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谣言传的没有王邑说的那么不堪,但大致跟王邑说的没什么差别。
王莽的心腹宦官立马派了一个绣衣执法回去给王莽汇报,他带着其他人继续赶往益州。
一行人进了秦岭,刚到秦岭深处的栈道前,碰见了一群从广汉郡逃出的难民。
稍微打听了一下,就得知西南逆贼占据了犍为郡,并且兵进巴郡,三日之内,连占四县,却对蜀郡秋毫无犯的消息。
得了,这些也不用去益州了。
廉丹兵败以后,有史熊坐镇巴郡,巴郡的实力并不弱,反倒是蜀郡比较空虚。
西南逆贼不打蜀郡,反而攻打巴郡,那公孙述跟西南逆贼有勾结的消息,也算是坐实了。
一行人匆匆返回常安城,将他们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王莽。
王莽得知了消息以后,雷霆震怒,召集了十公再次议事。
经过商议,王莽、刘秀等人将廉丹和冯茂兵败的消息怪罪到了公孙述头上。
同时怀疑公孙述不仅跟逆贼有勾结,还怂恿逆贼进犯犍为郡和巴郡,有割据益州之嫌。
甚至,王邑叫嚣着说,西南逆贼很有可能就是公孙述养的,不然一群蛮夷,如何敢跟朝廷作对,又如何能击溃朝廷大军。
王邑的说法,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于是乎,王莽一怒之下下令,罢黜公孙述蜀郡大尹之职,并且缉拿公孙述,以及其一众家眷,到常安城受刑,同时下达了夷公孙氏三族的命令。
明以前,诛九族是最狠的刑法。
唐宋以前,诛三族是最狠的刑法。
王莽下令诛公孙氏三族,算是最重的惩罚了。
王邑主动请缨,去抓捕公孙氏的三族,王寻主动请缨,去蜀郡捉拿公孙述等一干人等。
王莽也没多想,便将此事交给了王邑和王寻。
王邑出了宫,领着兵马就去抄留在常安城里的公孙氏族人的家。
王寻则点了一队人马,带上绣衣执法,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益州。
公孙述得到消息的时候,王寻已经带着人抵达了广汉郡。
蜀郡,郡衙。
正堂上,公孙述面色阴沉的能滴出血,公孙义和公孙恢一脸慌乱的站在公孙述两侧。
公孙恢一个劲的叫道:“兄长,怎么办?怎么办?朝廷真的信了贼人的鬼话,捉拿我们的人已经到广汉郡了,再有三日就会抵达导江。”
公孙义面色难看的道:“述儿,听说朝廷此次派来抓我们的是大司马王寻,那个不是一个善类。听说凡是落到他手里的人,几乎都被他折磨死了。”
公孙述现在很不得吃西南逆贼的肉,喝西南逆贼的血。
若不是那些西南逆贼,他也不会落到这个份上。
但现在不是跟西南逆贼计较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王寻的抓捕。
“如今看来,只能走最后一步了。”
公孙述沉声说。
公孙恢听到这话,愣了一下。
公孙义迟疑着道:“述儿,一旦走上那条路,可就没有回头路了……”
公孙述瞪起眼,“那些贼子给我们回头路了吗?没有!他们就是想逼着我走这一条路。”
公孙义急忙道:“那岂不是中了贼人的算计?”
公孙述咬咬牙道:“不中贼子的算计,我们就得死。你也说了,那王寻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落到王寻手里,王寻一定会用尽手段将我们折辱致死,再吞空我们的钱财。”
公孙义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没有言语。
公孙述也陷入到了沉默当中。
公孙恢的目光不断的在公孙义和公孙述脸上盘桓,在努力的消化着二人话里的信息。
公孙义沉默了良久,突然开口,“述儿,既然你已经决定走最后一步了,干嘛还要犹豫?”
