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像也赖自己,忽悠的有点过头了,刘汉少又连忙说道:“元让能有此心,哥很欣慰。但是咱们大河现在可不缺水呀,你要是早早的把雪山之水引过来,大河暴涨,决提泛滥,不是反而成了祸事?”
夏侯惇点头暗想:还是陛下考虑的周详,水这个玩意儿奇怪的很,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引雪山之水的事就留给千年以后的人们去做吧。
听了刘汉少的话,曹操心中也暗想:当初在千秋万岁殿看到那副“百度”图,益州西南的确是有一条巨大山脉,陛下还说那应该叫南长城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它既保护了我们大汉,有万年不化的雪山,为大江大河提供水源,养育了神州大地上的百姓,同时也阻挡了神州大地上的百姓走向西南,走向世界的脚步。那副地图必然不假,否则陛下不会信手拈来,还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陛下还不到弱冠之年,也不可能像史努比那样去周游世界,难道他果非凡人?谐和大宝典之中的圣天子峰,就是在南长城山脉上吗?
…………
突然,夏侯惇好像刚想明白似的,急吼吼地说道:“陛下,其实不管咱们怎么治,大河之中也还是会有泥沙的。就算咱们在河边都种上树,种上草,树根、草根网住了土壤,但是大河经过也还是会带走一部分黄土泥沙的呀!”
“元让说的太对了,那简直是一定的。但是,带走一车的泥沙与带走一座山的泥沙,结果能一样吗?只要能够减缓大河泥沙在中下游的沉积量与沉积速度,咱们不就可以更从容的治理了吗?再说了,天下哪条河里没泥沙?咱们现在用水泥制砖、盖房子,还少不了河沙呢。”
夏侯惇平时不这样,应该是被刘汉少忽悠的智商下线了,听到刘汉少解说,终于放心的同时也显得很不好意思,而刘汉少却又打趣地说了一句:“要想大河里没泥沙,除非像你修造惇惇航道那样,用石板水泥把整个河底都铺起来。”
俺只是一时被您忽悠懵了,又不是傻,您可不能这么逗俺。
“陛下说笑了,大河能有上万里长,宽窄大多也在里许左右,这咋可能都铺上石板?”
“咋不可能了?愚公扛个锄头生俩娃,都敢带着去移山。咱们大汉有多少人?只要有决心,这事还怕干不成吗?信不信回头哥就让人给长城贴瓷砖去?”
第434章 大河铺上功铭碑
……………………………………
给长城贴瓷砖,给黄河安护栏,给赤道镶金边,给地球刷油漆……这可都是大活,只有世界最顶级的团队才能承接这些项目。千万不要觉得荒诞不经,人类没有梦想,和咸鱼还有啥区别?
不信?
咱先刷个山头,给他们打个样,回头拎着油漆桶就奔撒哈拉,分分钟能让沙漠变绿洲!
夏侯惇不行,眼罩不仅限制了他的视力,更加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虽然很想对刘汉少说一句:“我信你妹。”可又实在不敢,只能陪着嘿嘿傻乐,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
玩笑开到这里,倒让刘汉少又想起一件事,随即说道:“元让,你们开渠挖塘,修坝筑堤,难免会用到很多石料。火爆法虽好,但是烧过的岩石都碎裂了,也没办法再用,哥告诉你一种膨胀法。比如你想从岩石上取下多大多厚一块石板,可以先画好线,然后沿线打孔,再在孔中塞进木楔,往里灌水,木楔遇水膨胀,就能把岩石胀裂,你就能得到所需的石板。”
木楔和水就能把岩石胀裂?夏侯惇有些怀疑。
嘿……你这娃,怎么该信的不信,不该信的瞎信?这回哥可一点没忽悠,据说埃及法老给自己修坟头,用的可就是这种膨胀法。
正当刘汉少与夏侯惇为了真理而用眼神战斗的时候,曹操忽然说道:“汉少,您是圣天子,要不……您就施展个神通,给大河铺上石板?”
铺你妹!
想打哥的脸你就直说,用的着这么绞尽脑汁么?
