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100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100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值怎么产生呢?
  把一块石料挖出来,砸碎,磨成粉,烧成水泥,用来盖楼。石头虽然变了模样,其实本质上还是那块石头。但是,这里边用的人工、时间、机器以及烧石头的燃料,都需要一个“价”来衡量。
  以前不管干啥活,用的是自家的仆役下人,吃的是猪食草料,干不好了还得挨揍。现在工人们必须吃饱喝足,还有一份不错的工钱可以拿,越有技术拿的越多,尤其是那些跟着科研组成员的木匠、铁匠、泥瓦匠,腰杆挺得笔直,一个都不能少。
  钱是花的多了点,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干活卖力,认真积极,把袁绍家的小楼当成自家祖坟似的。一时之间,政议院一号工程成了洛阳最大热点,不单是爱卿们纷纷前来观看,《大汉月刊》的记者也随时采访发文,向外界介绍工程进度,要不是皇宫门口有兵士拦着,估计想进来瞧瞧的百姓能把皇宫挤爆。
  …………
  于此同时,河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卫觊亲自跑回老家一趟,召开家族会议,转述皇帝为河东卫氏做出的规划以及描绘的未来前景,很多人也都质疑,一个炼铁作坊能有那么重要?最关键的是,它能养活这么大一家子人吗?后来,卫觊把话也挑明了,假如现在卫氏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办,将来就会无路可走。
  想造反吗?
  掂量掂量,就凭河东留下的汉正军刘辟那个旅加上地方B级部队,够不够灭掉卫氏?假如不够,汉正军还有多少个旅?
  后来,在卫觊的软硬兼施之下,整个家族算是达成一致共识,附随皇帝,全面配合。一个积累沉淀多年的大家族终于爆发出了巨大能量。首先,卫觊之弟,卫羽,负责率队前往荆州,全力收购粮食;其次,卫觊族弟,卫固,负责筹建炼焦、炼铁厂,因为卫觊本身是汉正军需备长,还要负责西线前敌元帅部的军需装备事务,所以另请族老配合黄邵进行屯田诸事。
  大家族原本就有炼铁作坊,但是洛阳派来的科研人员说“想要炼好铁,必须先炼焦”。“焦”就是焦炭的意思,因为生煤含杂质多,还有难闻的恶臭,用火煅烧过后,变成熟煤,结成焦炭,最初炼焦和烧制木炭也差不多,损耗大,污染大。尤其是那些飘散的刺鼻臭气,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就叫“煤气”,可惜现在无法收集再利用。
  从前炼铁也用煤或者木炭,但是因为炉温不够,无法使铁完全熔化,只能得到杂质很多的块炼铁,所以需要反复锻打,去除杂质,才能够得到钢,百炼钢刀就是这么来的。而所谓的高炉炼铁,就是在炉内铺一层焦炭,铺一层铁矿石,再加一点溶剂,比如石灰石或白云石,经过持续的高温燃烧,可以炼出铁水,直接从炉子下方的出铁口流出来,这样就能得到生铁。
  将刚刚出炉的生铁水倒入转炉的同时,吹入氧气,使氧气与生铁水中的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使留在生铁中的碳含量达到所需比例,就会变成碳素钢,也叫粗钢。打一个比方,温热的酒烫嘴,倒在杯子里吹一吹,吹的过程中,酒精得到挥发,等这杯酒冷却下来之后,就会比之前的酒精含量低,所谓转炉炼钢,就是这个道理。
  道理虽然简单,真正变成一套熟练技术搞出来,可就千难万难了,加之刘汉少那种学渣,很多时候可能连道理都讲不明白。好在炼铁的工匠颇有钻研精神,又是刘汉少亲自传授的神技,一遍遍研究,一遍遍试验,一遍遍从头再来。不说别的,高炉鼓风,转炉吹氧就是一个大问题,用从前的那种推拉式小风箱根本不赶趟,为此还制造了大型鼓风机。
  鼓风机也需要转的快才起作用啊,然后再加上齿轮组,大轮带中轮,中轮带小轮,小轮再带动扇叶,为此,刘汉少还给这个齿轮组起了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变速器”。
