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汉人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在大会之后,开始为蒙古人划定牧场,随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牧场被划分出来,蒙古人这才觉得以后的日子有了一点盼头。
对于汉人制定的百颗建奴头颅才能有挑选资格的规定,蒙古人却不太在意,如今辽东各地的建奴数量还有不少,凑够这些人头并不算什么难事。
而一些大部落,譬如土默特部与喀尔喀部,更是早就有了这些斩获,其中最早跟随李开远部征战的土默特部,更是所获的建奴首级已经有数千具。
虽然大多都是建奴的妇孺老人,但是他们却是如愿的得到了他们祖辈生活的草场,而那座草原明珠归化城,也再次回到了他们的怀抱,更是令他们喜出望外。
其余小部落只要在辽东征战过,多少也能拿出来这些首级,就算没有,多向辽东穷乡僻壤之路跑上几次,这些首级也并不难得到。
至于凑齐百级首级之后,李开远更是开出了一级换十斤米粮,三级换一只羊羔的赏格之后,所有蒙古人已经完全疯狂了,已经穷的只剩下自已手中刀枪的他们,再看向辽东大地之后,眼睛都开始通红了。
粮食可是如今草原上最硬通的货物了,而牛羊更是牧民们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再想起辽东的建奴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高高举起屠刀了。
在一片欢腾之路,蒙古头人们却是心底发寒。
虽然战败者失去一切,这是草原上最基本的法则,但是这般狩猎建奴,已经不是报复了,完全就是灭族了。
头一次,蒙古贵族们看向汉人时,目光中已经充满了畏惧。
一向给他们宽宏大量,甚至可以说是迂腐的汉人,竟然这般残忍的开始进行灭族战争,这让蒙古人怎么可能不战栗?
数千年来,汉人从来都没有对曾经侵略过自已的游牧民族用如此残忍的手段,这也让蒙古贵族都明白,眼前的汉人已经开始改变了。
他们不再是之前那些讲究以德报怨的汉人,而是睚眦必报的超级狠人!以后若是再有对汉人心存不轨时,都不得不考虑一旦失败,会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
在参加完那达幕大会之后,李开远便即率领本部一万余人坐镇于沈阳,其他河套骑兵开始占据辽河套与朵颜草原,这片原本属于科尔沁部的肥美草场,变成了汉人的跑马场。
而无数已经红了眼睛的蒙古人,开始大规模的扫荡辽东,为了部落的生存,为了族人活下去的一线生机,他们不分昼夜的不断的在辽东肆虐着,只会拿到一具具可以换得草场的首级。
在没有退路,只能玩命向前的蒙古人不断的拉网搜索下,无数躲在密林之路的零散建奴也是遭了老秧,无数的鲜血不断的流淌着,就算躲在老鼠洞中的建奴,也完全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而科尔沁部,更是全族不眠不休的搜索着建奴,与建奴关系最密切的他们,反咬起来也是最为狠的角色。
尤其是在赫图阿拉周边的密林之中,躲避其中秘地的建奴贵族,根本无法瞒过曾经最为亲密的盟友,直接被杀的人头滚滚,密林中的野兽都不再啃食尸体了。
若非多尔衮死后及时赶到,并且拼命击败了疯狂的科尔沁人,说不定建奴整个族群最后的主体,都会全部倒在科尔沁人的屠刀之下。
刚刚拿到手,还没有暖热的首级,再次被多尔衮抢了回去。
没有了退路的科尔沁人,根本就没有打算回头,冲入密林,与多尔衮展开一次又一次的亡命厮杀,疯狂的程度令原本便以凶残闻名于世的建奴,都不得不侧目。
在辽东一片杀戮声中,李征在朝鲜斩尽建奴余孽之后,也踏上了前来接应的海船之上,沿着渤海湾,向着山东而来。
这一次,他已经开始向南进兵的准备了。
第526章 视察
李征南下的企图并没有得逞,不是因为粮草或者其他政治原因,完全是因为他没有料到,或者说过高的估计了自已与手下的旱鸭子的航海能力。
从辽东至山东登州,短短十日海程不到,他手下的大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不仅仅是士兵,包括李征也是如此。前世的他是不会晕船的,但他却没有料到这一世的身体对于船只的抵抗力实在是弱的可怜。
从坐上般的第二天起,士兵们就开始不断的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每日里无数的士兵扶着船舷大口呕吐的状况,委实蔚为壮观。
这东西是会传染的,原本还不算太晕船的士兵,在听到连绵不绝的呕吐声后,原本还能勉强压制住的胃里翻腾,便会再也压制不住,加入进这大合唱之中。
李征算是比较沉稳的了,一直压制着自已的烦闷至第五天,这才再也坚持不住,开始加入大合唱之中。
当到达登州时,整个大军基本上已经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大半的人还能坚持着摇摇晃晃的下了般,小半的人都无法靠着自已离船登岸。
看着这些士兵们个个站都站不稳,还有那些被登州水兵不断的抬下战船的士兵,李征在晕眩之际,也不禁有些欲哭无泪。
