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723章

封侯-第723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认可!”
  种桓点点头又问道:“那么这张柜票是谁买走的,难道是柜坊没有登记?”
  “有登记,这个人我目前找不到,所以才想请内卫帮忙。”
  “好吧!我知道了,你们明天一早把所以资料都送去内卫,正式报案,我们会列为大案调查!”
  ……
  种桓从柜坊出来,天色已经微黑,今天他还有一个酒局,就在东大街,他直接步行来到了状元桥的太白酒楼,这里还是刘家开的大酒楼,对面也叫太白酒楼,但官府就不批准在河上搭建桥梁,两座酒楼被割裂开了。
  石广平家被天子赵构抄家后,对面的太白酒楼被郑家以五万贯钱的低价收购了,宋朝终结后,京兆府批准了他们在河上架桥,两座太白酒楼正式合而为一,成为京兆城最大的酒楼,一共六家占据了份子,郑家占据四成,刘家三成,高家一成,杨家一成,钱家一成,至于郑家的四成里面有没有特殊份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种桓来到酒楼大门前,一名伙计迎上来笑道:“请问官人有没有预订?”
  酒楼生意太火爆了,必须预订才有位子,种桓笑道:“明月楼芍药房!”
  “官人请跟我来!”
  伙计将种桓带到大门口,交给一名侍女,侍女打灯笼领他前往,实际上酒楼里灯火通明,不需要打灯笼,侍女打灯笼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
  明月楼是东楼,西楼叫做宝珠楼,和临安的丰乐楼不同,太白大酒楼对所有人开放,只要衣着得体,不要敞胸露怀或者光着膀子赤着脚之类,都可以进去。
  侍女走到芍药房前,摆出一个请的姿势,种桓点点头进去了。
  房间里已经有两名客人,一个便是晁清,另一个便是苏策了,当年他们三人一起参加科举,都考上了进士,晁清和种桓留在京兆,苏策原本是要留在度支署,但最后一刻,他还是选择了去地方为官,他已经调了几任,最近刚被任命为丰州长史,进京来办手续。”
  种桓和苏策紧紧拥抱一下,他们已经好多年没见了。
  “坐下吧!”晁清笑着请两人坐下。
  三人各自坐下,今天是晁清做东,他已经点好了酒菜,很快,有侍女给他们送来酒菜,原本还有歌女助兴,被他们回绝了。
  晁清给三人斟满酒,举杯笑道:“为我们五年来第一次聚会,干了这杯!”
  “干杯!”
  三人碰了酒杯,一饮而尽,种桓抢过酒壶给两人满上,问道:“苏兄怎么变得这么瘦黑?我都差点认不出了。”
  苏策叹口气道:“你莫非不知道我的绰号?”
  晁清抚掌大笑,“我知道的,这个绰号还是天子起的。”
  “什么绰号,说来听听?”种桓好奇问道。
  苏策苦笑道:“叫棉花县令!”
  种桓一怔,“怎么叫做这个绰号?”
  “我们灵武县的几万顷全部用来种棉花了,是那种优质的长绒棉,我的最大任务就是跟着种棉花,在灵武县种了整整三年棉花,天天被太阳暴晒,能不变黑吗?”
  “原来如此,灵武县不种小麦了?”
  苏策摇摇头,“现在整个河套平原都用来种棉花,我们要成为棉花路。”
  种桓着实不解,问晁清道:“河套可是小麦的重要产地,放弃了小麦,会不会影响粮食稳定?”
  晁清指着种桓道:“你这人在内卫呆久了,完全不了解社会民生,还不如太子殿下!”
  “我是不太关心,你说说,我洗耳恭听。”
  苏策也笑道:“我也想了解一下,对我在丰州有好处。”
  晁清淡淡问道:“你们现在谁还穿细麻衣服?”
