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绱瞬拍苋迷勖潜苊飧蟮乃鹗В苊獠彝吹慕萄担玫淖龅饺翰呷毫Γ炔角靶小
假如……哥是说假如啊……假如真有那么一天,这三位兄弟,便可称之为“为国之士”!
…………
尴尬的场面硬生生被陛下给忽悠回来了,新制顺利通过听证会,开始实施,只是那三张反对票成了永远的谜团。在阴谋论即将产生之前,陛下将这三位明显也是反对了自己意见的兄弟定为了“预备国士”,非但没有刨根问底,进行打压,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可见陛下心胸之宽阔。
爱爱卿卿们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偷偷为刘汉少点赞的同时也琢磨了一小下下。似乎类似的场景以前也发生过,“租地论战”那会儿,杨首相带头反对,结果被陛下逮着好一通拍,愣是把老杨突出的腰间盘都给拍回去了。
后来怎么着?
还不是杨首相带着头,拼了老命给陛下干活!
如此说来,今天偷偷投了反对票的这三位兄弟,虽然大家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想来将来,他们也会偷偷拼了命的给陛下干活吧?
或许陛下就是个搓麻绳的,能把一股股不同的劲儿全拧巴到一根绳上。高,实在是高啊!
…………
甭管别人都是怎么琢磨刘汉少的,最近刘汉少琢磨最多的大概就是荀彧,好不容易换了个新首相,年富力强,脑子好使,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就好比刘汉少从前骑的是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上坡费劲,还不敢使劲蹬,万一掉链子咋办呢?而如今却换了一辆崭新的电动车,那还不得一下子把电门拧到底,体验一下风驰电掣的“赶脚”?
当然了,这个比喻只能刘汉少放在肚子里偷偷的乐,否则的话,万一传到老杨耳朵里,老杨非得气哭不可!
于是乎,新制刚刚推行出去,刘汉少没给荀彧一点喘息的机会,便又召集相府、军府,一起商讨新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个啥吧,相府缺乏一支可以随时调动且战力较高的武装力量,而军府则还是因为征兵制以及不鼓励退伍老兵还乡的政策,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益州南部、荆州、扬州,那些山里的兄弟刚刚投入朝廷的怀抱,还没来得及感受朝廷的温暖,却先把家里的娃给征走了,搞不好是会出大问题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百姓好不容易养大的娃,送去入伍当兵,在战场上牺牲了,没办法一个一个送回家,就算是不牺牲,退伍也不鼓励回家,难道说,百姓家的娃就等于白养了?这就算是让百姓们吃上肉,哪个当娘的能吃的香呢?
所以,刘汉少把相府、军府一起召来,就是想要再商讨出一个“解甲归田”的办法,尽量将服役期满的兵士们妥善的安置到地方去。
现而今,汉正军共有十一个A级军,再加上两个水军,总兵力大约六七十万,而这些部队所有的兵士都应该算是职业军人,除了打仗和随时准备打仗之外,啥也不干。然后再与大汉百姓的总人数对照一下,大概八十多个百姓之中,就要有一个职业军人。
实际上,大汉经过这些年的闹腾,饥饿、疾病,灾害、战乱,原本不应该还有这么多人口,但是之前的那些羌胡、匈奴、乌桓、东胡,不是还有很多的归附人口嘛,尤其是南边这些山里的兄弟,现在也都成批成群地走出深山老林,逐步适应大汉国人的日子。两下里一抵消,这才尽量保住了大汉的人口基数。
然而这个比例并不准确,如果再加上并不少于A级军团的B级军团人数,那就变成了四十几比一,要是再加上更多的兵团,比例肯定也会更高。
但是,如果还按照从前的方式,纯粹让百姓养活军队,甭管是“三十养一”,还是“五十养一”,肯定都累。人家北边骑毛驴的,动不动还全民皆兵呢!想想也是,那种靠到处溜达过日子的原本也无法自给自足,要是有一个“奇葩”不乐意跟着部落里的人一起出去抢东西,他也没啥吃的呀!
