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4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84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被媳妇嫌弃了好久,说他还惦记着自己早就成年的兄弟有点“弟控”,周大福还是没改了这毛病。
  现在周万福年纪日长,从农会的小学堂里学了些常见字后,就去城里给一家饭馆当学徒去了,磨练个几年指不定就能出来掌勺,然后去开个路边摊做生意。
  他的未来是有钱途的。
  所以参军后需要打仗的周六福就成了老周家心里的牵挂。
  不仅周大福想着,满足了抱孙子愿望的周老头也没忘记自己远方的二儿子。
  周家大嫂嘴上抱怨着两个小叔子,但仍旧会抽空给他们缝制出新衣服,托朝廷的驿站使者送去关外。
  现在要打仗了,他们都很担心周六福出事。
  最有空的周老头天天躺着祈祷满天神佛保佑他儿子平安回来。
  对此,大宁城中的周六福一无所知。
  他甚至有点小兴奋,磨刀霍霍想着向小王子势力之人的头上砍去。
  他参军之后,除了定期去草原上面打草谷,清缴靠近大明边关的蒙古人部落,还没遇到过正经的大仗呢!
  可他早就准备好了!
  武会组织的课程他一个不落,识字的小本子被他翻烂了好几页,每天的操练他一板一眼的比划。
  加上吃得多长得壮,周六福已经升级成了什长,手下带着十个新兵蛋子
  按照大明朝的卫所制度,“什长”这个编制是不存在的。
  小旗、总旗和千户百户,才是正经的军人编制。
  可周六福他们是募兵啊!
  大宁城为什么不被称之为“大宁卫”,那便是因为守卫在这里的很多士卒,都是被招募过来的。
  随着清田带来的卫所裁撤活动,关外的一些“卫所”也不再伪装了,就地转为州府的编制。
  原来参军的军户获得正式募兵的待遇,他们的家人则是取消了军户户籍,转为当地的农民。
  取过去等级而代之的,是营哨制度。
  毕竟大明要想在关外进行长久的统治,那绝对不能只设立军事机构。
  辽东之地为何联系稍稍一弱就迅速的出现混乱,就要脱离朝廷控制?
  还不就是因为大明朝在此之前,一直都只是往那边派兵驻扎,连个行政的官员都不迁过去,甚至还不怎么向辽东征税!
  只靠这种粗糙的统治手段,想在辽东土著心中竖立起“我是大明人”的旗子,何其艰难?
  统治,是需要军政配合的。
  哪怕老朱同志推广卫所制度的一大原因,是为了给朝廷省钱,免除巨额的募兵资金,那该罢免的,还是得罢免。
  等北边彻底稳定下来,国内也没有多余的问题牵扯后腿,海外的财富不会让大明缺钱。
  这是朱见济推广募兵制的底气。
  只是大宁城由于靠近蒙古草原,在对面还没彻底臣服的时候,还需要保留卫所管理,所以没有获得一个名分。
  但没关系,
  只要待遇一样就行。
  当军号尖锐的声音响起,周六福就知道这是要集结了。
  集结之后,就要出发打仗。
  他深吸一口气,捏着拳头狠狠一挥,就出了营帐,带着自己管的那支小队伍前往集合地点。
  姜成志现在是周六福的顶头上司。
  此前,为了避免卫所和营哨混在一起产生管理问题,兵部是对各种职位做出一一对应的。
  像“什长”就等同于“小旗”。
  如今的姜成志,也已经因为军功从“总旗”转成了“游击将军”,地位相当于卫所的千户和卫指挥使之间。
  谁让营哨制的管理比卫所更详细呢?
  反正他是东宫六率出身,改个户口完全不成问题。
  姜将军巡视着自己手下的士卒,心情是多么豪迈。
  他,也很渴望战争。
  毕竟当年在东宫学习,朱见济就给他们灌输了一个深刻的观念,那就是“军人,生来就是要打仗的!”
