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亮剑开始崛起 >

第328章

从亮剑开始崛起-第328章

小说: 从亮剑开始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阵地转移经过多次训练,速度很快,但重新校正却拖了后腿,得等很久才能再次开火,这个时候鬼子大炮早就转移了,极大的延误了战机。

    反观鬼子。

    炮兵的阵地选择也十分刁钻,躲在山后,无法直视,难以发现,难以命中。

    空中的观测气球居高临下,俯视整个阵地,能迅速观察到整个战场,炮组也训练有素,前后方配合默契,迅速完成校射,准确命中目标。

    转移阵地迅速,能做到迅速再次开火。

    久经战场,损失比较小的鬼子炮兵,确实有点东西。

    “哼,学到了。”

    挂掉电话,岩盛嘴角勾起。

    虽然装备好起来了,但独立团炮兵还很稚嫩,对比鬼子炮兵差距非常大,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有小鬼子这个好‘师傅’。

    经过这次炮战,下一次炮一连将脱胎换骨。

    反正团长说过,这次战斗的目的,就是打一打大仗,寻找部队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

    ······

    随着双方炮战进入白热化,前线部队也开始了接触。

    相比于占据优势的炮兵,前线的鬼子步兵可谓是苦不堪言。

    大部分山炮和远程加农炮压制独立团炮一连之后,余下的十来门老式四一式山炮,不足十门九二式步兵炮,根本无法对抗两个营的十二门120迫击炮,三十六门82迫击炮。

    真对轰起来,120迫击炮射程和四一式山炮相差仅仅几百米,前者威力大得多,机动性也高,射速也快。82迫也能追着九二式步兵炮打。

    更何况还有超过一百门的60小钢炮。

    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进攻的两个营摧枯拉朽,击溃了想要占领公路,扩展一个前沿突出部的鬼子大队,还一路碾着鬼子打。

    但就在两个营占领鬼子前沿散阵地,接近鬼子四号阵地前的时候,局面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轰轰轰····

    一发发迫击炮炮弹突然从鬼子第四道阵地后方腾空而起,落在冲锋中的两个营阵型中。

    开火的是日军九七式90毫米迫击炮。

    鬼子很少装备迫击炮,但不是没有装备。

    在国内被迫击炮教做人后,小鬼子迅速研发了九七式90毫米迫击炮,因为军工部门老古董军官的阻挠,说是违背了帝国皇军追求的目标:以最低的弹药消耗获取最大的战果。

    当时仅仅小批量装备。

    随着战局的糜烂,在加上身管炮造价高,产量不足,近期,这种迫击炮开始规模化装备蝗军部队。

    吉本第一时间给平安县送来了一批。

    有了迫击炮的掩护,撤退的鬼子也顺利进入第四道阵地群,借助早就修建好的坚固的掩体,阻击进攻的独立团部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迫击炮火力,以及鬼子四号阵地群的一处处机枪堡垒所组成交叉机枪火力,前线指挥的一连长徐虎生立刻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转入就地隐蔽。

    “82迫,压制鬼子的迫击炮,120迫摧毁鬼子的机枪堡垒。”

    徐虎生大声喊道。

    情况不同了,如今已经不需要顶着鬼子的炮火和机枪冲锋了,也不需要费尽心思想办法侧翼穿插了,遇到阻碍,直接呼叫炮火解决。

    轰轰轰····

    两个营阵型后方,营属迫击炮开火了。

    密集的各口径迫击炮炮弹落在的鬼子阵地上,腾起一阵阵硝烟,但一阵密集炮轰之后,徐虎生发现炮击效果并不大,仅仅破坏了一部分散兵坑和战壕,可以说效果没有。

    远处阵地上,各处火力点还在。

    “小鬼子这是早有准白啊。”

    徐虎生一眼就看出了名堂。

    “连长,打不到,迫击炮不到。”

    小鬼子修建的第四道阵地的机枪堡垒修建的十分坚固,顶层是多层土木结构,位置也很刁钻,靠着斜坡或者土壁修建。

    前线的突击队汇报:

    “要直射火力,咱们得把九二式推上来。”

    “直射火炮。”

    徐虎生一愣。

    虽然团里已经把大部分九二式步兵炮都送去总部那边去了,但最近有一种新的火炮即将装备,一营侦查连正在摸索这武器的性能。

    他见识过。

    这玩意,炮弹非常先进,对碉堡的破坏性比九二式步兵炮强的多。

    “有意思。”

    看了一眼远处的一个个机枪碉堡,徐虎生啧吧啧吧嘴,有些期待即将装备的无后坐力炮了,作为一营一连,他的部队会是第一个转隔壁的。

    一挥手,他带着两个营撤退:

    “撤。”

