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汗,计将何出?”
豪格眼睛一亮,急忙问道。
对于任何能够打击多尔衮威信的事情,豪格都是不愿意有任何遗漏的。
对于豪格的捧哏,皇太极十分欣慰,接着说道,“本汗听说,这卢象升是文臣。这些文臣不是讲究君臣大义么,若是君父有难,他难道可以违令不前么?”
“父汗是要攻打北京城么?孩儿愿为先锋!”
豪格一听此言,顿时精神百倍,拍着胸膛保证道。
皇太极闻言差点想拿鞭子将这混球抽死,三句话不到,人就开始飘了,这北京城真的这么容易打?
打下来,守的住么?
就算守住了,对大金有个屁好处?
真当拿下北京就可以号令天下了?
放着崇祯这么好的盟友不要,偏偏要换一个皇帝,难道你不怕下一个皇帝是一个朱棣么?
非要给自己增加难度,嫌如今大金形势太好了么?
不过这儿子再不争气,也是自己儿子,皇太极忍了又忍,这才扼住自己惩罚的冲动,只当没听到这混帐说的话。
“二哥,这次恐怕要劳烦你了。如今大明可战之兵,大多集于山西,你与岳托带着两红旗与科尔沁盟军立即起兵,由灵丘、广昌突袭紫荆关,向北入顺天府!顺天府大明京城脚下,钱粮富庶,这次我八旗子弟回返辽东的口粮,可是需要二哥征集了。”
“你们无需担忧其他各路明军,只管直趋北京城下,给大明皇帝以兵临城下的威慑即可,然后分兵劫掠地方,等待本汗与你汇合。”
“多尔衮,你部立即东上广灵与德格类兵汇合,压制卢象升,若是卢象升真的向北勤王救驾,务必破其军,斩其首!”
“艾度礼!蔚州之败,非你之过,本汗不苛责于你,你立即北上与阿济格、多铎汇合,令其弃守阳河口,虎裕口,全力向东攻打宣府各地,给本汗放开手脚,压制宣府守军,使其不能增援大明京城!”
“其余各部,与本汗弹压朔州李征数部,多派斥候压制,令其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静待其他各路大军捷报!”
皇太极一口气下达完命令,喘了几口气,挥手命众人退出,各自依令而行。
在众人依令而退后,皇太极疲惫的坐于宽椅中,从案下取出一杆火铳,仔细的观摩着。
这是一杆打制并不算精良的火铳,奇怪的是,上面竟然没有卡火绳的地方,通体黑幽幽的铳身,还显得十分的粗糙,摸上去还有些刮手,显然设计时首重的是威力,而不是手感。
“就是这么个东西,竟然可以直面我大金八旗勇士?”
面对着这么一个丑陋的东西,皇太极却是产生了极大的畏惧,汉人千千万,若是有了数万手持这种武器的士兵,那大金骑射的威力,还能维持的住么?
与大明拼人力,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主意。虽然皇太极治下汉人包衣数量也不少,仿制这火铳也并非什么难事,但皇太极却是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若是那些包衣都会使用了这种武器,那八旗还能弹压的住他们吗?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便解决给自己弄这种问题的人!皇太极目光一寒,目光似乎越过了大帐,直接进入了朔州城中。
……
在山西这种地形下,皇太极想要做到完全封锁消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了。
就比如冒夜偷越而来,正站在李征面前这个夜不收,就给李征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消息。
前来救援的李悦部,损失极为惨重,一战之下,五千大军剩下不足三千,近两千忠勇将士魂断沙场,已经完全被打残了。
二千人伤亡的数字,几乎已经比起历来潞州军伤亡总和还要多上数倍了。
这一战的经过,李征已经了解过了。主要的责任人当然是李开莫,李征一直在笑话大明愚蠢的文官带兵制度,没想到竟然这么快轮到了他的头上。
唯一令李征欣慰的是,李开莫并没有像大明文官那般,一旦战事失利,则将责任完全推给军方,而是主动上书详细说明战争经过,对自己的失误也根本没有丝毫隐晦。
但是如何处理他,却是令李征大为头疼,毕竟李开莫代表的是李氏宗族,若是处罚太严厉,则会寒了宗族之心,对自己并非什么好事。
处罚太轻,则完全没法跟麾下舍生忘死的忠勇将士交代。
好在这事如今还不急,一切都可以等自己回到潞州再办,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让自己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对于已经接掌了大军指挥权的李悦提出继续北上救援的想法,李征想也不想的便直接拒绝了,如今大军新败,又兼缴获极多,自己这边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完全没必要再来冒险。
如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场战争中捞取到最大的好处,这一点李征并不擅长,不过他相信他的监军与便宜老丈人,绝对会是这方面的专家。
将严令李悦保持斥候联络,大军原地整编之后,李征松了口气,揉了揉有些疼痛的额头。
这一次意外野战并最终击败阿济格的半个镶白旗,也让李征的底气多了几分,看来野战与满清八旗正面刚,潞州军似乎完全具备这个实力了。
“报军门!城北大门上有大量劝降书信射入,其中有一封更是指名要军门亲启!”
