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诸臣误朕,致有今日,朕岂是亡国之君!”
他停住脚步,仰观天色。大上仍有薄云,月色不明。他又一次想着这正是利于突围出走的夜色,出城的意念更加坚定了。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城外的现实,眼下逆贼二十万大军将北京围得水泄不通,外城已破,只有飞鸟可以出城。
即便是率领几百人,又岂能冲得出去?到最后,大抵上也就是死于乱军之中吧!万一要是没死的话落入乱军的手里。那可就真的辱没祖宗了。原本丢了江山,就已经无颜再见祖宗。可要是活着成了流寇的俘虏,那就更没有脸面见祖宗了。
瞬间,他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不再像先前那样心存幻想。那股对生的渴望散去后,颓然跌坐在龙椅上,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在这刚刚恢复了理智的片刻中,他想着太祖高皇帝在他的梦中“显圣”的事。
太祖皇爷虽然嘱咐他应该逃出京去,可是当他向太祖爷询问如何逃出,连问两次,太祖爷都没有给他回答。他第三次哭着询问时,太祖爷是什么回答的?
一声叹息后,太祖爷说的是什么?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不是一个人的……
难道真的要把江山拱手相让?
让给自己人总比让给外人好吧,早上给自己人祖宗的宗庙还在,可要是让流寇夺了天下,到时候祖宗的宗庙可就不在了。
到那时奉先殿里祖宗的牌位就会换成其他人了。
但是现在该怎么办呢?
崇祯不禁有些迷茫,哪怕是他的心里动了这个念头,可是他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该做什么?
……
当皇帝诏见的旨意传来时,祖大寿足足愣了好一会。
皇帝诏见自己干什么?
难道是命令自己守城?
此时祖大寿不禁陷入某种患得患失之中,因为事发的实在是突然,以至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逃离京城,被困在京城的他,正寻思着应该如何出去。
“伯爷,这可是咱们的机会啊!”
看着犹豫不决的伯爷,刘振奇轻声说道。
“眼下正是按计划行事的良机啊!伯爷,皇帝诏见,正是你向皇帝表明态度的时候,只要皇帝答应,咱们正好按计划行事!”
刘振奇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他一直在策划着另一件事,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可皇帝却把东风送了过来,他又如何能不高兴?
“这,能行吗?”
祖大寿犹豫道。
“现在流寇四面合围京城,万一咱们杀不出去的话,可就全完了……”
“伯爷,那些只是流寇,可伯爷府里的都是百战的精锐!”
刘振奇口中的百战精锐,是府里的千余家丁,他们非但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精锐,而且皆着辽东明铁甲,这千余人杀出去,击败流寇不可能,但至少可以冲破包围圈,杀出京城。
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能给流寇以重创,毕竟流寇大都是无甲步卒。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可是……”
犹豫间,想到上次的失误,祖大寿的眼光猛然一厉,然后说道。
“就按计划行事吧,让大家伙先做好准备,我先进宫!”
还是先到宫里吧,无论如何,皇帝待自己可不薄啊,总要见一见的。
与往常不同,城内的大街上空荡荡的根本见不到行人,只是偶尔有巡兵经过,看着那些老弱的巡兵,祖大寿忍不住长叹一声,
“这就是大明的京营吗?”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的京营屡屡外派剿寇,留下的不过只是一群老弱病残,靠着这些老弱病残必定是守不住城的。
大明的气数难道真的尽了?
还好,还有大将军。
面临王朝末日的时候,人总是会是浮想联翩,现在祖大寿同样也是如此,在往皇城去的路上,骑在马上的他,脑海中所思所想的却是自己的优柔寡断,还有瞻前顾后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又何至于沦落到眼下这个局面。
置身于险境不说,更重要的是原本他是可以成为大明的中兴之君“国丈”的,可是现在呢?
不过只是一个被困于死城中的伯爵而已,即便是杀了出去,又有何用?
要只是孤身一人杀出去,于外界来说,不过只是一个弃主自逃的无能之辈,即便是将来大将军不念旧怨,开恩留下他的爵位,祖家也不过只是大明众多地位名声不显的勋臣之一,不出几十年,世间就没有人记得祖家了。
“哎……”
长叹一声,祖大寿的又一次自言自语道。
“这可真是自作自受啊!”
如此自言自语后,祖大寿的心情不可不谓之沉重,甚至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沦落到这步田地,明明有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
其实,何止是祖大寿,甚至就连同崇祯的心情,大抵上也是如此,他后悔啊!后悔没有抓住机会。
如果当初让朱慈颖领兵南下,往中原进剿“闯贼”,祖宗的江山又岂会沦于流寇之手,又岂会从自己手中失去?
