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412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412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小子可真是一个不孝子呀!
  我可是你亲爹呀,你就这么逼我。
  “非移不可!”
  朱国强点点头,说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皇家之泽,不过两世,朕袭位后,就恢复了太祖祖制,准诸藩领兵。若是诸藩不移,恐怕将来太子必定会削藩!”
  朱国强直接拿出了最有力的武器——削藩。
  削藩,这两个字看似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大明的王爷们来说,这两个字简直就是要命的玩意。
  自古天家无情。要是朝廷真是对他们动起手来,那可真就是死路一条了。
  “可,陛下,咱们德藩没有兵啊!”
  朱慈赏可怜巴巴地说道。
  别说是德藩没有兵,其它各藩也都没有兵,除非是上书请求移藩的,要不然,别说是养兵了,甚至就连仪卫都撤了,谁不知道这位爷是靠着仪卫起家的,他们一个个可都是自觉的很,毕竟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他们之所以能够保住眼下锦衣玉食的生活。靠的就是这份眼力,靠的也是这份自觉,没有谁会把自己的性命不当成一回事儿。
  “朕知道,可太子不知道。”
  朱国强直接说道。
  “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不愿意是不是愿意。要是不愿意的话,那就想办法让他们愿意。”
  朝着远处看了一眼,朱国强继续说道。
  “朕等了十几年,可是愿意的不多,朕有耐心等,可到了太子那,就不一定了,朕给过你们机会,让你们为诸侯,为国君,自称王,这是何等的宽宏,而诸藩却不能体会圣意,到了太子那,恐怕就不一定有这个耐性了。”
  到时候太子肯定就不是削藩那么简单了,那些不愿意出去的,估计到时候连想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朱国强并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不是因为他对这些王爷们有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因为他需要这些王爷去造福印度人,去造福世界人民。
  没办法,谁让大明是天朝呢?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自己做出一些牺牲,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回头看了一眼朱由枢,朱国强笑道。
  “父王和王弟都是朕的血亲,朕自然不会薄待,朕便自然会找个好地方封建德藩,不知父王以为如何?”
  地点,朱国强都选好了。
  就是孟买啊!
  没错,就是大明的“西上海”,就是那个印度人口中的那个“亚洲第一都市孟买”。
  德国首都西上海!
  不错吧!
  呃……德国……
  嗯,将来的世界上只有一个德国,那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德国,至于欧洲那边儿……有德国那个词儿吗?
  即便是有也没有问题,哪怕就是现在有,将来肯定不会再有。
  “陛下,这,看来非得去不可了?”
  朱由枢有些不舍地说道。
  “非得去了,还请父王为儿解忧,尽快上书朝廷请求移藩!”
  朱国强态度仍然很是强硬。
  “可,为父和慈赏从不曾研习兵事,可否先让慈赏往中都演武,待三年后再行就国?”
  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朱由枢心想着,反正自己也五十过了,再过三年,指不定,万一……见祖宗去了呢?
  早死,总比埋骨异域的好。哎,这身子骨怎么这么好呢?要是并用上机场的话,估计这不孝子也不会这么逼自己。
  “德藩是帝藩,自然不能以寻常宗藩视之,朕自会选派良将,精兵,不需要另外募兵演武。”
  朱国强直接了解的打消了朱由枢想要拖下去的念头,还继续拖下去,开什么玩笑?这可都过去十几年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由枢那里还不明白。这会他的心里是那个苦啊!
  瞧着这如世外桃源的德王府,他知道,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了,心下暗自一寻思,他说道。
  “陛下,我德藩世代受济南百姓奉养,他日移藩后,可将此地移做公园,供济南百姓游玩,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说出这番话时,朱由枢心里暗自一爽,心想道。
  老子失去的东西,你也别想拿走了。
  可他这边话声刚落,朱国强就哈哈大笑道。
  “哎呀,父王真不愧是我大明贤王,此事就这么定了,以朕看,待到父王移藩后,此园就叫‘德园’吧!”
  大明还是有贤王的,你看德王多好,真不愧是地方呀,人家移国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卖了。
  他多好直接把王府献了出来。现出来,造福济南人民了!
  “呃……”
  不孝子的反应完全出乎了朱由枢的意料,难道这小子就不心疼?


第869章 忠心耿耿群臣相
  对自己都这么狠了!
  对其它人当然更狠。
  几乎是在朱国强前脚刚离开济南,不,奉天府,那边德王请求移藩的折子就交到了朝廷!