    按照预定计划,这个时候也该撤退了。

    不过,出乎预计的是,原本计划中,部队会被鬼子第四道主阵地的半埋式堡垒挡住,但没想到,居然在这里被拦住了。

    此时双方炮兵部队的交锋已经分出胜负。

    鬼子炮兵确实厉害。

    四门九二式105远程加农炮,加上十八门九五式山炮,配合鬼子高空观测气球,打的炮一连五十门博福斯山炮没脾气,只能不断的转移阵地。

    ·····

    “哟西。”

    平安县。

    听到独立团撤退的消息,山本都松了一口气,甲佐真司更是大喜过望,直接叫了一声好。

    “哼。”

    随后甲佐还冷哼了一声:

    “独立团炮兵素质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差啊。”

    根据远程加农炮部队的汇报,独立团的炮兵经验非常不足,反应迟钝,动作混乱,比预计中还要差,像是刚刚接触大炮没多久的新手。

    “看来。”

    山本也是点点头:

    “我们的对手。虽然兵员很充足,但技术兵种非常缺乏。”

    ····

    同一时间。

    “很好。”

    葛村的李云龙也收到了前线的汇报,同样非常满意。

    一营和二营进行了一次实战进攻。

    部队损失很小,但收获很,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炮兵也是收获满满。

    一个月前组建的五十个新炮组也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实战,进步神速,经过这次实战,炮兵部队也发现了大量不足,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能加以改进,迅速成长。



    第八十三章 这怎么可能与要加大力度

    

前线山区大战的时候。

    根据地后方,赵政委走进了机械厂。

    如今的赵家裕机械厂,对比三个月前有了极大的发展。

    使用火车头改装的蒸汽发电装机量超过一点六万千瓦,完全满足了机械厂的电力消耗,顺便给团部都接上了电灯,炸药厂那边也在筹备,电炉炼钢日产量超过一百吨,金属初步加工能力也达到每天一百吨,和钢材产量持平。

    不过因为原材料的问题,无法全力开工,毕竟,平均每天收集一百吨以上的废钢,对于如今的晋西北而言,完全不可能。

    另一边的枪械厂生产线也调试完毕,正式投入生产,每天能生产超过五十套机枪零件,等技术工人的问题解决,未来产能还能进一步提升。

    而且。

    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源源不断从全国调集过来的技术人才。

    以及陈老板的大力支援——提供稀有金属添加材料,送粮食或者武器弹药的时候,偶尔无规律免费给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六位大师傅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赵家裕机械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八月开初,新的五十吨级电炉装机后,为了检验生产能力,磨炼工人技术,以及为了计划中的炮弹生产线测试技术。

    机械厂按照陈老板给的鬼子四一式山**纸,在大师傅的指导下,经过一个月时间,试生产成功五门炮,以及三个基数的炮弹。

    五门炮经过测试,质量过硬,和鬼子的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因为比不上陈老板的博福斯,毕竟鬼子四一式射程只有六公里多,都给送到旅部去了。

    “政委。”

    看到赵刚过来,机械厂厂长孙德胜走出来迎接。

    “孙营长。”

    赵刚习惯叫孙德胜为营长。

    看着一身工作服的孙德胜,赵刚总感觉说不出的古怪。

    这位原石友三的手下,新一团之初就跟着李云龙的家伙,刚到独立团的时候,文化水平并不高,仅仅认识日常用字,也就是初入小学的水平。

    刚来的那会学习也不认真,团里中等水平,三年前才下决心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但难以置信的是,短短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能独立自主一本书籍,而且是机械类专业书籍,并理解书中的知识,堪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大师傅来到之后,在大师傅的教导下,水平蹭蹭的涨,到如今,机械方面知识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本专业大学生。

    短短三年时间,在兼顾战斗任务,部队训练的同时,从小学生不如到如今的新手机械工程师水平。而且这家伙现在还一边和坦克部队训练,一边组织机械厂管理和工作,两手抓,没有出任何岔子。

    让赵刚本能觉得属实难以置信。

    更加古怪的是,这样的例子,在独立团并不少见。

    和尚,王喜奎,曹满堂,黄宝旺,沈泉,岩盛······一个个文化水平现在都非常高,最低也是高中毕业水平,高的堪比硕士生了。

    比如黄宝旺,这家伙作为后勤物资管理负责人,靠着一大堆统计类书籍,经常请教炸药厂的化工大师傅,有着极其敏锐的数字直觉,仅仅从详细账单中,就能看出哪里物资有问题,哪里出现了蛀虫。

    和他这个正牌大学生一样了。

    甚至连最近才开始努力学习的李云龙,肚子里的墨水也越来越充实,能拿着一本书和他聊得有来有回了。

    这群人,仿佛都没有知识理解障碍,只要一步步的来,不跳跃式学习,任何基础类的知识都能掌握,哪怕高深一点的,花些时间也能啃下来。

    这不符合常理。

    他在燕京大学里见到的那些超级顶尖天才,在国外都闯出大名声的家伙,也就这个学习天赋。那种人,这么多年来也就十几个。而独立团里面有一大堆。

    好在这是好事。

    压下心里的疑惑,赵刚说出了他的想法:

    “咱们现在,有没有能力生产全套铁路设施?”