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崇祯又一次抬头看着那些牌位,最高处的牌位书写着“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
“祖宗在上,自高皇帝打下江山,至不孝子孙由检这已经传承十六代……今日流寇兵围京城,不孝子孙上不能安邦,下不能救民,实在是有负家国……子孙虽不寿,可必不负高皇,不负百姓,绝不敢苟全微躯……”
跪在祖宗牌位前的朱由检语气坚定,尤其是说出那句“苟全微躯”时,他的目光坚毅,心底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他盯着的那祖宗的牌位,神情不时变化,最后猛然咬牙叩头道。
“子孙不孝、子孙不孝……”
就这样不断朝着祖宗牌位磕头,磕头声“碰碰”响起,坚硬的地砖上慢慢浮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迹。
听着殿内的磕头声,窗外的太监无不是一阵心伤,他们纷纷用衣袖拭泪,他们知道,大明的气数尽了……
第536章 送个泼天大的功劳给你
又一次午门的城头上钟头回响着。
往日里文武百官听见钟声就会陆续赶来宫中,可是今天,崇祯却失望了,惊慌失措的群臣们,并没有几人理会这个钟声,甚至已经有李邦华等少数几位大臣选择了殉国。
对于这一切,崇祯并不知道,他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向大臣们宣布一个手诏。离开奉先殿后,崇祯就坐在御案前边,在钟声中拟写着诏书。他一边拟稿,一边呜咽流泪,将这份诏书拟了撕,撕了拟,如此反复着。
尽管在过去的十七年里,他曾书官过无数的诏书,但今天的诏书在措词上却十分困难。
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下过这样的圣旨?
除了他朱由检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亡国了!
祖宗的江山保不住了!
怎么办?
仓皇出逃,生死难料。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有,就是必须要保住祖宗的江山。要保住祖宗的宗庙。
像老祖宗在梦里说的那样,祖宗的江山不是留给他一个人的。
大明除了他这个皇帝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宗亲。那些宗亲之中不是没有地力挽狂澜的人。
所以,他才会写下这封手诏,但是他要将措词写得冠冕堂皇,不但不能有损于皇帝身份,毕竟,这份诏书是传到后世的,非但不能成为他的声名之过,没有让后世的人看到他这个皇帝的气量到底有多大。
是啊,可是要传承下去的圣旨啊!嗯,天下人世世代代都看着的啊!所以他几次易稿,可却总觉得不太满意,每一个字它都是反复斟酌的。到钟声停止很久,崇祯才将诏书的稿子拟好。最后又反复读了数遍之后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崇祯刚刚抛下朱笔,王承恩进来了。他现在是皇帝身边惟一的心腹内臣。现在听见帘子响动,看见是他进来,崇祯立即问道:
“王承恩,贼兵已经进了外城,你可知道?”
王承恩忙答道:
“启奏皇上,奴婢听说流贼已进外城,就赶快离开齐化门,先到正阳门,又到宣武门……”
出人意料的是,崇祯只是轻应了一声,而后对王承恩说。
“王承恩你看看朕刚才拟好的这通诏书!”
从皇上手中接过来诏书,王承恩看到皇帝用朱笔写道: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于万方,十有七载于兹。政不加修,祸乱日至。抑圣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积怨民心,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陵寝震惊,亲王屠戮。国家之祸,莫大于此。今且围困京师,突入外城……”
当王承恩看着诏书时,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一份罪己诏,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错了。然后他就被诏书上的内容惊得瞠目结舌。这时,崇祯上突然站起来的,在暖阁中走来走去。片刻后向王承恩问道:
“你看完了?此诏可行么?”
面对陛下的询问,王承恩颤声说道:
“陛下是千古英主,此诏是为大明江山计!”
这句话是他发自内心的,甚至在他看来,要是陛下过去就有现在的这个肚量,大明也不至于沦落到这步田地啊,就是皇帝自己,也不至于如此啊。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吧。
听他这么说,崇祯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我已经让人去请平辽伯祖大寿了,朕原本听说他有数百家丁,而且他是平虏大将军的岳丈……”
顿了顿,崇祯言语道。
“所以朕要送给他一个泼天大的功劳,但是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已经决心殉国的崇祯,反倒是看来了生死,他又一次向外面看去,然后说道。
“走,随朕一同去见见祖大寿吧!”
此时崇祯只有王承恩跟随,一个太监牵马,在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从来没有如此走过夜路。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天下十七年,朝乾夕惕,从没有怠于政事,竞然落到今日下场:宗庙不保,社稷失守!
尽管已经看淡了生死,可是崇祯的目中还是又一次滚出眼泪,在心中接连悲呼:
“苍天啊!苍天啊!”
满怀凄怆的崇祯来到宫前的台阶上,环顾四顾,不禁又一次流出了泪。
祖宗的江山啊……
不肖子孙必定要保住这江山!
