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263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263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水灌田,水塘蓄水养鱼,秸秆麦糠可以当牲畜饲料,牛猪的臭臭不仅可以当肥料,还可以当鱼饲料,鸡鸭不会和牛羊争草吃,倒是能把蚂蚱当大餐,大大降低了蝗灾的发生。刘汉少这一次过来,除了带来建造沼气池的技术团队,还带来了建造饲料厂的技术团队,以期更加优化合理的利用畜牧农渔,各种资源。
  然而云中对面,大河以南,情况可就没这里乐观了,一条几百里长的干旱沙化地带,随着大河,从西到东,一路推移过来。甚至连美稷北边的曼柏、武都、沙南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用后世的名称来说,这里就是“库布齐沙漠”,它所形成的自然因素是黄河冲积物以及狼山洪积物,加之正对着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豁口,干冷多风,植被不易存活。但是形成它的人为因素,就是人类在此活动频繁之后对森林的破坏,以及后来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
  “邵儿啊,能让并州百姓吃饱饭,你是大功一件,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今天百姓吃没吃饱,而让明天的百姓没啥可吃。无论是曾经的匈奴人,还是汉人,杀来杀去,你争我夺,但是最后胜利的却是沙子,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森林、草原、绿地、农田。可惜我们不能靠吃沙子过活呀。”
  刘汉少又将与夏侯惇探讨的治水理念说与黄邵等人,但是让农场的百姓种树治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见到收益的事情,而百姓们则需要有生计来源。
  再但是,可以让农场百姓参与治沙,支持治沙,从而理解治沙的重要性,自主自觉地保护治沙项目。比如培育树苗,收集草种,然后以兵团为治沙主力,先在大河以西,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种植防风林,再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无论治水还是治沙,都不是一任官员,一群百姓能够做到的事,需要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看到成效,于是,大汉皇帝刘汉少向并州百姓发出了最强有力的号召:要想富,先修路,多生小娃多种树!
第439章 大汉百姓吃不起
  ……………………………………
  自从人类学会耕作与畜养,食物有了结余之后,如何更长久的保存食物一直都是人们热衷学习的事。通常的办法是风干、腌渍,冷冻当然也算,但是在没有冰箱又不是北方冬季的情况下,这个办法就不好使了。
  可惜刘汉少前生后世之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办法学到制作“古董月饼”的高精尖技术,否则的话说不定现在就用上了,那玩意儿放个十年八年都不会坏,真是行军打仗,长途旅行之必备佳品。
  好在刘汉少还有一个专业级的吃货徒弟,厨之大者李二娃,在刘汉少不断的诱导之下,研究出了制造奶粉、肉松的方法。之前南匈奴人会将奶制成“湩酪”,也就是奶酪,而将肉制成肉干,但是汉人不见得都能接受湩酪的口味,而肉干也得调料丰富才好吃,否则单是苦咸水煮一煮,再晾干,还得拿着当饭吃,想必也是极痛苦而且磨牙的。
  李二娃此次随行并州,就是要建造奶粉厂、肉松厂,改良军粮,尤其是改良炒面。除了小麦之外,并州盛产粟米,也就是小米,这个不用磨粉,煮熟之后再风干,直接摻进炒面里,还有肉松、蛋粒。此外并州缺少菜蔬,但是有杏子、红枣,还有柿子,把这些也都摻进炒面里,再加点盐……好像是黑暗料理,但是营养全面,食用方便。有条件的时候煮一煮,没条件了用水泡一泡,实在不成,抓一把直接塞嘴里也能顶饥。
  高头大马,坚甲利刃都只是辅助,战争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如果兵士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强军劲旅,虎狼之师?
  所以,在养兵方面,刘汉少只强调一个字:吃好,喝好!