刘汉少已经目露凶光了,然而盯着曹操的时候,却好像又想起了什么,然后整个人就呆住了。
几个意思?这位哥恼了,想对我施展神通?就算他神不起来,再踹我一顿,我也受不了啊!
其实曹操这会儿真不是存心想看刘汉少的笑话,因为他想起前事种种,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位皇帝哥,一会儿又觉得这位哥好像就是个谜。说他是神仙还不如说他有点神经,可要说他不是吧,为什么他能够知道那么多匪夷所思之事?旁的不说,自己亲眼所见,祢正平那个屁可是真的着火了呀!
所以,曹操想试探试探,这位皇帝哥到底是不是天尊临世,是不是自己也应该买一本《谐和大宝典》看看,偷偷修修道。
可惜小黑胖子还没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神仙都不接受试探,试了就是心不诚,心不诚就别怪神仙不灵验。否则还能怎么办呢?万一神仙的脸都被你打肿了……咋滴,你有云南白药啊?
然而,就在曹操越来越担心刘汉少会不会踹自己的时候,却听到他突然问道:“孟德,给大河铺的石板,要是有三尺宽,四尺长,你觉得怎么样?”
难道这位哥真是神仙下凡,这就要开铺了?
曹操没敢接这句疯话,刘汉少却自说自话:“这个三尺宽四尺长的石板,应该从中间截去两尺,使它变成一个工字型,如此就能勾上连下,使这些石板变成一条石链,既牢固,又整齐……”
“汉少,汉少……”
等待刘汉少回过神来,曹操才担忧地又说道:“连日奔走劳顿,您又巡视多地,要注意身体,多多休息呀。”
你当哥有病呀?
“放心,哥好的很。”
刘汉少抽了一口小酒,继而又道:“孟德啊,咱们汉人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尤其重视丧葬。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扣扣索索的,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临了了,死了,却要大办葬礼,诸多陪葬,好像能把钱财带走似的。但是,董卓祸乱京师的时候咱们都知道,这个恶贼扒开了不少的坟墓,把陪葬的宝贝全都卷走了,倒是剩下墓主一把枯骨,被肆意践踏。这说明什么?”
后来董卓被您弄死,那些东西还不是全被您得了去?
曹操的腹诽没完,只听刘汉少又说:“说明入土其实也不安!”
假如不是被刘汉少忽悠着做了一个修路的交际部长,为了支应大军,曹操也会挖坟掘墓,还专门设置摸金校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曹操其实也不赞同殡葬隆重,奢靡无度,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不赞同“入土为安”。只不过陛下喝的有点大,聊起来没边儿,现在不适合与他辩驳罢了。
咱正等着您施展神通,给大河铺石板呢,您却说什么丧葬挖坟的,是吧?
见曹操不反驳,刘汉少又说道:“且不说墓主死后还要遭受欺凌,有多少陪葬的宝贝最终会落入恶贼之手,就算是坟墓前的一块石碑,千百年后又能有几个是囫囵的?”
敢情您绕着圈忽悠,是想打墓碑的主意?
曹操惊恐地瞪大双眼,盯着刘汉少,心里话说:这位哥,您不会真想拿墓碑去铺大河吧?
“墓碑的作用是什么?无非是留给后人一个纪念,但是墓主若绝嗣无后呢?或是后人迁离故土,遭遇战乱,又该去哪里纪念呢?即便是好好的,三代五代之后的后人,见都没见过,还会有真感情去纪念吗?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真是想用一块石碑,记录一下自己的过往,把它沉到河底,兴许还能更安全一点,更久远一点。”
陛下不像是喝大了呀,这话说的,让人听了觉得心里酸酸的,怅然若失,却又带着几分苍亮悠远,洒脱从容之意。
曹操的情怀还没铺展开,却听刘汉少又说:“咱们让谐和道出手,鼓励火葬,就说人去世之后,灵魂化为一缕青烟,摆脱躯体的束缚,才能更加轻盈,也就能更快到达天界仙境。而所剩下的骨灰,可以装在木头盒子里,建造塔楼,就叫祠塔或者宗塔,集中管理……不对,是集中纪念。就说为了离天界仙境能够更近一点,所以宗塔要建在山上,建的高高的。比如说,你们家有钱,就在山上的道观旁边建造一座十二层曹氏宗塔,一个小盒一个人,按照辈分高低,年纪大小来摆放,这个十二层曹氏宗塔装你们老曹家万把人都不是问题。平时有道观代为打理,晨钟暮鼓,还能听道士讲道,逢年过节的,前去祭拜一下,顺便给人家添点香火钱,多好!”