公孙述抬眼,瞥了公孙义一眼,道:“我在考虑,是将王寻放进导江,趁机给王寻一个教训,还是立马起事,将王寻挡在导江之外。”
公孙义思量着道:“王寻再怎么说,也是朝廷中人。一些跟我们不是一条心的人,一定会趁机找上王寻。我们倒是不怕他们,但他们一旦串联到一起,对我们而言,终究是一个麻烦。
况且,我们拿了王寻或者斩了王寻,朝廷一定会震怒。
到时候说不定就会派遣重兵讨伐我们。
我们现在的实力还很薄弱,又没有西南的重重大山和烟瘴之气庇护,对上了朝廷的大军,未必能讨得了好。”
公孙述皱眉道:“你的意思是,放王寻一马?”
公孙义缓缓点头。
公孙述沉声道:“就算放过了王寻,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过我们,朝廷肯定会派遣兵马征讨我们。”
公孙义认真的道:“杀了王寻,朝廷一定会发大军征讨我们。但若是放了王寻,再示敌以弱,说不定朝廷就会派遣少量兵马征讨我们,我们也能得到一丝喘息之机,快速发展壮大。”
公孙述思考了一下,觉得公孙义说的有道理,他点着头道:“族叔言之有理,杀了王寻,确实对我们没什么好处。但放了王寻,确实有一定的机会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那就依照族叔的意思办。”
公孙述看向公孙恢,下令道:“立刻去召集各县豪强,还有各部族头领,到郡衙议事。再去告诉李熊,让他率领我公孙氏的青壮,即刻北上,去堵住就都郡通往导江的道路。”
公孙恢惊愕的瞪大眼,难以置信的道:“我们这是要……造反?”
公孙述恶狠狠瞪了公孙恢一眼,喝斥道:“事到如今,我们还有第二条路走吗?若不是因为你犯蠢,我们也不至于被逼到这么份上。
还不下去传我命令?”
公孙恢吓的缩了缩脖子,应允了一声,下去传令。
蜀郡各县豪强,以及蜀郡内外的一众蛮夷头领,得到公孙述命令后,纷纷赶往蜀郡郡衙。
公孙氏的青壮,在得到公孙述命令后,也拿出了藏了许多年的盔甲、兵刃,跟着李熊,赶往广汉郡通往蜀郡的要道上。
公孙述所在的这一支公孙氏,也算是一个大族。
族中世代有人为官,为吏的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公孙氏发展的异常庞大,族中光是青壮,就有两千多人。
再加上族中的一些仆从、私属,青壮一下子达到了四千多人。
四千多人披甲持刃,便是四千兵卒。
这实力,比鱼禾起家的时候,强了不止几十倍。
这就是豪族的底蕴。
这也是为何汉光武刘秀在得到了豪族支持以后,能快速的建立东汉的原因。
支持汉光武刘秀的豪族,底蕴远比公孙氏还要深厚。
他们一族出一万青壮,也轻而易举。
拿出钱财帮青壮们锻造兵甲,更是轻轻松松。
一些祖上出过马上侯的豪族,还能提前帮汉光武刘秀操练兵马。
汉光武刘秀在豪族支持下招募的兵马,一入伍就能战,一战就能胜。
汉光武刘秀也因此,快速的夺取了天下。
后人经常说,汉光武刘秀是天命之子,所以能轻轻松松夺取天下。
汉光武刘秀确实是天命之子,也确实受到过上苍的庇佑。
但是他能轻轻松松夺得天下的原因,还是因为各地豪族的支持。
他自身占据了天时,在豪族的支持和鼓吹下,又获得了民心,占据了人和,又以冀州为大本营起家,可以南扫赤眉、西进长安,也算是占据了一定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必胜的条件占全了,他想不夺取天下都很难。
公孙述就是想聚齐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再起兵。
可是他遇到了鱼禾,被鱼禾看破了他的心思,搅乱了他的谋划,不得不仓促起兵。
在公孙氏的青壮抵达了广汉和蜀郡的要道以后,公孙述就举旗了义旗。
声称莽新无道,篡汉乱民,将益州折腾的十室九空,当伐,当兴汉室。
蜀郡的百姓在冯茂、廉丹、史熊三人折腾下,确实凄惨,怨气冲天。
再加上公孙述提前放出风声去,说‘王莽、廉丹无能,却又不愿意背负战败的责任,所以会找一个益州的好官,嫁祸给对方’。
所以公孙述义旗一举,又将朝廷派遣了王寻要抓捕公孙氏一族的事情说了出去。
百姓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公孙述是那个被冤枉了的好官,王莽确实无道,还不给他们活路。
