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泉儿啊,这段时间你辛苦了,哥知道你为稳定并州做了大量工作,哥要给你记功呀!”
刘汉少一句话,使得呼厨泉多日以来,一直扑通扑通乱跳的小心脏终于落回到肚子里,不禁激动地说:“陛下圣明。微臣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不敢贪功。”
“有功不赏,那哥还有啥圣明啊?”
随即,刘汉少上前一把搂住呼厨泉的肩膀,又在其耳边悄悄地说:“哥告诉你个秘密,你可千万别外传。咱们朝廷正在河东筹建大汉盐业总公司,能够生产精细食盐,打算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全方位占领市场,为国人服务。那可是个赚钱的大买卖,你赶紧筹钱,去入上一股,将来子子孙孙都能跟着吃红利!”
“这个……”
呼厨泉吃惊地看着刘汉少,虽然很多词儿没怎么听明白,但是大概意思都懂,这是朝廷要做食盐的买卖。食盐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从前汉室朝廷一直严格控制,只有匈奴贵族才吃得起,那些牧人奴仆只能用苦咸水调个滋味。如今自己因为成了朝廷官员,居然可以入股盐业,往后还能一辈一辈分红利,这可真的是天恩浩荡,厚待自己了啊。
“入股”与“红利”,对于呼厨泉来说,其实也是新鲜词儿,因为州长级别是有资格入股国家银行的。前段时间还见黄邵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俸禄又送回银行,以为他傻,但是黄邵给解释说,入股之后就可以分红利,等于是用钱生钱,往后自己不单能拿到俸禄,还能拿到红利。只不过那时呼厨泉不太敢相信这种事,还以为是汉室朝廷又想法子圈钱了呢。
现在大汉皇帝亲口说,子子孙孙都能跟着吃红利,那岂不是说,就算将来自己不当官了,也照样能富贵?自己可比黄邵有钱多了,要是都能用钱生钱,将来黄邵的儿孙还不得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儿孙躺着吃肉?
照这么说的话,那之前自己没入股银行,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幸福来的太突然,呼厨泉还没捋顺脑袋瓤儿,却听到刘汉少又当众大声说:“鉴于呼厨泉副州长为稳定并州所做出的贡献,哥决定,特赐姓呼延,以后便唤作呼延泉,延乃是朝廷恩泽,延绵不绝之意!”
…………
从“姓氏”到“姓名”,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女人能顶整个天”的母系社会。“女生为姓”,所以上古时期的古姓都有女字旁,比如姬、姜、姚、妫、姒、嬴……
后来男人们觉得自己也能干大事,不用洗衣服做饭,看娃带孩子,便纷纷拉出小团队,从自己的“姓、部落”里跑出去单干,于是,便有了“氏”,比如轩辕氏、神农氏。
再到后来,男人们能干的事越来越多,占的地盘越来越大,大王开始裂土分封,便用“姓”来区别婚姻,“氏”来区别贵贱。这个时候大家其实都有“姓”,但是有“氏”者,才能是贵族,比如分封到“赵”这个地方的,便是“赵氏”,会给大王做弓箭的,便是“张氏”,以官职而定的“司马氏”。
“再再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只要不是一个村的,同姓之间隔上几代也能通婚,“姓氏”的概念便渐渐融合模糊。但是“名”又成了问题,比如刘邦邦,没当皇帝之前就叫“刘季”,也就是“刘三”的意思。而刘邦邦的父母也没有正式的名字,就叫“刘太公、刘媪”,等同于“刘大爷,刘大妈。”
演变到如今,虽然姓氏、名、表字都有了,但是普通百姓也没文化能给自己的娃想出多么高级的名字,能喊顺嘴就不错了,至于表字,更是有书可读的富裕人家的事。而很多家主,为了显示出他们的特权以及文化水平,仍旧乐意为自家的仆役赐姓、赐名,以示恩泽。
所以,刘汉少当初在北邙山里,还给小娃们取名取到崩溃,当然,他只是为了能让小娃们有个顺口的名儿而已,然而此刻给呼厨泉赐姓,纯粹是因为这个恩泽比较便宜。
可是呼厨泉心里话说,我们家是匈奴单于,姓栾提的呀。
…………
这个时候的匈奴也是有姓的,但是他们所谓的姓其实就是部落称号,跟大汉的母系社会差不多一个进度。除了单于“栾提氏”之外,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独孤氏等姓,皆为匈奴贵族,这也是因为在大汉旁边呆久了,学回去的。但是大汉的姓氏渊源已经流传演变了几千年,能是在旁边学几天就学会其中精髓吗?