这个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幸亏山东已经是他征服之地,可以在这里从容休息恢复,否则的话,只需要来个数百人的敌军,就足以令他麾下这些原本可令建奴都退避三舍的大军全军覆没。
原本出兵安徽的计划被迫取消,大军这种情况,不休养了十天半月,根本别想恢复元气。
好在这种短途的航行,只是让士兵们个个萎靡不振,还不至于要了这些身强力壮的悍卒们的命,不过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了。
适应力极强的李征在美美的睡了一天一夜后,已经再次恢复了精神,在登州城内闲来无事的他,便带着数十骑没有晕船的亲卫,打发走登州主官殷勤的调派数百兵丁保护的想法,便带着这些亲卫自顾自的出城游历而去。
跨出了登州这座大兵营,吹着已经有些燥热的海风,腥咸的海风让他精神也为之一振。
田地间的冬小麦已经收割一空,空空的麦茬地让四野看起来十分的空旷。
田地地头还有着勤劳的农夫已经开始在种植红薯,玉米等作物,山东地方并不缺水,在去年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工程之后,山东的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
事实证明,天灾并不能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只有人祸兵祸才是最致命的。
山东经历过崇祯四年的孔有德之乱,崇祯十年的建奴入寇,还有崇祯十二年,崇祯十三年李自成与李征走马灯一般的变幻大王旗之后,人口数量锐减,大批缙绅地主阶级在李自成的疯狂打击下消亡之后,土地和阶级矛盾却是降到了最低,在李征集团的引领下,山东已经开始慢慢恢复元气,好转的速度远远超过内陆的河南。
红薯玉米的推广,也让山东大地今年已经不存在饿死人的情况,轻徭薄赋再加上全面兴修出来的水利政策,更是让山东大地再次恢复了生气。
河南、山东大地上强行推广的新作物红薯与玉米的巨大产量,让山东的农夫们在今年根本就不需要官府再强行推广,纷纷自发性的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农民是憨厚的,也是有些狡猾的,他们完全分的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在尝到新作物巨大的甜头之后,对于李征集团的向心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着。
这年头,说的再好,也不如将他们的肚子填饱。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换谁来统治他们并不重要。
策马奔腾了十数里,风中也传来了隐隐的读书声。
不远处便是一个集镇,读书声便是从镇子最外围的一处学校里传出。
李征一行人直接策马缓步来到学校,对看门人在亮出自已的腰牌。但是看门人却是满头雾水的看着这块腰牌,却是根本就不明白这块腰牌代表着什么。
不过虽然不清楚李征的身份,但是对方拿出的腰牌是金牌,他却是认识的,有这种东西,而且带着这么多的家丁的人,并不是他能够得罪的起的,也不敢有任何阻拦,只能行礼让开道路,让李征走入了学校。
学校的祭酒的办公房就在看门人旁边,听到这边动静后,也行了出来。不过显然他也是不明白李征腰牌代表的意思,不过他刚想阻拦,一旁侍卫拿出了潞阳郡王府的腰牌后,顿时让他跪倒于地,刚想出口的阻拦话语顿时咽回了肚子。
在学校祭酒的陪同下,李征兴致勃勃的游览起这座成立还不足一年的新学堂。
这是一处占地数亩的学校,只有寥寥十数间教室,形成一个类似于井字形的建筑群。
不过里面的学子却是坐的满满当当,看起来至少也是有数百学子位于其中。
其中大多都是七八岁的小孩,也有少量半大的孩子,最外面的几处教室,大多都在学习着拼音与简单的汉字,还有一些课堂正在教授简单的算学。
突然见到外人到来,里面的孩子还十分好奇的看着李征一行人,尤其是看到他们眼中最有威严的祭酒竟然低头哈腰的相伴左右,更是令他们目瞪口呆,甚至连听课都有些走神了。
直到先生气咻咻的拿着戒尺将他们打的鬼叫连连之后,顿时满眼含泪的将注意力收了回来,再不敢向外多看。
李征制止了祭酒想要张口呼喊先生过来见礼的打算,他今日只是一时兴起而来,并不想打扰这些教书先生的工作。
在高一年级的学堂中,这里的孩子数量明显少了许多,至少比起低年纪学生少了一大半。
看着这些孩子已经在先生的带领下,开始朗诵着诗文,李征心中欢喜,却也没有进行任何的打扰。
李征来的正是时候,这个点已经差不多是学堂开饭之时。
随着一连串有节奏的铁钟敲打声,原本还算安静的学校顿时一片片的欢呼声响起,无数的孩子欢快的走出学堂,一窝蜂一般的向着饭堂而去。
学堂里的饭食是免费提供的,这也是这里半大小子数量众多的原因。
已经来了,李征也打算去看看这里的饭食。
看着整齐排着队一个个领着自已吃食的小家伙们,李征耐心的看着这些孩子狼吞虎咽的吃着已经半凉的煮红薯,喝着温热的玉米粥。
再看看还算充足的食物数量,李征点点头,便直接转身而去。
直到看着李征背影远去,祭酒还觉得尤在梦中。
第427章 江南乱局
