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百姓的生死、吏民的生死、民夫的生死,他们根本没想过。
王邑果断出声,“美新公此言大谬,若是为了区区钱粮,就放任逆贼坐大,那朝廷以后岂不是危险了?若是天下逆贼人人效仿,我们又因为钱粮之故不征不讨,那我大新还如何统御天下?”
王寻深以为然的点头,“乱臣贼子,人人得儿诛之。坚决不能放任那些乱臣贼子坐大。不然我大新危已。”
王兴有些不高兴的皱起眉头,低声喝道:“区区钱粮?动得百万,鏖战的久了说不准得千万,怎么能说是区区钱粮?”
王邑是王兴的族叔,王兴也不好指名道姓。
老眼昏花的平晏,在王兴说完话以后,喃喃的道:“老朽记得,国库如今的盈余仅有一百六十多万贯。确实拿不出那么多钱粮去征讨一片不毛之地。”
平晏如今上了年纪,很少说话,但一开口,都会点到要处。
王邑和王寻对视了一眼,一脸狐疑,他们没料到国库的盈余居然只有一百六十多万贯。
偌大的国家,怎么会只有这么一点钱呢?
他们全然没有在意过,偌大的国家之所以剩下这么一点钱,是因为他们这些重臣上下其手,贪墨之过。
地方上的官员贪了钱财,得找他们捂盖子,会向他们孝敬大笔钱财。
国库里发往地方的赈灾、平乱等钱粮,经过他们的手,会被他们吞一部分,发下出去,地方官员吞一部分后,又会回馈他们一部分。
以至于地方赈灾、平乱的钱粮不够,又得请朝廷拨款。
朝廷拨了款,他们继续吃。
如此往复,无穷尽也。
国库焉能不空。
王邑给了王寻一个眼色,王寻暗中点了点头,缓缓道:“国库的钱粮既然不够,那就向地方上加征钱粮。”
王邑点着头,跟着道:“可以提前将明岁、后岁、大后岁的钱粮一并收上来。”
一直装糊涂的刘秀听到这话,猛然睁开眼,看王寻和王邑的目光就像是看两个白痴。
王莽也皱起了眉头。
王邑和王寻感受到了刘秀的目光,以及王莽的不满,立马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忙闭上嘴。
王莽温吞吞的开口,“朕召尔等,是为了让尔等商议出兵征讨西南的事宜,而不是让尔等商议该不该出兵。”
王寻和王邑听到这话,喜形于色。
王兴欲言又止。
衰章苦笑着看向了刘秀。
王莽此前下达了再征西南的命令,让他们准备,他们之所以没有准备,是因为被刘秀给拦下了。
他们十一公当中,也就只有刘秀敢违背王莽的意图。
刘秀听到王莽的话,感受到了衰章的目光,就知道到了自己该开口的时候了,他看向王莽,轻声细语的道:“陛下要再征西南,扬我大新国威,臣没有异议。但是在征讨西南之前,陛下是不是可以先将内乱除了?
