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各位有何主张?”
顾君恩说道。
“这明朝气数已尽,气数在我大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臣倒担心其它的事情。”
李自成问:”
你担心什么?”
顾君恩说:
“以臣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至于平虏大将军,势必也是如此,而其素有善战之名,且其于山东素有义名,要是其领山西军民顽抗到抵,我大顺必定损兵折将甚多,一个周遇吉就让我大顺损兵折将近十万,况且是他朱慈颖?所以,不能不早做打算。”
有了宁武关的前车之鉴,李自成不觉动容,轻轻点头,向群臣问道:
“顾卿家所言甚是,对此大家可有什么良策?”
众人无不是一阵哑然,他们在河南的时候,为什么不敢犯山东,不还是因为山东士气民心都在明朝,乡兵不下百万,这要是真的打起得,即便是赢了那也是两败俱伤啊!
沉默良久后,只听到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回答道:
“皇上,要,要是裂土分国呢?……”
第531章 天下共逐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王朝覆灭时,不知道多少的野心家野心勃勃的想要夺得天下,为了天下,他们甚至可以不惜一切。
天下!
这两个字眼对世人充满了诱惑,为了这个皇位,裂土分国,并肩为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至少对于李自成来说,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对喻上猷的建议,李自成点头赞同道:
“裂土分国。你说下去,说下去。”
喻上猷接着说:
“虽然明朝气数已尽,可是论及天下古往今来,当数高皇帝得国最正,且历代明朝皇帝对小民百姓也是极尽关爱,就是崇祯也与寻常亡国之君不同,即便是其失了天下,天下人心向明朝的人势必仍然不少。故微臣无知,冒昧建议,请陛下去信一封,与朱慈颖裂土分国,许其以辽东立国,从此我大顺与大明共为兄弟之邦,如此天下自然可以平定。”
李自成含笑点头,在心中称赞喻上猷说得有道理,其实,即便是直到现在,他对明朝的皇帝都没有多少恶感,他甚至想过,如果打下京城,到时候就封崇祯为王爷,让大明的香火不灭,毕竟高皇帝有大功于汉人,当然,前提是他们归顺大顺。
如果他不归顺的话,自然也就没有留着他的必要了。
现在裂土分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辽东,不过只是化外之地,裂土又有何妨?
但他没有马上说话,等候别的文臣发表意见。
文臣们看见皇上的神色愉快,而孙丞相也在用眼色鼓励大家说话,所以继续围绕着喻上猷的发言。但人们并没有新的建议,只是就他的这个建议发表意见,一般意见是赞同,毕竟,和那位大将军打仗,没多少人的心里有底。
见皇上的脸色不错,于是便有人想趁机会迎合李自成说道:
“陛下,我朝定鼎长安,京城将改称幽州府,辽东实为化外之地,即便是予了他朱慈颖又有何妨?以臣愚见,他朱慈颖于明朝只是一个臣,而现在皇上恩典许他为皇,他自然会感激涕零……”
有人赞同,当然也有人反对,一直沉默不语的孙丞相,轻声哼道。
“感激涕零?裂土辽东!辽东已经尽归其所有,又何需裂土,他若要为皇,又何需等到现在?别忘了还有山东,山东一地都是他的地盘,裂土辽东,置山东于何处?”
反对之余孙可为将目光移向皇帝,然后说道。
“皇上,臣以为,为今之计必须抛弃幻想,待夺下京城后,全力与朱慈颖决战,非如此不能定天下!”
说罢,孙可为又说道。
“臣以为,为击败朱慈颖,我大顺可以考虑与清国联手对敌。”
丞相的话声一声,在场的文官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两天前,他们收到一封清国睿亲王送来的信,在信里希望与大顺会盟,对此文臣们自然是强力反对,毕竟那是蛮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降官,要是当初大明与满清议和的话,天下局势又岂至于这步田地?
不过当时,孙可为等人并没有表明态度,李自成也没有说话,现在丞相旧事重提,自然让众人大惊失色。
“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与东虏会盟,无异与虎为谋,而且此事传出,必定令天下的唾弃……”
“当年唐太宗也曾邀师突厥,也不见得有妨他成为千古一帝!”
“况且会盟并不同于邀师,只是谈一谈合作之事。”
在几位重臣的反驱下,反对声渐渐的淡了,尤其是大家看到皇上没有发表意见后,自然也就不再坚持反对了。见群臣已经没有更重要的意见,李自成又望着孙可为、宋献策两人问道:
“卿等,有何主张?”
