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公孙度也同意了此议,并且请王烈立刻着手去办。
然而,转过身,背着其他所有人,颍川名士郭公则却向自己这位新老大发出一问:“明公,吉州名为大汉新拓之地,却是明公亲手打下来的。臣愚钝,不知吉州应当先属大汉,还是先属明公?”
与郭图确认过眼神,公孙度反问:“不知公则有何良策教我?”
郭图自信满满地说:“如今我吉州东有挹娄,西有鲜卑,但是二者皆不足虑,唯一可虑者,乃是南面。”
与公孙度再次确认过眼神,郭图才又继续说道:“臣听闻鲜州牧公孙瓒为了防备黑山贼寇,在南兴安岭上修造了一道长城。如今我吉州与辽州已划清州界,若是为了防备鲜卑劫掠,也在州界边缘修造一道长城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郭图说的好啊,想我公孙升济在辽东之时,怕过谁来?可是现在,我还真有点怕张绣没事就胡乱解救我的老婆和娃。
公孙度心动不已,随即说道:“那依公则之意,我等便在饶乐水以东,修造一道长城,直入东山,以备鲜卑,如何?”
郭图摇头晃脑地说:“不妥,不妥啊!明公,饶乐水虽为天然屏障,但是冬日冰封之后,便会无遮无拦,再难拒敌。”
公孙度虚心地问道:“那依公则之意,该当如何?”
郭图来到一副地图前,伸手指点着对公孙度说:“依臣之间,明公当在州界的附近,北上的必经之路上,先修建一座大城,一来可以护卫扶余,以为屏障,二来可以通商关内,转运货物,三来自然是为了聚集人力物力,修筑长城。而咱们所修的这道长城,应该沿着饶乐水,东接东山,西入西兴安岭,全长上千里,如此方可能彻底隔绝南路,防备鲜卑寇掠!”
到底是颍川来的名士啊,眼光独到,思虑周全。如果这道长城修好的话,自己便可高枕无忧,再也不怕张绣没事就来解救我的老婆和娃了。到那个时候,吉州这地儿才真正是我公孙升济说了算。想一想,其实吉州这地儿也挺不错的,有山有水有平川,可耕可牧可渔猎,除了冬天冷点之外,其他的,真没毛病。
于是,公孙度派出自己的长子公孙康,就以郭图为辅,共同前往扶余以南,与辽州州界的边上,先修建一座大城,然后再以此城为基础,修造长城。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吉州这地儿要是能再暖和一点,四季如春就好了,所以公孙度还亲自为此城起了个名儿,叫“春城”!
闻听公孙度要修城池,还要建长城,驻守辽州中西部的第十师师长宋果也跟着忙活了起来。正对着对面的春城,在州界以南,宋果也修建了一座军镇,取名四平,意为四方平宁。而后又与辽州交际厅协商,请他们优先修建“四平城”与玄菟高显城之间的道路,自己可以调派兵士,协力修建。
虽然第六军以追剿伊夷模为名,已经进入沃沮之地,虽然公孙度派出了柳毅东征挹娄,既抓人又抢地,但是规模都不大,毕竟这些地方的人太少。所以辽州、吉州的中心位置也算是远离了兵戈之声,转而进入了一个有点疯狂的建设期,不知道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军备竞赛。
于此同时,鲜州牧公孙瓒也没闲着,“汤勺长城”只能算是修了山里的一半,就像盖被子没捂严实,总觉得屁屁凉飕飕的。公孙瓒打算把它修出山外,顺着列水,一直修到入海口去。但是这道长城即便东西两端全都修满,也不足千里之数。
所以,后来便将公孙瓒修造的这道长城改称为“五百长城”,而将公孙度修造的那道长城,称之为“千里长城”,由此也明确划定了三州之间的界限。
第493章 诸葛堂堂的弹弹
……………………………………
按照如今的东北三州来看,大汉的版图无疑是扩大了不少,旁的不说,即便是汉武帝时期,也没有将扶余、三韩直接纳入大汉治下,仅仅是要他们称臣纳贡,做大汉的附庸而已。
在为鲜州划分各郡之时,刘汉少不是不知道后来还有新罗、百济这样的名称,可他就是不乐意这么分,屁大点的地方分那么多块儿,有啥用啊?所以就设置了一个“新济郡”。
未来随着大汉版图的不断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重新定名。地名设置,意义重大,不仅标示此地已经正式纳入大汉治下,还可以使当地百姓尽快忘记过去,全力奔向新未来。否则的话,就像“大鲜卑山”一样,乱传的时间久了,后人还以为那就是鲜卑的山呢。
但是,如果这个活儿都交给刘汉少一个人来干,兴许不到三十,他就得跟王允王总理一样一样的变成秃头老王。再说了,刘汉少要是能记住那么多地名,还配当学渣吗?
