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294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94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朝中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开疆拓土?
  不是反对开疆
  张秉文赞同道:
  “研文所言甚是,河南百姓贫苦,产出有限,供养藩王,实在是吃力的很,而海外富产稻米,唐王稳藩海外,不但宗禄有了保证,河南百姓的负担也能减少许多。”
  在唐王奏折的这一问题上张秉文是怀有私心,他希望唐王到海外,更希望三位王爷到海外去,这是保住他们性命的唯一办法,或许现在陛下能容得下他们,但是将来呢?
  陛下是要做圣君的!
  眼下,世人畏惧陛下的性情,没有人敢说三道四,可是难免将来会有人拿三位王爷当大旗,那怕就是三位大王不愿,也没办法阻止别人,到时候陛下就是进退两难。
  是杀,还是不杀?
  只有把他们封的远远的,封到比南天门还远的海外去,那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他们被别人利用了,到最后白白赔了性命,而陛下也不用被迫担上污名。
  当然,这也是报答先帝的唯一办法。
  这回唐王请旨移国,那里是在报复啊,分明就是为了保住先帝的血脉,唐王于大明,实在是忠心耿耿!
  留三位大王在大明,实在是后患无穷啊!
  但这些话,他可以在宋学朱的面前说,却不能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来,那怕就是他们五位阁臣之间,也不能把这些话挑明了。
  这是大逆不道的言语,毕竟皇帝是圣明的,不可能杀三位大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现在你们这么说,根本就是在挑拨宗亲,脑袋肯定是保不住的……
  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关系,可谁都不能主动说出来。
  而不明白的,却又不赞同唐王的移藩。
  现在怎么办?
  张秉文沉思着不再说话,见状,宋学朱又说道。
  “那就票拟吧,票拟后,内阁就算有了议决,待会儿见到陛下,可不能争执起来,要不然叫陛下,叫各位大臣怎么看?”
  他这边话声刚落,那边有吏员进来禀报道。
  “南直隶巡抚的急件,常州府因抄没有勋臣土地,激发民变,十数万百姓聚集府城,殴击朝廷官员,苏州、扬州、松江等地民变骤起……”


第626章 抄家当然是要抄个干净
  乾圣二年应该会是个好年头吧!
  天下几乎每一个老百姓都在心中如此这般地祈祷着。
  去年五月,陛下在京城登基,定年号为“乾圣”,随后吴三桂等多员大将率军西征,陕西月余时间便告克复。
  十数万流贼,从河南逃到陕西,又从陕西逃到了关外。
  那怕是报纸上说着“虏寇合流”,可无论是虏也好、寇也罢,都被打到关外吃沙子去了。这些消息都让老百姓觉得太平日子就快来临了。
  天下太平了!
  随着新年的到来,尽管硝烟还未散尽。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彻底打乱了人们除旧迎新后的喜庆气氛……陛下将迁都南京!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北方的人们心情而紧抽,却让南方的士兵时而又欣喜若狂,时而紧张非常。而这种的焦虑不安的心情,在乾圣元年腊月上升至了极点,而对于已经登基一年的朱国强来说,他压根就不会因为臣民的反应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去年到了京城之后,先是择期登基,然后重新改组朝廷,在南北两京朝廷以及地方起用了一些较为精明能干的大臣。不管这些人是否被清议所指责,是否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罪,不管是他们有没有考中进士,只要对国家有用,斟酌之后,就会起用他们。
  也正得益如此,朝局迅速稳定了下来,而南京的工匠也是日夜赶工,在乾圣元年冬天到来前,已经将南京皇宫主殿以及各衙衙署重建或整修完毕。于是乎,赶在运河结冰之前,朱国强就急急的宣布迁都南京了。
  一同迁都的除非京城的文武百官之外,同样也有随行的京营官兵,其实,乾圣朝并没有“京营”,也没有京军,而是以十万官军编制了中央禁卫军,于京城周围驻防。也就是在这时候,南京军户安置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安置军户需要土地,土地从那里来?
  南直隶,除了凤阳、颖州、海州等地因为东虏、流贼横行,导致人口骤减、土地荒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安置军户外,江南,那地方可是人口稠密,人多地少。
  安置军户?
  往那安置?
  于是乎,抄没降虏勋臣、官宦田产,就成了当务之急。有了地,就可以安置军户了,而且那些南京勋臣的地,真不少啊。
  足足有上千万亩!
  安顿十万军户,都还有剩的!
  抄没勋臣田地这个差事,是由方以智办的,他是刑部侍郎,直接领的皇命。
  为啥要抄没勋臣的田地?
  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有勋臣降虏大罪,而且军户需要田地安置,更重要的是——为了告诉天下,从贼也好,降虏也罢,不论身份贵贱,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初在南京杀那些投降建奴的勋臣时,动手太过仓促,所以只抄了家中的浮财,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抄家,曾经被忽视的城外的别业,各地庄园,都要查抄范围内,还包括他们在各地田产。
  在刚迁都的这几个月里,虽然谈不上鸡飞狗跳,可那些曾经与国同休的南京勋臣后代们,确实过得生不如死,可他们压奶就没有地方申冤去。
  通虏的罪名是死的!
