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293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93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让他慢慢体会,明天差人告诉唐王,朕身体欠安,这几天就不接见他了!”
  身体欠安?
  没有的事,朕现在正值壮年,连御数女也没问题,问题是在唐王朱聿键的身上,不仅仅是他的身上,还有其它的几位藩王,虽说李自成、张献忠杀了不少的大明藩王,可剩下的还有不少,对于一心要“恢复太祖祖制”的乾圣皇爷来说,当然不能削藩,而且那些个藩王一个个倒也乖巧,不可能给他理由削。
  可问题是,乾圣皇爷不想养朱啊!
  可亲亲之谊总是要讲的,总不能什么都不顾吧。
  其实,对于这群藩王宗室,朱国强早就有了打算,让他们在国内作威作福是绝对不可能的,那让他们去那?
  海外吧!
  让他们到海外当土皇帝!
  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去那?
  东南亚自然不可能,那里是大明的自留地,也是华夏文明第三次扩张的根本所在,是大明将来的鱼米之乡。
  南洋丰,天下足。
  那地方是自家的,至少几百年后,大家伙不至于扎堆到海南买房子吧。南洋那么大,够几亿人到那边买养老房了。就是没有东南亚嫩模了。
  除了南洋还有那?
  当然是从古今最擅长被外人统治,最没有反抗精神的印度了。
  印度!
  相比于富有反抗精神,动不动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华夏人民。印度人民真的真的非常非常的善于被统治,世界上有比他们更适应被统治的民族嘛?人家为了独立可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样的人你不去统治他,奴役他,那简直就是糟蹋了老天爷把他们安排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比印度更适合大明的王爷们在那里做威做福的地方了。不,不是为了作威作福,是为了,为了达成印度人民的心愿,为了让他们不至于白来这个世界上,为了让他们生有所治,嗯,为了达成他们被统治、被奴役、被殖民的心愿,大明皇帝就勉为其难的派自家的亲戚过去造福他们吧,不能让他们没有了人生在世的动力。
  有唐王、鲁王、蜀王,益王、衡王、潞王、郑王、周王、靖江王,这些个王爷在印度造福印度人民,朱国强也就放心了。
  甚至就连高皇帝那边也有了交待——你瞧咱待你老朱家的子孙多好,朱老四恨不得把他们变成囚犯,咱直接和他们裂分国,让他们当上了真正的大王。既有封国,又有兵权,那日子简单爽得不要不要的。
  当然,就是德藩——他那个便宜老爹和老弟,也一并到那里作威作福的,还有就是崇祯的几个皇子,也理应有一个他们的国。
  这气度,也就是周天子能与之相比了。
  可这样的苦心,没有人几个人能体谅,至少眼下没有。万事总得有人出头,他不指往德藩那个便宜老子主动站出来,更不能让他主动站出来,毕竟,“流”亲父于海外,这话虽然没人敢说,可传出去总是不好听。
  思来想去,也就是唐王了。
  哦,对了,还有几位失国未降的王爷。
  想回封国是不可能了,想作威作福还是去海外吧。当然,他们不仅仅是到海外享福,同样也是为华夏开拓生存空间,为了华夏的殖民事业,
  但万事总要有人带头请旨,然后咱乾圣皇爷才能勉为其难的接受,这事可不带强迫的!咱们圣天子,咋能强迫人呢?
  “皇爷,奴婢觉得,是不是应该派个人点拨一下唐王?”
  对于王喜的建议,朱国强摇头说道。
  “要是他和他身边的幕僚连这点东西都悟不出来的话,那就是封了出去,也不过是送死而已,朕让他们出去,可不是千里送人头,是为了让他们扬大明国威于万里之外,是为了大明的千年基业!”
  他们有可能会猜不出来吗?


第624章 文官们的担心
  但凡是出远门,往往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了解思乡之情。
  这一包从孝陵旁取来的土意味着什么?
  但凡是个都能猜出来啊!
  可猜出来了,接下来呢?
  事情是悟出来了,可是然后呢?
  拿到那包土的第二天,朱聿键的接到了宫里传来的话——皇帝龙体欠安,让他在礼宾馆里住上几天,再召见他。
  “陛下不愿召见孤了!”
  召来了韩霖之后,朱聿键满脸都是苦色。
  “陛下这是希望大王请旨出外啊!”
  韩霖长叹口气,昨天王爷说出皇帝给的“礼”时,他就知道一切全完了!
  只有远行的时候,才会取一捧乡土,陛下送土给大王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告诉大王,让大王远行吗?
  “请旨出外?孤就是要请旨出镇藩国啊,陛下……”
  突然,朱聿键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
  “难,难道陛下是想让孤请旨移国!”
  有明一代,就国后又移国的可不止一两位,那怕是朱聿键早就把南阳当成了老家,那里有唐藩的宗庙在,只要皇帝流露出这个意思,他也必须得移国。
  “移国,大王,要只是简单的移国,陛下又何必如此啊!大王……”
  看着大王,韩霖不禁长叹口气。
  他虽说从不曾考中过进士,但却也是山西知名的士人,这也朱聿键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原因,原本韩霖以为,陛下想恢复太祖以藩王领兵属理地方的祖制,而他也可以一展所学,可怎么也没想到,陛下却另有安排。
  想到这,他连连苦笑道。
  “陛下,恐怕是等着大王请旨,移藩海外啊!”
