大清时报》,神情显得颇为畅快。
  “哎呀,这流放亲爹到天竺,可真亏他朱慈颖小儿能做出来?那些无知的百姓现在总能认识他的嘴脸了吧!”
  提到朱慈颖,也就是乾圣皇帝时,孙之獬的心里那是一个恨啊!
  甚至是恨之入骨。
  为啥会这样?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当年他北逃,都是这厮做的怪,当初要不是济南的朋友私下通知他,估计这会他早就人头不保了。
  降虏?
  他孙之獬又没疯,那会东虏可没打到淄川县,他降什么降!
  可偏偏有人搜出了他的降书,至于是谁陷害自己,孙之獬不清楚,但他可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一得到消息,就立即乘船带着家人逃到了辽东,真的降了虏。
  后来从山东老家那边传来的消息,他人是逃了,可孙家的祖业都没抄没了。自然的,对“是非不分”的德世子心生怨恨。
  从德世子,到平虏大将军,再到乾圣皇爷。
  可在孙之獬的眼里,那可是让他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的仇人。
  现在眼瞧着仇人犯了这么一个大错,他的心里那一个乐啊。
  其实,那怕就是远在万里之外,“西清”君臣们仍然关心着大明,关注着那里的动静,当然,这种关注更多的是他们喜欢放大与大明有关的负面新闻,就像乾圣皇帝把他亲爹“流放”到天竺一样,自然要说道着他的不孝。
  “这件事,有继续发挥的余地啊!”
  突然,孙之獬坐起身来,盯着报纸自言自语道。
  “要是在这件事上做做文章,指不定能大明那边弄出乱子的,到时候,我大清指不定还能再入主中原哪!”
  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孙之獬心里是那个得意啊。
  那怕你是皇帝又如何,你砸我饭碗,我也砸你饭碗!
  在这种情绪之下,孙之獬开始动笔写起书来了。
  打肯定是打不过。
  可打不过,不妨碍他去骂啊!
  皇帝有什么可怕,皇帝怕他才对,毕竟皇帝最怕什么?
  怕名声臭啊!
  皇帝的名声臭了,那可就是昏君,就是暴君,就要失掉民心的!
  当年崇祯真的有遗诏传位给德世子吗?
  那我就写你凭兵权欺压皇太子年少,夺权篡位!
  你不是要流放你爹?
  很好,省得老夫栽赃了,就写成意图死血亲!
  你不是恢复太祖之制吗?
  那我就写你违背祖训,苛待宗族!
  还有登基前的种种,什么逼见皇太极的后妃,什么强抢民女,那些暴行更是数不胜数,什么擅杀大臣,什么侮辱士子,就放大十倍百倍的写!
  不行,这样还不够黑!
  想了想,孙之獬觉得还不够劲爆,于是又改了改。
  书是写好了,孙之獬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那里出版呢?
  这内容可劲爆了!
  要是在大清国印,印了又有什么用?
  在大清黑大明的皇帝,本身就是政治正确好吧!
  可是在这边黑了大明的皇帝也没有屁用啊!
  孙之獬知道,要搞事情了,就非得在大明印不可!


第872章 一群奴才相
  尚虞备用处,从字面上来说,尚虞备用处不过只是一个寻常的侍卫衙门,可实际上,尚虞备用处却是多尔衮的情报机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为其刺探情报立下不少功劳。
  甚至成为满清征服西域不可或缺的助力。也正因如此,不少出身于这里的侍卫都得到了重用。
  因为是进士出身,按道理来说,在这样的武将衙门显然是不符合身份,可对于王建南来说,他并不排斥在备用处当差,因为这里的人很容易得到重用。毕竟,这边是近臣,能够进出汗宫的。什么武将,什么文官,搁在我大清,没那一说。都是大汗的奴才而已。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建南正在衙门里翻看着探子于各地刺探的军情时,收到了一本书。看着那本书时,他不由一愣。
  “乾圣秘闻录……这是什么书?”
  王建南翻开一看,顿时愣住了,原来是本骂乾圣皇帝的野史,其中不仅有乾圣帝夜宿秦淮的香艳传闻,还有奸Y黄台吉后妃的内容,而更让他惊讶的是,书中居然写到了大明乾圣皇帝把德王流放到天竺的内因!
  “我的老天!”
  王建南认真的翻看了几页,脱口而出道:
  “这个孙之獬可真,真是……奇才啊!”
  哪怕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一切不过都是凭空编造的,但是对于王建南来说,还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事情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去编造。只要有人去编造,就会有人相信。
  什么谣言止于智者,不过只是宽慰之言而已,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有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具有传奇色彩的谣言。
  两天后,王建南就把孙之獬约了出来,一顿酒菜之后,王建南问道。
  “先生书中写的可有其事?”
  孙之獬把书送给王建南的时候,就已经料到这个问题,他轻笑道: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愚民百姓,谁会在意?反正这书一旦传来之后,那明国皇帝的龙椅肯定会晃上一晃。”
  凭着一本书,让皇帝丢了饭碗,显然不现实,但是恶心恶心对方,还是可以的,对于孙之獬来说,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就已经足够得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