  不打仗,那当兵就不能够得到升迁发财,出人头地。
  姜成志的出身就是普通人,有了东宫这个跳板,他才能来关外。
  他亲身体会到了军功对自己的益处。
  所以他毫不畏惧即将到来的战事。
  在看到一些新兵脸上流露出来的紧张时,他还会微微一笑,给了身边训导官一个眼神。
  后者心领神会。
  作为在景泰朝就被太子增设的军中职务,“训导官”不像太监监军,用来监督将领不起反心。
  他们负责的,是军中士卒的心理辅导,帮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很纠结的问题。
  比如战前的紧张感。
  于是训导官等着姜成志清点完人数后,就主动上前,直接举例子向新兵们介绍了大明对蒙古的各种战果。
  太祖时期,大明军队曾经追着蒙古人到了捕鱼儿海。
  当时的残元首领脱古思帖木儿只能率领数十骑仓促遁去。
  明军俘虏了元朝皇族一百二十余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七万余口
  这是极为辉煌的战果!
  太宗时期,五征漠北的霸气更不用多提。
  毕竟很多人的父母就是从那个豪迈时代走过来的。
  这些年他们去草原上打草谷,追的蒙古人东奔西走,也是货真价实的成就。
  他们的对手,是不值得他们惧怕的!
  于是听着训导官一件件的把辉煌战果列举出来,新兵们也慢慢放了心。
  就是训导官有点尖的嗓子不太好听。
  因为他们营中的训导官,是宫里出来的人。
  不过在军里待久了,也不是所有宦官都不做人的,这位宦官也凭借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威望,让人不再去笑话他身体上的缺陷。
  这让训导官感觉很舒服。
  然后更加尽心的做起了心理辅导的工作,为皇帝效力,甚至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在疏导过程中,向士卒灌输“忠君体国”的思想,为皇帝收拢军心。
  毕竟如果不是朱见济愿意起用宫人办事,哪个宦官有机会得到这种待遇?
  在短短两日的动员后,大明发动了两万大军,对着小王子势力发起了进攻。
  跟着作为随从军的,还有达巴拉干凑起来的瓦剌一万人马,和兀良哈的八千军。
  这一战,要像之前一样,一口气把对面给打垮,然后让草原人更加安心的给大明卖羊毛。


第168章 :在兀良哈
  “这次,我们要报仇!”
  “对!而且还要把他们的人都抓过去卖成奴隶,把他们的牛羊全都抢走!”
  兀良哈内部,像吉塞白音这种已经先一步富裕起来牧场主聚拢在一起,疯狂的咒骂着小王子那边的人。
  孛来和毛里孩在阿剌知院去世之后,也不知道谈了什么条件,竟然放下了双方的争斗,合力“携大汗以令诸部”,对瓦剌势力发起了进攻。
  达巴拉干不敌遁走
  在他爹因为狂拉肚子而咽气后,达巴拉干第一时间跑到宣府求见了李秉和方瑛,对大明表示了忠诚。
  于是朱见济也毫不客气,下旨册封他为新一任的蒙古大汗,又派遣方瑛出兵,以武威助其登上汗位,并且镇压住了内部的反对派。
  瓦剌方面一看,这小子动作利索,又把大明天官舔的如此舒坦,就明白这个“谋权篡位”的机会算是失去了。
  如果还想办,那得徐徐图之。
  而达巴拉干对此只有感激不尽,继位以后又是送了一大群牛羊马匹给大明。
  为了保证自己屁股坐的稳,晚上睡觉也香一点,达巴拉干还找机会干掉了自己看不顺眼的几个部落,把他们的人口都卖到大明当奴隶去了。
  妈的,反手还赚了一笔!
  这事儿搞的李秉都夸赞这小子能来活。
  辽东那边的长城还没修好,正缺人呢!