好个屁!
你们家才万把人装一个塔里呢!
当然,曹操这句心里话,刘汉少是不可能听到的,所以他还在继续忽悠:“有钱的盖高塔,没钱的盖低塔,看着好像挺花钱,其实是提倡节俭,反对丧葬奢靡。能省多少陪葬品咱就不说了,宗族祠堂一座座的,难道都不花钱?现在一座宗塔全解决了,既不占地方,还能成为景致,将来各个山头道观还可以开发旅游业,再赚一笔钱。”
夏侯惇傻傻的问了一句:“然后呢?”
“然后儿孙们想纪念先人,表达哀思,就可以为先人刻一块石碑,记录先人一生的功绩,但是,已经没有坟墓了,所以这块碑也不用再叫墓碑,可以改叫功铭碑,就是铭刻一生功绩的意思。还要让谐和道说当年女娲就是掬大河之水,捏泥造人,所以我们的肤色与大河之水的颜色相同,而大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生人逝世之后,应当回归母亲的怀抱,所以,就应该把功铭碑沉入河底。但是,不能由着大家随便乱沉,得按照刚才哥说的那个尺寸,刻好碑文之后,交给你们水利部,统一安排,铺陈下去。家离的远,背块石碑去河边不方便,还可以向你们水利部交钱,交碑文,由你们统一代刻。如果咱们能把这事变成一种习俗,一种传统,咱们大汉这么多人,就算很多人刻不起石碑,但是一代代传递下去,任凭大河有万里之长,也一定会有为它铺满石板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大河不仅仅会成为我们大汉的母亲河,更会成为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岁月之河,一块块石碑组成的石链,会记录下我们大汉一代代人的所作所为,传承不息。”
理性告诉曹操,假如这件事真如刘汉少所说的那样,弄成了,绝对是利国利民的一大创举。
但是,感情上接受不了啊!
旁的不说,我们家老头那么大岁数了,我要是回家跟他说:“等你死了以后,我把你烧成灰,装木头盒里,然后塞塔尖上。”老头还不得当场弄死我?就算是我自个儿,死了之后,被儿孙们烧成灰,装木头盒里,我也不乐意呀!
“汉少,此举太过匪夷所思,咱们汉人百姓习惯入土为安,若是强行火化,只怕会激起民变,引发大祸。”
“那当然不能硬来了!咱们汉人习惯土葬,其他部族还有习惯天葬、水葬,洞葬、沙葬的,咱们都不能硬来。但是,咱们可以鼓励火葬。光头欧巴们跑到咱们大汉忽悠了一百多年,听信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汉人肯剃度受戒,就是因为他们和咱们原本的习惯不同。所以这事是一个水磨工夫,得慢慢来。等大家听多了谐和道的忽悠,认可了他们那一套说辞,自然就会有人去照做了。”
您不是谐和道敬奉的圣天子吗?怎么听着您这个话的意思,好像对他们也不是多心疼呀。
这粗话的,到底是汉少喝大了,还是我喝大了?
