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东翁一副后悔莫及的模样,刘振奇想了想,然后说道。
“伯爷,其实现在要是加以补求的话,兴许还来得急。”
他的话,让祖大寿反问道。
“方正可是有什么良策。”
“良策?”
刘振奇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良策谈不上,但要是伯爷想要补救的话,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过这个主意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的恐怕颇为不易,而且……”
顿了顿,刘振奇又说道。
“行此事,非得痛下决心不可,可要是成了,到时候伯爷与大将军之间必定亲密如初!”
“哦!”
在祖大寿的好奇应声时,只听刘振奇正了正身子,以素日少见的严肃态度端坐在椅子上,托出他一番深思熟虑的计划来,
“伯爷,当今天下形势,处在一触即发之势,闯贼下宁武关后,宣大两总兵接连递降书于闯贼,朝廷如同卧危楼,游浪尖,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以在下看来,一旦神京陷于贼,则大明局面除大将军外就再无人可收拾。虽我大明尚有亲藩在,可那些亲藩手中有几人有兵?几人有权?那时,我大明三百年江山岌岌可危。环顾朝野,今日能救我大明者,唯有大将军一人而已。虽说今上尚在,可至今所走出步步棋局来,皆是失误再失误,且用人又是失察……”
而在他说话时,祖大寿的神情悚然起来,他暗自佩服刘振奇对局势看得深透,分析得精辟。
“本来,”
刘振奇换成了平缓的口气,条理井然地说下去,
“今上如果是个大度之人,应该牢记周公辅成王的古训,可以以大将军辅政,甚至效仿我大明祖制,封大将军为王,令其领兵拱卫中央,如此大义尚在,这样那怕是大将军专权,可大明江山政局会确保稳定。可是今上绝非大度之人,唯恐大将军效仿‘靖难’旧事,即便是有人请入觐,申明祖制,今上也会加以回绝,如此种种,今上断然不会以社稷为重,泯灭前嫌的,至于大将军亦绝不可能辅佐今上。这样,我大明江山危殆……”
其实,这些道理,别说是刘振奇知道,现在天下谁人不知道?
如果今上是个圣明贤君,自然可以恢复祖制,以大将军为塞王,如此上有领兵善战的塞王,下有干练的文臣,外有手握重兵之武将,大明朝廷即使遭遇暴风骤雨之袭击、天崩地裂之灾祸,也可以上下同心,朝野协力,共度危难,如此自然是稳如磐石。
可问题是,今上不相信大将军,甚至就连朝中的文官也不相信,就连陈演拒绝调辽兵入关,借口也是大将军,调祖泽润入关,等于引狼入室,在调吴三桂入关等于纵虎归山。
总之一句话,从君到臣对大将军都加以防范。当初陈演为什么会说这些话,还不是因为他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皇帝不相信大将军啊!
就是因为皇帝不相信大将军,才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这个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那个结果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只要往那边一想,祖大寿就能够想出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个结果实在是不怎么好啊。当然,祖大寿绝对不是一个迂腐之人,他自己实际上已经开始为那一天做起了准备,就像府里的家丁一样。
或许到时候凭着这些家丁,他不能够力挽狂澜,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就是自己不至于白白地把性命丢在京城。
“哎,可惜现在局势如此,已经非人力所能为。将来会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一旦神京沦陷,以大将军今日之德望之实力,晚生可以担保,不仅天下响应,四方影从,就连很多宗室也会心悦诚服地拥戴。”
说到这里,刘振奇偷偷地看了一眼祖大寿,只见他安然坐在案桌边,低着头思索着。
“所以,爵爷要早做准备呀。以我之见,爵爷不妨……”
刘振奇的话声很低,低到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得清楚,听着他的话,祖大寿嘴角边泛出一丝苦笑,心头涌出一股悲凉……
第519章 天理难容
几乎是在得知太原陷落之后,原本一直关心着北方的朱国强反倒是不再关注哪里了。
当然,这种不关注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而且对未来不再好奇了,他曾经想象过历史的改变,也许会让崇祯做出其它的选择,比如调辽兵入关,然后击败李自成,保住了大明江山。
到时候,怎么办?
当然是“复祖制”了。
当然是继续把高皇帝那面旗拉出来的,把这个国家交给崇祯,朱国强不仅不放心,在他看来,根本就是犯罪啊!
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犯罪!
无关崇祯个人,只是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
接下来崇祯下的一步步棋,着实亮瞎了朱国强的双眼,他想象过无数可能,但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一步步的把自己送到那棵歪脖子树上。
十几万精锐辽兵,就因为陈演的反对,居然就不调了。
这脑袋……当真是为歪脖子树准备的啊!