  再所以,兵团与B级军团也是花了大力气的,不敢说A级军团的兵士能顿顿有肉,但是隔两三天总能开开荤。
  再再所以,现在主动申请转入A级军团的兵士着实不少,不说别的,就奔着这种优厚的待遇,就值得拼命流血。
  然而李二娃的任务还不止这些,比奶粉厂、肉松厂保密级别更高的是罐头厂。
  原本的历史之中,“拿破轮”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另外,长时间生活在船上的海员,因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而患病,有的还患了严重威胁生命的坏血症。于是“拿破轮”巨额重赏,征求一种长期贮存食品的方法,罐头由此被发明出来。
  学渣不知道罐头怎么做,但是知道真空保存的原理,学渣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但是知道历史上北边骑毛驴的给中原百姓带来过多少灾难。吕布突袭南匈奴单于庭那一次,给刘汉少以及军府的各位老大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强烈,不仅用几千人的兵力给敌人造成巨大打击,还强有力的支援了第一军,硬挺南匈奴主力。
  所以,长距离奔袭的战术得到重视,赵云也不遗余力的想把第五军打造成全骑兵军,即便是不会骑马打仗,也可以训练成步战骑兵。
  再所以,想要取得长距离奔袭的效果,首先便需要方便食用,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证营养的军粮,而除了炒面之外,罐头也自然而然的成为首选。
  战前需要鼓励,给兄弟们弄点肉松吃,能过瘾么?并州多牛羊,但是司州、冀州,豫州、兖州呢?此外,随着冀州渤海那边的水军正轨,船厂建成,又在农垦、畜牧等六大兵团之外,成立了“海渔”兵团,专门发展近海养殖,外海捕捞工作,以此来增加粮食储备。养出来,捞回来的那么多鱼,难道都腌成咸鱼?
  刘汉少和李二娃做过实验,把食物装在肚大口小的坛子里,放在蒸笼上蒸熟,趁着坛子口往外冒热气正欢的时候用软木塞塞紧,然后倒扣密封,自然冷却,就能到达隔绝空气的效果。后来李二娃还在坛口木塞上刷一层糨糊,风干之后密封效果更好。但是用瓷坛做罐头瓶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将来罐头大批量生产出来,可不是成千上万,起码也是百万千万。吃完了罐头,剩下一个个小瓷坛还能有啥用?所以刘汉少要求改用玻璃坛,因为玻璃可以回收再利用,重新烧制成品。
  如今大汉的玻璃生产工艺应该是世界领先的,所需攻克的难关就是大块的平板玻璃,所以玻璃镜的价格依旧高居不下,但是其他产品的价格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原料不同,烧制玻璃与烧制陶瓷并没有太多不同,当然,有些玻璃器具可能还需要趁热吹制,用来做罐头瓶正合适不过,但是,一定要记得肚大口小,因为肚大才能多装东西,口小才不容易漏气。
  …………
  除了这些要建在兵团内部,具有保密级别的食品厂之外,并北的百姓农场也建立了不少的作坊、工厂,比如收购皮子羊毛,鸡毛鸭毛,当然也有做湩酪肉干的。只不过皮子羊毛之类的东西,在并北只是经过初级的清理加工,然后便会打包运往河内、洛阳,该染色染色,该纺织纺织,继而做成产品销往各地。
  等于说,并州只产原料,却并没有技术。
  但是,先进的技术多多少少也还是会流入过来一些的,比如羊毛,之前匈奴人只会薅羊毛,或者是杀羊剥皮之后,再往下刮毛。后来大汉有了铰刀,他们就学着铰羊毛,而现在则用类似剃头的推刀。这刀下去,一推一溜,还不用担心伤着羊,看着都过瘾。再比如鸡毛鸭毛,别说从前的匈奴人,就是太行移民也不知道该咋用啊,但是,自从技术传过来之后,不仅学会了分毛,挑选最贵重的绒毛,就是连那些带着坚硬翅梗的大羽毛也不浪费。
  现在没办法破碎,然而刘汉少视察的时候,亲眼见过他们用一种特殊刀具,定刀固定在木架上,对应的动刀则利用金属弹性开合刀口,另外,刀口中间有一个像水滴大小的凹槽,把翅梗顺着上面的凹槽插在刃口里,然后再从下边拽出来,过程有点像纳鞋底,但是动刀会一直夹紧翅梗,把羽毛全部撸下来。
  刘汉少饶有兴趣地询问这是谁的发明,一个先前被派来并州的工学院学生羞涩的说是自己受到钳子的启发,做出来的,名字就叫“撸毛钳”。
  就这么一根一根的撸?