“再但是”,现在的兵团名为储备兵员,主要工作却是搞生产,尤其是大汉现在有了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还有了“铁铧车”这样的先进农具。所以前线虽然连年用兵,兵团产出却足以支持所需军粮,根本无需“打扰”百姓。而且就连B级军团,也是会有一部分屯田的,就算不用他们养活别人,自己种的够自己吃,也能够给朝廷节省一大笔开支。
也就是因为这些缘故,军粮,这个自古以来关乎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对于现在的大汉来说,似乎越来越不算问题了。但是它会转变成新的问题,比如装备越好就越贵,扔出去一颗霹雳弹,能顶多少钱?水军一艘战船,能换多少粮食?
所以说,大汉现在的问题不是兵多兵少,也不是粮多粮少,而是一个如何有效地转化人力与资源的问题!
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铺开了,摆满了,然后再一点一点的想办法,于是刘汉少说,咱们还是得走精兵路线,但是要扩大警察的队伍。
目前的警察总署还是属于副二品,比城管总队还低半级,警察的人数也远远少于城管,只有刑、狱、户三个警种。虽然相府还有城管总队可以指挥,但是城管们大多数都只能拿着一根“上方宝棍”。
山林防护,需要警察,江河湖泽,需要警察,保护百姓安危更需要警察,所以咱们先给警察升一升级别,以“署”改“部”,同时将军队上服役期满的兄弟们,尽量优先充实到警察的队伍中去。并且,为了更好的保护百姓安危,咱们还要在警察总部辖下成立一支特别的部队,名字可以叫作“大汉百姓警卫队”,简称“汉警”!
第727章 五年迈出一小步
……………………………………
大汉有了“汉警”部队,百姓的生命财产也能更加有保障,要是再有个小叛小乱,小匪小寇,或是哪个土鳖再敢抗税不交,据寨自守,相府也不用再麻烦军府了,直接派出汉警就能把他们全收拾了。
所以说,汉警,能够让相府的腰杆硬气不少,施政方面也能够更加有力度。至于说城管大队嘛,可以逐步向社会服务方面转型,比如说消防救灾、市政管理、巡逻联防……
对于军府来说,借着“汉警”部队的成立,可以再精简一部分B级军团,之后他们便连守城的任务也可以一并转交给汉警部队,从而更加专心的训练,拉近与A级军团之间的差距。要知道,现在军队的训练,可不止是让兵士们拿着一杆大枪,每天练上千次刺杀,或是拿着一把军刀,每天训练几百次砍杀……嗯……就算是一个普通兵士,手里有一颗掌心雷,总也得知道怎么把这个玩意儿点着了往外扔吧?前提还是不能被它吓着。
虽然B级军团目前还无法做到纯职业化,却也可以酌情考虑减少一些屯田数量,多进行一些副食的种养。训练之余种种菜、养养猪,在兄弟们能够吃饱的前提条件之下,当然可以考虑吃好一点!
那么兵团问题呢?
是不是也可以考虑逐步放宽一些征兵制度,少征一些兵员呢?
在这一点上,刘汉少十分坚决地否定了。
兵团征兵,可以不是为了打仗,但是必须要让各地的人员流动起来。咱们大汉现在有这么多归附之民,如果不能够坚持制度,让他们完全遵守大汉的“游戏规则”,一旦大汉朝廷出现什么问题,后果实在不敢想象。尤其是那些不仅学会了倍精话,还学会了制造破甲锥,使用霹雳弹的曾经的羌胡、匈奴、乌桓……若再发生内乱,举刀相向,可能比“五胡乱华”还要惨烈,搞不好就把大汉给抹没了。
再者,大汉如今新拓之地又这么多,像是辽州的东北边,东州那里,除了原本有几个挹娄人之外也就没什么人了。咱们既然把它开拓出来,如果不迁人过去,占住那片地方,能算咱们的么?可是那地儿冷的,挹娄人撒泡尿都还趁着热乎劲儿往脸上抹呢,但凡能活,谁愿意去呀?所以咱们只能用兵团征兵的方式,往那边抽调,去开垦,去充实,甚至是去受苦受累。
其实这种问题,在西南的大山里也差不多,那些没走出过大山的人,可能觉得天下就这么大,咱们想嘲笑他没见识的时候,他却突然说,那几座大山都是他们家的。
怎么办?