去岁河水泛滥,淹没了两岸无数良田,冲垮了两岸无数房屋。
两岸官员赈济不利,使得两岸盗匪、贼寇四起。
如今已经有了愈演愈烈之势。
冀州地龙翻身,毁坏了无数屋舍,有贼人趁机散布谣言,聚拢难民为祸。
南阳遭了虫灾,又王氏兄弟聚众反叛,占据绿林山为祸。
琅琊女贼吕氏,为报私仇,散尽家财,招揽了不少贼寇,聚众反叛,攻破了县城,杀了县宰,占据奎山,号万人。
琅琊境内群贼响应,已经有愈演愈烈之势。
上述的只是几股大贼,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贼寇上千。”
刘秀这话说的很有水平,他明明在劝王莽放弃征讨西南,但却并没有说王莽征讨西南不对,也没有一直拿西南说事,反而拿各地的乱贼说事。
王莽听到这话,眉头紧皱,沉吟不语。
衰章借着这个空挡,附和刘秀的话,“对对对,西南只是癣疥之疾,各地的贼寇才是顽疾。”
王兴深以为然的点着头道:“国师公和美新公言之有理,各地的贼寇已经威胁到了各地的稳定,影响到了各地税收。
再征西南,耗费巨大,有进无出。
此消彼长,江山危已。
所以父皇应当先除各地乱贼,平定各地,稳定税收。
待到各地乱贼平定,税收稳定了,父皇就算是举国之力,发百万大军,征讨西南,也轻而易举。”
王兴这话说的就没有刘秀有水平。
刘秀是在引导王莽做事,王兴完全是在教王莽做事。
王莽偏偏又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怎么可能喜欢王兴这话。
王兴是王匡的兄长,在朝堂上的地位却没王匡高,也没有王匡那么讨王莽喜欢,就是因为王兴不会说话。
王莽当即瞪起眼,恶狠狠的瞪了王兴一眼,喝斥道:“朝廷之上,只有君臣,没有父子。尔既然出仕,又身居高位,就应该遵礼。”
王兴一脸黯然的行礼,“儿臣知道了……”
王莽不太满意,又喝道:“举全国之力征讨西南蛮夷,你也太看得起那些蛮夷了?他们也配?!”
王兴咬咬牙,垂下头,不再言语。
王匡则趁机道:“陛下所言甚是,区区蛮夷,不配我大新举国征讨。”
王莽听到这话,看向了王匡,眼中多了一些慈爱之色。
王莽淡淡的道:“你倒是说说,这西南是征,还是不征?”
王匡笑着道:“征自然是要征,但没必要大动干戈。”
第356章 王莽不知兵
王匡一开口,明显比王兴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他顺了王莽的心思,也没有得罪刘秀、衰章、平晏等人。
王莽饶有兴致的道:“那你倒是说说,如何征,又如何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征灭西南?”
王莽其实不知兵,跟宋太宗赵光义一个德行。
王莽对战争的认知就是,兵够多、够强够勇,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一旦败了,那就是兵不够,那就再加。
纵观王莽在位时期的大战,几乎都印证了这一点。
就拿征讨西南的战事说。
冯茂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西南,铩羽而归。
王莽就认为是兵不够多、兵不够勇。
所以他派廉丹征讨西南的时候,就调动了二十万大军,还调动了常安城内的五大营之二,以及天水、陇西两地的精骑。
如今廉丹也战败了,他又想派遣更多的兵马,甚至还准备派遣衰章、王兴、王寻三位重臣领兵,去征讨西南。
他从头到尾都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冯茂和廉丹之所以会败,并不是兵不够多、不够勇。
而是西南有瘴气之毒、又地形复杂,北方的兵马在没有适应西南的地形,以及找到西南瘴气之毒的解药之前,去西南就是送。
当然了,将无能,也是一方面原因。
王莽听到王匡说,能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征讨西南,便出声询问,并不是真的感兴趣,而是想看看儿子的智慧。
王匡施礼,正色道:“陛下,臣以为,冯茂和廉将军征讨西南,折戟西南,绝对不是因为兵马之故。
西南之地的蛮夷,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人丁稀少,兵甲更是少的可怜。
如何能挡得住我朝数十万大军征讨?”
