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259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259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隔,离合悲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但凡皇帝想有点作为,都少不了治水这一项。
  可惜,却是越治越黄。
  西汉之所以出现“黄河”之名,就是因为人类生存范围以及生活需求的扩大,大量砍伐森林树木,使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那咋办?
  难道为了保护森林,让人还住山洞,吃生肉?要是世界上没有人类,谁还在乎地球上是沙漠多一些,还是森林多一些?
  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黄河改道还是决堤,对于当时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们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灾难,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这些“灾难”可以带来更多的冲击平原,使土地更肥沃,甚至是填海造陆,扩大疆域……好像还有点好作用。
  人们用水浇一个蚂蚁窝容易,可是在自然面前,人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蝼蚁?辛辛苦苦盖好的房子,开垦的耕地,转眼就被毁于一旦。
  所以,人类想要在地球上更好的生活下去,除了与自然抗争之外,有时也要与自然妥协,学会更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如今,刘汉少是大汉皇帝,夏侯惇是水利部长,坐在一起吃饭,自然要讨论到治理黄河的话题。
  刘汉少命人打来一桶水,顺着土堆缓缓倒下去,只见水流在土堆中冲出深深的凹槽,携带大量泥土滚到平地上,肆意横流一番之后,又选择了低洼之地,汇合水流,向远处流去。
  “你们都看见了吧?这就是大河泛黄的原因。大河从凉州而来,经过并州的时候,就是绕着一个巨大的黄土堆转了一圈,然后携带大量泥沙经过司州,向下游平原流去。但是,大河在凉并之时,落差大,水流急,不管河水里有多少泥沙都能冲下去,可是过了司州之后,地势平坦,落差小了,水流也就缓慢了。那些泥沙不能完全被冲走,而是一点一点的留在了河底,逐渐垫高河床,直到决堤泛滥。”
  夏侯惇惊恐地问:“陛下,这岂不是说,我们水利部要在大河中下游一直加高修固河堤,才能防止大河泛滥?”
  刘汉少点头说道:“理论上应该如此,但是自然的力量我们难以抗拒,更难以估计。你辛辛苦苦修好了河堤,结果今年水多雨大,突降暴雨形成洪峰,猛然打过来,你们的河堤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能!”
  夏侯惇先是一声虎吼,掷地有声,然而想到洪峰冲堤,真没法保证每回都扛得住,随即便又垮下脸来,近乎哭求地问:“陛下,那该咋办?那咱该咋办呀?”
  刘汉少安慰着说道:“元让别急呀,既然能找出问题所在,咱们多想想办法,一点一点的来呗。当初哥把水利部交给你,不就是因为你有恒毅之心,能吃的了这个苦,耐得住这个寂寞吗?”
  接着,刘汉少又说道:“大河之所以比其它河流更容易泛滥成灾,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携带的泥沙太多,不停的垫高河床,所以,想治水要先治黄,而想治黄则要先治山。”
  以前夏侯惇觉得水利无非就是修渠挖沟,引水灌田,筑坝护堤,疏通河道,可是现在听刘汉少这么一说,显然其中大有学问,不禁催促道:“陛下,您快说说,咱们怎么样治黄,又如何要治山哪?”
  “简单哪,治黄的意思就是不能让那么多的泥沙跑到大河里去,而不想让泥沙跑到大河里,首先就要恢复植被,巩固土壤。”
  刘汉少觉得自己说的很明白,但是其他人听的一脸懵,包括曹操。于是,便用手指沾着酒水,在桌子上写了个“几”字,又说道:“兄弟们看看,这就是咱们的大河。打从凉州的金城开始,一直在并州绕了一圈,然后又流进司州。问题是,饶了这么一大圈,旁边全都是黄土,尤其是这个圈中间,那就是个大土堆,不单大河自己携带泥沙,那些支流也往里边带进去不少泥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地儿其实比较干旱,雨水少,就算想打口井,都得往地下挖好几丈深。而朔方西南,长城以外,甚至已经有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戈壁、沙漠,那西北风呼呼地一吹,能把更多的沙子吹进大河里去。”
  无量天尊,哦咧个去。
  夏侯惇越听越糟心,好像刘汉少写的那个“几”字就是一道符咒,被拍他脑门上了。
  曹操也忍不住了,学着夏侯惇的样子问道:“汉少,那您倒说说看,咱们该怎么办?”