十数天以来,李征就在登州大地上不断的行走着,暗中调查着登州府的状况。 这种恶趣味来自于后世的电视剧,李征对于微服出巡十分的有兴趣。只是他自已亲自走过才明白,电视剧上都是骗人的。 如今的他还不是皇帝,就这般的注意自已的安全问题,无论到了哪里,身边这数十骑却是从来没有少过的。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卫们开始恢复过来,他所带的随从也越来越庞大,最后数百骑奔腾之下,什么微服出巡就完全变成了笑话。 至于皇帝本人,估计是天下最怕死的人,单身出巡这种事情,估计也只有脑袋被驴踢了才会去办。 十数天下来,各地的情况让李征比较满意,虽然问题依旧存在,但是只是小范围内的情况,大部分官吏的情况还算的上是中规中矩。 这也是李征大规模拔高官吏的俸禄的前提下,大明朝的官吏俸禄低的委实令人发指。 大明朝最有名的清官海瑞,完全不拿任何超过俸禄的钱财,结果却让他一年到头都吃不起肉,甚至给老母过寿割了三斤肉,就被弄的惊到了满朝文武,甚至都写入了史书之中。 好官被弄的吃不起饭,这种事情听着就叫人心酸。而海瑞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志气,已经完全可以称之谓圣人表现了,但是圣人之所以称之谓圣人,受到万世膜拜,就是因为实在太少了,数百上千年能够出现一个就已经令人惊喜。 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种无欲无求的境界,那在无法维持体面生活之下,收一些仪金便成了大明官场的惯例。 但当他们发现,朝廷每年发俸禄的官吏一个县城只有县令、主薄,几个捕头寥寥数人之后,他们要是不想县城之内盗匪横行,除了要有捕头之外,还必须要维持一支数量不少的衙役,这些人吃饱问题也是需要县官筹措出来。 但县令毕竟只是读四书五经上任的,遇到各种政务之时,顿时就有些难以下手。而且县令需要主管的事情又实在太多,审案、劝农耕,官学,税务,治安,甚至修桥铺路也是他们的职责。 他们就悲哀的发现,这么多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做的完的,那聘请几个文书小吏和师爷也是应有之事,否则单单是一个断案和来往文书,就足以令县令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干了。 在这么多需要拿钱出来的部门,县令若不想破家为国,办法也只有一个,那便是收礼了。 大部分还有些正义感的,只是收够足够的钱财之后,便即收手,不会太过于肆虐地方。 但凡事就怕有个开头,在这条路上,只有一次不干,和无数次两种选择。当不了破家为国的圣人,那大家就在这条路上闭眼走到黑了。 一些本就贪婪的,第一次也许还是被逼不得不拿钱,但欲望被打开后,就会越收越多,最后甚至会煎迫地方拿钱,随后就会变成肆虐地方的巨害。 朱元璋的这一套刻薄对付官员的政策,也就收到了心中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便是无官不贪,就算是以朱元璋捉到贪官便即剥皮宣草的狠辣手段,却也阻止不了官员们前赴后继的在贪上面一去不复返。 李征虽然同样看不上这些官员,但他好歹还是懂得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先吃饱的道理。不仅仅前治下的官员待遇提高了数倍,更是限定了官员的师爷数量,并且给这些师爷也发放俸禄。 至于刀笔小吏,更是直接指派学院出来的学子担任,在分担县令的工作之余,也开始尝试着让这些小吏形成制度化,慢慢将县令原本手中的权利分割开来。 如今地方上,司法已经开始独立,税务独立也在进行之中,治安这一块,原本就没有几个县令愿意去操办,在事实上也已经分离出来。 进入七月,李征麾下大军已经基本恢复过来。 不过这炎炎夏日,却依旧十分蛮横的将大军进军的步伐给阻挡住,只是站在太阳底下就觉得酷热难耐,更不用想在这种天气下行军了。 向南而进,也只能等到秋高气爽的季节。 在李征大军停留在登州避暑之时,江南却是乱成了一锅粥。 福王当初登上监国位置,是因为崇祯皇帝和他的儿子一个也没有到达南京城,而从血缘上来讲,福王世子因为与崇祯皇帝血缘最近,也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对于把持着江南的东林党来说,无论谁当这个监国都好,就是不能让福王坐上这个位置。 他们两方可谓是生死之敌,恩怨都能直接追溯至万历年间,从宫廷三大案,东林党不仅得罪了万历皇帝,更是将福王、郑贵妃全部得罪尽了,整个福王一系基本上与东林党势如水火。 在崇祯皇帝被李征这个国贼挟天子的背景下,江南决定效法英宗旧事,直接再推出一位亲王担任大统。只不过崇祯还没有膈屁,只能选择监国这个位置。 基于这个原因,东林党一直在为潞王朱常淓摇旗呐喊。以钱谦益、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希望拥立潞王朱常淓。 可非东林党人也不傻,拥立之功怎么能让给你东林党呢?而且被东林党人压制了这么多年,怎么也该翻身了。 你不是不愿意拥立福王吗?我们就是要拥立福王。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按资排辈,福王都是除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