众人听到这话,皆微微一愣。
王匡继续说道:“冯茂和廉将军之所以会败,全是因为益州牧史熊统管庸部不利,又在庸部横征暴敛,引起了庸部民愤,以至于庸部百姓在征讨西南的时候不肯出死力。
所以才导致两次征讨西南都铩羽而归。
冯英此前在弹劾冯茂的奏疏上就提到过,冯茂到了庸部后,伙同史熊一起,在益州上下其手,横征暴敛。
宫中的绣衣此前去庸部,查探此事,也证实此事是实情。
所以冯茂、廉将军之败,罪魁祸首乃是史熊。
臣以为,当罢了史熊的官,没收其家财,充入国库。再将史熊当着庸部百姓的面,斩首示众,以安庸部的民心。
如此,庸部的百姓才肯为朝廷出死力。
到时候朝廷另选贤能,出任庸部牧,再派遣一两万精兵,再征召益州三五万吏民,必能征平西南。”
王匡话音落地,王邑气的直瞪眼。
王邑觉得王匡这是在公报私仇。
史熊是他的人,为他上供了不少钱财。
史熊之所以能从此前冯茂的事情中脱身,也是他向王莽求的请。
他当时也请王匡帮忙说了几句话,分润了王匡一部分钱财。
王匡随后去找史熊讨要钱财,却被史熊告诉给了他。
他奚落了王匡一番,将王匡给顶了回去。
没想到王匡居然会借此拿史熊开刀。
“陛下……”
王邑急忙要为史熊分说,刘秀却出声打断了他的话,“臣以为,太师所言有理。冯茂和廉丹先后战败,葬送了我大新数十万将军,伤了我大新筋骨,还惹的民怨沸腾,议论纷纷。
一些心怀叵测之辈,也跟着蠢蠢欲动。
冯茂和廉丹之败,若是因为史熊之故,我们只要拿了史熊,就能平息百姓的怨愤,也能震慑一众心怀叵测之辈。
告诉他们,冯茂和廉丹之所以战败,乃是我们中间出了不忠之人。
而不是朝廷兵马羸弱,连一群蛮夷都打不过。”
民怨民愤,不能忽视。
天下如今已经有上千股贼寇反叛,可以说是乱象纷纷。
若是一些心怀叵测之辈趁机反叛的话,能招揽一大帮子乱民。
到时候肯定会危急江山。
王莽近些日子也在考虑此事,如今听完王匡和刘秀的话,他觉得将冯茂和廉丹战败的责任怪罪到史熊头上,杀了史熊,能震慑宵小,平息民愤,以安民心,也不错。
至于王匡所言,派遣一两万精兵,征召三五万吏民的事情,他倒是没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杀贼就要重拳出击。
不以雷霆之势,平定逆贼,如何震慑天下人?
在他看来,杀贼也得用重兵。
兵少了,又输了,那岂不是很尴尬,很损朝廷威严。
王莽点头准备赞同刘秀和王匡提出的斩了史熊的说法。
王邑见此,急忙开口,“陛下,臣听闻,冯茂和廉丹之所以会败,并不是史熊之过,而是拿导江郡大尹公孙述所为。”
公孙述跟鱼禾有勾结的事情,如今还没有传到常安城。
王邑也是从小道得知的。
他之前没有说此事,是在为自己领兵去征讨西南铺路。
只要王莽决意征讨西南,并且下发征调兵马的文书,那他一定会请命出击。
等到他率军出击的时候,他可以将此事揭露出来。
到时候抵达益州,他就可以先斩了公孙述,先立一功。
朝廷再派大尹到导江郡的话,也得数月时间。
数月时间,足够他在导江郡为所欲为。
对他而言,隐瞒公孙述的事情,可以一箭双雕,即拿功劳,又能敛财。
告诉王莽等人的话,没多少好处。
如今王莽要拿史熊,他不得不说出此时,保住史熊这条长期的财路。
事后将此事告诉史熊,史熊也得给他送一大笔钱,多谢他的救命之恩。
王邑此话一处,殿内所有人齐齐看向他,一脸错愕。
“你说冯茂和廉丹兵败,乃是导江大尹公孙述所为?”
王莽狐疑的盯着王邑问。
王莽既然开口了,其他人自然没办法开口。
王匡想要斥责王邑胡说八道,也做不到。
王邑郑重的点头,“臣收到消息,那公孙述早就跟贼人秘密勾结。冯茂和廉丹之所以会兵败,全是因为公孙述这个内贼向贼人透露了我军的兵力和部署。
贼人先知先觉,才会击溃我朝数十万大军。”
王匡忍不住喝道:“空口白牙,你有何证据?”