  “别着急,你们知道这地儿为什么会干旱了吗?”
  见众人纷纷摇头,一脸呆萌,刘汉少在“几”字的旁边又画了个耳朵,然后才不紧不慢的说道:“看,这就是海边。太阳把海水晒热了,蒸发成水气,也就是云,被东南风吹着,开始往陆地上送。但是北边呢,也有海,因为太阳晒的少,所以这地儿有常年不化的冰山,吹出来的西北风也是冷的。西北的冷风与东南的热风在天上一相遇,一摩擦,水气受冷,就变成了雨,又落了下来。所以夏秋之际,咱们大汉的东南部雨水最为频繁,甚至多有水灾。并州西北就是因为离海边太远,那股带着雨水的热乎风还吹不到这里,便被西北的冷风给摩擦下来了。再者,圈里的这个大土堆地势高,也不利于东南的热乎风吹上来。但是,也有例外的,一不小心,哪股热乎风劲大了,被吹上来了,在此地与西北冷风相遇,造成降水,可能就会又大又急。”
  其它的甭管听懂没听懂,但是最后这一句,夏侯惇可以帮忙证实,因为在这一片呆的时候长了,还是比较了解当地的天气气候情况的。
  “嗯,陛下说的一点也没错。这地儿就是这样,不下雨是不下雨,一旦下雨,呼呼啦啦的,可能就是很猛。”
  曹操还是没明白,傻傻的问:“所以呢?”
  夏侯惇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瞅着曹操,解释着说道:“所以雨又大又急,流进大河就会使河水暴涨,很容易冲毁河堤,变成洪水,淹没良田呀!”
  原本只是一个治水的问题,却听刘汉少从地上一直忽悠到了天上,虽然夏侯惇还是不大明白,究竟该怎么治这个大河之水,但是已对刘汉少五体投地,信服无比。
  “陛下,您是圣天子,能不能别让这地儿再干旱了?”
  噗……刘汉少觉得自己刚才那番忽悠差不多算白瞎了,有些气愤地说:“哥不是已经告诉你法子了吗?恢复植被,巩固土壤!”
  也赖自己说的太简单,夏侯惇不能明白,随即又耐心地解释道:“意思就是要多种树,多种草,让这些树根、草根扎进土里,就好像一个一个的网,把土壤网在其中,河水冲走的土壤少了,河中的泥沙自然也就减少了。”
  夏侯急急地问:“都种上树和草,难道不种粮食么?那百姓们吃啥?”
  刘汉少用手点着那个“几”字中间,没好气地说:“你以为这是你们家后院呢?这地儿有多大,你走完过吗?”
  夏侯惇“羞射”地挠挠头,有请刘汉少继续发言。
  “首先,咱们要在河西……哥说的不是西河郡,而是大河以西,那些已经荒漠化的地方,种上防护林,防止西北风继续吹着沙尘往大河里送。而这些地方,环境都很恶劣,所种的树木也要耐寒抗旱,比如胡杨树、沙枣树,还有沙棘和梭梭。然后,沿着大河水道,平缓之处种大树,陡峭之处种灌木,因为黄土质地松软,如果陡峭之地也种大树,说不定遇到暴雨会被整个冲垮下来,那时候再卷入河道,灾害可就更严重了。种草就不用说了,紫花苜蓿就挺好,牛羊也爱吃,但是羊不能太多,这个玩意太狠,连草根都啃。现在朔方西南,大河两岸出现的戈壁、沙漠,除了干旱的原因之外,和北边那群骑毛驴的也有很大关系,就是因为他们放羊太多!”