  …………
  “政议院一号工程”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既然想要室内供水,肯定就需要水管,这个自然就不能再使用竹筒了。刘汉少让人直接浇铸铜管,每根铜管都没办法浇铸太长,也就几尺左右,然后再铸套扣,好在铜管比钢铁软的多,能够套丝,一节一节地接起来,就像铜竹子似的。
  比铜水管更让人感到奢侈的是瓷砖、洁具,如果说铜水管是把钱变成管子用,那么把贵重的陶瓷当成砖头,铺在地上踩,简直就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这个活儿刘资就可以干,本身他就有烧陶瓷的本事,是半路才被刘汉少拉着改行去研究怎么烧水泥的。
  但是在烧制坐便马桶的时候,内壁那一圈出水孔又成了麻烦,也不能用手指头一个一个抠成孔啊。后来刘汉少提议,能不能先用木头做一个架子,埋在其中,外面直接抹平匀,等到烧制的时候,木架自然会被烧掉,留下来的不就是出水孔了?然后刘汉少还以为后世的坐便马桶是像压砖机压砖那样,压制出来的,担心现在纯手工打造的不够瓷实,万一坐烂了扎着屁屁怎么办?所以就让工匠把它弄的上下一般粗壮,像个墩子。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陶瓷坐便马桶从上面看,就像个纵向切开的鸭蛋,从侧面看,就是一节树墩……要说它丑吧,它光洁如玉,细腻冷艳,要说它漂亮吧,总觉得好像哪里怪怪的。但是,这可是陛下亲自设计,一群工匠日夜努力,才研发出来的,所以千万别问价,因为黄金马桶都没它贵!
  说实话,刘汉少在这里边起到的作用,究竟是好的方面多一些,还是坏的方面多一些,真真是难以衡量。至少从陶瓷马桶使用的是注浆成型,而非压制成型这一点来看,刘汉少这个学渣就说错了,纯粹属于瞎指挥。另外,水泥建筑与土木建筑究竟哪一个更好,也真是无法定论。土木建筑看似没那么坚固,但是保存上千年也不足为奇,水泥建筑看似坚固无比,能保存上百年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再但是,刘汉少现在想要修水泥路,首先就得让水泥变的有用,变的值钱,然后才有人肯拿出钱来投资水泥厂,所以,水泥必须要展示出它的神奇之处,袁绍家的小别野也必须是用钱,乃至金子砸成的,就算是屋子里的木制家具,也得卖出金子的价。
  什么是好?
  贵,就是好!
  袁绍抽空回了洛阳一趟,说是向刘汉少回报工作进度,遇到有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之类的事,其实也是想看看自家的小别野盖的怎么样了,反而变成了刘汉少向他汇报工程进度。看着陛下热情高涨,一天三遍地往自家工地上跑,袁绍心里别提有多感动了,直到回家,一打听支出情况,才有了一种心头滴血的感觉。
  于是,在家冒充临时老大的袁谭,当晚就被袁绍胖揍了一顿。据说袁谭表现得相当英勇,一边挨揍一边与袁绍争辩:“我也是为了咱家好,将来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苦心的!”
  袁绍怒喝:“你的苦心我不知道,但是我能让你知道我的痛心!”
第165章 他们也会变蝗虫
  ……………………………………
  “咱们家盖小别野,是不是应该咱出钱?”
  “就算是吧。”
  “陛下想要干成的事,咱们是不是应该支持?”
  “应该是吧。”
  “陛下要的是面子,工匠们要的是吃食,咱家又能住上小别野,又能得到陛下欢喜,花点钱怎么了?您跟在皇帝身边的时候,不是也专门付账么?”
  要说袁绍还真是好脾气,被袁谭捂着腮帮子连连诘问,竟然没再动手。不管怎么说,这个儿子不再无所事事,整天浪荡了,甚至还学着去考虑问题,这是好事。
  袁绍尽量心平气和地说:“我跟在陛下身边,花的都是小钱。可是现在这个小别野连一半都没盖起来,你已经花了三千多万钱。当年先帝卖官鬻爵,一个两千石才卖两千万钱,你这么大手大脚,毫无忌惮,你以为就是立功吗?万一引起陛下猜忌,招致旁人妒嫉,将来你死都不知道是咋死的!”