感叹之余,朱国强也不再关心京城了,反正他们是死路一条,有李自成在京城拷掠一圈,自己正好可以团结一下众人。
毕竟,伟人都说过,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才是致胜之道。
当然,有李自成在那里作为衬托,自己手段再怎么厉害,那也……不过份!
在距离祭祀还有一天时,一行人策马于江边的满是积雪地土路上行走着,他们边走边环顾四周,偶尔的朱国强还会发出一声叹息。
南京城外的土地可不差啊!
虽然比不上太湖一带,可大都是上等良田。
这些良田属于谁?
有一部分固然是民田,有一部分是勋田,但是绝大多数是什么?是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的军田!
作为当年朱元璋的大本营,从凤阳府直到南京,这里关东多有一半的土地都属军户,至少有数百万亩上等良田,都是属于三十二卫、二所军户的军田。
当然,现在凤阳府的许多土地都已经荒废了——从阿巴泰入寇,再到张献忠等流寇的杀掳,于凤阳府一带杀害百姓岂止百万!按南京户部黄册上记载,凤阳府有上一千多万亩耕地,而现在至少有半数的土地已经荒废。
兵荒马乱之后,成千上万的村落市集都成了荒无人烟的“荒村鬼镇”,甚至有些地方更是千里无人,现在大明,尤其是北方的荒地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江南的土地都不值钱了——那些士绅地主过去还会趁机低价买地,但现在都懒得买了,毕竟,只在佃户愿意,就可以带着家人到江北寻一处荒废的宅子,种上一片无主的土地,种上几年田也就是他们的了。
地主士绅是可以买地,可买过地之后呢?没有佃农耕种,地也只能搁荒。所以现在江南的地已经很难卖掉了。
甚至已经有很多佃户举家迁往江北,开荒垦地,在江北的荒村鬼镇安家。
沿着着官道策马前行时,路边的沟渠积着厚雪,这些多年来不断修葺的沟渠并没有荒废。
阎尔梅策马跟在世子爷的身边,边走边道:
“大将军,这一带差不多都可以引江水灌溉的上等良田!”
朱国强点点头,这个时代的良田标准就是是否可以灌溉,只要能够灌溉,就是上等良田。
朱国强眼光一扫,忽然扬着马鞭道。
“这些田,都是南京卫所的军田吧!”
梅春回道道:
“确实都是各卫的军田。”
朱国强的眉头一挑,反问道:
“那么现在呢?这些军田又属于谁?”
朱元璋开国后,为了稳定天下,恢复生产,实行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在天下设置了三百多个卫所。
说白了就是让官兵分驻全国各地,分田地给他们,让他们就地屯田,一个军户平均五十亩地,军官更多,自己养自己,军户世袭,世世代代守护大明的土地。而这也是云南第一次真正融入华夏的原因——十几万军户,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构成。
尽管军户需要交子粒粮,但是却不需要负担“徭役”,所以子粒粮虽然比普通民户稍重,但因为没有徭役之苦,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自在。
开国初的军屯,一年可以收入千万石粮食,以至于朱元璋颇为得意地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到永乐时,大明的军屯“子粒粮”收入,就达到了2300万石,相当于宋元时代每年粮食收入的近一倍。永乐年间的军屯田亩数,更突破了8900万亩。如此强大产值,让永乐皇帝朱棣的感叹:“百姓免得转输,军士并无饥窘。”
这制度本来挺好的,只是时间一长,弊端全出来了。
先是军户分家,五十亩军田分给几个儿子后,每家只剩下十几亩,原本的小地主,变成了勉强裹腹自耕农,不过一两代之后,就变成不能抵御任何风险的贫下中农。
碰到灾年,为了交纳子粒粮,甚至只能卖田典当,渐渐的,军户的军田,都被典卖一空,当然,还有军官侵占,最后军户也逐渐变成了军官们的佃户。
沦为佃户的军户们,拼死拼活一年到头来根本难以糊口。因为生活困难,直接导致了许多人当了逃兵,带着家小逃往他地自谋生计了。
有明一代,逃亡的军户可谓是不计其数,卫所制早已形同虚设,大多数军户的土地成了卫所军官的私地,这些军官就变成了当地的豪强,比如侯方域家,也是卫所军籍出身,那也是拥有土地数万亩的豪强。
嗯,张居正也是……
算一算,明朝的军籍出身的文官不少,可往根上找,有不少他们的祖上都曾侵吞普通军户的土地。
对于此,朱国强自然是了然于胸,其实,大明上下,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众人在周围策马前行一阵子后,只见到田里有一个老人就提着个竹筐在官道边拾着牲口拉下的粪便。
于是朱国强便下马上前搭话道:
“老丈,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这名老人一看朱国强一行人的穿着打扮,就知是非富即贵,急忙答道:
“回公子话,这里是留守左卫,不知道公子要往何处去?”
朱国强笑着说道:
“不往那里去,就是从南京出来逛逛,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啊?”
