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王-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也有人说当皇帝的一旦交出权力便会凄惨无比。
其实,这是个想当然的谬论,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还没死便让位的皇帝,明朝以前有唐高祖李渊,明朝以后有清高宗乾隆。
这两人都没有什么凄惨无比,李渊那是被李世民逼着让位的,李世民也没把他怎么样,除了不能出宫,什么锦衣玉食,妃子宫女,一样不少,直到贞观九年,他才因病去世,而那个时候他都七十了,在古代那是绝对的寿终正寝。
至于乾隆,那是真正主动让位的,而且让位之后一样地位尊崇,直到八十八岁才寿终正寝。
所以说,当皇帝的一旦交出权力便会凄惨无比就是个谬论。
相反,当皇帝的如果眷恋权力,不死就不退位,反而对国家不利。
明朝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朱元璋,不死不退位,结果把太子朱标给熬死了,只能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后面直接爆发了靖难之役,大明足足内乱了三年多,还好靖难上位的明成祖是个厉害角色,要不然那个时候明朝可能就会出现亡国之祸。
又比如嘉靖皇帝,那也是不死不退位,结果,到了后期,宠信奸臣,密信方士,搞得内忧外患,纷争不断。
还好,继位的隆庆也算是个明君,再加上张居正和陈以勤等能臣的辅佐,大明不但没有出现亡国之祸,还迎来的短暂的隆万中兴。
只可惜,继位的万历又是个不死不让位的主,他自己不上早朝,不想理政,还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太子,结果,不但造成了党争之祸,还让建奴崛起,以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一败涂地。
接下来,大明就没那么幸运了。
万历之后,刚刚继位一个月的泰昌便被两颗红丸送上西天。
泰昌之后,继位的天启才当了七年皇帝又莫名其妙的落水感染风寒,死了。
天启之后,崇祯接手千疮百孔的大明,坚持了十七年,最终亡国。
由此可见,不死不让位并非什么好事,一个皇帝在位时间太长,必生祸端。
历史上的螨清更为明显。
比如康熙,可谓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没人能与之相比。
结果,九子夺嫡,惨烈无比,康熙朝后期的皇位之争那绝对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没有之一。
又比如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感觉不对劲了,破天荒让位给嘉庆。
可惜,迟了。
螨清总共才两百多年,这两爷孙差不多掌控的一半的时间,乾隆后期,螨清便由盛转衰,贪官污吏横行,内忧外患不断,经历康乾盛世的螨清国力那简直一泻千里,嘉庆之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无力回天,至宣统年,螨清轰然倒塌。
所以说,贪恋权力,不死不让位并非什么好事。
朱器圾可不想把自己的儿子熬得头发都白了,甚至熬死,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
当然,他也不会急着让位。
毕竟,这会儿并非什么四海升平的太平盛世,大明经历了几十年的天灾和战乱,百废待兴,北边还有建奴及蒙元诸部,随时可能寇边劫掠,南边更是迟早要面对欧陆列强的威胁。
这个时候,他还不能退,他起码要荡平四方,让大明走上正轨,才能放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话说他正在这全力研制火车,准备北伐呢,多尔衮又在干嘛呢?
难道,多尔衮在坐以待毙?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
多尔衮也在准备入寇中原,搅得大明不得安宁。
他暗中筹备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发动十万精骑对大明边关发动了偷袭。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宣府镇,因为宣府镇乃是阴山最为薄弱之处,很多地方山脉的南北宽度都不到百里,而且中间贯穿南北的大小山谷众多,最适合骑兵偷袭。
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这里,明英宗之所以被围就是因为宣府镇离关外草原太近了,而且中间道路众多,防不胜防。
也正是因为土木堡之变,宣府镇的长城几乎被蒙元诸部拆得七零八落,到处都是窟窿,虽然后面屡次修缮,但蒙元诸部不断偷袭之下,宣府镇的长城依旧千疮百孔。
卢象升就曾坦言,兵部虽然屡次拨银,但宣府镇长城只有个别地段做了小小的修复,根本无法抵御关外骑兵入寇。
多尔衮正是发现了这个漏洞,才命阿济格率十万精骑从张家口附近长驱直入,对宣府镇发动偷袭。
这下可把镇守宣府镇的五万湖广军给整惨了,人家全是骑兵啊,他们根本就挡不住也干不过,他们只能退守怀安、万全、宣府等卫城待援。
宣府镇的老百姓就更惨了,建奴和蒙元骑兵那就是来劫掠的,他们简直是见东西就抢,粮食、钱财、衣物、女人等等,只要能抢的,他们都不放过,稍有反抗,那边是一顿砍杀,凶残无比。
朱器圾闻讯,连忙派马千乘和戚金率十二万精锐前往支援,京城就剩镇东军、镇西军、镇南军、镇北军等四万精锐镇守。
可惜,建奴根本就不跟他们打,马千乘和戚金才率军赶到宣府镇,人家早已经抢了东西跑了。
这下可把朱器圾给气坏了,他只想马上就率大军直扑科尔沁,去灭了建奴和蒙元诸部。
问题,如果没有火车运送粮草辎重,大军在草原上根本就待不住,去了也是白去,人家只要避而不战,他们必将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他只能命南直隶和重庆等地加快生产水泥,然后运到边关,先将所有长城修复再说。
这平定北方可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边关都守不住,人家活动空间就更大了,想要清剿就更难了。
第427章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御书房中,朱器圾看着眼前的奏折,眉头不由皱成了川字型。
这奏折是太子朱聿钛上的,主要问题就一个,西北的灾民怎么办。
现在西北的旱情并未见缓解,当地大部分老百姓连喝的水都要从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远的地方去打,种粮食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是红薯和土豆都种不了,除了沿河的部分百姓还能养活自己,其他的,基本靠朝廷的赈灾粮续命。
要知道受灾最严重的陕西、河南和山西本就是人口稠密之地,没爆发旱灾之前,西北三省人口足有两千余万,就算连年大旱,连年大战,现在的人口也不下一千万,而能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的还不到百万。
也就是说,其他九百余万都得靠朝廷赈济。
这个负担太大了,就算只给灾民煮点稀饭续命,一个月下来也是两三百万石粮啊!