  挺好!
  第一,能够物尽其用,虽然这种羽毛不如绒毛好,也照样可以填充保暖;第二,能够人尽其用,有多少原本的匈奴老人以及移民老人,侥幸能够活下来,却再也干不动重活了。怎么办呢?让他们白吃饭,恐怕他们自己心里都难以接受,或者说“闲的难受”。撸毛这种事,一不需要技术,二不需要力气,只要撸下来,多多少少都能换点工钱,贴补家用。咱当初的棉花不是还一个一个剥棉籽的么?慢慢撸吧,人多力量大,一群老头老太太们一边儿撸毛一边儿聊天,也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然后,李二娃又跑来抱怨说:“师傅,他们的鸡鸭厂多,鸡蛋、鸭蛋也多,单是往军粮里摻蛋粒可用不完。这东西又不好往外运,难道也做成罐头?”
  刘汉少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娃就不会做成咸鸭蛋,松花蛋?”而后想了想又说:“但是,千万别做茶叶蛋。”
  李二娃迷茫地问:“师傅,为啥呀?”
  “因为茶叶蛋太奢侈,大汉百姓吃不起!”
  …………
  终于,刘汉少的巡视队伍到达五原,见到了在这里苦候已久的吕奉先。五原、朔方都是第五军十四师的防区,但是当初吕布协助第五军清剿阴山、狼山一线,所以也留在了朔方,暂归赵云指挥。
  看到刘汉少,吕布先是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便满是委屈地求抱抱。
  “大舅哥唉,您了可算是来了,是接我回洛阳的吧?我在这儿快混不下去了,他们都挤兑我呀!”
  可不是咋滴,清剿过狼山之后,吕布带着重骑旅到处放飞自我,往西都跑到凉州去了,往东还想去抄弹汗山,王闹闹和文聘要是能给他好脸子才怪了,赵云又是打根起就烦他的人。
  甭说这几位,就是十四师师长戴恩德也有意见。咱俩驻守一地,我一师长扛着上校军阶,你一旅长扛着大校军阶,咱俩见面,谁先给谁敬礼我都搞不清楚。
  十三师的张辽也有意见。我张文远就算打不过你吕奉先,可是我打几个鲜卑小马贼还不行吗?我用得着你隔三岔五的就跑过来帮忙,连带蹭吃蹭喝?咋滴哥哥,老乡就这么欺负老乡吗?
  刘汉少可不知道吕布在这片儿混的都快成了人人嫌弃的臭牛粪了,还以为这是个香饽饽,离着大老远便张开双臂,打算给吕布一个“温暖而不失慈祥的拥抱”。一步两步,是魔鬼的步伐,眼看着就要摩擦摩擦了,结果吕布看到了刘汉少身后,刚刚从车上下来的任红昌,然后便把刘汉少往旁边一扒拉,悲呼一声“老婆!”,奔着任红昌跑了过去。
  “麻蛋儿!吕奉先这个瘪犊子,果然有招人烦的气质!”
第440章 伊夷模战略撤退
  ……………………………………
  这一次刘汉少出巡,原本就是打着护送貂蝉公主探亲的名义,如今既然已经把任红昌送到了吕布的手里,“任务”也算完成了。但是,另一项帮蔡老头捉拿蔡小三的任务却还没一点进展。
  原本蔡琰在美稷,刘汉少到太原的时候,赵云赶来护驾随行,非但没能带蔡琰来,还说她去了朔方。现在刘汉少到了五原,吕布也没能把蔡琰带来,还直不楞登地说:“哎呀,小姨妹看样子是在洛阳过的不快活呀,我说让她跟我一起来见大舅哥,她说我要是敢逼迫于她,她就去凉州,甚至是去新州!”
  这不是摆明了要打哥的脸么?
  刘汉少有邪火没处撒,只得冲着赵云和吕布吼道:“你们两个是干什么吃的,连个小娃都看不住?并州真的已经太平无事,贼盗不生了?由着她到处乱跑,出点事怎么办?”
