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路明军汇合之后,卢象升自然而然成为了全军统帅,李征几人根本没有丝毫的异议,这也是老上司了。
当他们于十二月初八这日越过美峪口后,却是没有看到后金大军肆虐的影子。
一路小心行军,斥候四处,也没有寻到建奴的影子。
所谓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若是找到建奴大军踪迹,卢象升倒还算有目标,可以从容应对。
但在这华北大平原上,搜寻不到敌踪,那可是要命的情况。对方都是骑兵,一旦在平原地带被四面合围,一不留神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到了这个份上,卢象升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将全军能派出的骑兵尽数派出充当斥候,为大军搜索敌踪。
可当斥候们接近京城之时,依旧无法搜索到建奴大军的踪迹。
甚至他们这些数目不菲的斥候到达京城之时,受到的也并非是什么欢迎,城头上的守军一见他们接近,便不由分说,直接铳炮招呼而来,猝不及防之下,倒下了十数骑斥候。
这些百战余生的明军精锐们,没有倒在他们搜索的敌人面前,却是被自己人打死打伤十数人。
当消息传回联军之后,差点让全军都为之哗变。
千里迢迢救援而来,没有任何欢迎也就算了,直接用铳箭箭矢招待,这算哪门子的事情?!
甚至就连卢象升也暴怒异常,立即写了一封弹劾奏章,送入京城,要求惩治敌友不分的西门守将。
听闻卢象升亲自奏章弹劾,军中的怨气这才消散了许多,已经停止的脚步,这才开始向前迈动。
但卢象升明显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京城之中水有多深,当他数日后大军接近京城之时,依旧没有任何人受到惩罚。
更可气的是,卢象升要求入城之时,还被西门守将刻意刁难了一番,这才放他入城。
卢象升向来受这几路官兵敬重,眼看统帅受到这般羞辱,勤王大军险些直接哗变,幸亏卢象升等全力弹压,这才没在京城外出现大乱子。
不过因为他们的闹腾,原本城中还打算送出一些粮草补给,此时却无人敢开门外送了,唯恐这些在气头上的援军打进城池,那对他们可是杀头的罪名。
幸亏没有粮草补给这事,援军基本上都有心理准备,倒也没人闹腾,只是这士气基本上被这两件小事给折腾没了,若是建奴此时来攻,估计一哄而散都有可能。
卢象升这文官可以入城觐见,李征他们这些武夫就没这个资格了,未经传唤,外将入京可是大忌。
李征三人商量了一下,便即移军城南卢沟桥大营,先行休整一番,静待朝廷传召。
第299章 觐见
在李征等在卢沟桥大营休整之时,皇太极正在指挥大军在密云古北口分批出塞。
这一次皇太极损失惨重,若非最后下定决心在大明京城附近浪这么一躺,这次入寇绝对是铁定的死亏。
对于李征等人在后跟着之事,皇太极不是不知道,他也想全军回师与之打一场决战。但仔细衡量一番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首先这四军联合,人数已经超过两万,想啃下来这伙战力不弱的明军精锐,就和做好崩掉大牙的准备。
而且大金八旗兵已经征战快一年,军队疲惫已极,此时决战委实非智者所取,还有一点小麻烦,那便是他刚刚收到消息,已经基本没落的东江镇,竟然还有胆量上岸找自己麻烦。
只有数千兵力登陆辽东,虽然威胁不到大金在辽东的统治,但习惯抢别人的皇太极哪里能够容忍,还有人来抢自己?
最重要的便是莽古尔泰了,皇太极担心自己离开中枢太久,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若是祸起萧墙,保存更多实力也是必须之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最后看了一眼大明之后,皇太极便带着后卫,头也不回的窜入了塞外,冒着风雪向着辽东而去。
这一次入寇的声势,远远超过李征所记忆的那次,李征在十分得意自己这只小蝴蝶终于也开始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开始对未来有些迷茫了。
如今的他,已经不可能再拨开迷雾参悟到未来的历史走向,对局势把控的先知光环已经消失大半,未来再不是他可以掌握的了。
第二日,李征三人便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召见。
对一个始终做不到忠心耿耿臣子的人来说,深入君王的老巢这种事情,那是一万个不愿意。
尽管不想来,但李征没有选择,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朝。
李征三人的奏章已经交于卢象升转为奏禀了崇祯,三人斩首合计六千余级(包括李悦所部)的辉煌胜利,更是令崇祯原本阴霾的心情大为好转。
“此次朔州之战,共计斩首六千三百一十余级,其中建奴千五百余,北虏一千三百余级,其余则为建奴汉八旗。另缴获镶白旗旗主旗一面,甲喇大旗三面,蒙古大旗六面,其他旗帜无算!另有物资……”
虎大威作为李征三人之首,此时对着崇祯皇帝,正解解巴巴的讲述着此次大战成果。
也许是各地收到勤王令,却始终拖延不前,甚至按兵不动的明军实在令崇祯寒心,崇祯竟然十分亲切的在东暖阁接近了李征三人。
“将作战经过说与朕听听,大小无须隐瞒!”