  一时间举国皆惊,毕竟,德藩那可是帝藩,德王是陛下的亲爹。
  结果,现在连亲爹都要移国到海外去了。
  况且是在陛下前脚刚离开,然后德王就上了折子,其中深意,自然是不言自明,德王是不是自己愿意去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德王的奏折无疑是在告诉世人——大明的藩王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移国。
  不论你是否愿意。
  奏折一到,朝野震惊。
  震惊之余,多位朝臣纷纷上书劝阻,请求陛下三思,许德藩缓行。
  待朱国强返回南京后,在例行的朝会中,奉天殿中,朝会上自然离不开这个话题。
  宋学朱等内阁大臣心情却是复杂的很,尽管移藩海外是解决皇族宗室开销的最佳选择,这一办法不仅可以解决一直困扰着朝廷两百年的历史遗留大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藩室不稳”的局面。
  总之对朝廷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要是说有什么害的话,就是从此之后,大明绝对不可能再出什么权臣,更不可能出乱臣,毕竟,海外可是有那么多封国在,朝廷出权臣,乱臣的话,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可绝对是有能力“清君侧”的。当然,他们中间绝对不会再有燕王第二,毕竟他们远离中原本土,除非是几十个诸侯共同起兵“拱卫帝室”,否则一两国绝对成不了大事。
  好处是不少,而且大家都知道这个好处。
  但是问题是,德藩不一样啊,这是帝藩,现在的德王是陛下他爹。从孝道上来说,绝对不能让德王朱由枢去海外。
  “孤无罪何故封万里之外。”
  普通的藩王都能这么说,况且是皇帝他爹!
  那有当儿子的把爹送到海外万里之外的?
  陛下是怎么想的?
  其实在陛下来的路上,宋学朱等内阁大臣们就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毕竟,这个问题皇帝在此之前,并没有和他们通过气。
  万一要是陛下只是想借德王的奏折,逼那些还没什么动静的藩王们上奏折移国呢?
  “这事兴许只是演给世人看的。”
  当大臣的自然要为君父分忧,绝对不能坐视君父沦为不孝吧!
  于是朝会当天,德藩的奏折一出,立即就有很多大臣站出来的进行反对,他们倒没有说什么“移藩”涉及十几万宗室。
  说实话,对于大明的文官来说,他们眼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宗室,那怕就是现在,在陛下口口声声说着什么“恢复高皇帝祖制”的时候,他们也没把宗室放到眼里,过去没拿正眼瞧宗室,现在更不会。
  宗室的死活,于他们有何关系。
  他们说的不是宗室,而是“孝道”。
  德藩移国,你们一个个的起什么哄啊!
  至少有那么一瞬间,朱国强没想到大臣们会反应这么强烈。
  “启奏陛下,臣以为德王移藩此举不妥,分封藩王制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而陛下念亲亲之谊赐土于藩王为诸侯,实在是恩重如山,但今德王为陛下之父,德王年迈,不可远行是为一,二,陛下为人子,焉能放父远行海外……”
  这边的话声刚落,那边又有人出班道:
  “启奏陛下,臣也以为不妥!德王年迈,理应于大明安享晚年!”
  “臣附议!”
  “臣附议!”
  一大群文官跳了出来,义正言辞的反对,几乎没有什么官员持以观望态度,毕竟,大明是以孝治天下,有些话,他们必须要说出来。况且,他们觉得自己说的肯定是陛下的心里话啊!
  其实,陛下也就是想借德王的奏折,逼一逼各藩而已。
  但是他们显然打错的算盘。
  朱国强扫了他们一眼,道:
  “怎么,以你们看来,朕要是同意德藩移国,就是不孝了?”
  “臣等不敢!”
  众臣纷纷言道:
  “臣等以为我大明以孝治天下,陛下理应为天下表率!”
  朱国强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在拿高帽子往自己的脑袋上扣呢!
  这些个官员一个个的说的什么为天下表率,一个劲的把“孝道”挂在嘴边,看似没有指责自己不孝,可是要是照他们这么一说,德王要是去了海外,估计自己可真就不孝了啊!
  历朝以来,当皇帝的那是一个累,既要防着武将,又要防着文官,不是考虑打这个,就是考虑压这个,寻思拉拢那个,整天算计的着实辛苦。
  不得不说,想当相有为的君主,累得很!
  可归根到底,还是当皇帝的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职责,就像防着武将一样,除了安禄山之外,古往今来,太平盛世里头,有几个武将作乱的?
  当皇帝的最好是平衡,平衡好权力。
  相比于武将,文臣专权才是最普遍的现象,对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平衡好文武之间的关系,只要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勋臣与武将平衡文官,令其不能一家独大,这个皇帝作起来也就轻松了。
  掌握不了军权的文官的,屁都不是!
  但是朱国强似乎忘记了一点,这些文官都是久经宦海的主,他们最擅长的是什么?
  就是权谋!
  而所谓的权谋,其实是最没用的东西!
