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还是要加大移民力度啊!”
在朱国强自言自语时,那边王喜进来禀报道。
“陛下,方才列车长过来禀报道,列车已经过的了德州,陛下是否去奉天府。”
此“奉天府”非彼“奉天府”,而是济南,因为朱国强出身济南德藩,继承大统后,作为皇帝的“老家”济南自然升格为了奉天府,
去济南……
朱国强想了想,然后说道。
“去奉天府吧!”
去奉天府,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老家,那个名义上的便宜老爹和兄弟在济南,更重要的是,大明的宗室问题,必须要解决了。
第867章 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如何大明朝的宗室问题?
这是朱国强自从登极后,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与大明的历代皇帝所面临的藩王问题要么是担心他们造反,要么是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饭不同的是,朱国强想的是如何最大效果的发挥出藩王们的作用。
在没有回到明朝之前,朱国强还真以为,藩王制度最大的麻烦是人太多。
甚至还真的一度相信大明的宗室有上百万之多。可实际上,宗室人口顶峰时也就二十万左右。
按《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时,宗室总人口15。7万,就这还包含女性。以《五杂俎》记载,万历末年,宗室人口有二十余万。因为历史上崇祯年间的玉蝶,也就是皇族族谱被满清和其它的明朝档案一起一把火烧没了,所以也就给了明黑们黑明的“依据”。
那些网上宣扬明朝宗室百万,几百万的,甚至宗禄多到拖垮国家的,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别有用心!
按照万历年间大明的财政报表,皇室消费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官员俸禄占了百分之二十,军费支出占了百分之五十。
其中皇室支出包括藩王宗室的待遇、皇宫的维建、宫廷聚会、赏赐大臣以及京城武官俸禄等等,并非单指皇家个人的消费。在明朝非但皇帝出行、赏赐嫔妃、内官开支等事要自己掏钱,甚至就连京城武官的俸禄,那也是皇帝从内库掏银子,没办法,这是定制。
藩王宗室的俸禄看似不少,可实际发放到宗室手里的只有两成左右,底层的宗室因为常年没领到俸禄饥寒而死的也是屡见不鲜。
有明一代,自永乐后,在皇家的支持下,文官对藩王宗室极尽打压,文官当道,宗人府又被礼部代替了,大明宗室下层过得苦逼,就连上层同样也是苦逼如此。
按照规矩,凡是宗室从请名到婚娶再到承袭爵位,都要经过礼部批示,礼部官员非但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积压奏文。很多宗室到死都没有“请名”,没有名字,自然就没有宗禄,有的人满头白发了还是未婚,要是私纳妻妾,得,他儿子、孙子,从此之后就是“无名宗人”,从此之后世代无名无禄。
别以为这针对的是下层宗室,以外藩入统的嘉靖皇帝地位够高了吧——宪宗朱见深之孙、孝宗朱祐樘之侄、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也就只有这一个儿子。
可那怕就是这样的未出三服的皇家血亲,名字也被卡到八九岁礼部才把折子递给皇帝,皇帝才赐了名。朱厚照问为什么递的这么晚,人家礼部堂堂正正地答道。
“国家用度紧张,晚赐名一日,便可少发一日宗禄”。
皇帝都无话可说,人家可是一心为公啊!
自从嘉靖朝的削藩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藩王后代们请爵,封赐,都要礼部拍板,而且随着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礼部对此卡的也越发严。得不到名分的宗室,既没有国家养,更无法入民籍,自食其力的工作,别说干不了,朝廷也不许干,就此没了活路。
到了崇祯年间,好些宗室因为得不到名分,又不许出去工作,竟然活活饿死。这些制度够扯淡吧!
大明的宗室日子过到这份上,甚至就连满清都看不下去,在满清修的《明史》中清楚的记载了他们过得是什么日子:“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
可即便是如此,地方官员克扣宗禄也是常有的事,甚至万历年间秦王府有宗人百人,围堵陕西巡抚,索要嘉靖年以来拖欠的宗禄——足足拖了几十年!拖了几代皇帝!
到最后,闹事的宗人被贬为庶人,关进中都高墙。面对万历皇帝质询为何拖欠那么长时间的宗禄,户部怎么回答的——百姓拖欠粮赋,官府无粮可发。
大明的粮赋是什么?
百姓拖朝廷的,朝廷拖武官兵丁的,拖宗室的,但唯独不拖文官的。
就是这群看似被当成猪养,可实则被打压、被圈禁的王爷宗室们,在面对天下沦丧时,他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历史上南明时期,很多宗室王爷起兵抗清,有的兵败被杀,有的自杀,有的绝食,有的跳河自杀,多达数百人。
甚至到最后,在台湾郑氏降清后,一直随郑氏居住台湾的宁靖王朱术桂,面对郑克塽降清,朱术桂毅然与五位妃子自杀殉国……
历朝历代,朱家宗室可以说是被黑的最惨的,被当猪一样圈养了那么多年,一下子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想出力却没那能力。这群人平常习个武,爱好个兵器,都能被文官弹劾称“有谋逆之心”,然后被关到中都高墙,至于当贤王更是一种罪过。想活命的话只能研究个琴棋书画的人,面对那样的局面,能做什么?