就目前而言,公孙度打算修的这道长城,西入“西兴安岭”,东接东山,可是这个“东山”究竟是后世的“大黑山”,还是“张广才岭”,目前还不清楚。
说到这里,可以顺便提一句“张广才岭”,知不道的,还以为“张广才”是个人名呢,可它其实是满语“这根菜”的汉转音,意思是“吉祥如意”,“阿林”就是“山岭”,所以“张广才岭”也可以叫作“这根菜阿林”。
那么问题来了,往后怎么办?
咱大汉新拓之地都叫“这根菜,那头蒜,来把葱花沾大酱?”
再者,就像“西长城山脉”一样,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娃在那儿乌拉乌拉的,好像小哑巴要说话似的,那名儿好听么?
于是乎,接到东北回报的情况之后,刘汉少又放了一个大招,设置了“地理命名权”,以此当作一种特殊的荣誉,专门奖励给那些为了大汉开疆拓土,繁荣兴盛,而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将士、官吏以及任何一个有功之人。
“举个栗子”,赵二狗率先登上了一个山头,立下功劳,获得了“地理命名权”的奖励,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个山头命名。比如说叫“狗子山”,或者“二狗山”,要是他听过《谐和大宝典》里的故事,有了那么点文化,兴许还可以叫“哮天山”。
如此,多年以后,大汉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地,每一个城,都会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并且,都会记得一个为了大汉而努力过、付出过的英雄。
能够彪炳史册,多难啊?
可是现在不同了,即便是赵二狗,也有机会让自己的名字与大汉的一座山头共同流传千古!相信此举一定会激发大汉人那种骨子里流淌着的,“倍有面儿”的热情。
为了抛砖引玉,给“地理命名权”做宣传,刘汉少亲自将后世的“张广才岭”命名为“绣儿岭”,将“妙香山”命名为“飞燕山”,以此来表彰张绣与张燕在辽州所做出的,伟大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据说,张绣与张燕得此奖励之时,一边叩谢天恩,激动的不要不要的,一边又有些羞涩,总感觉想尿。
再但是,奖励二人的同时,刘汉少又明确地指出,辽州南部这个小半岛,名字叫海参崴,可以作为军港使用,而辽州东北,距海不远还有一座大岛,名字叫库页岛。这两处地方,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大汉手里,将来不管是谁在东北,都要守住它们,否则就是大汉罪人。谁要是企图给它们更改名字,也必以叛国论处!
…………
抽空回一趟北邙山,因为诸葛亮派人回报,说自己研制了新武器,刘汉少一看,竟然是水泥弹!