  种桓想了想道:“好像没有了,都是棉布,好像还有一些底层百姓穿细麻。”
  “细麻也是以前的衣服,现在细麻布几乎都不卖了,以前的麻田都改种玉米,然后河套平原的棉花、河湟谷地的棉花加上琉球岛和福建路的木绵,两者混纺织成棉布,就足以供应天下人的衣服了,还有江南和巴蜀的绸缎补充。”
  “不对吧!”
  种桓忽然想起来了,“汉中种了棉花,我前不久去出差,见到了棉花田。”
  “你说的棉田不光汉中,中原、山东路也有,它们种的是短绒棉,无法用来织布,只能当棉衣、棉被的填充料,但比较零星,影响不了大局,天子布局玉米、南瓜还有土豆这些新作物是神来一笔,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但种玉米需要土地怎么办?所以就用木绵加上棉花织成棉布取代麻布,麻田就腾出来了。
  玉米和土豆产量很大,养活九千万人口完全不是问题,多余的玉米还能养猪,吃肉能强壮身体,延长寿命。
  解决了粮食问题,人口就会滋生,人口上去了,大量人口就能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就算将来帝国分裂,天下也会出现很多个汉人国度,这是陛下亲口说的。
  他说天下还有很多无主之地,比我们雍朝还要大无数倍,我们若不去占领,被别人占领了,千年后子孙会责怪我们。”
  苏策长长叹口气,“你这番话,我听起来就像天书一样,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种桓举起酒杯悠然道:“听你这样一说,我真不想干内卫了,我也想带兵出征,去为子孙开疆辟土!”


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线索
  虽然回纥使者哈剌巴鲁可以全权和雍朝谈判,但雍朝提出了重建北庭都护府的条件,他也不敢做主,急派人赶回高昌禀报。
  谈判便暂时搁置下来。
  雍京柜坊在次日一早报了案,接手此案的是内卫第二所,指挥使张洪文向种桓汇报了详细案情。
  “启禀将军,这张钱票是布商刘钧兑换,准备用来购买棉布,他大概是一个月前兑换,然后离家去了洛阳,但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我们怀疑他已经死了。”
  种桓沉吟片刻道:“如果是普通的杀人谋财,不会那么巧合,我推断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兑换时就被人盯上了,说不定柜坊里有内鬼;第二,抢劫杀人者拿了他的钱票,不敢去柜坊兑换,而是卖给了造假钱票的人,但我觉得第一种更有可能。”
  “卑职也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最高,第二种情况太巧合,杀人者认识钱票,偏偏又认识造假票的人,没有那么多巧合,而且来报案的柜坊掌柜也认为有内鬼!”
  种桓感兴趣问道:“他怎么说?”
  “他说钱票的纸张很特殊,很厚实,品质极高,只有极少的人家能做出来,一般人不知道造纸的作坊,只有内鬼透露出去。”
  种桓笑道:“这下子又有两个线索了!”
  “回禀将军,其实只有一个线索,柜坊里知道造纸坊的人很多,至少有十五六人,这个线索没法查,只能去造纸坊。”
  种桓点点头,“我建议兵分四路,一路去查这个商人刘钧的下落,他是关键人物,第二路去柜坊查内鬼,第三路去查造纸坊,然后第四路去黑市上打听,谁能仿制钱票,即使不是这人仿制的,但他是行内人,也会知道一点线索。”
  “卑职遵令!”
  种桓笑道:“我暂时没有什么事,我来负责第四路吧!”