唯一能做的就是骨子留着老朱家的一点血性!
可就这还落下了后世的骂名。
不过,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倒也不差,毕竟朱国强出身于外藩,当初可是打出了“恢复太祖祖制”旗号为自己正名的,对待宗室当然要不同于过往。
非但废除了藩禁,而且还准其恢复府卫。甚至还足额发放了宗禄。这倒不是因为现在大明的财政宽松,不在乎那点银子,现在朝廷能养得起这些皇家宗室,但是将来呢?
几代皇帝之后,经济发展不发展,总归是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个是藩王是否会造反,一个是是否养得起他们。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老朱家的宗室有这么多有血性的汉子,又何必拿他们当猪圈养起来?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祸水西引”——把这些藩王都封到印度去。
把他们全都放出来,用大明的宗室去造福印度人民去,去造福世界人民去。
而且这些年,朱国强一直在推行着这个政策。
分封藩王为诸侯。
变藩王为诸侯,这件事是好事啊!
那怕就是诸侯国的王,那也是一国之王,真正的王,而不像在大明,只是王府里的王。顶多也就是水池子里的“王霸”。
只不过,那怕就是这样的好事,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毕竟,那是要远去海外的!那怕就是到了乾圣十四年,也不是所有的藩王宗室都愿意去,他们中确实有不少人宁可在大明安享太平,也不想在海外开拓疆土,为一国之王。
不得不说,太平日子确实人人爱,有些人,确实是贪图安逸,不爱权力啊!
海外再好,那比得上大明。
国君再好,可也得劳心劳力,那比得上大明这边,拿着宗禄,听着曲儿,看着大唱哥剧,研究着琴棋书画,陶冶一下情操。
他们愿意过这样的安逸日子,可朱国强不乐意啊!
他在乎的可不是每年的宗禄开支,而是他的“世界帝国”,为了大明的世界,自然不能让他们再继续让什么太平王爷了!
可是他不能让人说他“苛待宗室”,毕竟,咱乾圣皇爷可是靠着“恢复祖制”得来了皇位。
得让他们自己愿意出海。
你们不愿意?那总得想想办法吧!
要杀鸡给猴看,要告诉他们,你们必须得出去,再不出去,小心乾圣皇爷要发火了。
可是这刀要砍在谁身上?
咱是谁?
乾圣皇爷,对别人狠,对自己那是更狠……
第868章 皇帝是个不孝子啊
“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
置身于德王府濯缨湖畔,朱国强忍不住轻吟着的这首“老祖宗”朱见潾赋的诗。当年朱见潾受封济南为德王后,在大院内开凿了玉带河,与曲水河沟通,营造了画舫,供他及其嫔妃们在濯缨湖游乐。出有香车骏骥,嬉有画舫轻舟。登高远望,南观青山叠翠,北眺大通河闪银,一派京畿外的皇宫御苑。
对于大明的藩王而言,终日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朝朝宴舞,日日笙歌,这才是藩王应该做的事情,做贤王……那是居心叵测,是储名养望的。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做贤王。
非但不能做贤王,而且要是有必要的话,最好再鱼肉百姓一下。毕竟,在外面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这些王爷。那些个文官们可就等着机会给这些王爷戴帽子安罪名。一个不小心的话,保不齐就把他们送到中都高墙去了。
所以这一个个王爷,总的想着法的自保,当不了贤王,那就当闲王吧。德王也是如此。他在濯缨湖上留下了这首诗。看似有着独霸湖泉后的得意,可实际上不过只是自保之言而已。甚至所谓的登高望远,也不过是因为终生困在王府之中不得外出的迫不得已罢了。
大明的藩王当的不容易呀。看似锦衣玉食,享尽人间富贵,可是实际上也不过就是华丽的囚徒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来到了这个乱世之中。朱国强恐怕也将会是这些华丽囚徒中的一员。哪怕是他再不甘心,除非是想要造反,否则就只有这么一个选择,就是像所有的王爷一样,一辈子困守在这个名为王城,实为囚牢的王城里头。
吟完这首诗,朱国强朝着远处看去,然后问道。
“西北毛家可还在?”