  袁谭表示不服,梗着脖子说道:“您就是看不起我,认为我胡乱花钱。可是您不在家这些日子,知道京城都发生啥事了吗?陛下建了一座水泥厂,还要修主干道,连大汉月刊的记者都天天去采访。别人家拼了命往陛下身边凑合,曹孟德把他兄弟子侄全带过来了,我要是不花点钱,怎么能天天跟在陛下身边?还说什么陛下猜忌,您知道陛下亲口对我说什么吗?”
  袁绍冷着脸问:“陛下如何说?”
  “陛下说,会赚钱是本事,谁能赚的钱越多,说明他的本事越大,哥越高兴。但是,想要学会赚钱,首先得学会花钱!您就看见我花钱了,没看见我是怎么赚钱的吧?”
  “哦?”
  袁绍疑惑地问:“你还赚钱了?”
  袁谭洋洋得意地说:“哼,大河边那个水泥厂,已经被我拿下了,将来就是咱家的!”
  袁绍终于动容,立刻沉声问道:“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刘繇不是去豫州做州长了嘛,也会实行屯田之策,到时候还需咱家配合。陛下说,跟着他混的人只能越混越好,不能让咱家吃亏,所以就把水泥厂给了咱家。陛下算技术入股,日常打理全都咱说了算,和陛下四六分账。”
  配合屯田,应该就是要分自家的地吧?袁绍忽然想起了杨彪,好像终于明白了当初他为什么一下子就要送出来几百倾,别人都以为他是买个官,其实他是在躲灾。照目前来看,陛下够意思,给杨彪的回报不算少。现在,似乎轮到自家了,袁绍有些惊讶地问:“这么大的事,陛下没与大人商议,和你就决定了?”
  袁绍口中的“大人”,指的就是太傅袁隗。
  袁谭有些不屑地说:“大人现在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陛下与他商议得着吗?父亲,难道你还没看清楚咱家的状况吗?陛下现在信重的是您,可不是大人,咱家也只有与陛下足够亲近,才能木秀于林,扬眉吐气,将您当年所受的腌臜气通通倒出来!”
  “放肆!”
  袁绍虽然语气严厉,但是心里还是比较舒坦的,陛下早就说袁家该换人说话了,而且现在自己也被委以重任。尤其是那个水泥厂,说朝阳产业都嫌“晚”,简直就是黎明或者后半夜产业,那磨的是水泥吗?那磨的应该是金粉啊!而且还是和陛下一起磨,别人想动都动不了,既能亲近陛下,又能与陛下一起发财,不得不说,世道变了,袁谭这个钱花得值。
  现在整天跟着刘汉少混,袁谭早被忽悠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俨然将自己视为陛下眼中的接班小红人,也就是红人二代。所以,刘汉少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尤其是给工匠们发钱的时候,看着那些人不仅仅对皇帝千恩万谢,对自己也是笑颜如花,称赞不已,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刘汉少还说了:“将来你就坐在办公室里数钱,谁要是来买水泥,笑的不好看,咱就不买给他!”于是,袁谭做梦都想让那一天早点到来。
  “以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你跟在陛下身边,行事要谨慎,切莫太过张扬。”
  “是,大人。”
  能够得到袁绍的认可,袁谭感觉很骄傲,随即又想起今天挨的这顿打,觉得忒冤枉,于是,又学着刘汉少平时说话的样子,说道:“老头子,以后别总小瞧您儿子。儿子都是自己的种儿,能错的了吗?将来以后啊,有您享着儿子福的时候。”
  这话应该是夸袁绍的才对,可是袁绍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扭,关键是他现在还不到四十呢,硬生生被喊成老头子了。“老头子”像夸人的词吗?于是,袁绍也学着刘汉少的样子,抬脚就朝袁谭踹了过去……
  …………