孙可为说道:
“关于此事,臣与军师曾私下商议过,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东虏或许是心怀异志,但是其志在辽东,与我会盟,无非是为了夺回辽东,若是他们出兵辽东,必定可以让辽东边军无力南下,如此一来,我大顺自然可以从容击败朱慈颖,臣等以为,与清国合作倒也无妨,况且,清国火器也颇为犀利,若能得清国红衣大炮、石击火铳,他日与明军决战时,必定是如虎添翼……”
清国的火器犀利——两天前,清国的使者不仅带来了多尔衮的信,还带来了16门红夷大炮、20门臼炮以及2000杆石击火铳和2000匹战马作为礼物,这些火炮、火铳,着实亮瞎了大顺君臣的眼睛。
虽说他们也缴获了官军不少火器,可是那些火器与清国的火器一比,简直就像破烂一般,在惊叹之余他们那里知道,这些犀利非常的火器,其实不过是辽东火器的“山寨货”,质量性能远远比不了辽东造。
可即便是如此,大顺军上下倒是对这些火器眼红的很,甚至寻思着要不要再买上一批过来,用来的打京城或者其它的明军事。
不过这会,李自成反倒是在心中嘀咕道:
“啊,原来你们已经讨论过!”
尽管心里头对他们私下商量这样的大事,而且他一无所知有些不满,但李自成并没有表露出来,毕竟眼下需要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他望着宋军师问道:
“军师和丞相都已经商量好了,那这个主意必定是妥当的,军师可还有什么建议。”
参加御前会议的全体大臣都将眼光集中在宋献策的脸上,等待他说出主张。见皇上问到自己,宋献策恭敬地站起身来。
“陛下,微臣认为和清国合作倒也无妨,他们要的是辽东,咱们要的是中原,即便是把辽东许给他们,与咱们大顺来说,也没有什么妨碍,只要中原归我大顺,将来咱们总能收复辽东,一统天下的,当年唐太宗用突厥兵时,并不妨碍他后来讨伐突厥,不过只是因势而为罢了,臣以为,现在与清国委以虚蛇,并无不妥之处,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况且咱们与清国不过只是委以虚蛇,有什么大不了的。”
宋献策的话,让李自成的心头一动,原来唐太宗李世民也干过这样的事情啊。既然老祖宗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呐,自己做这些事儿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是和满洲人一起联手嘛。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还是和他们委以虚蛇。虽然传出去并不一定好听,但是这不过只是权宜之计嘛。
“正是皇上,等将来咱们腾出手来的时候,必定还是要北伐灭清,眼下不过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见丞相与军机都这么说,而且还体贴的把理由都说得这么妥当,李自成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既然大家都这么觉得,那就给多尔衮回信吧!”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李自成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他甚至已经看到了自己在京城登基的一天,当然,他也看到了自己如何开创老李家的万世基业的将来。
将来的大顺朝必定就像李世民的大唐一样,在长安开创万世基业。
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信,给多尔衮送去了,在信送去之后,作为大顺国丞相的孙可为来了一旁的小院之中,在小院中停着一辆囚车,囚车里囚着两人,正是周遇吉与其夫人刘氏。自从宁武关被攻克后,他们夫妻两人就一直被关于囚车之中。
“周将军!”
看着端坐于车内的周遇吉,孙可为走到车前,然后说道。
“我军已经抵达京城,破城就在这一两日了。”
坐于车中的周遇吉闻言,睁开眼睛,然后又闭了眼睛。
“我知道,你想一心求死,自从被俘以来,你一直食水不进,一心求死,可这样死了,又有何用?”
看着绝食数日后气息虚弱的周遇吉,孙可为劝说道,
“即便是你绝食而亡,大明总归也是亡了。”
“国破家亡,臣理应尽忠!”
周遇吉静静地说道,随后他睁开眼睛,盯着孙可为道。
“你孙可为明明是读书人出身,可却甘愿从贼,如此,将来又以何面目面对先人?”
面对周遇吉的指责,孙可为倒也不气,他只是看了看周遇吉,然后坐在那说道。
“这几年,我于大顺营中,为其出谋划策,看似大顺能成就这番功业,与我脱不开关系,可是实际上,我不过只是顺势而为,要是朝廷能于河南等于赈济难民,安置流民,李闯又怎么可能崛起?大明又何至于会如此?”
就像是与老朋友聊天似的,孙可为坐在那,与周遇吉聊了起来。
“周将军,你说,要是当时在宁武关,你麾下要是有一万人马,李闯又岂能攻得下宁武关?可为何宁武关没有援军?”
“朝廷无兵可派。”
“朝廷为何无兵可派?辽东有几十万精锐边军,周总兵,为什么连区区几千人都派不出来?”
孙可为的反问,让周遇吉心叹一声,却没有说话。
“有人建议调辽兵,可有言官称如此必定会让平虏大将军坐大,都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还是防犯自己人,平虏大将军要想篡位,又何必等到现在?”
冷笑之余,孙可为继续说道。
“要是早日调大将军勤王,又何至于如此?甚至就连崇祯自己,大臣建议其南幸南京,结果言官一反对,他也就作罢了,现在想起调天下兵马勤王了?可来得急吗?如此种种,这天下怎么可能不丢?”