  闻言,夏侯惇猛然一拍桌子,愤愤不平地说道:“这帮该死的胡奴,就应该把他们杀……”
  话没说完,夏侯惇好像又想起一回事。
  不对呀,现在的南匈奴已经被平定,原本那些人大多都摻和到农场、兵团里去了,自己手底下大多也都是羌胡、匈奴俘虏,这要是都杀完,谁给自己干活去?再说了,这些人往后也都是大汉国人,不许区别对待,自己说杀不杀的,太不合适。
  可是,还不对呀。更北边还有鲜卑人,他们也有大量的牛羊,如果陛下说羊不能养太多,难道鲜卑人会听话,就不养那么多羊了?
  既然陛下治水都能治到天上去,也一定能治到鲜卑去,否则就杀完他们。
  嗯……就是这样的!
第433章 哥给长城贴瓷砖
  ……………………………………
  原本刘汉少还想等夏侯惇说完了再批评他,但是夏侯惇的脑子已经从天上被忽悠到了鲜卑,回过神来,发现大家都瞅着自己,尴尬地笑了笑,便自住口不言,愣是把刘汉少准备好要批评的话全给憋了回去,也不知道应该算谁闪了谁的脑袋瓤儿。
  无奈,刘汉少只得重新想了想词儿,复又说道:“咱们在环境恶劣的地方采用树林、灌木、草地相结合的办法固土保墒,在环境优良,利于耕作的地方开垦农田,其间还要种植经济林用来分割区域。”
  夏侯惇虚心求教:“陛下,啥叫经济林?”
  刘汉少耐心解答:“就是有产出,能够给百姓带来收益的林子。并西南干旱寒冷,所以还得选择一些能够耐寒抗旱的树种,比如杏树、枣树。别说咱们汉人只会耕田种地,难道百姓们不知道肉好吃?也别说胡奴只会骑马放羊,难道他们劫掠的时候不抢粮食?所以呀,咱们现在就是要相互结合,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有林、有农、有牧,还要有渔、有禽、有畜,其中关键之处,就是这些东西要合理搭配。比方说,起了蝗灾,咱们的农作物受损,但是咱们还有牛羊、鸡鸭、猪鱼,蚂蚱总不能把这些东西也啃了吧?或者发了鸡瘟猪瘟,牧畜受了损失,但是咱们还有粮食,还有果树,总不至于饿死人吧?”
  曹操不禁感慨地说:“此策不仅可以治水,更可治政!各族百姓牧马种田,相依共存,不仅抵御灾害的能力强了,也能够彼此了解,加快融合,使得百姓生活安定,逐渐富庶,地方平靖,国体巩固。”
  说到这里,曹操忍不住激动,又说了一句:“陛下,当真乃圣天子也!”
  这是曹操第一回“承认”刘汉少是圣天子,估计也是激动的不行了。
  说老实话,能被曹操夸赞,刘汉少心里还是很得意的,但是这个时候可不能表现出来。
  哥不能骄傲,对吧?
  所以,刘汉少故作云淡风轻而又不失欣慰地问道:“那你现在知道该修哪条路了?”
  “必然是美稷、冯翊道。”
  曹操跟着又解释说:“无论是河内、河东,还是上党、太原,本就是富裕之地,即便我们交际部不插手,各地郡县也会积极修路,而美稷、冯翊道上多为贫困之地,各地郡县就是想修路,恐怕也难以为力。所以,我们交际部当在此时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帮助黄州长建设一个富裕的并西北,也为大汉巩固一个完整的并州!”
  刘汉少点头赞许,却又说道:“这话没错,但是……不应该是美稷、冯翊道,而要朔方、美稷、冯翊道。”
  曹操抽了一口冷气,疑惑地问:“那岂不是说,咱们还要在大河上再建一座大桥?”
  刘汉少浑不在意地说:“建就建呗,反正你手下有孙文台,哥又不要你一两天之内就把路修好。当初哥要修水泥路,是谁说咱们应该慢慢来的?”