  光熹元年,四月大旱,夏粮歉收。
  刘大根和荀彧都说,天再这么旱下去,几乎可以断定还会再起蝗灾,要刘汉少早想办法。孔子曰:“大旱过后起大蝗,大灾过后有大疫。”但是这属于天灾,刘汉少能有什么办法呢?尽管已经让卫家全力去荆州购买粮食,但是路远难行,而且路上消耗甚巨,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不行,现在不能计算得失,一旦真的发生蝗灾,秋粮绝收,必然会引起大乱,刚刚扭转过来的好局面也会一溃千里。于是,刘汉少一边命卫家继续加紧从荆州购粮,一边找曹操商议,看他能不能从老家谯县南下扬州,从那里再开辟一条购粮线路。另外,冀州还是比较富裕的,命文聘、刘岱尽快平定冀州局势,备粮防荒。
  “文若、大根,今年是咱们屯田的第一年,一定要让百姓对朝廷有信心,觉得咱们靠得住。你们要带领百姓生产自救,多挖井,挖深井。哥回头给任峻说一下,让他带领各地军屯也参与挖深井修水利的工作中去,咱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刘大根从前可就是流民,被刘汉少收拢到北邙山里养活了下来,现在虽然是屯田指导员,可是一想到大旱大蝗给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便心急如焚。如今听到刘汉少一番话,满心扑在百姓上,触动最大,不由得老泪纵横。
  刘汉少不耐烦地安慰道:“你哭什么,还不到死人的时候!你赶紧把有鸡鸭的农户,手里富余的鸡鸭都收过来,分给那些没鸡鸭的。”
  刘大根擦着眼泪,不解地问:“汉少,如今人都发愁缺粮了,哪还有多余的心思喂鸡鸭啊?再说,他们也买不起呀。”
  那些流民安置的屯田户自然没有鸡鸭,刘汉少所说的鸡鸭富余户也是当年北邙山里的和嵩山里的少部分人。
  刘汉少解释说:“小鸡小鸭是需要吃几天粮食,可是养大之后,就可以撒出去,由它们自己捉虫子吃,自己养活自己。一旦哪发现有蝗灾的苗头,把鸡鸭全撒过去,既能养活鸡鸭,又能减轻蝗灾。百姓买不起,哥来买,你只管收回来分给百姓就是了。”
  荀彧说道:“陛下,这个法子虽好,只怕您有钱也买不来那么多的鸡鸭可以分给百姓。”
  是啊,乱世之中,除了人多,什么东西都少,除了命贱,什么东西都贵。
  刘汉少有些无奈地说:“不管怎么样,咱们都只能努力,不能放弃。文若,咱们原本制定的五年屯田计划,不如就改成四年吧。”
  所谓五年屯田计划,是指那些凡是被安置了土地的流民,建屋、发粮、发农具、发种子,有的还发牛或大牲口。以有牛的屯田户为例,第一年产出,上交百分之四十;第二年上交百分之三十,逐年递减一成,等到第五年,可与国家正式签订永久租地契约,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侵吞、霸占。国家如需毁约征地,应当补偿屯田户双倍以上资金,另行安置。契约可由长子继承,不可分割继承,绝户则由国家收回。屯田户拿到租地契约之后,往后每年只需上交百分之五,其中百分之三为税粮,百分之二为地租,合称“公租粮”,除此之外,不得增加任何税赋。如果五年内不能安心务农或作奸犯科的屯田户,则拿不到租地契约,而没有分到牛或大牲口的屯田户,第一年则从百分之三十开始上交,实际等于四年之后便可拿到契约。
  如今刘汉少说免一年,有牛的也从明年百分之三十开始上交,等于当初为了安置他们,发放的那些东西,一下子全都“打骨折”了。
  荀彧犹豫着说:“陛下,如此一来,国家损失甚巨……”
  刘汉少也心疼地想,什么国家损失,那都是哥的钱好不好?反正遇到灾害总是要受损的,如果把损失摊在百姓身上,他们只能家破人亡,之前的努力也就全白费了,只能哥来出这个血……不行,得捎上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