坐于囚车里的周遇吉有些诧异的看着这位贼寇的丞相,他能够感受到其话语中的怒气,这种怒气与不满,大都是针对崇祯,针对朝廷。
“大明的江山,就是葬送在他们这些人的手里……”
顿了顿,孙可为盯着周遇吉说道。
“周将军为这样的人送了性命,值得吗?”
“孙贼,你休想动我心志,周家世受国恩,绝对不会背主降贼,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周某人也绝不会降贼的!”
面对周遇吉的回答,孙可为只是长叹口气,而后便说道。
“好吧,人各有志……”
说罢,他便摇头叹息着退出了小院,在他退出小院时,从院墙边有人探身出来道。
“丞相,这人可真是不识时务,要不要……”
那人话未说完,孙可为便吩咐道。
“不要轻举妄动,我另有安排,他现在不降,可以后总是会降的。”
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旁边的一名兵卒只是闷声不坑的干活着,待到他们离开之后,这人才悄悄来到囚车边,将一包肉丢进囚车中,然后说道。
“军门快点吃些东西,末将今天晚上想办法送将军与夫人出去。”
看着贴在车边的许安邦,周遇吉知道,他是流寇在山西掠来的百姓,这些天多亏了他的照顾,他与夫人才坚持到现在,所谓的“绝食”法这只是做给流寇看的,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当然,这也是受这人鼓励,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
“如此就有劳许兄弟了。”
压低声音,周遇吉又问道。
“许兄弟,那贼人方才说,贼兵已经抵达京城,这是真的吗?”
许安邦点点头,然后说道。
“确实如此,不过将军不用担心,现在皇上已经诏天下兵马勤王,就连江南的平虏大将军也在北上,小的听说,他刚到江南就平了献贼,只要他的兵马一到,想来这贼人必定成长久不了……”
大将军要北上了!
闻言周遇吉的心头一喜,连连说道。
“大将军是国之栋梁,只要他领兵北上,闯贼必定长久不了。”
欣喜之余,周遇吉又说道。
“晚上就劳烦许兄弟了!”
“请总兵大人放心,今天晚上,我与兄弟们就是拼死,也会把将军和夫人送出去……”
说完,许安邦就悄悄的离开了,当天晚上,在许安邦看守时,他便将周遇吉放出了囚车,在其换上一身大顺军官的官袍后,然后便与几名兵丁护送着他离开了那个小院。
在一行人顺利离开顺营后,许安邦问道。
“总兵大人,我们是去和大将军汇合,还是去京城?”
深思片刻后,周遇吉说道。
“我们就这么几个人,去了京城也是没有用处,南下和大将军汇合。”
第532章 他来了,闯王来了
几家欢喜几多愁!
三月初九,当闯贼的先头骑兵到达京城外的时候,京城九城震动,城门紧闭。守城兵无不是惶恐不安的看着在城外来回奔腾的骑兵。
当天下午,更多的闯贼出现在城外,开始在城外安营扎寨,首先被围的是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然后是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内城的东边城门和外城各门是直到初十才被闯贼包围,并有骑兵在外城的近郊巡逻。从此,京城与外边的消息完全隔断。
当闯贼由李过和李友率领的两三万先锋步骑兵轻松击溃了在沙河防的数千京营兵,长驱来到德胜门外时,驻节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派人送来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密奏侥幸送进正待关闭的朝阳门,直送到通政司。通政习堂官一看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不敢拆封,不敢耽误,直接送进宫中。据王永吉密奏,辽东总兵吴三桂已于初五领兵南下,他本人将率领数万精锐边兵星夜驰援京师,恳请皇上务必坚守数日,以待关宁的援兵到来。王永吉的这一密奏,让崇祯只觉是绝处逢生,狂喜的他不禁以掌拍案道:
“吴三桂果是忠臣!”
恰好听说皇上已经一天没吃饭,来给皇上送饭的皇后,听见皇上的拍案声,心中大惊的她并没有听清皇上的话,赶快走进来,见皇上喜形于色,顿时放心的皇后柔声问道:
“皇爷,为何事手拍御案?”
崇祯欢喜道:
“吴三桂已率领数万精兵从辽东前来勤王了,京城不要紧了!”
皇后连连说道:
“我朝三百年江山,国基永固。虽说成祖以天子守国门,置天子于险地,可是从英宗以来,京城虽然几次被围,但总能逢凶化吉,这次也是一样。请皇爷从今不必过于焦急,损伤御体。请下手诏,催吴三桂的救兵速来好啦。”
崇祯点头:“叫司礼监来人!”
皇后随即传旨在殿外侍候的太监,速传司礼监太监前来。趁这时候,崇祯用未笔给吴三桂写了一道手谕:
“谕平西伯吴三桂,速率大军来京,痛剿逆贼,以解京师之危!”
司礼监太监将这一皇上手谕拿去之后,在黄纸上端盖一颗“崇祯御笔”便玺,封好,封套上加注“八百里飞递”五个字,登记发文的月、日和时间,不经内阁,直接送交兵部,要立即派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