老人见这位公子说话挺和气的,便如实答道。
“收成还凑合,靠着江倒也没旱着,这收成凑和,可还是不够吃的。”
“哦?这是为何?”
老人便说开道:
“收成好又怎么样?公子不是不知道,这是留守左卫,这些田和民田不一样,除了要交租子外,还要交两斗的‘子粒粮’,租子加上‘子粒粮’,六成的收成都归孙老爷了,要不是因为军户没有徭役,这日子早就没法过了,眼下,也就凑和着活罢!”
老人的回答,让朱国强皱眉问道:
“老人家,这么说你是军户吗?这是自己的田吗?”
老人朝着一旁的田地看去,半晌才说道:
“老祖宗当年跟高皇帝起兵的时候,分了五十亩地,到了我这辈子,就剩下三亩多,至于我们家祖祖辈辈耕的地……早不知道,那一年就没有了,也不知道是卖的,还是占的……”
兴许是人老了,话也就多了,老人讲起了他家里的故事,从高皇帝给老祖们分了田,再到老祖宗分家后,家里一日过得不如一日,再到后来田是如何被当地卫所百户侵占……
众人听得很有感触,从一个小户的生存,他们看到了一个王朝政策的缩影。
到最后,老人长叹道:
“你说,这田吧,到底是啥田?要是军田,那‘子粒粮’交了也就交了,那是交给朝廷的,是用来养兵的,可兵在那?这卫所的兵在那?当初阿巴泰杀来的时候,也没见百户拢出兵来,可是这‘子粒粮’年年交,岁岁交,就没有什么时候不交过,这粮都交到百户那里去了啊!朝廷,要是天下的‘子粒粮’都交给了朝廷,皇上还能没钱打流寇,打东虏吗?”
朱国强听完后,心里似乎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他什么也没说,调转马头低着头猛的策马而行。
在策马奔出了几里后,他才慢慢减速,后面的一行人也慢慢跟了上来,见皇太子心情低落,没有人开口说话。
朱国强遥望着一望无际的平原,轻声问道:
“这么多的土地,这么好的土地,原本是用来养兵的,可是到最后养了谁?养到朝廷的兵了吗?那些人占尽了的好处,可是朝廷呢?可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军户呢?要是任由他们这样占尽便宜。那还有天理吗?”
几人都叹了口气,阎尔梅落寂地说道:
“是啊,要真的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那可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朱国强遥看天空,寒声道: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过去别人可以容得下他们,可搁我这,我容不下他们。”
第520章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
再次回到南京城后,朱国强就立即召见了张亮。
张亮是刚刚擢升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凤阳,过去三位巡抚的官职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协理剿寇。历史上,他是在安庆巡抚的任上被叛将左梦庚所擒,献于多铎,在高邮不屈投水自尽。
作为官员来说,他绝对是大明的忠臣,可是不是自己的忠臣,朱国强不知道,毕竟现在崇祯还在。
但是现在,朱国强倒希望能够试他一试!
见到张亮,朱国强就直接询问道:
“张巡抚,应天、安庆、凤阳各卫,今年能否按规定收上来粮食?”
张亮面露难色:
“大将军,眼下天灾干旱,土地荒废,军户逃亡……臣实在收不上来粮食。”
张亮的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来,这天下谁不知道所谓的“军田子粒粮”搁正德前就已经收不上来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现在眼前的这位大将军倒是提起了这件事了。
闻言,朱国强就皱着眉头说道:
“洪武年间,仅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可建奴入寇,进犯南京时,三十二卫召集到多少兵马?军户逃亡了,可是他们的地呢?那些地的子粒粮呢?兵能逃,地总动不了吧!你告诉我,地在那里!”
答案张亮当然知道,这天底下谁不知道那些地在什么地方,可是谁敢说。
朱国强冷哼道:
“军户逃亡了不假,可是地仍然在那!你告诉我地在哪里?”
张亮当然知道,那些地在那里,那些地在卫所的军官手里,他们根本就不需为了逃避田赋变卖,军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免差役!古代社会最繁重的从来不是田赋,而差役,在明代役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最常见的差役是什么?
地方每年兴修水利、修葺道路官厅城墙、官粮解运,这都是最寻常的差役。基本上一个成年劳力,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无偿的给官府干活,直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后,将差役折成银钱,如此才让百姓免除了差役之苦。
不过,军户是不需要服差役的。尽管军田需要交两斗的子粒粮,但是军田却不需要交纳田赋,而且也没有三饷以及其它地方苛捐杂税的附加,当子粒粮被侵吞之后,全国亿万亩的军田根本就是“无粮白地”。也正因如此,有明一代土地市场上的抢手货,从来都是军田。
“无粮白地”谁不喜欢?
别说是像侯方域侯家那样的卫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