  于是,一个只有反对派受伤害的世界出现了。
  做完这一些后,达巴拉干就觉得自己很勇了,膨胀了。
  毕竟在大明表示明确支持后,手下人都学会了听领导的话。
  于是他大胆的对着小王子他们发起了进攻,企图用军事成果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威望。
  达巴拉干带着军队冲了过去。
  然后打出了惨败。
  他被孛来带着人追的忘记了膨胀,跑得比脱肛的猪还快。
  孛来对他的表现非常不屑,指着达巴拉干带人逃跑的方向冷笑一声,“此非猪犊尔?”
  这句话传出去,让达巴拉干成了草原上的巨大笑话。
  阿剌知院要是在天有灵,估计猝死的当晚就得把这不争气的塞到他马桶里活活淹死。
  死人的脸都给他丢完了!
  而当达巴拉干动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向来瓦剌经商的梁白开学了几个汉字,沾着羊血给朱见济送去一封诉苦信的时候,自然也把这句话记了上去,表示自己可受了大委屈。
  如果大明再帮他搞定了对手,他愿意学过去的“铁血男儿”石敬瑭认大明皇帝为父。
  哪怕朱见济比他要小整十岁。
  但是父爱,可以跨越无数的限制。
  朱见济接到这封血书之时,也回忆起了他大伯曾经对他的评价。
  “再给建庶人扩建一下院子,告诉他们,太上皇孤单寂寞冷,需要人陪着点!”
  “顺便再给也先的妹妹送点礼物,她离乡背井的来中原,还带着孩子,朕不能让她们母子受委屈。”
  每天跟土木帝吵架、对打,那也是很消耗体力的。
  记仇的小皇帝把报复的命令吩咐了下去。
  随后不久,击败了瓦剌的孛来就带着人去把兀良哈抢了。
  可怜的吉塞白音就是被抢者之一。
  他是最早和大明做羊毛生意的那一批小部落主,也是跟大明捆绑最深的那批蒙古人。
  他早就下不了大明的船了。
  虽然以他只会赚钱的智慧,并不能理解其中深意,但锦衣玉食却是实打实的。
  之前早就说过,整个蒙古都在衰落的道路上猪突猛进,不可阻挡,狂开历史的倒车。
  在大明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主动发展贸易之前,蒙古人过的什么日子?
  常见的牧民,衣服是早就破烂无比的,人瘦瘦巴巴,如果铁锅烂了也没人能补,整个跟难民似的。
  边关的老百姓看了都心疼,有时候还会对普通的蒙古牧民进行援助一二。
  不论民族区别和过去的仇恨,见人可怜便会动恻隐之心,这是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崇高德行。
  而等双方的羊毛贸易展开后,商队多了,经济提上来了,工作机会有了日子在变好!
  蒙古人也是渴望过安稳幸福的生活的!
  吉塞白音圈地养羊,独享部落的草场后身家暴富,更是摆脱了过去寒酸的模样。
  他打死也不愿意回到过去!
  可孛来带着人抢了兀良哈,把他圈养在水泥房里的羊都给抢走了,损失惨重。
  气的吉塞白音连阿札失里都没通知一声,自己跑到宣府,在城门前大哭大闹,请大明为他主持公道。
  后面又有其他损失惨重的牧场主过来,跟着一块闹腾。
  杜新这个纺织厂的厂主一听货源半道给人劫了,也狂拍李秉的大门,让他给一个交代出来。
  如今的大宁纺织厂是拉动关外经济的主要动力源,要是它断了货无法达成交易,那当地的财政就要出问题。
  边关今年的羊毛衫就更别想要了!
  好在大明的反应没有让他们失望。
  中央决定对小王子出兵!
  要把这看着要重新崛起的敌人扼杀在幼儿园里!
  吉塞白音积极响应,带着两个儿子一块出来,临行之前还杀了头羊对天发誓,一定要把损失从对面捞回来。
  没了钱,
  他可怎么活啊!
