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悔恨自己没有在南迁一事坚持到底。
君臣们就这样相对哭了一阵,崇祯对王家彦说道:
“卿速去城上巡视,尽力防守,以待吴三桂的救兵赶来!”
伏地痛哭的王家彦便叩头起身,挥泪领旨后便退出暖阁。
在王家彦退出以后,崇祯望着李邦华说道:
“先生平身。赐坐!”
李邦华躬身谢恩后,便侧身落座,等待皇上问话。对待李邦华这样有学问、有操守的老臣,崇祯一向极为尊重,照例称先生而不呼名。但是他明白,如今京师被围,不是从容论道时候,李邦华纵有四朝老臣的威望,但对挽救大局也无济于事。叹一口气,崇祯随便问道:
“先生,今日朕因心中已乱,临时上朝,文武百官事前都不知道。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如何赶来上朝?不知有何重要陈奏?”
李邦华在椅子上欠身说道:
“启奏陛下,自从闯贼过昌平之后,老臣知大事已不可为,即移住文丞相祠,不再回家,决意到逆贼破城之日,臣即自缢于文丞相之侧。两天来……”
李邦华的话,让崇祯的心头猛然一震,他挥手让其不要说下去。他忽然想起昨夜的一个凶梦,想到自己也要自缢,想到祖宗的江山就此不保,他不禁掩面呜咽。见皇上哭了,李邦华也跟着哭了起来,他悔恨自己身为大臣对来到眼前的“亡国之祸”负有罪责。不知道李邦华悔恨心清的崇祯呜咽片刻之后又说道。
“倘若大臣都像先生居官清正,忠心耿耿,国事何能坏到今日地步!”
皇帝的称赞让李邦华离开椅子,跪下叩头颤声请罪道:
“陛下!国家到此地步,老臣死不蔽辜!”
崇祯猛然一惊,愣了片刻,问道:
“先生何出此言?”
“臣有误君误国之罪。”
“先生何事误国?”
“此事陛下不知,但臣心中明白,如今后悔已无及矣!”
崇祯听出来李邦华的话中含有很深的痛悔意思,但是他一时尚不明白,一边胡乱猜想,一边叫邦华坐下说话。等都华重新叩头起身,坐下以后,崇祯问道:
“先生所指何事?”
李邦华欠身说:
“正月初,贼才渡河入晋,虽然太原尚未失陷,可是全晋空虚,京师守御亦弱,有识者都知道京师将不能坚守。李明睿建议陛下乘敌兵尚远,迅速驾车南巡,然后凭借江南财赋与兵源,整军经武,如此才是谋国上策……”
“当时有些言官竭力反对,乱了朕意。此计未行,朕如今也很后悔。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无知,惟尚空谈,现在想来,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身上,殊为可恨!”
“虽然当时有些文臣知经而不知权,阻挠陛下南巡大计,误君误国。但臣是四朝老臣,身为都宪,当时也是顾虑重重,未能披肝沥胆,执奏南巡,实在是有误君误国之罪。”
“卿当时建议择重臣护送太子抚军南京,也不失为一个救国良策。”
又一次,崇祯后悔了。要是当时送太子抚军南京的话,祖宗的江山又怎么会丢?
“臣本意也是要建议皇上往南京去,因见李明睿的建议遭多人反对,所以臣就改为请送太子抚军南京了。”
李邦华的泪水又一次流了下来。
“啊!”
崇祯惊讶的看着李邦华。
“所以臣才有负国之罪。”
如梦初醒的崇祯尽管惊讶,但他对李邦华并没有抱怨,而是摇头说道:
“此是气数、气数。”
停了片刻,崇祯又说:
“据先生看来,当时如若朕去南京,路途如何?”