咱们再一座山头一座山头的去打?
反反复复需要打多少回才算完事?
所以只能把各地各方的人都有序的抽调出来,再有序的抽调回去……好像活的挺折腾啊!
但是刘汉少说了,咱们可以用“四二二二”的方式,两个羌胡、两个匈奴、两个乌桓,再加上四个内陆之人,去一个新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结果会怎么样呢?
咱们很快就能得到十个大汉国人!
因为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家需要相互抱团,需要获得认同感,而“袍泽兄弟”与“大汉国人”便是大家的共同点,让四个内陆之人去“传染”六个边民山民,难道还不简单?
而且吧,根据原有的人口基数来看,咱们甚至还能用“一个四,六个一”的方式,一个羌胡、匈奴、乌桓、东胡,还有山里的兄弟和大明珠岛上的娃,再加四个内陆之人……
…………
这么好的办法,起先皇甫嵩、高节、韩遂、卫觊等人居然都不同意!
陛下,您想过没有,要是咱从大明珠岛上征一个兵,去凉州的玉门关站岗,他路上得走多久?要是咱们从辽州那边再征一个兵,去福州的大海边放哨,他路上又得走多久?要是真那样的话,是不是咱大汉一年到头,不分春夏秋冬,永远都有人走在征兵的路上?
别说百姓答应不答应,我们听着都觉得……
“很没人性,是吧?”
这种“批评”的话,也就是刘汉少自己说出来,好像喝凉白开似的,平平无奇。但是别人不敢乱说呀,就算咱们这位“皇帝哥”脾气好,不随便摘人脑袋、灭人满门,玩什么夷三族、诛九族,可是咱们也不能随便骂着皇帝玩,对吧?
然后刘汉少就又说了:“兄弟们,都吃过饺子吧?不单滋味鲜美,而且寓意美好。可是你们包过饺子吗?哥会包、饺、子!”
这个包饺子啊,最重要的就是拌馅儿,不管是猪肉羊肉,肥的瘦的,都得掺在一起剁的碎碎的,然而加上各种各样的调料,最好再来个鸡蛋,搁在一块儿使劲的搅,一直搅到馅料能够黏在一起,紧紧的抱成团,这样再拿去做饺子,不单好包,而且滋味也全都渗到了里边。
不是哥心狠,非要把百姓家的娃征出来,送到边地去受苦,可是咱们大汉必须要尽快学会抱团,否则将来一旦遇上强敌,谁都不知道咱们会散成什么样。并且,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咱们无法承受的痛苦。
有了这番推心置腹的“真情告白”,皇甫嵩等人也终于理解了刘汉少的良苦用心,从上到下,坚决地、严格地,执行起了最高统帅的命令。其实皇甫嵩等人最初也未必各个都是心疼百姓,有的只是觉得大汉现在逐步安定了,没必要再“强征”那么多兵员,不仅消耗国力,还容易引发动荡。刘宏还活着的时候,张温征调三千乌桓骑兵,前去凉州平乱,结果走半道上,不就是乌桓骑兵嫌离家太远,给钱太少,又引发新的叛乱了么?