  嘿……当初我不是怕您乱花钱,把大汉玩完嘛,怎么您说话还带找后账的,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曹操也不等刘汉少举杯,就在他的杯子上碰了一下,算是自罚一杯。
  这算给您服软了吧?服你,就服你,还不行吗?
  …………
  夏侯惇的脑子有点跟不上了,咱不是说治水的事吗?从地下扯到天上还不够,怎么又从治政扯到修路上去了?
  “陛下,咱们治水……”
  刘汉少也觉得扯的有点远,像这种综合治理,全面改造并州的宏伟计划,可不是一个水利部能够搞定的,于是又把话题给扯了回来。
  “元让啊,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想法子把水留在黄土高原上。”
  刘汉少想去指给夏侯惇看,发现沾酒写的那个“几”字已经干了,便又写了一个,指着中间位置说道:“就是大河围绕的这一块,利用原有的河流,开渠挖塘,蓄水灌溉,但是要记住,应该开细渠,挖深塘。”
  夏侯惇不大明白,立刻问道:“这是为何?”
  刘汉少解释说:“因为他们干旱呀!蒸发量大。你把渠道挖的宽宽的,水塘又浅浅的,太阳一晒,那水不是很快就没了?另外,这里有很多原来下雨冲出的深沟枯壑,可以找到一些环境条件比较适合的地方,围堵起来,往里边引水积蓄。但是,这么做的时候一定要千万小心,你做好了它就是天然水库,做不好它就是堰塞湖,一旦再来暴雨,冲垮了你的围坝,就有可能会发生洪水灾害。所以,这些地方不要蓄水太多,能让它顺着黄土慢慢往地下渗透就行,利用自然之法,提高地下水的贮备量,然后别处就可以多开凿井渠,再把地下水给汲取上来,使它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内部循环。”
  虽然有些词儿听不明白,但是大概意思都懂,夏侯惇好像找到了明确的新目标,更长了不少见识,只觉得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曹操忽然忧心忡忡地问:“汉少,您说这里的雨水少,而那个蒸……蒸发量,大!岂不是说,不管我们如何整治,将来这里总还是要越来越干旱?”
  刘汉少有些无奈地回道:“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
  刚刚还激情燃烧的夏侯惇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拉长着脸问:“既然将来注定要干旱,那咱们今日所作所为,又有何意义?”
  “怎么没意义了?”
  也搞不清楚刘汉少是想安慰还是想辩解,故作严厉地训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还注定要死呢,那怎么办?是不是咱们大家都不活了?如果现在咱们能整治好黄土高原,那个所谓的将来就会来的非常缓慢,甚至可能是几百年,上千年之后。而在这几百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的百姓因为咱们的努力,可以生活的更安定,更富足,你们说咱们应不应该自豪,应不应该骄傲?”
  思忖过刘汉少的话,夏侯惇坚定地点头说道:“能够惠及千年,此事的确可为!”
  刘汉少又浑不在意地说道:“再说了,上千年的时间,谁知道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谐和大宝典你们都看过没?那里边说过一座圣天子峰,就在益州的西南,新州的东南。哥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那边就有好几条很大很大的河流,都是用山峰上的雪水化成的,只要咱们截水改道,将它们注入大河源头,到时候大河汹涌,滔滔不绝,咱还怕黄土高原干旱?”
  曹操好奇地问:“汉少,圣天子峰距离大河源头,有多远?”
  那地儿哥也没去过呀,该咋回答你呢?
  刘汉少沉吟着说:“大概两千多里。”
  “我去!”
  夏侯惇斗志昂扬地说:“陛下,臣愿率队前往圣天子峰,引雪山之水入大河之源!”
  去你妹!
  想堵雅鲁赞布江,扛着锄头去啊?
  好像也赖自己,忽悠的有点过头了,刘汉少又连忙说道:“元让能有此心,哥很欣慰。但是咱们大河现在可不缺水呀,你要是早早的把雪山之水引过来,大河暴涨,决提泛滥,不是反而成了祸事?”
  夏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