最明显而简单的区别,汉人家主喜欢给自己的仆役赐姓赐名,既能显示恩泽,又能收买人心,但是有姓的匈奴贵族是绝不允许低贱的匈奴奴仆跟着他们姓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匈奴百姓就是随便有个名儿,没有姓。
以第十四师师长戴胡泥的名字为例,意思就是沾满泥水的布片,估计老戴也就是出生在这个布片上的。
现在的并北是什么局面?
一下子迁移过来几十万太行移民,还有A、B军团以及兵团,然后还派过来不少的老师开办学校和扫盲班。所以原本的汉人百姓们忙着给自己或是自己的娃取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而原本的匈奴百姓则忙着先给自己弄一个姓。
这些姓大多都怎么来的呢?
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了倍精话,汉简字,觉得哪个字不错,就拿来当自己的姓的,也有的是请老师帮忙取的,还有那些在农场、兵团、军团的,认识了关系不错的汉人兄弟。
得咧兄弟,我就跟你姓了!
比如戴胡泥,现在已经正式姓“戴”了,名字也请荀攸帮忙改成了“恩德”,意思就是说,咱原本一个匈奴仆役,多亏有了陛下赏识,朝廷的重用,才让咱有了今日的成就与地位,咱得记住这份恩德。而“戴恩德”的两个娃,一个取名叫“戴忠军”,一个取名叫“戴忠国”。
…………
要改姓了,呼厨泉心头闪过一丝感慨,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言语为约束,先祖的光荣事迹也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得知一些。即便是贵族姓氏,也并非永久不变的,什么时候部落衰微,被人吞并,姓氏也就没了。可是栾提氏毕竟是单于姓,也是匈奴流传最久远的姓氏,假如自己一改姓,就预示着整个南匈奴都没了。
可是这种感慨也只是一闪而过,呼厨泉甚至没当过单于,而且拿现在的生活去换单于之位,他也不愿意。能得到汉室的认可,不正是自己渴求的吗?
当然了,眼前这种情形,也根本容不得他多做考虑,否则的话,估计马上就能去找去卑玩耍了。
俯首谢恩,愉快的接受了改姓,然后呼厨泉……是“呼延泉”又想:当初高祖皇帝与冒顿单于和亲,相约为兄弟,其实汉室就是我们娘舅家。陛下您既然要给我们改姓,让我们甥随舅姓不好么?
可是这个时候,呼延泉又哪敢跟刘汉少攀亲叙旧?说我是你大表哥?显然不合适。呼延就呼延吧,也省得回头再被陛下整出个玄外孙来。
随后果然不出呼延泉的意料,自己一改姓,原本有姓的匈奴贵族也纷纷加入改姓行列。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偷偷的改了姓,只不过现在看到呼延泉都改了,所以他们也就没必要再藏着掖着。因为他们所谓的姓原本就是部落称号,现在部落都没了,还姓给谁看啊?
于是,须卜氏改成了姓须和姓卜的,丘林氏改成姓丘和姓林的,兰氏可以直接姓兰,呼衍氏觉得“呼延”挺好,说我们也跟着姓这个了。倒是独孤氏鲜有姓独孤的,因为之前死掉的去卑就是独孤部的,所以,去卑也可以叫作“独孤去卑”。可是这货现在都死了,想为他报仇的也大多都死了,谁没事还跟着他找倒霉呢?