王莽瞥了王匡一眼,淡淡的教训了一声,“不得无礼。”
王匡乖巧的应了一句。
王莽看向王邑,“王匡问的对,你有何证据?”
王邑正色道:“廉丹的人头可算?”
王莽愣了一下,王匡也是如此,其他人则愕然的看着王邑。
王邑继续道:“臣听闻,那公孙述帮着贼人击溃了廉丹,嘲笑廉丹无能,嘲笑陛下……总之也嘲笑了陛下。
他还特地问贼人讨要了廉丹的头颅,制成了酒器,放在手上把玩,以此羞辱廉丹,羞辱陛下。
他还宣称,朝廷发二十万大军也没平定西南逆贼,而他只需要一两万兵马,就能荡平西南。”
王邑为了保住史熊,也是拼了。
不仅将从小道得来的消息一并告诉了王莽,甚至还添了油,加了醋。
王莽的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面色阴沉的能滴出血。
其他人脸色也十分难看。
王兴更是拍着自己面前的矮几怒吼,“公孙述他放肆!”
王寻皱着眉头,冷哼道:“朝廷二十万兵马都平定不了的逆贼,在他手里一两万兵马就能平定。他还真是有能耐。”
这话看似在夸奖公孙述,实则是在暗讽公孙述。
除此之外,也在提醒在座的所有人。
朝廷二十万兵马都办不成的事情,公孙述一两万兵马就能办成,那他肯定跟逆贼有所勾结。
刘秀倒是没轻信王兴的话,他盯着王兴问道:“此言当真?你又是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王邑正色道:“千真万确,国师公不信的话可以派人去庸部查问。”
王莽冷冷的道:“那就派人去导江郡查探一番,若是属实,就罢了公孙述的官,将其押赴常安,朕要将其碎尸万断。”
王莽明显怒了,其他人也不好再多说,当即齐齐应允了一声。
刘秀在应允过后,沉吟着对王莽道:“查探公孙述,尚需时日。史熊也不得不惩。庸部两位大吏被罢,也需要时日另选贤能。
再征西南的事情,恐怕得押后。
依臣之见,不如借此时机,先平定了南阳、冀州、河水两岸,以及琅琊的一众逆贼。
陛下以为如何?”
王匡见王邑的话王莽听进去了,便清楚史熊算是保住了,无心再跟王邑继续暗斗,听到刘秀的话后,他心头大喜,赶忙起身请命,“臣愿率军征讨各地不臣,为我大新建功。”
王邑、王寻,甚至王兴、孙建、王盛等人也纷纷开口,争抢这个剿灭天下贼寇的机会。
这中间,有人是真的想为大新建功,有人存粹是为了帮自己争抢财路。
王莽见懂兵法谋略的人,一个个争着抢着要去剿灭贼寇,脸色好看了不少。
手底下的重臣尚且敢言战,地下的人必然也愿意为朝廷舍生忘死。
他的江山社稷,自然稳如泰山。
王莽略微沉吟了一下,“就由太师、大司马一起,率领长水、越骑、胡骑、中垒四营精兵,再率领各地吏民五万,征讨各地贼寇,还百姓一个安稳。”
王匡、甄邯大喜,起身施礼,“臣等遵旨!”
第357章 公孙述竖旗!
王寻和王邑没捞到战事,心有不甘。
但暂时保住了史熊,王邑心里勉强好受一点,王寻就有些郁闷。
折腾了大半天,居然让王匡和甄邯占了便宜。
气的王寻直瞪眼。
但没人搭理他。
刘秀给王莽提出了建议,王莽做了决定,其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又闲聊了一会儿琐碎的政事,退出了未央宫。
王莽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宦官,领着宫中的几个绣衣头领,出了未央宫,赶去益州查探王邑所言是否属实。
一行人出了常安城,刚到咸阳城,就听到了公孙述跟西南逆贼勾结,问西南逆贼讨要廉丹头颅,加以羞辱的谣言。
谣言传的没有王邑说的那么不堪,但大致跟王邑说的没什么差别。
王莽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