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粮白地”谁不喜欢?
别说是像侯方域侯家那样的卫所军官,就是地方士绅也喜欢这样的“无粮白地”啊!
现在那些土地绝大多数都属于士绅化的卫所军官和地方士绅,能拥有自己军田的军户,顶多只有三四成左右。
因为涉及面广,所以张亮自然才显得有些为难,不过仍然禀报道:
“殿下,这些地现在大都为他人侵占。”
“为他人侵占?军田是国家用来养兵的,谁侵占了就形同于造反,我倒想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侵占养兵的军田,朝廷用兵要银子,要军粮,本将军的十几万大军,就不需要军饷、军粮!”
朱国强冷冰冰地说道:
“张亮,我令你在春耕前,将南直隶的军田全部清查一遍!各卫所按照以往朝廷定下的分田亩数清理!对比册上存户,逃亡军户的地也全部充公!要若是过了春耕还未清查完成,本将军就会派兵去清查!”
对于朱国强来说,他现在就是要把国初的军田都收回来,将军田赏赐给军人,重新建立新的卫所制,他不需要军田提供粮食,他需要的一大批有恒产有恒心的职业军人,需要用军田去笼络军士的心思。甚至,用军田去培育出一个文官之外的群体——武勋军人团体,他们或许不像勋臣那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上百万军功小地主,会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截然不同于文官群体的,效忠于皇帝的群体。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思,而在另一方面,这只是开始!
闻言,张亮只觉得后背冷汗直冒,派兵去清查,结果会是什么?
自然是人头滚滚!
可清查田地又怎么可能是那么好查的。
查地好查,可问题在于,查出那些地后,那些土地地实际拥有者们——士绅和卫所军官会怎么做?
经过建奴入寇以及流寇横行的江北还好,那里现在十室九空,别说是卫所的军田,就是许多民田,那也是搁荒在那成了无主之地,可是在南京,在江南可不是这样啊!
那些地都好生生的搁在那些人的手里!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大将军这样做,要得罪很多人啊,整个江南的士绅权贵可都会被得罪的。
作为四川人的张亮却完全被大将军为国为民的举动给感动了,不过感动归感动,但他心里却知道,这件事几乎等于自寻死路。
况且大将军没有权力要求他去办这件事啊。但是张亮却没有拒绝,他希望借大将军之威去整顿一下军田,哪怕只是一部分。
于是张亮小声道:
“大将军,您可记得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一事?”
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依仗守备太监杨泽之势,欺压军户,军户士兵们在临淮西关村将侯定国杀死,然后投奔流寇,一个月后转头就帮流寇攻下了凤阳。
张亮这是想用侯定国的事情提醒自己,不要把卫所里的人逼的太甚,那样说不定会让他们投敌。
朱国强冷笑道。
“我倒想瞧瞧是我的刀子硬,还是他们的脖子硬!张巡抚,我听说我来南京时,有人说‘杀神’来了,要是我不杀人,岂不是愧对这个名声!”
闻言张亮暗吸了口凉气,心想这位大将军是铁了心的收拾军田了,想想这位爷做过的那些事,他可真不是在开玩笑。
杀人……于他来说,不过只是杀鸡而已!
张亮现在甚至在猜测,大将军或许就是想借此杀鸡儆猴,再给江南士林一个下马威。
张亮离开之后立刻开始着手安排清查官员和衙役,同时他修书数份分别送给一些知交好友,让他们做好准备,把自家的军田让出来,别变大将军手里的“鸡”,别人杀人还讲个规矩,可这位大将军杀人,从来不讲规矩,别被人弄死了,连个哭的地方都没有!
朱国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现在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为将来打下基础,这是基础是实打实的控制。
眼下江南或许在朱国强的控制之中,但是这个盘子有些烫手,不控制,特别是当地的士绅,他们是否臣服于自己,这关系到将来大明的长治久安。一旦他对整个江南官绅动刀子,他们是否会强烈的反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朱国强完全可以想象到,一旦自己对他们动手的话,各地的士绅转脸就会背叛他,他们甚至会投向流寇。
因此,朱国强只能先从卫所开始,借着整顿卫所,一步步的把刀子架到他们脖子上。毕竟,卫所世袭军官士绅一直游离于江南士绅之外,进而温水煮青蛙,彻底掌控江南。
先解决一些人问题,再解决另一批人的问题。朱国强清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步子跨得太大容易扯到蛋。先拿这群人开刀,等到刀子磨快了,再对其他人下手,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521章 民变骤起
昏暗的烛光在房间里摇曳着,置身于房中的众人,无不是长吁短叹状,面色中尽是惶恐不安状。
怎么办?
自从得知官府清量军田后,无论是百年前就已经士绅化的卫所军官,还是那些名下有军田的地方士绅,无不是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
没办法,搁过去他们或许敢对抗,可现在要清田的不是其它人,正是那个杀神啊!
过去他们敢对抗是因为朝廷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可这位爷却是……真的敢杀人啊!