虽然奏章中已经说过斩首数量,但再次听闻当事人诉说,崇祯皇帝听的津津有味,更是饶有兴致的说道。
皇帝询问,虎大威哪里敢有任何隐瞒,开始诉说着当时的情况。
听着三人如何作战,如何在绝境中不断挣扎的故事,崇祯皇帝时而喜悦,时而揪心,时而痛惜,完全就是一个从未经历过任何战事的大孩子。
也许是虎大威真的太实在,将情况说的实在有些太详细了。在说到守城第四日后,崇祯皇帝原本有兴趣的模样,也变得有些泛味了,再听一会儿,脸上甚至都浮现了一些不耐了。
这也是必然之事,打小便与文章为伴,受四书五经的熏陶,对于战争也许感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对于如何排兵布阵,那是丝毫兴趣也无。
眼见虎大威还在不断诉说,李征有心提醒,但却隔着个曹文诏,根本无法行动。
不过李征没有动,最善于察言观色的侍候太监却是了然于胸,轻咳了一声,主动给虎大威添了杯茶,道,“军门说这么久,想必早就口渴了吧,且先喝些茶水。”
“三位爱卿委实辛苦了!诚可谓朝廷柱石,国之良将!立如此大功于国!朕决不会忘了你们的劳苦功高!”
崇祯满意的看着这个懂事的太监,急忙岔开话题,悠悠的道。
“陛下过誉了,末将愧不敢当!”
一听到崇祯这般夸赞,虎大威与曹文诏顿时身躯一颤,跪倒于地,有些哽咽的说道。
听惯了官话的李征,对于这些话显然有些太过于免疫了,因此动作稍稍慢了一些,但崇祯似乎也没什么怪罪的意思,含笑亲自扶起了他们三人。
“如今朝廷内外交困,外有建奴肆虐,内有流寇虐民……朕委实寝食难安,今有三位国之柱石在,朕总得这心中总算安了一些。”
崇祯悠悠一叹,有些动情的道。
“臣不能解君父之忧,真是惭愧无地……”
虎大威心中激荡,又一次下拜,痛苦失声的道。
李征心中暗骂,但却不得不又一次跪了下来。
至于么?几句话就将你感动的恨不得肝脑涂地,连累哥们也得跟着不断跪来跪去,这坑货啊!
但眼见虎大威真情流露,似乎并非作假,甚至曹文诏都一扫之前的怨气,眼眶都有些微红。
李征心中感慨一声,做人还真tnd的艰难,不想哭却硬要我也跟着流泪,问题是这弊一个眼泪出来,咋就这么难呢?
李征完全没有任何想哭的模样,顿时落入崇祯眼中,他目光中顿时流露出一丝怀疑,但却是一闪而过,不过却被李征清晰捕捉到了。
李征暗道完了,这如果一个应付不善,说不定就得被留在这北京城里养老了,就算出去,说不定也得小鞋一筐筐的送来吧。
只是一瞬间,李征便下定了决心,声音铿锵有力的道,“两位军门,大丈夫当战场流血,何故效那妇人哭涕!末将不会哭,两位军门也无须这般,只须勤勉练兵,到时无论流寇还是建奴,只要敢来犯我大明,大不了与之拼休!这才是解圣天子之忧的办法!”
这番话铿锵有力,一股子金戈征伐之气油然而生,配合李征坚定的表情,十分的有感染力。
“好!好!好!李将军不愧是我大明虎将,勇冠三军!”
起码崇祯皇帝是被感染到了,这股子英雄之气,正是他这个年纪的少年最向往的,因此感触极深,不由得连说了几个好字,赞许之色,盈于言表。
“尔三人今立此大功,朕自当不吝赏赐!好好休息几日,待到建奴被逐出边墙,到时随朕共祭太庙!朕另有重赏!”
这话既是总结,也是逐客的意思,李征三人都心知肚明,顿时人人感激两声,便即告退而去。
第300章 孤家寡人
崇祯七年十二月二十。
在这一日密云守军来报,建奴已经全部撤出关口后,大明朝野纷纷松了口气。
这一场声势极为浩大的入寇,前后持续了五个多月,可谓极其惨烈的洗劫。
在长达千多里的战线上,建奴纵横往来,破城十数座,掳掠百姓丁口不计其数,其他钱粮更是多不胜数。
五个月来,除了山西三总兵孤守坚城,给建奴带来巨大的伤亡,还有卢象升一个漂亮的迂回攻击拿下蔚州,给大明找回一点脸面外,大明上下可谓是颜面尽失。
其他当面的明军,或溃或只能坐困愁城,别说杀敌了,就算自保都是战战兢兢的,只能坐视建奴在其治下县城和乡镇间肆虐。
至于各地明军,更是给了大明朝廷一个当头棒喝,勤王令已经下达了一月有余,而且还是连续两道勤王令。
但是如今只有陕西洪承畴与孙传庭所领的陕西明军响应命令,带着两万余陕西大军向着京畿而来,其他各地明军甚至连象征性的集结都没有完成。
这一切大明中枢内阁以及六部都看在眼中,在愤怒之余,他们更是恐惧的发现一个事实,那便是武夫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已经有了抗命自保的心理!