现在刘汉少之所以“胆敢”大搞征兵,其实还是很有底气的。
首先,汉正军战力强横,武器装备已经跨越了时代,真要是有什么部落不开眼,抗拒朝廷制度,搁家里死活不肯出来,那也少不得要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
其次,如果没有什么大灾大难,突发状况,粮食只会越来越充足,就算是服役的道远,顶多也就是在路上多吃几天白饭,咱们养得起,就当是让兄弟们做一次远途的徒步旅行了呗。
其三,说是“徒步”,其实也用不着。别忘了,咱们大汉现在可是流行骆驼车,还有牛车、马车、骡子车,甚至是脚踏车、三轮车!有啥使啥呗,只要能把人运到地方就行。再者说了,曹孟德带着交际部修了这么多年的路,虽然离“四通八达”还比较远,但是路况总比从前好了许多,而且还会越来越好。兄弟们从老家的边地、大山里走出来,一路上赶着马车唱着歌,军队还管吃管喝,这样的服役之路,岂不美哉?
其四,大汉现在不断地在扩大,很多新拓之地,包括大江以南,地广人稀的那些地方,都可以大量的设置兵团,不用担心与原有百姓争夺田地。等到兵团新开垦出的土地成熟了,成为适合居住之地。那个时候兵团服役也就差不多了,还可以根据情况转型成农场,就地将兵团兵士安置下来,变成本地居民。
当然了,很多兵团,不管是开荒种地,还是砍树种树,干的都是比较辛苦的活儿,可能很多人也都不愿意如此“被安置”。这个时候还可以以奖励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些表现优秀的退伍的兵士,优先充实进警察队伍,以及给予当地的一些官员、吏员的名额。
如此一来,原本的“边僻之民、山里的娃”也就变成了能拿薪俸,领退休金的“朝廷的人”,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上升空间。
关键还有一点,汉正军制度严格,能够一碗水端平。
您说您在边地、山里呆着,好歹有口饭吃就不愿意挪窝了,那人家那些洛阳兵,冀州、豫州、陕州兵,又该咋办呢?人家要是待呆家里,不比您吃得好、穿得好?大家要是都跟您这样,谁来为国效力,保卫咱们大汉,保卫咱们的百姓亲人?听说过桥梁建设厅孙厅长家的孙权么?人家的本事没你大么?不是照样得服役当兵么?那是必须的,谁让他行二呢?
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尽量让百姓们都能够理解、支持朝廷的制度,进而主动的,乐于奉行制度。
还有就是“细节”。
孔子曰的好,细节决定成败!
以前征兵,要么就是上边下来一道冰冷的命令,要么就是连抓带抢,被征的兵还没出门,家中亲眷便已经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但是咱们不能这么做,征兵之时,不单要戴大红花,还要给家里发光荣军属的证书!要让街坊四邻,十里八村都知道,这家出了为国效力的忠义之士!
…………
汉元199年。
刚一开年刘汉少便火力全开,拉着新首相荀彧,推出一套一套的新政新制,当真令人目不暇给。从上边把一件事敲定下来,到下边贯彻执行,把这件事做完、做好,肯定不会一天两天,何况是这么多事情一起推出来?
所以刘汉少又说,咱们要制定一个“五年计划”,五年之内,能把咱们制定的那些计划都做好,就算是咱们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往后就这么五年五年的制度计划,这样咱们大汉就能好比一个人,五年迈出一小步,脚踏实地、沉沉稳稳的往前走……
第728章 两只狐狸的争论
……………………………………
刘汉少是谐和道的“圣天尊”,所以在百姓的心目中够仙儿;刘汉少也亲自领兵,打过胡奴、打过叛逆,所以在百姓的心目中也够猛;刘汉少看见百姓,张口就是“兄弟和女兄弟们”,所以说“爱民”这一条,也不过分吧?
现而今,连“勤政”的名头,居然也要戴到他头上了。
可其实呢?
没有人知道,刘汉少一下子搞出这么多事儿,目的就是为了把事儿都丢给荀彧他们去做,而自己就能够好好偷个懒了。
那样子有点像啥吧?
放暑假没两天,学渣居然把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