“诸位,大家还得出个主意,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啊!”
“怎么办,凉办,还田是死,不还也是死,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他朱慈颖就根本没想过给咱们活路,要是任由他把田夺走了,咱们可真就是生不如死了!”
“可他是真敢杀人啊!上次他在南京……”
“哼哼,百多个官,几十个勋贵他敢杀,可要是民变呢?”
在昏暗的阴影中,突然有人探出身子,冷哼道。
“我就不相信他能把所有的老百姓都杀了!”
说话的李培昆不仅是世袭的指挥使,而且还是魏国公家的姻亲,虽说魏国公被那位大将军杀于太祖陵,甚至以其降虏事鞑,背弃大明为由请旨废了魏国公等南京勋臣的爵位,但是李家还是那个家有良田万亩的李家。
作为指挥使的李家甚至比许多士绅更阔绰,毕竟,寻常士绅还要靠官职功名来免赋免役,可军田却都是不需要交纳田赋、三饷等苛捐杂税的“无粮白地”,至于子粒粮……不知多少年前,为避免军户逃亡约定俗成不交了——一直拖欠着,隔三岔五的赦免。
算起来,大明对士绅不错,对军户更是“好极”了,可这个“好极”的好处,全落到像李家这样的狗才肚子里了,至于军户,从来没有受益。
种惯了无粮白地的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保住自家的钱财,他们当然会孤注一掷。
“李兄想要如何应付?”
过去,如果有人要清查土地,他们都是让人闹上一闹,军官们闹,军户们也闹!最后闹得不可收拾,只能不了了之。
“还和过去一样?”
李培昆冷笑道:
“当然不行,我们要是亲自出面去闹,指不定正中其下怀,这次咱们就退到后面去,让那些军户佃农去闹!南直隶几十万、上百万佃农闹起来,我还就不相信了,他朱慈颖敢动刀杀人!”
“对,对,这可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啊!他还真敢全杀了不成?”
“就是,就是,还是李兄有见识。”
“依我来看,要闹就要同时发动,各卫各所同时发难,如此一来,即便是他有意弹压,这三千兵马也不过就是杯水车薪……”
“对,只要闹了起来,到时候京城朝廷那边必定也会有所动作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发生民变,无论是否有理,朝廷往往都会站在百姓的一边,搁大明恶吏激起民变又岂止百起,大多数时候,闹事的士子百姓往往是屁事没有,有事的都是官员。
正因如此,他们才决定要试一试。
“法不责众,这次咱们非得给他上上课,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不是咱们的厉害,是让他知道百姓的厉害!”
“对,要让他知道什么是民意不可辱!”
众人谈妥了之后,在李培昆的示意下开始了吃喝玩乐,乐人伶人们又也开始了表演起了舞蹈,一时间这厅中尽是一片歌舞升平……
……
王林是应天巡抚衙门里的从吏,他虽然不是什么恶吏,可也不是什么清吏。他最大的优点,能分得清轻重,就像巡抚在衙门里告诉大家大将军要清田时,他就对手下吏员叮嘱道——大将军会杀人。
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大将军会杀人!
南直隶谁人不知,即便是直到现在,王林都记得被凌迟处死的侯公子,还有那些被砍了脑袋的尚书,被乱刀分尸的勋贵。
杀勋贵杀文官就像杀小鸡似的,杀他们……那还不就是踩死只蚂蚁?
得,认真办差吧!
在随后的几天里,没有丝毫的犹豫,王林一直领着差役拿着早年间的鱼鳞册,开始清量起了军田,虽然当年大块的军田早就被分割成了零碎的散田,可是河道、桥梁之类的地标并没有改变。
不过只是三天的功夫,他就已经清量出了几万亩军田,成绩着实斐然。甚至还被巡抚大人口头表扬了一番。
“老刘头,今个大伙再辛苦一些,争取清划出五千亩地来,抚台昨天说大将军对咱们的进度很满意,等清田完成后,赏赐肯定少不了咱们的……”
就在这时,突然,一旁的差役惊喊道。
“王先生,你看那边……”
抬头一看,只见官道尽头乌央央的过来一阵人,足足有上千人之多,瞧那打扮显然都是庄子里的百姓。
“我的娘来,他们这是想要干啥?”
瞧着这些拿着棍棒、锄头、铁叉之类农具的百姓,差役们虽然心里有些发毛,可却并没有逃走,毕竟,按往常的经验,双方也就是吵上几句,然后对方装模作样的挥挥手里的家伙,他们就只管跑就行了,而在他们逃的时候,百姓们会对他们投掷石块,要是跑慢了,再挨上几棍几棒,将他们打出去就成了……
嗯,这个过程双方都是“有礼有节”都是有拿捏着分寸,反正一句话,动手的原则是不见血,挨打的原则是回去有个交待。
“王先生,你看,咱们……”
“没事,挨上几下子,有个交待就行……”
王林笑道。
对这一幕,他太熟了,那年催捐催粮的时候,没闹过这一出啊,要不然,你以为拖欠是怎么拖欠的,咱大明朝拖欠税粮的说是士绅,可动手的从来都是百姓,至于士绅老爷们,那才是咱们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百姓不堪重负激起民变,怎么办?