但是他们却是没有任何的办法可言,如今大明处处流寇民乱,正是武夫用武之地,若是真的严惩这些武夫,一旦引起其他武夫的兔死狐悲,那大明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好在如今聚集在京城之下的数万明军,还是可以放心的军队。
尤其是这一支军队是文官统率的,更是令他们得意不已。果然关键时候,还是文官带兵靠的住,那些丘八,一旦脱离了文官的束缚,就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支军队原本就不多的士气,在文官们拙劣的表演下,更是早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尤其是山西兵,因为这次勤王还是没有任何的粮饷赏下,早就牢骚满腹了,只是在各级军官的弹压以及军粮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勉强还能稳住而已。
起码如李征这样的高级将领,早就在心中骂娘了,自掏腰包养军,又自掏腰包来勤王,又tnd的自找羞辱,怎么看怎么象一个二傻子一样。
军中的这些情况,高高在上的官僚老爷们是看不到的,就算隐隐猜到他们也不当回事。
在他们看来,只要将统兵的将领笼络到了,正面的丘八再闹腾也闹腾不出什么花样来。
笼络将领,这个他们就在行了。
腊月二十三,北地小年。
在反复确认建奴真的出塞了,而且头也不回的向辽东返回,并没有来一个回马枪的意思后,满朝大佬们意见一致的上表请皇帝告祭太庙,筹京观,外慑远敌内震不臣。
虽然损失惨重,但这一次大明也并非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起码这数千首级,以及无数缴获的旗帜,足以显示这一次是不容置疑的大捷。
这个时候才筑京观,当然是为了安全考虑,这好不容易得来的首级,若是再被建奴回马枪夺走,那朝廷就真的完全颜面全无了。
这种高规格的献祭太庙,自然是不可能有李征这种粗鄙无识的丘八什么事,也不可能有什么人来询问他什么事情。
有的只是一群小太监,一遍又一遍的教授着李征三人,在献俘之时需要注意的种种礼节,并且监视着李征三人反复的练习。
这个情况对于极为厌恶繁文缛节的李征来言,完全就是地狱级别的灾难,但他却没有选择,只能麻木的按照要求一遍遍的进行着。
唯一的好消息是,谢文举期间来过一次,告知李征,崇祯皇帝对此次他们的战功极为欣喜,甚至已经在着内阁商议赐爵的票拟了。
这个消息令虎大威与曹文诏分外振奋,连本来有几分抵制的各类礼仪,居然又上心了几分。
李征倒是没什么特别兴奋的,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当的功劳兑换。他更感兴趣的是,谢文举还真是个人精。
自己从山西被迫前来勤王之时,曾命人快马告之谢文举此事,没想到这厮竟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的快马赶往还在动荡难安的京畿,并于勤王大军抵达京城之前便与李征汇合。
只是简单的问清楚了李征单独在外征战的细节之后,这家伙就马不停蹄直接入城请功了。
这种操作也令李征有些一愣一愣的,这个点到达军中,给人的感觉就好象这谢文举一直就在军中监军一般,估计留给崇祯的印象肯定是非同寻常。
虽然不知道这厮这次捞到多少好处,但是只看这家伙来报喜之时,那副合不拢嘴的模样,肯定是前途似锦。
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屁事不干,功劳不空的高度了吧。李征虽然有些不爽,但谢文举从来到潞州以后,就从来没有找过李征任何麻烦,更是在某些方面一直鼎立支持。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算是半个自己人,对自己人占占便宜的事情,李征还是不会计较什么的。
日子还是这么平常的过,除了每日间的礼仪练习,虎大威与曹文诏对于封爵的事情也明显上了心,开始在朝堂之中不断的打探着。
如今大明朝堂之上,不说是到处露风的筛子,也差不了多少。
因此对于虎大威二人来说,朝堂之上的动向根本无需花费太大力气,甚至可以说是轻松写意,甚至只要钱到位,朝堂之上,哪位大佬如何发言,都可以原封不动的给你送到手中。
不过他们打听来的消息却始终都是坏消息,崇祯试探性让一个小官当廷提出这个提议,却是遭到几乎所有文官的一致反对。
理由五花八门,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他们不会允许一个可以凌驾于他们之上的超品武夫出现,毕竟这个武夫还不是勋贵,是有带兵权的。
若是这个武夫再立战功之后,是不是要重启大都督府?到时置兵部于何处?文官们百多年才争取来的权力,就这般直接拱手相让,怎么可能?!
这个小官承担了最多的攻击,崇祯最后为了不将满朝汹汹的怒火引至自身,更是被其直接当成替罪羊扔了出去。
文官们得了面子,也不得不接受崇祯的最后底线,那便是最少定下一个爵位,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对于这个小官,虎大威二人觉得可惜,但李征却是心中冷笑,崇祯这一手看似将自己摘清了,但是却也造成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
不全力保护站在他这边的人,更是愚蠢的牺牲选他这边站之人,后来者必然寒心,带来的后果便是他越来越孤家寡人了。
第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