  ……
  黑市一直就存在,京兆的黑市也分成两种,一种属于公开黑市,主要是兑换白银,官方默许它存在。
  但现在兑换白银的风险也很大,比如临安的黑市白银价格曾一度飙涨到一比十,一两白银兑换十贯钱,但在宋朝终结后,又从一比十暴跌到一比六,黑市商人损失惨重。
  临安的白银爆涨也影响到了京兆,很多京兆黑市商人拿着白银赶去临安兑换铜钱,需求的增大使京兆黑市银价也涨到一比七。
  但随后来的暴跌也使京兆的银价跌倒一比五贯五百文,基本上接近官方的一比五了。
  不过生意还是很好,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换白银,也有人拿白银来换钱。
  主要原因是雍朝的白银只能流通银角子和银钱,一枚银角子值五百文,一枚银钱值一贯钱。
  雍朝的白银库已经有足够的白银支持它大量发行银钱和银角子,还有官方每年用二手兵甲从日本国换回来的大量白银。
  目前换白银只有官方在做,民间的商贸只能买卖货物。
  为什么民间商人在日本换不到白银,是因为日本各个领主只愿意使用兵甲或者生铁交换白银,而这两样物资却是雍国严禁私人持有或者出口,一旦查获不光是倾家荡产的问题,而且是要掉脑袋。
  就算你偷偷摸摸攒了不少生铁,又偷偷摸摸过去了,可还有日本海盗在那里把关,他们就欢迎这种落了单的肥羊。
  就算你有办法躲过海盗这一关,最后日本大名还是不会卖白银给你,为你这票生意得罪了雍国,以后他还要不要做生意了?
  扯远了,京兆还有第二种黑市,就是不合法的黑市,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立刻抓捕。
  这种违法黑市卖禁品、卖假书法字画、卖假官窑瓷器、卖假龙凤茶等等。
  但就算胆子再大,这些黑市商人还有些东西不敢碰,一个钱,一个是盐,私铸铜钱和银钱,卖私盐,那都是要全家抄斩,风险太大了,收益和成本不配比,商人们觉得不合。
  私下开矿,炼一点粗铁和粗铜来黑市上卖,只要不出口,就算被抓到,罪也不大。
  至于假字画、假瓷器和假茶,那个更是民不告,官不究。
  种桓来到了位于城西的大城隍庙,这里是京兆最大的社庙,也是最大的个人物品交易市场,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拿过来摆摊出售,最多时有三千多个摊位,就算平时也有两千余个摊位,还有几百间小屋,算是固定摊位。
  城隍庙占地面积很大,人也很多,在这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在这里除了钱和盐买不到外,其他一切都能买到。
  在城隍庙大门东侧还有几家牙人铺,这就是卖情报的铺子了,你想要什么特殊的东西,但又不知道路子,没关系,找牙人就行了,牙人知道哪里买得到。
  种桓走进一家叫做广记行的牙人铺,屋里有一个中年男子在喝茶,他看见种桓,吓得丢下茶盏便跑,但后门已经被两名内卫士兵堵住了。
  无奈,中年男子只得乖乖回来,陪笑道:“种将军,好久不见了!”
  中年男子叫做张广,一直是种桓的消息探子,他既是一名牙人,同时也是一名白银黑市商人。
  种桓冷冷道:“你是不是犯了什么大案,怎么见了我就跑?”
  “哪里有!就赚点小钱养家糊口。”
  “没犯案,那怎么见我就想跑?”
  “种将军是内卫的头了,连你要亲自出马,一定是发生了惊天大案,小人怕承受不起。”
  “哼!说你们一个个反应快,还真没有说错。”
  “那是!若反应慢了一点,早就被坑死在临安了。”
  种桓坐下道:“听说你在临安赚了一万多贯钱?”
  “哎!那个该死的人说话只说一半,刚开始赚了一万多贯,后来行情一变,银价掉头了,我反应快,赶紧把手中的白银脱手,还是亏了几千贯,最后算下来只赚了三千多贯钱。
  我那个大哥张台山,相信白银会反转,又筹钱接手白银,最后他的本钱一比九,用一比五清空,亏了几万贯,受不了上吊了。”
  种桓当然知道临安白银黑市的惨烈,最后是西军抓捕了一百多名黑市银商,然后由雍京柜坊出手,以一比五的官价收购了黑市商人手中的二十几万两白银,临安白银黑市从此消失。
  把银价炒到一比十,宋朝或许无动于衷,但雍国怎么能容忍,这会影响到他们去日本国交换白银。
  这个张广就是在西军动手之前跑掉了。
  “你不用担心,我找你是别的事情!”