“栾提呼厨泉”变成了“呼延泉”,随着最后一个匈奴姓氏的更改,“南匈奴”将会彻底消失。但是人还是那些人,虽然他们纷纷取汉姓汉名,学习汉人的习俗礼仪,生活方式,可是有些东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过改变的。
假如有一天,匈奴再生祸乱,即便他们的单于姓不是“栾提氏”而是“呼延氏”,祸乱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同样的鲜血淋漓,甚至于生乱的不叫“匈奴”,而叫“匈毛”、“匈脯”、“匈大肌”,随便叫什么都好,祸乱的本质也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并州现在的新局面,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只是一个开始。
第438章 最强有力的号召
……………………………………
形成五胡乱华之局的原因多种多样,众说纷纭,但是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不容忽视,一个自然是当时的中央朝廷自身的动荡、衰微,另一个则是中央朝廷强大时,允许他们内迁依附,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文化与知识,文明得到飞速发展,却又并没能抹去他们自身的印记,反而以另类视之,逼着人家披上羊皮做乖宝宝。以至于后来,终于有了“今天你对人家爱搭不理,明天人家让你高攀不起。”这样的结果。
不管孔子曰过多少话,至少那句“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么有道理的话,也未必是孔二那个废话篓子能曰的出来的,实际上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
甭管谁曰的吧,反正这话有道理,都可以放在先贤头上,以示教诲。
还有李二那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话是好话,但是做法有待商榷,把公主送出去和亲,还可以说是为了和平,可是把那么多医药、书籍、生产技术都送出去,就没想过人家自己开分公司吗?
虽然刘汉少既非先贤,也非雄主,但是刘汉少可是谈过恋爱的人,知道时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良药……括弧,不许矫情!
好吧,要想南匈奴真正彻底的消失,至少还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而在此之前,并州只能大力发展农牧渔林,学习文化礼仪,至于先进技术,全部都需要列为机密。千万不要小看奶粉的制作技术,有了这玩意儿,不用等蒙古,说不定匈奴人就能骑着毛驴去莱茵河畔吃烧烤。
刘汉少都想好了,再过个两三年,等到一任期满,就把呼延泉调进洛阳,随便往哪个部门里一塞,而这期间,还需要他继续留在并州,以安众人之心。再者,兵团不能停,可以把并州征召的兵士大多发往汉中、南阳、豫州兖州,以及冀东海边,来个南北大对调。最重要的是,要让史老道他们加速培养传道士,阴山、狼山、贺兰山,能建道观的地儿都给哥建起来。可以让百姓们每旬一次,前去道观听道奉道,这样也算休个假,旅个游,丰富了业余生活嘛。
…………
“泉儿啊,哥有个好东西要送给你。”
“微臣叩谢陛下!”
谢是谢了,但是呼延泉看着自己手里捧着的这个玩意,心里升起老大疑惑。这是一枚金印,咋整成这个形状?是个锤子,这也没锤把呀。要说是个金疙瘩吧,不应该这么轻啊,难道是空心的?
呼延泉好歹也是并州副州长,别人送东西,居然都不知道是啥,这尴尬不尴尬?好在送东西的是当今陛下,比陛下见识少,那是臣子的本分。于是,呼延泉欢欢喜喜且虚心好学地问:“陛下,不知这是何物呀?”
刘汉少牛叉哄哄地说道:“此乃紫金,银雀,火……葫芦!”