    目前根据地运力需求极大。

    不仅仅是陈老板的万都起步的粮食,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还有机械厂每天消耗的几十吨废旧钢材,发电机消耗的大量煤炭。

    现在靠大骡子拉新式板车,加上大量人手还能撑一下。

    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再过个半年绝对不够了,人再多也没用。

    虽然运输队规模越来越大,大骡子也越来越多,但双方增长完全不成比例,况且大骡子主要装备部队,而部队也在急速扩张。

    靠陈老板的汽车不现实。

    汽车运输能力虽然强,但需要动机械的人维修和保养,今后部队也计划装备大量汽车,所以赵刚第一时间想到了火车。

    火车载运输能力比汽车大大,但技术难度却低一些。

    人才也容易找,根据地有不少以前在铁路干过的工人。

    “可是可以,别说是钢轨了,就算是火车头我们也能制造,这两个东西很简单,没有任何难度,陈老板给的资料书里面就有全套设计图和制造数据。”

    孙德胜两手一摊,语气可惜:

    “但咱们钢材不够啊。”

    “就算是轻轨,加上配套设施,也要消耗不小的钢材,现在咱们产量不足,机械厂又要扩大生产机枪和一些机器设备,根本腾不出来。”

    这事,他早就想过,也研究过,咨询过大师傅,目前独立团根据地有足够的技术,但没那个条件。

    “这个我知道。”

    赵刚当然知道团里钢材不足,他问道:

    “如果钢材足够,能不能生产出来?”

    “可以。”

    孙德胜点头:

    “没有任何问题。”

    “那你和厂里的大师傅准备一下。”

    赵刚接着说道:

    “我准备在卸货区,仓库群,机械厂,大东庄,左家堡,葛村之间修建十五的轻轨,卸货区至仓库群,仓库到机械厂之间用双线,加强运力。”

    孙德胜陷入了沉思。

    卸货区是团里对陈老板交货地点的称呼,那里被划归为军事禁区,有防空部队和加强连守卫。仓库群是根据地存储物资的地方,建设有大量隐蔽式窑洞仓库群。大东庄有新二团的养殖场和露天煤矿。左家堡是新一团驻地,那边军管集体农场很多。葛村是前出平安县公路的起点。

    将这些地方用轻轨联系起来,对根据地是件大好事。

    十五轻轨,就是每一米重十五公斤的轨道。

    轻轨对地基要求比较低,地面稍加平整加上枕木就能铺设,建设迅速,有地基的话每天能轻松铺设十几公里,运载能力比马拉板车高的多,完全能满足根据地的需要。

    唯一的问题就是······

    “政委。”

    孙德胜说道,面露难色:

    “这些地方全部联系起来,差不多三百二十公里,全部用十五轻轨,加上道钉这些,大约需要一万三千多吨钢材在,这还不算运输车厢和牵引车头。”

    就算原材料足够,一万三千吨钢材,机械厂全力也需要一百三十天。虽然产能还在增加,加工能力也在增加,但问题是,原材料不够啊。

    除非,团长打出去,把正太铁路扒过来。

    “咱们钢材其实足够的。”

    赵刚笑了笑,说道:

    “你忘记了坦克的生意了。”

    “坦克生意?”

    孙德胜一愣,马上反应过来:

    “您是说,用钢筋水泥里面的钢材制造?”

    陈老板生意,每击毙一个鬼子,就给独立团一吨钢筋水泥,其中钢筋占三成,水泥占七成,而实际中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建筑只需要水泥的十分之一钢材,有很大一批结余。

    从生意开始以来,加上干掉鬼子军舰的,差不多有六千五百吨了,其中钢材有近两千吨。而且,最新的坦克生意,击毙一万鬼子之后,生意期间每个鬼子增加十吨钢筋水泥,这也快了。

    这样算下来,确实足够了。

    “对。”

    赵刚笑着说道:“陈老板说过,钢筋他还可以帮忙轻度加工,我去问一问,能不能直接做成十五的钢轨,这样能省不少事。”

    “还可以这样么?”

    孙德胜一愣,随后想了想,好像还真行。

    钢轨,那也是钢筋啊!

    “我马上找大师傅和技术人员商量。”

    孙德胜立刻开始行动。

    如今,赵家裕机械厂除了三千五百多个工人外,还有一个两百多人的技术团队。

    ······

    同一时间。

    晋绥军三五八团驻地。

    “团座。”

    方立功走了进来:

    “阎长官司令部来命令了,让我们把留在咱们团驻地的那一批原太原钢铁厂的工人送给八路军772团,还让我们护送放行北平过来的十五个大学生。”

    “全部送去?”

    楚云飞眉头一挑。

    作为一个有眼界的指挥官,楚云飞在驻地稳固之后,开始有意识的收集散落的原太原兵工厂工人,收集人才,希望有朝一日能重铸当年的太原兵工厂。

    这么长时间来,他收集的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