  权谋之术来源于法家。法家理论区分为“法”、“术”、“势”。“术”就是“权谋”传说申不害精于此“术”。后世很多人觉得“权谋”无所不能,似乎只要会了“权谋”,就可以操纵一切。但是法家的老祖宗韩非子却认为,“权谋”是一个小成的东西。在法家看来,“法”、“势”才是重要。“法”是皇帝操纵臣下和臣民的手段,“法”是皇帝意志的体现,谁不服从,就可以抓谁。而“势”也很重要,所谓势,其实就是那个地位。纵观历朝历代皇帝,实际上贤君少,昏君、暴君乃至于幼子登基,这些人怎么能够慑服群臣就是要用势。百官跪着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地位,是这个皇权的标志。如果这个龙椅之上,只是一个幼童,百官尽管都高于他,他也跪下喊万岁。只有在“法”和“势”的配合下,所谓权谋才是有用。
  只有在“法”和“势”的配合下,所谓“权谋”才是有用的。
  可为什么,在大明,文官可以制约皇帝?
  不是文官制约了皇帝,而是文官用大义去制约了皇帝。
  就像现在,他们一上来就给皇帝戴上了一个“孝”的高帽子,我大明以孝道治天下,没错啊。
  你要是一意孤行,那就是不孝,皇帝不孝,怎么治天下?
  你瞧,直接把皇帝给埋进坑里了!
  这就是文官们的权谋。
  事实上,纵观有明一代,皇帝昏庸也好,英明也罢,往往都会被迫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文官给忽悠进这个大义里头。
  嘉靖有手腕吧!
  可在“大礼制”时,那也是战战兢兢的才争了个两败俱伤,到最后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专心修仙去了。
  至于万历来说,他一辈子最想的是什么?
  前期励精图治,后来虽然因为小儿麻痹症有损威仪,不能上朝,但在“国本之争”中,也是争了个心灰意志,来了个几十年不上朝。
  这两位皇帝在明朝,说起来也都是颇有手腕的主,可即便是强说他们,在文官的面前,想要达到目的,那也是难的得很。
  到最后,都是选择了退避三舍!
  做皇帝做到这份上,够可怜的吗?
  文官们是用“权谋”把皇帝逼到这份上的吗?


第870章 皇帝文官都是厚脸心黑的主
  当然不是!
  不是“权谋”的话,那是为什么?
  可以是一切,但绝对不可能是“权谋”。
  “法”在皇帝那,“威”也在皇帝那。这意味着全同样也在皇帝的手中。对于掌权者,施以“权谋”?这是多么大的玩笑?
  既然不能够对皇帝实施“权谋”,那文官的手里还有什么?
  还有“势”!
  说白了,就是文官逼迫皇帝时用的从来都不是“权谋”,而是“势”!
  文官之间的争斗用的是“权谋”,可是当他们面对皇帝的时候,每每都是“借势而为”。
  权谋?
  能大得过皇权?
  所以他们才会用“势”!
  这个“势”是什么?
  不是借天下的“势”,而是借着大义,借着大道。
  所谓的大义在我,大道在我,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现在,他们直接给皇帝扣上了一顶帽子——“孝道”。
  怎么破?
  如果皇帝不顺从他们的意思,就是“不孝”。大明,大明是什么?是以孝道治天下。
  这个治天下,哪里“治天下”。分明是治天下的百姓,毕竟,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总会想方设法的用一些道德文章去约束天下的百姓,让天下的百姓在那个框子里生活的,在那个框子里受到他们的管束。
  什么孝道,什么所谓的忠义,什么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说白了,不过就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他们需要这些工具来约束天下的百姓。为什么需要这些工具?就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变得更听话,更顺从,更服从。从而让他们好去压榨他们,好去把这些百姓变成一根根韭菜。再然后一茬一茬的割着这些韭菜。
  这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当然对于这种帝王心术,普通的百姓肯定是不了解的,但是这些官员非常了解,他们非常清楚,对于皇帝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文官,不是武将。
  而是皇帝怎么凭借着所谓的大道,来约束天下的百姓。
  好嘛,皇帝都不孝了,那还怎么治天下?于是乎,自然证明了一点,皇帝是昏君。甚至可能会引起所谓的“统治危机”。
  有时候,那怕是皇帝,即便明知道是坑,那也只能装作看不见。不说其它人,就像海端一样,嘉靖为什么杀不了他?
  嘉靖不是说他“无君无父”吗?
  那文官们就是给海端扣上一顶“孝”的帽子,他死谏是因为对君父“尽孝”,要是嘉靖杀他,就是“虎毒食子”,你瞧,这一个个的都坏的很。动不动就给皇帝挖坑。
  甚至坑就摆在那里等着皇帝跳哪,一不小心,皇帝掉进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就像崇祯一样,他能不想南巡吗?
  他又不是真的傻,可问题是那一个个大臣动辄就把祖训拿出来“天子守国门”,你要是逃了,那可就是背弃了祖宗。
  诸如此类,有明一代,不,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这都是借“势”,看似被人吹上天的“权谋”之术只不过是小道,一旦掌权失去势力,就是破鼓万人锤。就像赵高和李斯在那里指鹿为马”一样。秦朝那些官员,不知道马是马,鹿是鹿吗?不知道赵高此举,就是要试探是不是政治同盟吗?都知道,但是大家都装不知道,还要配合演戏。
  可一旦两人失势呢?
  无“势”之“谋”,屁都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