“当时李贼大军刚刚渡河入晋,欲拦截圣驾南巡,根本无此可能。欲从后追赶,尚隔两千余里。况且到处有军民守城,关河阻隔,使贼骑不能长驱而进。”
“可是当时河南已失,而且山东……”
当时为什么不敢南巡,不就是因为山东了德藩的地盘吗?去山东,那岂不是羊入虎口?
“山东有德藩在,可保流寇不敢入,德世子虽有跋扈之名,可却也是赤诚之人。陛下若入山东,下旨德世子勤王,想来他必定会亲率强兵劲旅勤王,平虏大将军所过之处,乱民皆震其威,谁人还敢进犯……值国家危亡之日,臣竟然接连不能尽忠执奏,以至于误国如此辜负君恩,实在是死有遗恨啊!”
老泪纵横的李邦华痛哭失声道。
临到亡国的地步,对老臣的忠心崇祯仍然十分感动,不禁又一次涌出热泪,哽咽道。
“这事责在内阁与通政司,与卿无于。”
“不,陛下!臣见陛下讳言南迁,才只好改请送东宫抚军南京,却不敢直言请陛下南幸,明知此疏为救国良策,却不敢为上奏。臣接连误陛下,误大明,决计为君殉节,缢死于文丞相之旁,但虽死却死有遗恨!误国如此,实在是臣之罪啊!”
崇祯叹息说:
“不想我等君臣,皆是为此所误!纵是言官反对,朕一意独断,又有何至如此的?”
“言官邀直买名实是在我朝累世积弊,可如今说也晚了!”
崇祯此刻心情只求活命,不愿就这个问题谈下去。因为李邦华提到由山东的话,忽然使他产生一线幻想,低声问道:
“先生,若是朕现在南幸山东,你以为此计如何?”
面对陛下的问题,李邦华却摇头不语,看他这副模样,崇祯便出言问道。
“先生,难道,朕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南幸山东了吗?”
“陛下,臣,臣……”
伏身于地上的李邦华,哭泣道。
“今日已非往日,现如今,已经晚了,要是闯贼刚入晋时,陛下南幸,尚还有机会,可是现在……为大明江山计,陛下,不应再南幸山东了!”
他说什么?
为了大明江山,不让朕南幸山东。
他这是什么意思?
但是瞬间崇祯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说?
是为了避免大明内讧,为了避免那小子不得不弑君,然后导致内讧。
他不是忠臣吗?
是不是忠臣,只有老天知道,而且到了那个时候。有时候忠臣也能变成奸臣。
在崇祯愣正在那里的时候,李邦华又伏地叩头,说道:
“老臣叩辞出宫,在文丞相词等候消息,为君尽节。”
崇祯目送李邦华出了暖阁,跟着从御座上突然站起,浑身打颤,盯着他的背影喃喃道。
“朕、朕……”
第534章 祖宗的江山非一人的江山
从一国之君到亡国之君,对于登基伊始就立志要做中兴之主的崇祯来说,面对亡国的现实,已经到了食不下咽,夜不成寐的地步,眼眶深陷,面色灰暗,尽管头昏目眩的身体难以支撑。可是亡国就在眼前,他不能倒下去对国运撒手不管,也不能到榻上睡上一阵。
其实,这个时候,即便是睡上一阵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朕是如此的勤政,可诸臣却屡屡误朕……颓然的坐下,崇祯恨恨地长叹一声,喃喃自语:
“朕非亡国之君,皆是诸臣误朕,朕虽死也不甘心啊……”
又一次,崇祯后悔起过去没有独断专行,即便是以昏君、暴君之行,动辄将言官处死,从而稳定朝纲,也好过现在这样当个亡国之君好啊。
沽名钓誉!
言官是如此,朕何尝不是如此?
即便是明知道言官反对不过只是为了邀名,可朕何尝不是怀着这样的心思。
大明就是毁在这样的君臣之手啊!
还是朱慈颖看得清楚啊!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皇后的话,朱慈颖即便是跋扈,谁又能奈他何,他算准了那些言官是欺软怕硬,只要他多杀几次人,他即便是指鹿为马,也没人敢怎么得了他。
甚至也算准了朕,算准了朕为了一个名声,绝对不会对他大动干戈的!