  “移藩海外!雨公,此话从何说来?”
  朱聿键惊问道。
  “孤,孤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
  他没敢继续说下去,上一个说这话的是谁?
  是成祖的儿子,宣宗的叔叔,他最后怎么死的?
  烤死的!
  真的烤!
  被宣宗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他扣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朱高煦还是成祖的儿子,宣宗的叔叔,还是亲的!
  他朱聿键是谁?
  区区一个唐王,估且不说血缘早就疏远了,就是血血,血亲也终归高不过家国天下啊!
  宣宗能烤死亲叔叔。
  那乾圣爷……再往下,朱聿键甚至都不敢想。
  “因为王爷无罪,所以陛下才希望王爷自己主动提出来,主动上疏请旨移藩海外,陛下也好向天下交待啊!”
  韩霖的分析,让朱聿键沉默了好长一阵子,才慢慢吞吞地吐出一句话:
  “可我朝并无就藩海外的先例啊。”
  “也没有先帝子嗣在,远藩袭位的先例啊!”
  先帝子嗣在!
  韩霖是的提醒,让朱聿键的后背一凉,他立即明白了,陛下的目标不在他,而是先帝的子嗣尚在,他们还没有就国,还没有封国。他们只要还在大明,陛下必定是寝食难安。
  怎么办?
  要么杀掉,要么……海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问题是,陛下不能就这么把先帝的儿子都封到海外啊!
  但如果现在他唐王站出来,主动要求就藩海外,就是为君分忧。陛下以后自然可以顺理成章的把先帝的子嗣封到海外去!
  陛下可真是……真是!
  有些话,心里可以想,但不能说,稍一不慎,就可能招致奇祸。思索良久,朱聿键才说:
  “看来,大明是没有孤的立足之地了,只是苦了你了,韩先生……”
  “小臣既是王爷属官,理应追随王爷!”
  韩霖的心底尽是苦涩之情,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陛下居然会是这样的打算。
  “哎,韩先生……”
  在心底感叹着帝王之术,朱聿键对韩霖说道,
  “就劳烦韩先生写个奏折给陛下吧,莫让陛下久侯。”
  看着大王落寞的身影,韩霖摇摇头,嘴角边泛出一丝苦笑,心头不禁涌出一股悲凉。心里感叹着,陛下的帝王之术,但却又不得不斟酌用词,无论如何,这事都唐王为国分忧,主动提出来的。
  ……
  三月里的南京,虽说不像正月时那样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可这年月的三月,仍然带着几分冬寒。
  身为三朝元老,内阁辅臣的李建泰刚从轿子上下来,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把他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大胡子吹得零零乱乱的。
  “这江南的春风,也是一样的刺骨头啊。”
  李建泰一面整理胡子,一面用他浓重的山西口音说道。
  “听说广州今年也下了一场大雪,更何况是南京,快了快了,再过半个月,天就缓了。”
  跟在他身后下轿的高弘图慢悠悠回答。他也有一长须,只是不像李建泰须长过腹,只是刚过脖颈而已,所以才不至于被风吹乱。
  内阁值阁就在左掖门右侧的原本文渊阁的位置,因为文渊阁早已焚毁,现在的值阁,是去年在原本的地基上重建的,与皇宫重修一样,用的木料大都是台湾木。
  在他们朝值阁走去时,晚到一步的路振飞急急的赶上了他们,三人互相行礼时,前脚刚进值阁,那边就有吏员禀报,首辅请他们一同议事。
  他们到了首辅的值阁时,看到除首辅宋学朱外,次辅张秉文也在,他们两个人都是当年济南围城时,与陛下生死与共的从龙旧臣,现在身居高位倒也属正常。
  至于李建泰、高弘图、路振飞,他们三人的任命,更多的带着一些平衡的色彩,像李建泰出身京城六部,高弘图则是南京六部,至于路振飞那是率领数万大军投顺今上,也是论功行赏。
  身为首辅宋学朱,示意他们坐下后,就把折子递给了他们。
  “你们看看,这是唐藩请求就国的折子。”
  “哦?确实应该就国了,老是在山西呆着也不事啊。”
  路振飞点点头,算起来,他和唐藩倒是故识,崇祯十六年,时任凤阳巡抚的路振飞到中都巡视,前往监狱拜见朱聿键。路振飞对其颇有好感,一边派人对这位唐王加以特别护理。后来又向崇祯帝上疏陈高墙监吏凌虐宗室状况,崇祯便下旨杀欺凌唐王的陵监石应诏。
  现在听说唐藩要就国,自然表示支持。
  “是啊,南阳的藩王府虽遭兵灾,可大体上也还算完整,让其直接就藩,户部那边再拨几万两银子,不够的话,还可以再加点。”
  李建泰也表示赞同,至于银子……国库里,不对,是国库存在大明银行里足足有七千多万两银子呢,都是他的同乡赞助的,现在朝廷可有钱了!可不差那点银子。
  “不是银子的事,唐藩请求移国,”
  宋学朱说道。
  “什么!移国!移到那?”