曹操伸手捂住自己的脸,然后用力地拍了几下,心里话说:这位哥,刚才我弄不清您到底是神仙还是神经,现在我更弄不清您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
第435章 大安天下之宏志
……………………………………
曹操被刘汉少忽悠的直拍他那张黑脸蛋儿,夏侯惇想的却是曹氏宗塔能盖十二层,我们夏侯氏宗塔盖几层好呢?我可没孟德他们家那么有钱。对了,妙才家有钱,回头和他商量商量,这可是我们夏侯全族的大事,他必然不会推诿。只不过要他出钱建宗塔,我这个族兄将来怕是不能摆放在正中首位……算了,首不首位又能如何?只要将来也有我一块功铭碑沉入大河,便已足矣。
“陛下,若是此事能成,将来百姓都争着大河沉碑,咱们大河要是铺满了,往后该咋办呀?”
曹操把捂在脸上的手掌张开,从指头缝里惊恐地瞅着夏侯惇,心里话说:粗话的夏侯元让,你也疯了吧?那可是万里之长的大河,你居然担心石碑铺满了,往后该咋弄?
刘汉少并没有正面回答夏侯惇的问题,反而问道:“元让,你可知咱们成立兵团的初衷?”
夏侯惇立刻说出八个字:“储备兵员,屯田积粮。”
“这话说的是没错,可是如果有哪些仗打到需要兵团上阵的份上,说明咱们大汉真真是危险了。屯田积粮也没错,可是咱们兵团现在干啥的都有,主要还是为了集中使用劳动力。哥今天可以告诉你,兵团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把咱们汉人调动出去。咱们大汉地域广大,仅靠其他各部各族以为屏障,将来难免会出问题,所以咱们用兵团的形式把人调出去,戍守边疆,建设边疆的同时,加快参与对各个部族的融合。”
夏侯惇恍然问道:“所以军府才鼓励退伍不还乡?”
刘汉少点头而应,又说道:“但是咱们汉人有一个柔软的优点,就是恋家。或许这么说也不大准确,这世上的人,又有谁不恋家呢?所以军府当初征兵之时,也遇到了不少抵触,好说歹说,解释兵团不打仗,只干活,还有军饷可以拿,百姓们这才恋恋不舍的把自家小娃送出来。”
夏侯惇怅然若失地说:“可是,就算不打仗,军府也不鼓励他们还乡,还提倡扎根边疆了。”
见此情景,刘汉少好奇地问:“你家小娃也去兵团了?”
“嗯。”
夏侯惇有些疼惜地说:“次子楙,今年刚刚应征入伍,幽州山林兵团,听说是专门在山上砍树,为造船厂提供木材。”
刘汉少笑着拍了拍夏侯惇的肩膀,算是给这位想儿子的父亲一点安慰,而后又说道:“问题就在这里,咱们可以征兵入伍,让百姓送出自己的儿子保卫国家,建设国家,可是他们想念儿子的心思,骨肉血脉之亲,咱们该如何慰藉?所以,哥刚才就在想,如果咱们再推出一种游子碑,不管是兵士去外地入伍,学子去外地工作,官吏去外地赴任,家中的亲人都为他们刻一块游子碑,写上对他们的嘱托与思念的话,然后陈放在家乡的河流里。咱们大汉河流那么多,河底铺满了,还可以铺河堤。若是多年以后,游子归来,即便亲人不在,物是人非,也还可以在家乡的河流里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如此,无论到了何时何地,纵是远游万里,纵是白发苍苍,游子也依旧是我大汉的孩子。”
或许是酒劲上头,或许是风大迷眼,夏侯惇眼圈一红,眼看着就要留下一行热泪,却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还用手急忙朝脸上抹了一把。
刘汉少拍拍夏侯惇的肩膀,笑着说道:“雏鹰大了总是要飞的,孩子大了总是要跑的。等将来,就算楙儿退伍也不回洛阳,说不定人家在幽州还能混的更好呢。到时候你们谯县的夏侯氏宗塔起六层,人家幽州的夏侯氏宗塔起十二层,那才是给你长脸,给你们夏侯家开枝散叶呢!”
眼瞅着夏侯惇咧嘴要笑,刘汉少又及时地补了一刀:“哈哈,老子还没儿子蹦的高,你说咱们这些当爹的惭不惭愧?”
“他敢!”
夏侯惇当时就恼了,好像眼前就看见他儿子衣锦还乡,嘚嘚瑟瑟,还不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