哎,要他是朕的太子那该有多好啊!
就这样生了一阵闷气,感到身体有些不支的崇祯,终于还是由宫女们服侍着躺到了榻上,勉强闭着眼睛休息。就在即将入睡时,他又一次睁开眼睛,对宫女吩咐道:
“要是今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能够来到京城外,你立刻将朕唤醒。”
关宁军是崇祯最后的依仗了,可是这个时候,即便是宫女也明白吴三桂是断不会来了,至少今天是不会到了。
然后崇祯又吩咐道:
“朕命王承恩传谕诸皇亲勋臣们在朝阳门会商应变之策,现在应该会商完了。王承恩回到宫里后,立刻告诉朕……”
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仍然心念着朝政,可有时候,勤政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勤政还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当皇后来的时候,听宫女说皇帝已经睡了,她便不再说话,只是轻手轻脚地坐在外间,坐在椅子上守着皇上,不许有人在近处说话惊驾。坐在椅上的皇帝在肚里叹息一声,揩去了眼角的泪水。
“祖宗保佑,保佑大明渡过此劫……”
在皇后向着祖宗祈祷的时候,沉睡的崇祯却陷入了梦中,在半梦半醒之中,他梦见自己来到了奉先殿,跪在太祖高皇帝的神主前正在那伤心痛哭。
太祖爷“显圣”了。
尽管太祖爷和画像上的一样神态平和,但是面对神态威严的太祖爷。面对自家的祖宗,崇祯仍然感受十分的恐惧,浑身颤抖的他伏地叩头道:
“子孙不肖,无福无德,不足以承继江山。流贼眼看就要破城,宗社不保,国亡族灭。孙儿无面目见太祖皇爷在天之灵,已决定身殉社稷,以谢祖宗,以谢天下。”
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太祖爷,看着他说道。
“由检,你就你为什么丢了天下。”
“子孙不肖,为下臣蒙蔽……”
崇祯泣不成声地说道。
“子孙实在是无能,下臣蒙蔽,动辄邀以大意,以至于子孙举措失当,实在是无能至极,如此才毁了祖宗江山……”
“你啊,你啊,简单是糊涂至极,从老四以后,大明的皇帝,就没有几个精明的,就是家奴也有恶奴欺主的时候,况且那些个大臣?他们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到了你这,你接连换了几十个阁臣有什么用?明明知道于国有害,大臣一赞同,你就没了主张,明明知道于国有利,言官一反对,你就退缩了,以你这样,用了十七年才丢了江山,这已经是祖宗保佑了……”
“子孙无能,子孙无能……”
泣不成声的崇祯接连磕头请罪。
“从老四起,你们一个个的恨不得把亲藩当成犯人给圈起来,现如今好了,祖宗江山要丢了,亲藩拿什么拱卫中枢?你又拿什么守住江山?”
最后太祖爷长叹一声,喊着他的名字说道:
“由检,你说你要以身殉国,可这么做又有什么用?你应该逃出去,逃出去恢复祖宗的江山。你还年轻,不应该就这么在京城坐以待毙!”
终于,听太祖爷指了条生路,崇祯哭着问道:
“请太祖皇爷明示,不肖子孙如何能逃出京城?”
太祖爷沉吟道:
“你总得想办法逃出北京,逃不走再自尽殉国。”
“如何逃得出去?”
崇祯俯地片刻,太祖爷没有回答。
“如何逃得出去?”