  而因为过于主战,吉塞白音也成了内部的小领袖,吸引了很多同样受到严重经济损伤的部落主。
  他们团聚在一起,咬牙出了笔资金,对招募来的勇士和奴隶给出了各种条件,发誓要从小王子部落身上咬下一块肉。
  另一面,沙不丹作为兀良哈的首领,近年来越发的“老成持重”。
  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在部落生活日渐提高后,终于被消磨成了空气。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中间派”,对兀良哈三卫中泛滥起来的“圈地运动”视而不见,也忽略了守旧派对大明扩张影响力一事的抱怨,自顾自的躲在自己的地盘上享用美酒美人。
  甚至连自己的外孙,脱脱不花的长子脱古思猛可都被他送入了大宁城的归化学校,充当人质了。
  直到孛来打过来。
  兀良哈一些不满于“世风日下”的守旧派竟然串通他们,引领对方直入兀良哈的地盘。
  虽然还没有触及到大明的边关,但也差不多了。
  这让朱见济还亲自写了封信过去对其问责,说沙不丹掌管三卫几十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他们何以称“三卫”?
  那是因为明面上,他们是属于大明的卫所!
  现在有人叛国当了带路党,沙不丹是有责任的!
  沙不丹对此两边难做。
  毕竟这几年变化太大,他手下无法接受现状的人,其实数量不少。
  “希望这次能打败对面,不然我得被他们吵死!”
  他在营帐里,对着旁边挂着的琉璃飞鹰悠长叹气。
  飞鹰塑像做的非常逼真。
  眼神锐利,姿态傲然。
  就像
  沙不丹曾经幻想过的自己。
  他的儿子乌各济却是打断了他的思考,沉声反问,“父亲,你还没有下定决心吗?”
  “你什么意思?”沙不丹皱眉反问,不懂儿子说的什么。
  乌各济站起,长成已久的身体已经比沙不丹强壮许多了。
  “您在大明和乌珂克图汗之间,一直摇摆不定,是还没认清事实吗?”
  “你不是觉得,这次出兵,是大明逼着你做的吗?”
  “你是不是不想参战?”
  沙不丹被他逼问的恼怒,“这是你对父亲说话的态度吗!”
  “你是我的儿子,可你在我面前,手里为什么拿着刀!”
  乌各济振振有词,“我只是想让父亲明白”
  “时代变了!”
  “不要觉得大明太宗死在征讨咱们的回程上,就觉得是兀良哈战胜了他。”
  “我们只是占了些便宜罢了。”
  “从一开始,我们和大明,就不处在同等的地位上!”


第169章 :兀良哈需要认清现实
  沙不丹的眼睛眯了起来。
  “你是要为明人说话吗?”
  乌各济摇头,沉声回道,“不是为了明人,而是为了兀良哈!”
  “我知道,父亲是不愿意被束缚的雄鹰,也不想盘踞在明人的武力之下。”
  兀良哈三卫,从一开始就是反复无常,没有彻底臣服过明朝的。
  洪武之时,他们归顺了几年便反叛,被打击后只安分了一段时间,又是骚动不断。
  永乐更有皇帝亲征兀良哈,企图夺回被他们占领的大宁卫地区。
  由此可见,这个部落是天生反骨,难以驯服。
  可从景泰朝五年开始,自以为“永不屈服”的部落勇士,却在大明的钞能力和“包吃包住”的优待下,慢慢腐化了。
  上层流行起了收集大明来的奢侈品的风气,下层则是因为大明的开市贸易,获得了较为良好的生活。
  加上朱见济此前强硬的让兀良哈三卫的人给自己取个汉人名字,这在心理上减少了他们对大明涉入草原人民生活的抵触。
  已经有人会主动的挑选部落里优秀的孩子,将之送入归化学校学习,而不是像最开始那样,以为这是在上交人质,还得抱着孩子生离死别一番。
  甚至还有牧民在没有被抢夺牧场的情况下,主动走入大宁城,并且定居其中。
  他们穿上了汉人的棉袄,也热衷于和来往的商队学说汉话。
  这些变化来的非常快,根本让人无法反应。
  作为草原上的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