  没有诛杀全家,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选择流放。
  原本抄家的事情非常简单,但是随着的抄家的深入,看似简单的抄家开始节外生枝了。而枝节就在田上。
  “陛下,除爵勋旧也好,官绅也罢,表面上拥有的田地,并不符合实际,”
  “哦?藏匿田产也属正常!”
  面对方以智的禀报,朱国强说道。
  “不是藏匿,以魏国公家为例,按抄得的地契来看,魏国公家有田地不下二十万亩,分布在南直隶、湖广以及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但是这二十万亩田中,至少有十八万亩都是数百年来,外人投献来的,只是名义上属于魏国公家,实际上却是属于个人,按历年的作法,都是勒令主家退田……”
  不等方以智说完,朱国强反问道。
  “退田?退什么田?那些田有多少是强占的?苦主是谁?当年怎么强占的?到底是强占,还是投献,方以智,你说说!”
  陛下的反问,让方以智一哑,一时间居然说不出话来。
  “朕出身藩府,自然也知道‘投献’,就是德王府,也有人投献土地,我记得天启六年,就有人举家投献德王府,献田两千亩,至于强占,朕本家德王府,还强占过百姓的房宅哪,占到了吗?德王府西北角缺的一块,没瞧见吗?”
  济南德王府大院西北缺一角,此处原本是居民毛氏的宅院。早年间德王为扩大王宫,以巨款买毛宅,毛氏不受,激怒德王,就把毛家二子抓进王府,毛二也是刚烈之人,不惜以死抗争,投湖而死。于是邻舍群起,向德王提出抗议,德王不得不让步。因此直到现在王府都是缺一角。
  “济南六月初一的会怎么来的?老济南人谁不知道?不就是每逢六月初一毛二投湖那天,济南百姓都会聚集湖上划船摆贡,纪念毛二。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济南士人王象春前几年不还特意为毛二之举写诗赞颂,诗云:“咸阳官阙已成尘,毛二蜗居可认真?鬼哭城崩当六月,几时秋雨灭青磷。”……”
  这就是德王府占地的结果,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没吃到羊肉惹得一身骚”。
  干死了毛二不假,可房子没占到,德藩让人家一笑几百年,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揭了自家的短后,朱国强反问道。
  “方以智,你也是出身望族,地方大族有必要撕破脸,连面子都不要耍强占寻常百姓的三五亩田地吗?这些个勋臣、官员,那里需要强占,主动投献的少吗?”
  在我大明,人人都愿意投献,为啥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徭役,可投献主家,不是想投献就投献的,一般人跪上门投献,人家也不会收。
  勋贵、官员的想要田,根本就不需要强占,直接让家仆放出风声——收家奴,立马就会有人排着队献田,而且一献都是几百几千亩,甚至上万亩。
  不过别以为,献出田后,田就真成了主家的了,那是扯淡,其实就是把应该交给国家的那份钱粮交给主家。而这个钱粮也不是世世代代都交给主家,要看主家还有没有人当官。毕竟,这免差役是当官的特权,而且要是大官。
  只要主家不失势,世代有人在朝中为官,即便是没有地契,投献人该给的钱粮也不会少他的,一旦主家失势,即便主家有地契,投献人也会通过闹事,或者投献其它新权贵的方式把地契要回来。
  就像有名的“徐阶退田”,围着徐府要退田“百姓”是什么人?
  都是投献人,那怕就是搁海瑞的嘴里都叫投献人“刁民”,可问题是他需要那些“刁民”打击徐阶,为什么当初投献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对双方都有利,后那时候又要反悔了?
  那会徐阶不在位了啊!
  投献的时候,就是冲着便宜去的,占不着便宜了,不反悔,傻了啊,况且还有“海青天”撑腰。往好听了说,他支撑这些“苦主”是打击豪强,可往深了说……都是政治。
  那些投献人偷的税漏的税,追缴了吗?
  官本位,很不好,但大环境如此。
  陛下的话,让方以智的后背直冒冷汗,没办法,方家也有带田投献的“家人”。
  “陛下,那,此事当如何处置?”


第627章 替民申冤的青天大老爷
  陛下没有回答。
  尽管陛下没有回答,可方以智还是悟出了陛下的意思。
  悟出陛下的意思后,方以智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回家,让自家把投献的田产清退了。
  靠近政策的人,不见得每一次都能从政策中获利,但是肯定能第一时间规避风险。
  这倒不是说他多奸滑,而是人性的必然。毕竟但凡是人,总是会把自保放在第一位。
  这边清退了自家的投献,那边方以智就开始了他的“抄田”了。
  勋贵也好、文官也罢,只要是地契在他们手上的,那些田必须全部拿下。因为这是陛下的意思。
  方以智去的第一站就是常州,甚至一出年节,他就领着几十名吏员去了常州,为什么去常州府。
  这里临太湖,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大明开国时,这里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魏国公家祖上徐达以及不少国初勋贵在这里都有大片田地,那些田怎么来的?