他们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公孙述麾下。
跟着公孙述一起造了反。
……
……
第358章 贪得无度
公孙述举起义旗,不到两日,麾下从者超过了足足五万。
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一二岁少年,皆响应了公孙述造反的号召。
由此可见,王莽的政令、冯茂、廉丹,将蜀中百姓折腾的有多惨。
公孙述在里面挑挑拣拣,又征召了一部分蛮夷的族人,凑了四万青壮,号称二十万,举起了反莽的大旗。
消息传到了广汉郡王寻耳中。
王寻高兴的差点没跳起来。
“好你个公孙述,果然心怀不轨。来人呐!速速回去禀明陛下,就说大司徒所言句句属实,公孙述听闻我率领人马要去导江郡捉拿他,迫于我的威严,狗急跳墙,举起了反旗。
我会坐镇此处,抵御公孙述的乱军,让陛下速速派遣兵马到此处,征讨反贼公孙述。”
王寻吩咐了人回去给王莽报信,并且请王莽出兵,他自己高兴的在广汉郡开起了饮宴会。
原以为王莽在刘秀劝说下放弃了再征西南,王匡和甄邯又抢了征讨贼寇的活儿,他就没仗可打了。
没想到关键时候,公孙述居然反了。
还真是瞌睡了有人就给送枕头。
爽,通透!
在饮宴会席上,王寻喝的微醺,对广汉郡丞吩咐,“即日起,召就都郡吏民到校尉营集结。征四成粮税充作军粮。”
广汉郡丞面露苦色,哀声道:“大司徒,冯茂和廉丹二人前前后后,已经将就都今岁的粮草征空了……”
王寻瞪起眼,举着酒盏喝斥,“那就征明岁的,后岁的,再不行大后岁的也行。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朝廷的大军不日就到,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如何征讨逆贼?
若是因为粮草之故,败在逆贼手里,你吃罪的起?”
广汉郡丞脸色更苦,他有点明白了冯英为何要冒着得罪朝中大佬的风险,频频给朝中上书,也明白了公孙述为何会反。
朝中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鬼,完全不给人活路啊。
“大……大司徒,冯茂和廉丹二人,已经将就都郡的钱粮,征收到六载以后了。”
“六载以后?!”
王寻吓了一跳,心里暗叫,冯茂和廉丹还真够黑的。一下子将广汉郡的钱粮征收到了六载以后,其他郡恐怕也是如此。
难怪益州的百姓上了战场,出工不出力,二十万大军,轻而易举就被小小的逆贼给击溃了。
难怪公孙述会聚众造反,蜀郡的百姓群起响应。
冯茂和廉丹完全是不给益州百姓活路啊。
两个家伙吞没的钱财,恐怕超过了百万,甚至千万。
王寻眼珠子一转,却没有因此放弃继续征收钱粮,相反,他在考虑,如何在冯茂和廉丹将益州快要吃空了的情况下,再刮出一些油水。
“那钱财呢?钱财总有吧?上缴钱财也行,我可以派人去常安城购粮,就是路上的耗费可能会多一些。
这必须有就都郡的百姓承担。”
王寻看着广汉郡丞,试探的问着。
至于此举会不会逼死百姓,他根本不在意。
百姓们若是因此被逼反了,那更好,他可以先剿了广汉郡的百姓,先立一功,说不定能在功劳上压王匡一头。
虽说王匡是王莽最宠爱的儿子,可他终究不是嫡子,也不是太子。
王莽育有六子,四嫡两庶。
嫡长子、嫡次子在王莽篡位之前,被当成了立威的工具人,给斩了。
嫡三子早夭,只有嫡四子还活着。
王莽篡汉立新以为,被立为太子。
在这个嫡庶分明的时代,除非嫡子死绝了,不然庶子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继承家业。
在继承表里,庶子不论长幼,全部排在嫡子之后。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匡再受宠爱,也做不了太子。
王莽就算一意孤行要立王匡为太子,十一公,以及朝廷上的其他文武也不会答应。
所以王寻不怕王匡,更不怕跟王匡争锋。
广汉郡郡丞,听到王寻的话,像是死了爹一样,哀嚎道:“大司徒,那冯茂和廉丹各征了益州百姓四成粮食。为了补足明岁、后岁等六载的粮食,廉丹特地让益州各郡用钱代缴。
益州各郡百姓的钱财,也被他们征收一空了。”
王寻脸一黑,心里暗骂,廉丹也太黑了,榨干了益州的粮食也就算了,居然还榨干了益州的钱财,一点儿也没给他留。
最后更是白白的便宜了贼人,简直是岂有此理。
“那不是还有剩下的两成吗?”