等候片刻,有内臣亲自进来禀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奉诏进宫,在恭候召见。
闻言崇祯轻声说;
“叫他们进来吧!”
在这亡国之祸已经来到眼前的时刻,崇祯原来希望午门上响过钟声之后,住得较近的文武臣工会赶快来到宫中,没料到现在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有来。他平时就在心中痛恨“诸臣误国”,此刻看见自己兢兢业业经营天下十七载,并没有任何失德的地方,到头来竟然如此孤独无助。
“朕身边如今也就只有这两个可靠的人了!”
心叹一声,传他们进来后,神色凄然的崇祯命他们免礼,赐坐,然后说道:
“你们来的正好,一会你们做个见证,朕有旨意要下。”
奉召进宫的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无不是诧异看着皇帝,皇帝要他们做什么见证?
就在这时,只听到有内官禀报道。
“平辽伯祖大寿宫外侯见。”
终于,祖大寿到了,在他见礼后,崇祯先说免礼,然后赐座,随后才说道。
“祖卿家,朕让你过来,是有一件事,想要你去办。”
“请陛下尽管吩咐,臣必定竭尽所能办好差事。”
看着祖大寿的时候,崇祯突然想到了另一件事,既然明知道祖大寿是军中名将,为什么当初不让他守京城呢?
哎,看来朕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啊。罢了,罢了,但愿那小子能够力挽狂澜吧。
“祖卿家,你是军中勇将,现在京城被围,而且外城已破,内城也是危在旦夕。朕有一封旨意,需要着人送出,朕想让你把这份诏书送出京去,送给平虏大将军!”
平虏大将军!
皇帝的话让祖大寿的心头一颤,心下思索道。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他要把什么送出去?
“王承恩,把诏书拿给祖大寿。”
不待祖大寿回绝,崇祯说道。
“祖卿家可以先看一下诏书,再作决定!”
展开诏书,看着诏书的开头,和王承恩一样。祖大寿也以为这是封罪已诏,可是再往后看去时,他险些没把诏书丢到地上。
“……至太祖皇帝创立基业尽毁朕手,然祖宗江山非朕一人所有,各藩各宗理应共保祖宗江山,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德藩世子朱慈颖,人品贵重,外能御敌,内能安民,必能克承大统,保全祖宗江山。著德藩世子朱慈颖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这分明是……就在祖大寿看着诏书心惊肉跳时,皇帝的话又飘了过来。
“诸卿,祖宗江山非我朱由检一人之业,而是当年祖宗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江山,朕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害的祖宗江山不保,宗庙不保。各藩各宗理应共保祖宗江山,所以朕已经决定把皇帝位传于德藩世子朱慈颖,让其好生保全祖宗江山……”
话从崇祯的口中道出时,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无不是被吓了一跳,尽管被惊得瞠目结舌,但看着皇帝,他们也知道,这兴许是最后的选择了。
皇帝已经保不住大明的江山了。兴许大将军还能保住大明江山。想到这儿,他们突然长松了口气。
是啊。
大将军手下精兵强将那么多,连那么厉害的东虏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是流寇,
哎,可惜了。要是皇帝早一点想通这一切。又何至于沦落到现在这步田地啊?
这么想着所有人的心里都是充满了苦涩。
毕竟原本他们是不用死的。而现在……
没有理会众人的惊讶,崇祯继续说道。
“祖大寿,你愿意替朕把这份诏书和玉玺给平虏大将军送去吗?”
皇帝的话在祖大寿的心里掀起一阵阵波涛,这份诏书是什么?
是祖家的世代荣华啊!
只要把这份诏书送出去,大将军继位后,祖家可真就为大明立下天大的功劳了!
皇帝为什么要让自己送这份诏书出去?不还是因为祖家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
有了这份诏书,又岂需要……
又一次,祖大寿想起之前与刘振奇制定的那个计划。现在还需要那个计划吗?
再也不需要了!
要有了这份诏书,大将军将来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登基做皇帝。
把这份诏书和玉玺护送出京城的主家,那可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啊。
“臣,臣……”
面对这份泼天大的功劳,一时间祖大寿甚至不知道如何言语。这件事儿皇帝是第一次做,他祖大寿当然也是第一次。
现在应该说什么呢?
要谢恩吗?
当然不能这么说,哪怕就是泼天大的功劳。也不能谢。因为接过这份诏书的同时,也就等于要看着皇上去死呀。
咱祖大寿可是大明的忠臣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就在祖大寿为难着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时,只听皇上继续说道。
“祖卿家,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事相求,就是请卿家送几位皇子出京,朕已经下旨废除太子国本之位,当今天下只有平虏大将军能保祖宗江山,至于他们……但愿将来保全江山后能做个安乐王爷吧……”
看着目中带泪的皇帝,祖大寿立即跪地磕头道。
“陛下,臣就是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