  “请将军吩咐!”
  种桓沉吟一下道:“我记得有一个赝品高手,姓段,是吧!”
  “对!段平,仿名人字画是一绝,能以假乱真!”
  “我要找这个段平,他人在哪里?”
  张广顿时松了口气,笑道:“将军找对人,他在哪里?真只有我知道。”
  张广低语几句,种桓点点头,对他道:“老老实实做你的牙人,不要再做黑市银商了,朝廷发现洛阳出现了私铸的银角子,含银量不足,估计朝廷很快就要打击黑市银商。”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追溯
  要找的人依旧在城隍庙,种桓带着几名士兵来到一个卖画的地摊前,他的生意还不错,好几个人都在挑选自己心仪的画作。
  摊主年约四十岁,皮肤白净,文质彬彬,看起来颇为斯文。
  此人就是段平,长安有名的赝品高手,他的赝品连天子陈庆都中了招。
  天子藏有一幅范宽的《江村草阁图》,原收藏于北宋皇宫,后来战乱失踪,大家都以为被金国抢走,但三年前,吕纬在一家旧画店里看到了它,便用一千贯钱买下来,献给了天子。
  所有人都评价这幅画是真迹,不料去年从燕山路仓库缴获的战利品中,发现了真正的《江村草阁图》。
  大家才知道之前的是赝品,种桓严审卖画的掌柜,才得知它是段平的伪作。
  当然,段平的父亲是宣和年间的宫廷画师,他曾经把《江村草阁图》借回家临摹,段平才会对这幅画如此熟悉。
  两名内卫士兵一左一右站在段平身后,种桓一晃内卫金牌,“我们是内卫,有事情找你!”
  旁边几名选画的客人听说是内卫,吓得连忙跑掉了。
  段平急道:“那桩案子已经结了,你们答应过不追究我的!”
  “是别的事情!”
  无奈,段平只得收拾了画摊带着众人来到他的租住地,他无妻无子,性格怪癖,都是一个人独居。
  二十几名内卫士兵立刻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除了发现他正在仿画两幅米芾的名作外,并没有仿制钱票的迹象。
  种桓让他坐下,取出两张钱票放在他面前道:“两张钱票完全一样,你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吗?”
  段平看了片刻,撇撇嘴道:“我已经看到八处不同了,还完全一样,怎么可能?”
  他指了指上面一张,“这是真品,它用的印泥和柜票完全一样,下面这一张,看起来印泥一样,实际上光泽感逊了一点。”
  段平这一说,种桓才仔细看印泥,还真有点不一样,对方不说,他就发现不了。
  “你研究过柜票?”种桓冷冷问道。
  “有人托我仿做柜票,让我看了看三张真票,但这个活我没接,风险太大,我不想掉脑袋。”
  “是谁托你?”
  段平摇摇头,“是个女人,戴着帷帽,我们在龙凤茶馆见的面,但我知道真正的委托人坐在茶馆外的马车里。”
  “什么时候的事情?”
  “两个月前吧!”
  时间有点对上了,种桓又问道:“你不肯干,他们会放过你?”
  “我跑掉了,他们去哪里找我?”
  段平冷笑道:“这种事情我经历得多了,去见他们之前,我就换了住处,在公开场合他们不敢把我怎么样?私下来找我,我已经搬走了。”
  种桓点点头,便笑道:“你能不能把那三张真票绘制出来,就是大概,金额和番号,实际上我就只要番号。”
  “可以!我记得的,我这人记忆特好。”
  段平提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三个番号,种桓收了起来。
  这时,段平又指着假柜票道:“这张柜票也是印刷的,但刻板子的人我可能知道,他的手笔柜坊人看不懂,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种桓精神一振,急问道:“是谁?”
  “此人叫崔旭,是一个高丽人,也是一个仿造高手,在我们这一行中很有名,但我不知道他在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