王寻沉吟着问。
广汉郡丞惊愕的看着王寻。
廉丹将益州各郡的钱粮都征收到六载以后了,百姓们早就开始砸锅卖铁,吃土度日了,哪还有什么两成。
王寻见广汉郡丞不说话,大大咧咧的拍了拍广汉郡丞的肩头,嚷嚷着道:“就让百姓将剩下的两成钱粮缴纳上来。再让百姓们勒紧裤腰带,再帮我凑三成。
眼下正值剿贼的关键时刻,钱粮不能短缺。
等到剿灭了逆贼,我会奏请陛下,让陛下减免就都郡三载赋税,让就都郡的百姓休养生息。”
王寻只是给开了一个空头支票,剿灭了逆贼以后,王莽会不会减免就都郡赋税,他根本就不在意。
王莽减了,拿皆大欢喜。
王莽不减,那就是王莽的锅。
跟他王寻没一丁点关系。
广汉郡丞颤声哀嚎,“大司徒,就都郡百姓早就没粮了,也没钱了,再逼下去,就只能缴命了。”
王寻徒然瞪起眼,喝斥道:“你这个郡丞还想不想做了?不想做就直说,我可以换一个听话一点的。”
虽说王寻没有处置和更换一郡郡丞的权力。
但他真要是将广汉郡丞给宰了,王莽也不会为这点小事怪罪他。
广汉郡丞被王寻的话吓了一跳,只能心若死灰应允了一声,“下官,下官想想办法……”
王寻露出了一丝笑脸,满意的赞叹道:“这就对了嘛。我也不白用你,事成之后,我可以分你几万贯,让你去买几个美娇娘乐呵乐呵。”
说到此处,王寻还得意的冲着广汉郡丞挤了挤眼睛。
广汉郡丞心若死灰,脸上还得挤出一丝笑意去附和王寻,“那……下官就多谢大司徒赏赐……”
“哈哈哈……你不错,很上道,等我回京,一定要在陛下面前保举你。”
王寻大笑着赞赏了广汉郡丞一句,邀请广汉郡丞陪着他继续吃吃喝喝。
“你放了多少糖?”
犍为郡汉阳县县衙后院。
鱼禾坐在原汉阳县县宰居住的屋内,端着相魁送到他面前的糖水,尝了一口,愕然的问。
相魁愣了一下,一脸认真的道:“没多少啊,就抓了两把。”
鱼禾嘴角抽搐了一下,没好气的道:“一碗水,你放了两把糖?是糖不要钱,还是你准备做糖浆?”
相魁挠了挠头,嘿嘿笑着道:“糖太金贵,寻常人家根本吃不到。现在咱们自己能做糖,我寻思着给吕嵩多弄点,让他好好尝尝。”
鱼禾瞪了相魁一眼,没有再搭理他。
相魁在夜郎城养了两个月,又在汉阳县养了半个月,身上的伤势早已好的七七八八了,就是还有点体虚,不能剧烈运动,更没办法去战场上撕杀。
鱼禾将其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