如果再加上百余万大军的粮饷、还有粮草的转运费用和整个大明所有官员的俸禄,永盛朝一个月的支出那就是恐怖的四五百万石粮食和四五百万两白银。
要知道,大明自万历朝以来一年的正常税赋也就四五百万两白银,一个月就花掉原来一年的税赋还要外加四五百万石粮食,这谁扛的住?
朱聿钛是真扛不住了,就算有东番的粮食产出,就算有东洋、西洋和南洋的贸易收入,他也扛不住这么大的消耗啊!
这几个月来他一直在拿华玉堂的收入硬撑呢。
问题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华玉堂雇的人可不是一点点,他们也要发工钱,他们也要发展,把钱全拿来赈灾,让他们喝西北风吗?
所以,他不得不写份奏折,请他老爹想想办法。
这办法不是没有,朱器圾早就想好了,等天下太平以后便着手解决西北灾民的问题。
问题是,现在建奴和蒙元诸部都还没有平定呢,他哪里有空闲去管西北的灾民。
他的办法其实就是兴修水利,尽量把大河两岸的地全部利用起来,让一部分灾民养活自己,剩下的实在养活不了了便往南边的湖广、江西、南直隶和东番等雨水充沛的地方迁徙。
这些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却相当的麻烦,而且很多事情还要占用打仗的资源。
比如兴修水利,西北的大江大河本就不多,连年大旱之后很多水位都降到河床下面去了,原来的人力水车和靠流水推动的水车绝大部分都不能用了,需得蒸汽机带动的水车才行。
整个西北,硕大的面积,涉及数百万人的水利设施,那得多少蒸汽机,多少锅炉,多少管道,多少铁桶等配件,一旦开始兴修水利,那估计弹药的生产都得停一停了。
弹药生产一停,这仗基本就没法打了,因为他们主要优势就是火枪、火炮和轰天雷,如果靠肉搏,那伤亡简直无法估量。
又比如迁徙灾民,他也不能一声令下,让人家自己走。
要知道人家拖家带口的,还得带上所有家当,那速度肯定是慢得吓人,一天估计最多也就能走个二三十里地,而西北到湖广、江西、南直隶等地的距离那动不动就是数千里。
也就是说,如果让灾民自己走,很有可能几个月都走不到地方,路上累死、病死,甚至是闹事都有可能。
所以,迁徙灾民的时候最好能派人带着马车去帮忙,几百万灾民迁徙最少也要几万辆马车和几十万人去帮忙又或者说维持秩序,这样迁徙才不会出问题。
而这会儿边关就需要几十万人马镇守,战车那更是对付骑兵的利器,他怎么可能派去迁徙灾民。
这个问题,着实让人头疼啊!
他现在头疼的还不止这个,火车的问题也让他头疼无比。
毕竟他也没造过火车,真正造起来,那真不是一般的难,上次转向装置的问题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是解决了,但是,后面紧接着又一堆的问题,什么车厢连接,材料强度,刹车系统等等,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总之,哪怕就是最简单的火车,想要造出样品来,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后面还有量产的问题,想要造出足够的火车来转运粮草,最少也需要一年时间。
以现在的消耗计算,这一年就是五千余万石粮和五千多万两白银啊,他老本估计都要赔光了,到时候又哪来的粮食和银子去平定北方和解决灾民的问题?