当然是要靠老爷们去安抚。这样不但能化解民变,还能收到税款钱粮。最后县尊、府尊们拜访各位老爷,他们一商量,民变化解了,钱粮也收上来了。绅是良绅,官是好官,民是善民。
至于他们这些差役,也就是搁中间演场戏。
就像现在。
“狗贼,你们是干什么的!”
领头的长者一过来就大声喝问道。
“这位老丈,我是应天巡抚衙门吏员,奉命前来清量军田……”
“乡亲们都听着,这狗贼是要量田清欠,”
那些混杂在人群中的家丁们立即开始推波助澜添油加醋起来。
同时还一边大声喊着,
“大家千万不要上他们的当。他们嘴上说的是清田,可骨子里头是想清欠,他们一个个的都是想要趁机捞银子。”
“就是还让不让咱们老百姓活了,他们当官儿的一个个的不想要逼死咱们啊。”
被这些人煽动起来的百姓,哪里还能分辨出什么真假来。上了火气的他们直接就拿棍棒朝着那些衙役们打了过去。
“跑啊……”
王林他们一看这个样子,立即就撒开腿逃了起来,此时不跑更待何时,更何况这就是他们所希望的啊。
衙役们拼命的在前面跑着,老百姓在后面追着,眼看追不上来了,老百姓们就从地上拾起砖块,石头的朝着他们砸了过去,一时间砖块石头有如雨点一般飞去,
石块飞来的时候,正跑着的王林觉得后脑勺一痛,人就像面条似的软软的倒在了地上。
第522章 大明特色的士民关系
乱了!
二月二十,这一天,整个南直隶尽是一片纷乱,数十个卫所同时发生“激变”,上千清量军田的吏员差役被百姓和打的头破血流,狼狈不堪,有些人甚至未及逃跑被剥掉了衣裳,赤条条的丢到路上。
为了向官府表明态度,在人群中的家奴们的煽动下,一时间百姓们变得肆无忌惮起来,甚至直接殴死吏员。
而面对各卫发生了如此恶劣民变,各地州县官员却尽数失声了,根本无人出来制止,一个个都是选择了沉默,只是将民变上报,至于其它一概不问。说他们是一伙的或许有些不符事实,可实际上,他们确实是利益相关。
各地民变的消息,自然传到了朱国强的案前,当然也传到了张亮这,他第一时间就来向大将军禀报道。
“大将军赎罪,下官无能,这民变一起清田实在是无法进行了。”
此刻心里压着火的朱国强盯着张亮问道:
“民变,民变!张亮,你告诉我,为什么我大明每每民变不止!为什么,每到税季,各地都会有所谓的‘小民不堪苛税,殴击税吏’,为什么每每都有揭帖说什么‘君无戏言,税监可杀’煽动的言闹语!”
明代的民变甚至多到数不胜数,除了临清万人抗税,苏州织佣之变,苏松地区机户官文以揭帖“君无戏言,税监可杀”煽动的劫掠骚乱,杭州机户大规模罢工、逃亡的群体性事件等等之外。几乎每年收税时,各地都会激起“民变”,这样民变少则数百人参与,多则千余人参加,他们殴打税吏、冲击官厅,目的就只有一个——拒缴苛捐。
可为什么,偏偏大明朝的民变这么多?
面对大将军的询问,张亮咬牙说道。
“大将军,百姓哗变皆是受士绅煽动,其目的是为了拒缴钱粮。”
“哦?”
挑了挑眉头,朱国强并没有打断他的话。
“大将军,积欠逋赋是困扰我大明两百余年的长期问题,自永乐朝以来的朝廷都在与‘收不上钱’的局面作斗争,逋赋的第一个高峰是永乐朝,动不动就欠上个数百万石,永乐后期,光苏州一府平均每年逋欠就高达百万石。”
积欠逋赋,可谓是明朝的顽疾,很多人说,这是明末才有的,可实际上,永乐年间就已经达到高峰,这个时期欠赋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永乐时代的几个大工程,尤其是迁都,迁都北京一方面导致了明朝对江南财富的需求急剧增加,一方面中央不在南京导致国家能对江南进行的控制大幅度减少。在这个背景下,宣德—正统时代以周忱等精干官僚为代表,对江南的积欠和漕运进行了相当有成效的治理,一直延续到正德中后期,江南基本是没有欠赋的。顺便说一句,周忱被拿下是土木堡之后,所以他的朝里靠山大概率是王振王公公,明代政治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正德中后期开始,江南逋赋数额逐年增长,再也降不下来了,以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私房钱,每年一百万的金花银为例,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九年,累计欠三百四十八万;再如万历三十七年,岁欠金花银及三十二万;天启六年统计,各省拖欠金花银二百余万;崇祯六、七年金花银共逋八十九万。这种皇帝自己“专共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