  “海外边陲!”
  瞬间,几位阁都变成了哑巴,
  宋学朱看着他们问道:
  “几位仁兄都是三朝元老,你们说说,这折子准备如何奏对?”
  “我大明历来可没有把藩王封到海外的先例啊!”李建泰话音落下,高弘图点赞同道。
  “王无罪,何必封于万里?”
  “理是这个理,可是现在咱们大明不同过去,这几年往海外去的,可是不下几十万,单就是在河口就有十万汉人。”
  “那不一样,”
  李建泰决断地说,
  “流放,不还是流放到海外嘛,藩王何罪,要流放到海外?”
  “可这是唐王自己要求的啊?”
  次辅张秉文说道。
  “是唐王要求的不假,可要是准了他,那接下来,藩王们可就要一个个的移国!”
  一直沉默不语的路振飞,话音刚落,高弘图就警觉道:
  “你是担心平、定、永三王,也会被封藩于海外?”


第625章 消除后患
  平、定、永三王!
  或许只是三个年少的藩王,但是他们的身份极为特殊,他们是先帝崇祯的子嗣,尤其是平王,那可是曾经的太子!
  曾经的国本!
  哪怕现在他只是普通的藩王。但他仍然是先帝的儿子!他身份注定和其他人不同。
  不是他啊!
  他们三个人的身份在大名都是极为敏感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大家伙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忽视他们。
  并不是忽视。
  而是为了避免提起他们,毕竟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他们继承大明的皇位!
  但是现在唐王提出的请求,却让大家伙儿无法忽视他们,因为,现在唐王请求移国海外,哪里是为了他自己啊,分明就是项庄舞剑啊!
  “唐藩的于先帝仍有遗怨啊!”
  路振飞的一声长叹,让众人的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
  能没怨气嘛!
  当年下旨天下勤王的是先帝,藩王中就一个唐王响应了,结果非但无功,反倒成了罪过,被关进中都高墙受尽苛虐。
  心里没气……骗鬼哪!
  现在好了,老子的过,应在儿子身上了。
  海外,海外再苦能苦得过中都高墙。
  老子不舒服,你们三位小爷也别想舒服!
  这唐王……心机可真够深啊!
  “我大明还没有封藩于海外的先例,既然如此……”
  李建泰正色道。
  “还是回了吧!见白、研文以为如何?”
  其实内阁并没有权利回绝他,因为按道理来说他们只有票拟的权力,他们做出的决定还需要皇帝的同意。
  不过一般情况之下,皇帝并不会推翻内阁的决定。当然,在此之前内阁必须做出决定。
  而他的决定就是回绝唐王的要求。他或许是个庸臣,但他心里从不曾忘记先帝的知遇之恩,涉及到三位王爷,不能不有所表示,同时又拉上了路振飞和高弘图,他们可都是先帝旧臣啊!
  “王无过,何必封于万里之外?”
  路振飞也表明了意见,五名阁臣只要三个达成一致,这件事基本上就算是定了。
  可面对他们的决定,高弘图却沉默了下。
  “研文,可是有其它的看法……”
  面对李建泰的询问,高弘图答道:
  “我觉得,封于海外,未偿不是件好事。”
  李建泰的脸色略一阴沉,他高弘图难道不记得先帝的知遇之恩了吗?难道他想要眼睁睁的看着先帝的血脉被流放到海外吗?
  但这样的话他不能说,也不敢说,只是他冷冷地说:
  “那你说说,怎么就不是件好事了。”
  怎么说?
  从何说起?
  高弘图的心里一时间尽是五味杂阵,他能说到海外保住三位王爷的性命嘛!
  留在大明国内……不说其它人,就是你们两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不也是念着先帝的旧恩吗?
  越是如此,越保不住他们的性命啊!
  你们几位……当真是糊涂吗?
  想要保住先帝的血脉,就必须把他们扔的远远的,只有如此才能保住他们的性命,只有陛下看不到他们,大家伙儿看不到他们。他们才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
  要不然到最后……难道要让他们像建庶人那样,被一辈子关在中都的高墙里?
  相比之下,流放到海外……那也是大明的王爷啊,总好过一辈子被关在中都的高墙里吧。
  可是这样的话,高弘图不敢说,更不能说。
  说出来,那可是死罪!
  只是感叹道:
  “我只是觉得,陛下有意于海外为我大明开疆拓土,而且就眼下来看,无论是台湾也好,河口也罢,甚至就连南天门,都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既然如此,封大王于海外,未尝不是件好事,况且,这海外也不像古人说的那样,什么边陲偏地,我听大员县说过,大员现在人丁不下内地的大县,良田阡陌相连同,不下百万亩,人丁十数万,觉得海外荒蛮,不过只是成见而已。”
  过去,朝中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开疆拓土?
  不是反对开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