用燧石打火点酒精的实验已经做过了,所差的就是把这些东西组合到一起而已,没诸葛亮在旁边捣乱,司马懿和蒲元玩的挺好,很快便联手打造出了史上第一只打火机。
首先要做的就是一个酒精罐,与后世的打火机比起来,这个罐可真不小,差不多得有易拉罐那么大吧?然后是一个上下两头套丝的灯嘴,丝扣下边连接酒精罐,拧开就能往里边倒酒精,丝扣上边还有一个灯帽,拧开就能打火。
因为酒精会挥发嘛,所以才设计了灯帽这么一个玩意。
灯嘴旁边斜置着一个小钢锉,侧边还立着一只小鸟,就好像啄木鸟抓在树干上一样。鸟嘴里夹着一块燧石,鸟爪连接罐体,压动翘翘的鸟尾巴,小鸟的脑袋便会高高扬起,然后松手,利用鸟爪的金属弹性使鸟嘴猛然啄向钢锉,并且因为钢锉斜度的缘故,会啄出一溜火花,燃点灯芯。
这款打火机一造出来,连刘汉少也觉得新奇,尤其是那只鸟,很生动,很形象。因为罐体是纯铜所造,所以称为“紫金”并没有错,但是这个罐还是显得大了点,这玩意点着……是不是吃顿火锅也够了?
虽然造出了打火机,但是目前并不适合普及,首先“紫金”本身就很贵重,再者,粮食没有满足百姓温饱之前,酿酒都不应该鼓励,何况是提纯酒精呢?
所以刘汉少拿到这个打火机之后,除了让他们把酒精罐改小一点,少量制作之外,还提示司马懿可以研究火镰、火折子以及线香,作为百姓日常的取火工具,推广普及。当然了,研究线香不是为了熏蚊子,也不是为了上坟拜神,纯粹是因为它燃烧的时间长而已。
呼延泉等人眼瞅着刘汉少拧开灯帽,演示了一遍打火过程,随着一声金属脆响,一溜火花点燃了灯芯。
吹灭,再重复两遍。把打火机递还给呼延泉的时候,刘汉少嘚瑟而不失慈祥地说:“泉儿啊,平时不用的时候,记得要把这个灯帽拧上,一来保证安全,二来避免浪费。”
“是……是,是!”
呼厨泉双手捧回“紫金银雀火葫芦”,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陛下,这真的是给我的?”
“当然了。”
刘汉少很肯定地说:“你为国出力,劳苦功高,不给你给谁?”
然后众人便看到呼延泉忍不住亲了那个“紫金银雀火葫芦”一口,跟着又在刘汉少面前跪下来,行了个大礼,还因为离得近,差点一脑袋砸刘汉少脚趾头上。
“微臣叩谢陛下天恩!叩谢陛下厚赐!”
刘汉少连忙搀扶,心里话说,不就是个打火机嘛,你至于这么激动?可是他也不想想,如今连汉人百姓取火都那么麻烦,平时在家还都是保留火种,何况是习惯骑着毛驴到处溜达的匈奴人呢?想保留火种都难,再要是赶上个阴天下雨,木头潮湿,即便是大单于想喝口热汤也难。
真是好宝贝呀!
捧着打火机的呼延泉当时就想,有了这个宝贝,不管我在哪里放羊,随时随地,都可以生火做饭……不对呀,我已经是副州长了,往后不用再放羊了……那也是好宝贝,可以当成传家宝,一辈一辈传下去!
入股盐业公司,需要呼延泉自己掏钱,刘汉少就是给人家改了个姓外加送一个打火机,但是这足以使呼延泉感恩戴德,兴奋不已。陛下“大赏”呼延副州长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连带着使很多匈奴人也安下心来。
陛下真没把我们当外人呀!
…………
从太原北上,经雁门、定襄,到达云中。由黄邵、赵云全程陪同,驻防在此的张辽也加入护卫行列,一路上刘汉少参观了各处的农场、兵团,不得不说,百姓们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怕。
以云中为例,因为大河在朔方西北,狼山脚下有分流,绕了一个圈,犹如戴上一条项链,使得那里变成水草丰美之地。夏侯惇在接手开凿“惇惇航道”任务之前,也在云中呆过很久,就是要给云中也戴上一条项链。一听说要兴修水利,开渠挖塘,根本不用征召,很多农场百姓便组织起来自动前来帮忙。如今虽然不敢说是戴上了项链,但是各种水利设施星罗棋布,水渠引水灌田,水塘蓄水养鱼,秸秆麦糠可以当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