  虽然现在是家宴,但是赵云也不敢还嘴,倒是吕布有些不忿地说:“大舅哥,你别冤枉好人,又不是我和二舅子让小姨妹从洛阳跑出来的。再说了,我们哪儿那么不长心,就由她一个小女娃乱跑啊?二舅子把自己的警卫旅长都派到了小姨妹身边,整天陪着她呢。”
  赵云的警卫旅,旅长是当年的小黄巾赵勉,副旅长是打祋祤的时候收的B级团长岳饼。别看蔡小三人不大,但是来头大,脾气更大,赵云也干着急没办法,只得派了岳饼带着几十号兄弟整天跟着。就这,还是因为岳饼会唱歌,才受到了蔡小三的“赏识”,勉强允许他们跟着的。
  这事不能提,说多了都是泪,还有尴尬。
  且先由着她吧。
  …………
  出巡期间,刘汉少先后收到几份军情,头一个说的就是高句丽灭国……
  时人都说高句丽人性凶有力,善战好抄,这话说的可是没跑偏。试想,高句丽那种地方,拉个臭臭都难得能找块平坦地儿,高句丽人整天从这个山头晃荡到那个山头,这个山沟溜达到那个山沟,下盘的功夫自然是极好的。再加上豺狼虎豹横行,时不时的就变成了野兽的口粮,恶劣的环境以及穷困的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凶悍,同时也养成了善战好抄的性格。打一只老虎顶多得一张虎皮,兴许还得先被吃掉几个,要是抄掠一群手无寸铁的汉人百姓,那油水可不是老虎能比的。
  但是,他们的“性凶有力,善战好抄”也仅仅是相对而言,碰上大汉的无能官吏,或是百姓中的老弱病残,这些人自然是凶悍无比,可是碰到公孙度,再加上一个扶余王,高句丽立时就不够看了。
  开春之后,公孙度联合扶余王尉仇台由西、北两路,同时进攻高句丽。公孙度首先攻占“帻沟溇”,而后又攻高句丽县,接着兵锋直指高句丽旧都“纥升骨城”。
  武帝灭朝鲜的时候,设置高句丽县,隶属玄菟郡,这个“帻沟溇”就在高句丽县与玄菟郡之间。当时朝廷赏赐的衣帻、朝服等物,就是从这儿让高句丽人拉回山里的,而高句丽人进贡,也是从这里送到玄菟郡的。后来大汉朝廷时而衰弱,高句丽觉得自己可以傲娇一下。
  “我们给你们进贡,还非得给你们送家去啊?就放这儿了,你们自己拉回去吧!”
  所以,“帻沟溇”后来就算是高句丽与大汉的边界,也是高句丽比较文明、发达的重要城池。
  而“纥升骨城”则在高句丽县东南方向,盐难水边,直白的说,就是“山的更里边”,也是高句丽最初的王城。但是高句丽人一不乖乖,大汉朝廷就派人揍他,后来把高句丽人揍烦了,干脆搬到了“山的更更里边”,在“纥升骨城”东南方向,依着马訾水建立了“丸都城”与“国内城”,作为王城。
  此时,高句丽老王伯固已死,新王伊夷模继位不久,年轻气盛,当即亲率大军七千余人向西北增援。然而与此同时,扶余王尉仇台之子简位居,所率的扶余兵马也由北面越过了辽山,向上殷台方向发起攻击。
  逼不得已,伊夷模只得再次抽调兵力,由自己的心腹部将晏留率领,赶往上殷台支援。由于是山地作战,又熟知地形,虽然同时面对两路大军,但是伊夷模节节抵抗,以守代攻,打的也是有声有色。反观公孙度与简位居,虽然兵力装备都占尽优势,但是路不好走啊,随便哪个山头上都可能出现一个堡垒或是要塞。
  说“堡垒”与“要塞”都是给高句丽人面子,这些地方可能就是随便弄几十个人,搬来几块石头,然后往上一趴。可就是这种东西,要是不拔掉它,大军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