“在的,在的。”
不待父王回答,朱慈赏就连忙答道。
“嗯,在就好。”
朱国强点点头,德王府王府西北缺一角,那里原为居民毛氏之宅。当年德王为扩大王宫,以巨款买毛宅,毛氏坚决不卖,激怒德王,把毛氏二子抓进王府,毛二投湖以死抗争。于是济南百姓群起,纷纷向德王提出抗议,面对滔滔民意德王只得让步。因而王府始终缺一角。从此之后,济南也就多了一个节——每逢旧历六月初一毛二投湖之日,聚集湖上划船摆贡,以纪念反抗王府的毛二。“六月初一会”一直延续至今。
在几年前,奉天府府尹曾下旨停办“六月初一会”,理由是有辱皇家清名。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朱国强便用当地诗人王象春的诗回了奉天府:“咸阳官阙已成尘,毛二蜗居可认真?鬼哭城崩当六月,几时秋雨灭青磷。”咸阳官阙为隐示的王宫殿。
对于朱国强来说,这缺的一角,其实未尝不是大明的“德皇与磨坊”。那怕是毛二是以死抗争,但至少抗争的结果是,随着百年间,德王府始终缺一角。毛家一直都是德王家的邻居。
“缺的那一个角,可以提醒世人,那怕就是‘皇家宗亲’也不能肆意妄为……”
其实,朱国强并不介意让人把“毛二投湖”演义一下,比如什么德王受罚,长史罢官流放,从而彰显大明的“司法公平公正”,其实,缺的那一角,未偿不暴露出了所谓藩王的权力,实际上……有限的很,连强占个民宅都是困难重重。甚至还不如某些办事处,人家想拆直接拆,趁着你回老家的时候,直接拆你的,找谁说理去。能给你一些赔偿就已经是老天爷保佑了。
当然现在毛家的房子可以作为某种象征,象征着大明的司法制度,即便是权贵也无法侵吞普通百姓的财物。
这样的故事编的越多,对统治者就越为有利。
回头看着朱由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便宜老爹。这些年他倒也识趣,当年他在德王府里当着那尊泥菩萨,什么事情都是不闻不问,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要不是因为对这些大明的亲王们另有打算,朱国强也不介意他们在这里安享晚年。但是现在不行,对于这些亲王,他另有打算。
朱国强笑道。
“藩王虽然贵为亲王,可即便是这一角之权也是没有的,可若是为诸侯,虽然不能说是金口御言,可却也是出口成宪,”
这边甚至不等朱国强把话说完,朱由枢的心里“咯噔”一声,心道。
这不孝子终于把心思打到自己头上了!
那怕是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朱由枢的心里还记得当年他想要献城时,眼前这不孝子是怎么提剑杀的他同宗族叔后,又提剑盯视着自己。
那眼神,可真是想要下手的眼神。
无毒不丈夫!
这小子绝对是个心狠的主。他要是心狠起来,真的会动手杀爹啊!
这小子是怎么登上的皇位,怎么以外藩而承大统。
朱由枢可是清楚的很,论起狠毒来,恐怕就是成祖和他比都差远了。至少人家没有对自己亲爹起过杀意吧。
可这小子不一样啊。万一要是需要的话,这小子可真的敢杀呀!
作为皇帝他爹,朱由枢这些年一直小心翼翼的,倒不是害怕这小子,而是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这小子啊,一见到他,就想起他那双杀人的眼啊。
不知多少次,朱由枢都在梦里被那双眼惊醒。
自己这个儿子是不是火德星君下凡,他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手腕绝对不比杀神软。
不曾想,躲了十几年,有些事情总归还是临到头上了。
这是想要赶自己去海外啊。海外再好,哪里能比得上济南?这地方可是他的老家呀。
心里一急,朱由枢急忙说。
“陛下,非是臣不愿意去海外为诸侯,可臣生于济南,只想于此地终老,臣实在是舍不得这珍珠泉和濯缨湖啊……”
站起身来朱由枢又说道。
“况且,臣已老迈,实在不是堪远行,臣担心,尚未就国海外,就埋骨异域了……”
说话的时候,朱由枢的眼泪都流了出来,那副可怜模样,让人不禁有些心软。
可心软,那也是别人心软,当皇帝的有几个心软的?
朱国强急忙扶着他说道。
“父王此言差异,儿听闻去年父王又纳侍妾一人,为儿添得王弟,父王可谓老当益壮,何来老迈之说!”
老迈!
开什么玩笑,这十几年,您老可是给朕添了十几个王弟、王妹的,身体强健可见一斑啊。
要是再让你呆在济南,估计下一个中山靖王就是你了。
朝廷是能养得起的,可这么多便宜王弟呆在这里闲吃闲喝的也不是个事啊,得放出去让他们到印度可尽的嗨去。
不对,是放出去造福印度人民去。印度人民不容易呀!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的印度人民期待着这些大明的亲王们过去搭救他们,就他们脱离苦海啊。
“陛下,臣,臣……”
眨着那双眼睛,看着已经是大明皇帝的长子,朱由枢沉默了好一会,才说道。
“这非得移藩海外不可吗?”
甚至在塑造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仍然可怜巴巴的看着皇帝,看着自己的儿子。试图想要用这副可怜模样换取他的同情。从而让他收回成命。
即便是想要移国,也得等到自己死过之后吧。非得这样逼自己,要让自己买骨异国他乡嘛。
可怜巴巴的看着皇帝,朱由枢有些失望地发现他的眼里没有丝毫的犹豫,显然,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
这小子可真是一个不孝子呀!
我可是你亲爹呀,你就这么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