  自然是从死人身上拿来的。
  权贵的崛起从来都是踩着另一批权贵的尸骨而起的。
  当然,后来投献来的田地也有不少,所以,方以智才会把这作为突破口。
  抄家的工作倒也顺利,那些徐家的庄头也配合,不配合也不行,不配合是杀头,配合了也就是流放而已。
  在这个时候作威作福多少年的他们并没有任何选择。这些人是没有选择,但是有些人却有选择,比如说他们的家奴。
  从方以智来到常州,每天都有千百人围在他的衙门外,哭诉着勋臣官员过去如何欺压他们,如何霸占他们的田地。甚至如何欺压他们这些百姓逼迫他们卖身成为家奴。
  总之一句话,这些一则光鲜的人无不是受尽了欺压。有时候一欺负就是几代人。
  反正他们过去是畏惧主家的势力不敢说,但是现在好了,有朝廷站出来为他们当家做主了,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当然是有缘申冤,有仇报仇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要报什么仇,他们就是想要拿回被人抢走的东西。而且他们无不是相信青天大老爷会给他们主持公道,毕竟这青天大老爷可是皇帝派来的钦差啊。
  对于众人的哭诉,方以智倒也没置若罔闻,非但是好声宽慰他们。而且还命令吏员对苦主登记。甚至还特意交代了一定不能漏下那些田地。毕竟这些田可都是那些个勋臣官员,杨威做福,欺压百姓的证据呀。至少他是这样对其他人说的。
  一时间,整个常州城内外无不是说到的钦差大人是何等的英明。但凡是提到这位青菜,大家伙儿无不是竖起大拇指说一声,这可真是皇帝派过来的青天大老爷。专门为咱们当家做主来的。
  与此同时,充当公衙的学宫一时间那个是热闹,每天都挤满了人。
  瞧着面前肥头大耳,却穿着一身粗布衣的人,书吏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冤屈?”
  那人立即哭诉道。
  “小人名叫赵五,本名陈五,原本是世代良家出身,家中先祖世代经商,挣下些许家业,谁曾想,我曾祖那辈,圻城伯赵家贪图我家良田,把我曾祖父拿到家里,打断了他的腿,强占了我的良家,还逼我们改姓了赵,成为了赵家的‘家人’……”
  抄录着的书吏瞧着眼前这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又问道。
  “那为何当初不报官?”
  “不敢!”
  “为何?”
  “圻城伯家势大,怕挨打。”
  “为什么今天来报官了。”
  “皇帝圣明,诛了奸臣,让我们小民百姓有机会申冤啊!”
  “那圻城伯家,一共抢了你们家多少亩田。”
  “一共六千七百五十六亩……”
  六千七百多亩的小民百姓,可真够小的啊!
  像这样的,还不止一位,有像他这样就是连人带田投献,改名换装,假装是勋臣官员“家人”的。也有就是双方签订假的典卖合同。通过假装典当土地而到期没钱赎回,从而达到投献的效果,钻法律空子,就像后世为了规避限购,假离婚买二套房一样。
  整整两个月,越登计越是心惊,因为涉及到的田实在太多啊。
  心惊不已的方以智每每上奏折禀报时,换回来的就是三个大字——“知道了”。
  剩下的就看方以智怎么办了。
  接下来怎么办?
  终于,完成登计之后,在反复权衡之后,方以智丢出了“投献土地一率抄没入官”这颗大雷子。
  这个大雷子一丢。常州知府顿时就吓尿了,都不敢露头了。不过不露头是不行,最后,只能派师爷过去询问钦差大臣的用意。
  “怎么回的?”
  师爷一回来,施明礼就问道。
  师爷禀报道:
  “钦差只说了一句,说是当以国法论之。”
  施明礼愣了好一会,才对师爷说道:
  “他方以智,就不怕激起民变吗?他什么意思啊?投献的田地抄入没官,整个常州府,这样的田主不下千家,涉及到的田地不下数百万亩,要是真抄了,是会出大乱子的,不,不应该还给苦主吗?”
  师爷说道:
  “回东翁话,方才在钦差大臣那,在下也提过‘强占田地理应还给苦主,免得激起乱子’,可是钦差说,若当真是强占,理应还给他们,可有几人是强占?恐怕都是投献刁民,当初投献时,为得是逃避交给朝廷的税赋钱粮差役,现在一个个的都说是强占,怎么不说是强占朝廷的便宜。所以,势必要严查!”
  “严查,这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
  施明礼摇头不已。
  师爷笑道:
  “不妨表面上配合,至少不能得罪这位钦差。”
  施明礼问道:
  “如何表面配合?”
  师爷说道:
  “你且由他就是了,他要衙门派差役,咱们就派,要派人咱们也派,万万不能拦着他,毕竟这是钦差。”
  “那万一要是出了乱子怎么办?”
  “出了乱子,也是钦差闹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