这种水泥弹里外共分三层,最中间的是火药管,木制的,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炮仗,为了防潮以及保险,火药管端口是有封盖的。然后还有一个内壳,也是木制的,里边放着不同的材料,以便火药管爆炸之后达到不同的效果。最外边就是糊上去的水泥外壳,并不浑圆,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多面体,看上去就像土地雷似的。但是诸葛亮说做不圆就对了,不圆才能使水泥外壳有薄有厚,爆炸的时候自然可以先从薄弱之处炸开,使厚实之处做块状飞溅,形成有效杀伤。
至于说内壳之中,爆炸管周围添加的材料,目前也有三种:添加了猛火油的,叫作“燃烧弹”;添加了碎铁渣的,叫作“霹雳弹”;添加了石灰粉的,叫作“烟雾弹”。
不需要刘汉少夸奖,诸葛亮已经得意洋洋了:“师傅,千万别小看了水泥弹,比起琉璃弹,省时省力还省钱,而且威力更大!咱们在山里做好火药管之后,就可以运到山下,让别人去填料糊壳。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成规模,大批量的制造水泥弹,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好火药的秘密。等将来打那帮乱臣贼子的时候,咱们只要把成千上万的水泥弹往城里一扔,都不用兄弟们拼死夺城,他们自个儿就投降了!”
刘汉少深以为然:“你娃说的对呀!”
咱们现在不急于全面开战,首先是为了稳固好自己内部,跟人约架只能带着自己的兄弟去,不能带着别人的兄弟去,对吧?
然后还要筹措好军粮,以前平定一个凉州,都差点没把卫总需难为死,虽然这两年情况好转不少,但是仗越打越大,要是一下弄几十万,走到半道没粮食了,那还让兄弟们打个屁呀?
最后就是你堂堂诸葛亮研发的新型武器了,有了这些东西,咱们能省多少事?能少死多少兄弟?就连抚恤金也能节约出一大笔钱来!
当然了,刘汉少是不会把最后一句话说给诸葛亮听的,因为这娃太容易骄傲,容易嘚瑟了,要是没点看家的本事拿捏住他,估计过不了多久,自己这个师傅就得反过来被他教训。所以在对诸葛亮发明的“水泥三弹”做出肯定以及夸奖之后,刘汉少又向他提出了不少新问题。比如火药的比例有没有达到最佳的爆炸效果?如何配比才能保证燃烧弹更易于燃烧,烟雾弹才能放出更大的烟?为了使火药快速充分的燃烧,是不是还可以多想一想别的好办法?
最后,刘汉少甚至告诉诸葛亮,你现在玩的这个玩意儿,其实很一般,这世上还有很多东西,调配出来,爆炸威力更惊人,更恐怖。
果不其然,听了刘汉少一番高谈阔论,诸葛亮立刻又变的谦虚乖巧起来,但是也没有被一个个问题吓到,反而像充满斗志的小猎狗似的,追着刘汉少不放,崇拜的同时又哭着喊着要新配方。
可惜呀,化学对于学渣来说,那就是魔法!刘汉少要是能知道别的配方,还至于让诸葛亮鼓捣眼前这些玩意么?所以只得拍着诸葛亮的肩膀说:“娃呀,孔子曰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真应该去听一听谐和道,不仅能让你学会谦虚、友爱,说不定也能让你发现隐藏在世间万物之中的自然大道!”
关于这一点,倒也不算是刘汉少随口胡说,毕竟“黑伙药”就是原本那些修道炼丹之人无意中鼓捣出来的,假如把诸葛亮忽悠的去当了业余小道童,就凭他那个妖孽般的聪明劲儿,指不定能炼出点啥呢,对吧?
…………
“教育过”诸葛亮,从北邙山里出来,刘汉少又驱车前往工学院研究所。括弧,马车的车。
此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司马懿,二是为了小喇叭。
自从被吓尿过一次之后,经过刘汉少一番开导,虽然没有就此消沉,但是司马懿始终认为自己是被诸葛亮比下去了,心情郁郁。想想也是,诸葛亮都已经开始独挑大梁了,司马懿还整天领着蒲元和黄月英玩呢,能不郁闷么?
其实这也不赖司马懿,主要是刘汉少一直没有找到能够让他持续研究的项目。前段时间打发他去研制打火机、线香之类的玩意,现在打火机都配备到军队上去了,人家研制线香的时候还顺便发明了一种压面条机。就是像那个手压水泵似的,只不过出水孔变成了细密圆孔,香泥放进去,利用杠杆原理,压出来晾干,就是线香。同样的道理,面团放进去,压出来就是面条。
他们管这种面条叫什么来着?