在崇祯又一次发问时,太祖爷说道。
“允文没守住江山,让老四夺了,朕不怪老四,毕竟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渐渐的,声音消失了,崇祯这才抬起头来,但见高高的宝座上空荡荡的,“显圣”的容貌渐渐的模糊了,最后只剩下一团淡淡的烟雾,从烟雾中传出来一声叹息。
“太祖皇爷,太祖皇爷……”
崇祯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
外间的皇后听着内间的哭喊声,急忙来到御榻旁边,连声呼唤:
“皇爷!皇爷!……”
崇祯从梦里的醒来了,但是还没有全醒,他不清楚是自己哭醒的,还是被人唤醒的。茫然的睁开眼睛,看见皇后就站在榻边,崇祯不觉脱口说道:
“朕梦见了太祖高皇帝!……”
皇后惊讶道。
“呀,太祖皇爷在梦里怎么说?”
“他让朕逃出去,还说……”
崇祯想到了太祖皇爷在梦中说的话,他就这么坐在那里。
现在还能逃得出去吗?
逃出京城,重新再来……在这个念头浮现时,他又一次想到了李邦华说过的话。
为了大明江山,是不能逃的!
为什么不能逃?
因为他这个皇帝,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即便是逃了出去,又能怎么样?到时候反倒会与朱慈颖生出许多间隙。朱慈颖手握强兵,他是能恢复祖宗江山的。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心里念着高皇帝在梦中说的这句话,崇祯忍不住喃喃道。
“难道,这就是太祖皇爷托梦告诉不肖子孙的话吗?”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是一个人的,还能是几个人的?难道说这天底下有几个皇帝不成?
这会儿他显然不知道老祖宗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而且还是在他的梦里头,难道说是还有什么其他的话要对他说?
老祖宗想要说什么?
尽管内心深处已经浮现出了一个答案,但是崇祯并不想去面对这个答案,毕竟,这个答案是他不愿意去面对的。
难道说朕真的是亡国之君?
甚至就连老祖宗都这么觉得,老祖宗为什么要到自己的梦里,就是为了告诉自己这句话吗?
就在崇祯实在是不清楚,为什么老祖宗会在梦里对自己这么说的时候?有内官急匆匆的跑过来说叫道:
“皇爷,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正在想着这些问题的崇祯猛然睁大眼睛,惊慌地问:
“什么事?什么大事?……快奏!”
刚刚跑过来的内官声音打颤地说:
“启禀陛下,刚才有内官禀报逆贼已经破了外城。外城城门大开,有几千贼兵步兵骑兵从彰义门和西便门整队进城!”
什么?
贼兵居然进城了!
难道说祖宗的江山今天就要丢在自己的手里了吗?
第535章 国破家亡时
城破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如丧考妣的崇祯就那么愣在那里,久久不能言语。
援军他没有等来,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外城城门被守将打开,降贼了……
又一次崇祯想起来太祖皇爷在“显圣”时嘱咐的那句话:
“你得想办法逃出北京。”
可是现在怎么逃呢?
可是崇祯却想不出好办法,向自己问道:
“难道就这么等着城破被杀,亡了祖宗江山?”
虽然是皇帝,可崇祯也曾经略习武艺,在煤山与寿皇殿之间亲自主持过内操,所以他在大难临头时却不甘死在宫中。此时他的心情迷乱,已经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竟然异想天开,想要率一部分习过武艺的内臣,再挑选几百名皇亲的家丁,然后从齐化门冲出,且战且逃,向山海关方向奔去。
山东不能去,那朕去山海关总行吧。
眼下北京的内城尚未失守,这么做应该还是有办法的。他在暗想着如何率领几百名年轻内臣突然冲出城门,或者杀开一条血路逃走,或者死于乱军之中。纵然死也要在青史上留下千古英烈皇帝之名,决不是一般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当他这样想着时候,他的精神突然振奋起来,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对于以身殉国的事,只有无限痛心,不再有任何恐惧之感。他心中恨恨地说:
“是诸臣误朕,致有今日,朕岂是亡国之君!”
他停住脚步,仰观天色。大上仍有薄云,月色不明。他又一次想着这正是利于突围出走的夜色,出城的意念更加坚定了。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