正当李征准备安歇之时,亲兵队长杨升荣突然在门外叫道。
第297章 进退两难
晕暗的灯光下,李征并没有打开那封绑在箭上的信,而是随手拿了一张普通的劝降信,随意看了一眼。
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先是恐吓大金及蒙古坐骑带甲铁骑百万,幅地万里,数十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并劝守军及早认清天命,早日归降云云。
这种威胁的话,在建奴一败再败之下,连三岁小儿都吓不住,李征晒然一笑,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李征将那封绑在箭矢上,要求自己亲启的信拆开之后,李征读了片刻,竟然开始乐了起来。
这封信写的足够情深意长,甚至可以说是掏心掏肺了。
开头便是皇太极一些恨与将军相逢晚的客套话,然后便给李征分析了大明朝堂上的腐朽,更是直接指出大明文贵武贱的现状。
随即深入浅出的给李征分析了文官对于武将的提防和打压,最后指出李征若是再这样军功不断之下,必然会被文人所忌恨,最后难免下场凄凉的后果。
后面则是对李征的招揽,更是破开荒的承诺,只要李征率部来投,就会直接封王,位列九卿。甚至哪怕李征势穷孤身来投,也会直接兑现封王承诺。
最令李征佩服的是最后一段话,皇太极更是暗示李征莫要对大金赶尽杀绝,毕竟留着大金在北方捣乱,他这个将军才会被大明朝廷所依赖,不会有兔死狗烹的下场。
“这皇太极还真看的起我啊!看来是看到了未来火器化军队的恐怖前景了,还真是有战略眼光!封王,好稀罕么?!”
李征嘿嘿笑着,对于封王他根本不感兴趣。
也许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爵位的极度渴望。但李征是谁,他是穿越者,不会被历史迷雾所困扰。
他更是了解过历史上三顺王以及更早期那些被封王的汉奸们,这些人名义上是王,但见一个稍微有地位的真满人,他们地位依旧跟孙子一般,这样的王当来有何意思?
不过李征却也开始提防起来,这皇太极如此看重于他,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招揽不成,借刀杀人的勾当,想必未来肯定不会少。
依照大明朝堂上那帮子人的作风,真有可能配合皇太极干掉自己这个已经开始对文臣有威胁的不安定分子。
好在李征对于大明朝廷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若是真的事情有变,李征也不会是任人宰割之辈。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军中暗中去大明化,而大明也十分配合他的动作。
各级腐败的官吏,更是将大明朝廷不多的恩威几乎损耗殆尽,自己治下的泽潞二州,只要自己振臂一呼,一夜变天也毫无压力。
过的下去就在体系里面先混着,过不下去就直接揿桌子,这是李征在大明的态度。
他是受过后世人人平等理念熏陶数十年的人,根本就不想当任何人的奴才,更不会主动去给自己找一个主子。
甚至若是没有辽东建奴存在,他早就成了掀桌子的一员,也许早就混成割地军阀了,崇祯时代的大明对于他,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唯一吸引他的便是,在他成功或者认可的人出来之前,满清不能先砸了这桌子。
这桌子他,高闯,李闯,哪怕张献忠,甚至可能出现的其他流寇大亨,谁都可以砸,唯一不能砸的便是满清。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倾尽全力和满清互相砸了桌子,哪怕他和满清之后再无能力参与这砸桌子的行列,也再所不惜!
……
朔州城下一片安静,在粮草基地被焚烧一空后,原本还准备撤退的皇太极,便再也没有挪过一步,死死的困着李征数人。
这种静坐战,李征当然不会故意找事,他可战之兵损失极大,他更愿意就这般与满清对耗,避免最后的家底也被拼个干净。
朔州这边一片安静,十数日都没有任何的擦枪走火事件发生、
但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心脏京畿,却是再次人仰马翻起来。
原本被死死拖在山西的建奴大军,出乎意料的突袭了紫荆关,守关的明军一个时辰都未抵抗过去,便即被斩杀一空。
越过了天险,两红旗的进展更加的顺利,沿途没有攻打任何城池,但他们路过的城镇却是全部变成一片白地。
一道道冲天而起的黑烟见证了建奴的行进路线,在他们之后,再无任何人迹。
当紧急告急的消息到达京城之后,建奴两红旗便杀至了房县、良乡一带,距离京城已经不足百里。
眼见建奴来势汹汹,原本还每日间例行吵架数个时辰(朝会)的文官们,也难得的达成一致。
在内阁飞快票拟,崇祯皇帝直接批准之后,分发向天下勤王讨贼的诏书,便如雨点一般的向着四面八方而去。
两日后,两红旗外加科尔沁蒙古骑兵,合共两万余的大军便接近了京郊,驻守城南卢沟桥大营的京营,只是一个冲击便即崩溃而逃,建奴毫无阻碍的直达北京城下。
时隔五年,建奴又一次到达京城城下,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对大明朝廷的威信又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打击!