饸饹面,对吧?
但是司马懿现在又没得玩了!
人类难得长出这些个妖孽脑袋,自己又难得把他们的人生之路都掰弯了,要是不能好好的安排安排,咔嚓一声给掰折了,岂不可惜?
再说小喇叭。
千人同唱《天尊颂》见过没?
那场面别提有多壮观了!
但是,自从谐和道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生意越来越好之后,史老道就经常向刘汉少抱怨,说是听道的人太多,传道士们就算嗓门再大,很多坐在后排的道友也照样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使得传道士们传播道法,往往事倍功半,也就是大家一起唱唱歌,还算有个互动。
其实这种感觉不用史老道抱怨,刘汉少也深有体会。自从成立汉正军开始,每次去军营慰问将士,与兄弟们打成一片,想要训个话都得扯着嗓子喊。
拿个喇叭口?
收效甚微不说,形象也不好看,对吧?
所以刘汉少就想着,要是能鼓捣出一个扬声器就好了,哪怕就是那种会吆喝“收破烂,收旧家具、旧家电,收旧手机、长头发”的玩意,也行啊!
第494章 会说话的纸盆子
……………………………………
来到研究所,刘汉少照例受到了小妖孽们的欢呼与追捧,并且因为带有好吃的,还额外收到了黄月英的高度赞赏。然后刘汉少拿着一条羊毛巾,逮着黄月英的小脑袋就是一通猛揉。
黄月英还没顾上把好吃的咽进肚里呢,瞅着自己变的像黄毛狮王一样,好好的头发一根根全都炸起来了,也不知道是想哭想笑,还是想揍师傅一顿。
刘汉少这也是没办法,因为现在不是流行削发明志嘛,司马懿和蒲元的头发都太短了,害怕揉起来效果不大。
而后,就在黄月英暴走之前,刘汉少一本正经地说:“都看见了吧?这就是为师……当年教过你们二师叔和三师叔的……摩擦起电掌……升级版!”
黄月英生生把塞了一嘴的好吃的硬咽下去,还是没想好到底要不要揍师傅,却看到刘汉少又神神秘秘地说:“其实呢,这就是静电,一般情况下,没啥鸟用。”
毕竟蒲元年纪最小,心里藏不住事,闻言立刻问道:“师傅,那是不是还有动电,很有鸟用啊?”
动电?
差不多吧。反正那玩意儿挺危险的,谁乱动就电谁。
“小元说的没错,今天师傅就要带你们做一个很有趣的实验,让你们认识认识有用的电!”
就算是那种会吆喝收破烂小喇叭,也得用电,所以刘汉少一下子还真急不来。
小妖孽们一边搂着好吃的,一边按照刘汉少的吩咐找来了铜板、铅板和铜线,还有茶杯、清水和食盐。然后司马懿负责把铜板、铅板用铜线连接起来;蒲元负责把茶杯围成一个圈,再把司马懿接好的铜板、铅板搭在茶杯上;黄月英负责往清水里搅拌食盐,还时不时的问刘汉少倒多少盐合适?
师傅上哪儿知道倒多少合适呢?
随便吧。
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刘汉少把小妖孽们都赶的远远的,亲自往茶杯里添加盐水。小妖孽们不解,师傅,您就是倒个水,至于这么哆哆嗦嗦,小心翼翼的么?而后,小妖孽们纷纷围上来,惊讶地发现,茶杯里的水慢慢的冒出很多小气泡,并且,越冒越多。
刘汉少故作随意地说:“德为,你去看看那根铜线有啥反应。”
司马懿走到桌子对面,捏起一根铜线看了看,非常诚实地说:“师傅,没啥反应啊。”
刘汉少悄悄地拉着蒲元和黄月英向后撤了两步,又问了一句:“另一根呢?”
司马懿闻言,浑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