他皱眉沉思了好一阵,又拿出地图看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先迁徙灾民。
陕西的灾民就近往汉中、南阳和郧阳等地迁徙,那里水路交通发达,起码能把转运粮食的钱省下大半。
河南的灾民则就近往湖广和南直隶迁徙,河南本就与湖广和南直隶交界,迁徙起来距离是最近的,而且湖广和南直隶本就是大粮仓,接下河南一省的灾民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江西的灾民那就只能就近往北直隶迁徙了,正好他这会儿要修建铁路,需要大量劳力,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凑合,抬不动铁轨的可以抬枕木,抬不动枕木的可以去挖石头,甚至就拿个锤子坐地上敲碎石都行。
总之,山西几百万灾民迁徙到北直隶来差不多都能安排点事情给他们干。
这样一来,既能加快铁路的修建进度,又能让灾民找些活计养活自己,省得老是拿粮食无偿去赈济,让他们都产生了惰性,以后就算天灾结束了都懒得干活了,那可就麻烦了。
至于兴修水利,那就只能慢慢来了,弹药的生产肯定是不能停的,他最多能挤出一半的产能来,去造水车的构件。
随着他一声令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开始了。
这场大迁徙足足涉及到上千万人口,西北三省的灾民大部分都在迁徙之列。
陕西的大部分人口都在往汉中、南阳和郧阳方向迁徙,这条路他们熟,倒不需要操太多的心。
河南的大部分人口则在往湖广和南直隶方向迁徙,以前他们倒是想去这些鱼米之乡种地养活自己,问题朝廷不让啊,现在朝廷不但主动让他迁徙,而且就连耕地都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去了。
至于山西的灾民,凡是愿意迁徙的,基本都被拉到北直隶去了。
这会儿关外的铁路虽然还不能修,通州、宣府镇、蓟州镇和山海关之间的铁路却可以开始修了。
朱器圾准备先修一小圈铁路出来,将宣府镇、蓟州镇和山海关和通州的京杭大运河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不管是转运粮草辎重还是转运兵源都方便多了。
接下来,只要火车造出来,他基本就不用担心建奴从宣府镇和蓟州镇入寇了。
铁路转运兵源的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快,不管是从通州到宣府镇还是蓟州镇,都只需要一晚上时间就够了,到时候,建奴如果敢再入寇,绝对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第428章 一路向北
蓟州镇,喜峰口长城,一处新建的城楼上,朱器圾举着望远镜,扫视着北面一望无际的燕山山脉,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大好河山,我一定要让她重回大明怀抱!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火车终于研发成功了,第一辆十节的火车已经完成所有测试,通州那边的火车加工场也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之中,用不了几个月能装载万石左右粮草的火车便能源源不断的造出来,只要将铁路一路向北延伸,粮草辎重的运输便不成问题了。
这个时候,连接通州、山海关、蓟州镇、宣府镇的环线也已经完工,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终于可以开始北伐了!
此次北伐与以往都不一样,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铁路修到草原,并保证铁路沿线的安全。
这个问题,朱器圾自然早已经过深思熟虑。
他放下望远镜,抬手一招,命密卫将一张硕大的地图展开,随即指着地图道:“戚将军,你率戚家军、禁卫军、平东军、平西军、平南军、平北军,即刻出发,赶到察哈尔草原南端,扎营驻守,记住,不要深入草原,只要守住所有通往蓟州镇的山口便行。“
戚金连忙拱手道:“末将遵命。”
说完,他便转身匆匆下了城楼,骑上战马,直奔车阵前方,大手一挥,带着六万人马直奔察哈尔草原而去。
他这次去准确的说并不是去打仗去的,因为蒙元诸部没事的时候是不可能跑到草原边沿来转悠的,特别大明六万大军陈兵在草原边沿的时候,他们就更不敢来了,因为他们干不过。
可以说,六万明军精锐,加上火枪、火枪和战车,就算是察哈尔草原上所有部落将青壮全集结在一起都干不过,他们是不可能跑过来寻死的。
朱器圾站在那里看了看大军的雄姿,这才指着地图继续道:“孟侯,你率三十万青壮负责修筑蓟州镇到察哈尔草原的铁路,就从蓟州城一直修到察哈尔草原南端,两个月时间修通,有没有问题?”
这条路可不短,足有七八百里呢,虽说中间山谷是贯通的,就连蒙元骑兵都能打马冲过来,但这一路全是山区,修铁路可不是一般的难。
毕懋康估摸了一阵,这才拱手道:“皇上,如果光是这三十万青壮,两个月时间恐怕有点难,不知能否再给微臣调集百万百姓,开采石材和木材,这样修建进度就快了。”
这个其实有点麻烦,因为山西迁徙过来的几百万灾民都安置在通州到天津卫一线,因为那里临近运河,运送粮食方便。
普通老百姓也就在通州到天津卫一线干些开采石材和木材的活计,只有挑选出来的数十万青壮才会拉出来修铁路,这是这大半年来一直采用的模式。
毕懋康的意思,是要调一百万老百姓到蓟州镇来开采石材和木材,这样三十万青壮就能省去开采石材和木材的时间,只管修筑铁路便成。
其实,朱器圾的意思石材和木材都可以从通州方向运过来,完全不用这三十万青壮去开采。
不过,毕懋康的想法貌似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