在北京城京营战战兢兢的目光下,代善好不容易这才克制了自己攻城的欲望,带领大军绕成而行,十分畅快的耀武扬威了一番。
在留下正红旗两千余骑监视号称十数万的京营之后,代善便大摇大摆的带着主力席卷京畿各个方向。
崇祯七年十一月初八,通州宣布陷落,满城还未运往京城的漕粮全部落入建奴之手。
十一月十三,房县陷落,两红旗大掳而归。
十一月二十,守城两天的顺义城宣告城破,受到伤亡的两红旗更是将这些时日的憋屈完全发泄了出来,整整屠城三日,顺义为之一空。
十一月二十七,昌平城守军再次击退两红旗,代善撤围而走,大肆屠戮周边百姓泄愤。
腊月初七,在宣府连战连胜的多铎率军入昌平,与代善合军一处,再攻昌平,仍不克,便移军攻略怀柔,密云一线,大肆掳掠。
十一月底,大明朝廷再次下达勤王诏书,但周边数省,停止没有任何官军奉诏而来,纷纷称病不前。
山东总兵刘泽清称病不前,登莱总兵王国用应诏而来,所部过庆云时,便即哗变而逃,王国用自刎而死。
十二月中,卢象升奉诏率五千精锐出蔚州勤王,于长宁镇被多尔衮所败,所部五千余人,战损过半。
当消息传到朔州时,已经是十一月底了,此时的李征三人,也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第298章 静待朝廷传召
此时皇太极的大军已经逐步撤离之中,在皇太极的压制下,各部进退有序,李征三人根本无隙可乘。
这个时候,却是传来朝廷下达勤王的诏书,李征三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尤其是李征,更是觉得一股子阴谋的味道扑鼻而来。
皇太极能不知道大明京城被攻击么?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本来就是他指使的。
但他却在这个时候好心的撤去了朔州的围困,其中的意味就十分明显的了。
李征更是觉得这似乎完全是针对于他的,毕竟他若是去勤王,就得拿手下这一千几百号人跟对方数万人打一场正规的野战,若是他不去,那更合皇太极的心愿。
因为如此的话,皇太极就不需要冒着折损过多的危险,与李征死磕一场,大明内部自然会有人出手帮皇太极解决李征这个大麻烦。
李征三人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李征倾向于先观察一下满清去向,看下有无机会向前,而曹文诏则是主张就地坚守。
至于虎大威,则是完全的忠臣孝子,主张立即进兵勤王。
不过虎大威虽然满腔忠诚,但是他手下的山西兵却大部分不同意。
不说其他,崇祯二年的遭遇大家都还埋在心中,千里勤王的军队得到的是什么待遇。
朝廷不拿他们当人,凭什么要他们为朝廷卖命?
甚至当虎大威向心腹将领说出他要出兵勤王之后,大部分将领都是激烈反对,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朔州城官兵群情汹涌,甚至都出现哗变的迹象。
曹文诏更是有些情绪,因为他之前出城力战而败,朝堂之上基本没有称赞他勇气的,有的都是弹劾他兵败的奏章,眼下他还真没有什么心情去救。
李征倒是可去可不去,就算去的话,如果情况不妙,他还是会直接脚底抹油的,因此他的态度最是暧昧,不旗帜鲜明的赞同勤王,却也不会多么激烈的反对。
眼见整个朔州城,都找不出坚定的支持者,虎大威也很快放弃了大敌在侧,硬要出兵勤王的疯狂念头,只是每日间在房间买醉,连城防也不想理会了。
好在皇太极只是在外张开大网,根本没有攻城的意思,明军内部的矛盾并没有被外部激化,看上去仍旧一副风平浪静。
在空耗了近十日后,皇太极无奈的承认伏击计划失败,当天便移军向东,路过广灵时,将所有粮草尽数打包而行。
行至蔚州之时,皇太极观察了一番城防之后,便熄了攻打的意思,继续向东而行,与已经拿下美峪口的多尔衮会师,向东挺进大明京畿。
此时的京畿,已经是处处烽烟,道路行人绝迹,商队绝灭。
各地明军似乎根本没有收到勤王令一般,大多都是窝在自己一亩三分田里,战战兢兢的等待着京城的消息。
在建奴八旗主力踏入京畿之后,一路上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功的李征等,也终于顺利与卢象升汇合。
在补充粮草辎重之后,几人合兵一处,继续向东。
并不是李征想明白了,觉得大明朝廷突然可爱了。
而是与卢象升合兵一处后,虎大威陡得强援,对于勤王救架,与卢象升可谓一拍即合。
四路明军中,势力最大的两家已经打成一致,不想被当场教育的李征、曹文诏,只能选择默认决议,继续向东。
与李征三人不同,天雄军对于勤王救驾明显积极不少,除了卢象升经常灌输忠君的洗脑思想之后,大部分都是京畿附近子弟的天雄军,还带着一份保家卫国的思想。
四路明军汇合之后,卢象升自然而然成为了全军统帅,李征几人根本没有丝毫的异议,这也是老上司了。
当他们于十二月初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