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3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83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会就派人去他家送点药吧。
  张凤不知道皇帝对自己的照顾,继续念报表。
  自打朱见济鼓励匠户搞发明创造后,飞梭和黄氏机的确为纺织业带来了大变化。
  从景泰朝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了,也足够推广到各地。
  谁让人都喜欢逐利呢。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推动,那人类能在一天内让世界变三变,效率高的让人心惊。
  于是在这几年中,北方的纺织行业迅猛发展,加上农会在成立的过程中,不仅会整合分散的田亩,还会拉出来不少被隐匿的人口,这就为纺织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农会,是吃不下所有人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心种田。
  在吃饱饭之后,老百姓总会想着要增加收入。
  好在随着新式农具不断的被研究小院弄出来,和蒙古的贸易往来中,对方也为大明输送了不少耕牛,方便了劳动,让一个人能负责更多的土地。
  于是在纺织厂和土地抢人的过程中,正常的耕作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看着这些行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张凤这个负责国家财政的就心动了。
  “张卿家的意思,朕同意了,着内阁之后议定出个合理的方案,随后再呈交司礼监。”
  旁边跟着的成敬立马应是。
  在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济顾念他过去的身份和功劳,仍然把人留在身边。
  不过成敬也知趣,除了帮新帝处理一些普通政务外,很多都是交给了早就进了朱见济狗笼的阮伯山来做。
  两个新老权宦间并没有爆发太大的矛盾。
  而朱见济,则是在心里想着加征商税的事。
  大明的工商业税还是较低的。
  当初他提出三十抽一,那是为了让商人养成为国纳税的好习惯,现在生产发展了,提一提也是可以的。
  总不能让朝廷空着肚子。
  钞关税也是一样的理由。
  作为大明财政的来源之一,钞关税是很重要的。
  只是宣德年间为了挽救大明宝钞的流通,强令人在很多方面都使用宝钞纳税,到现在却是让国库多出来了不少废纸。
  如今折算成银两收取,也是应当。
  等以后有机会,朱见济还要把大明朝此前定下来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赋税整合一遍,除了米麦这等吃饭的重要品,其他的玩意儿统一换成银两来征收,那才叫舒坦。
  没办法,
  老朱同志定下来的赋税制度太混乱了。
  作为一名考虑了很多,以至于让朱见济怀疑老祖宗是不是也玩穿越的开国大帝,朱太祖方方面面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矩。
  而规矩一多,就不免混乱。
  这是朱见济在长时间处理国家政务后的亲身体会。
  财政的效率需要提高。
  因为国家要做大事,处处都要钱。
  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幸好,西南方面在清缴地方土司,将土地收归朝廷后,设立起了新的州府,并且将没必要的卫所改为官田,鼓励百姓开辟出了新的田地
  根据王越递过来的报告,光是贵州一省新增田亩的面积,就比得上其他两三个省的。
  当然,后者的土地肯定存在瞒报情况,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对比。
  不过能有如此收获,可见贵州的开发潜力还是很高的。
  再等一两年,朝廷投入贵州的资金就能回本,并且成为大明赋税的新财源。
  毕竟,在改土归流之前,大明是不对贵州、云南等地征税的。
  然后朱仪报奏,说明了近来各地卫所的情况。
  随着均田赋的展开,地方上面,原本逃离卫所的军户也慢慢回归,重新种地。
  因为之前欺压他们的军官被抓了,被夺走的田地又回到了他们名下。
  最重要的是,“不平等”被改变了。
  之前一直在说,老朱同志是个对老百姓很关心的统治者。
  这一点体现在他订制的大明正税上面。
  所谓正税,笼统一点,指的就是封建王朝史上最常见的田赋、徭役等,其他的税收,则是归于杂税。
  大明朝的正税大部分是征收粮食,基本上三十亩地只收取一石的份额。
  而根据后世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载,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一亩地也能有一石多的收成。
  这样低的税率,在前朝是极为少见的。
  不过如此的优待,只存在于平民百姓身上。
  卫所的收税是另一种额度,相比起普通人,卫所屯田的税额要多出好几倍。
  而且由于卫所大多设置在边疆以供防卫,所以那边的土地普遍比不上中原、江南等地,还得卫所的士兵自己去开垦,还他妈的一代人给卫所种地,代代人都给卫所种地!
  种着肥力不是很好的田,交着比普通人很多的税,还得受到卫所长官的欺压
  也难怪从洪武朝开始,就出现了卫所军户逃亡的现象。
  但现在,一切都随着新皇帝的登基而改变。
  均田赋,可是不限户籍的!
  而且朱见济在发现卫所中普遍存在军官将手下的军户当做农奴使唤的情况后,便额外设立了一个“督卫官”的职务,地位同于千户,向都察院负责,管的就是监督类似事件,一旦有所发现,就上报朝廷。
  有了监管者,这就让军户们安心许多了。
  “裁汰卫所和迁移人口,也已经上了流程。”朱仪又道。
  随着国内承平日久,过去很多的卫所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趁着这次机会,朱见济干脆将一部分裁掉,田地分给原来的军户,让他们由军转民,多出来的人,则是迁移到关外重建的诸多卫所重新当兵,分取田地。
  这是去年下半年一直在做的事。
  “这些事情,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完成,各位卿家还请多多努力!”
  清田之事范围太大,不可能一下子搞完。
  以朱太祖时期一声令下就能发动全国的号召力,在登记黄册上也用了好几年。
  朱见济也怕事情做的太急,逼出什么祸事来。
  他有的是时间,不必着急把自己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小皇帝心里想着,忍不住摸了下自己最新长出来的肉。
  软的,
  可真好捏。
  “不过还有问题。”
  于谦和朱仪对视一眼,随后报奏,“阿剌知院死后,其势力遭到内外围剿,近来小王子所部的动作频繁,达巴拉干和沙不丹等人都发来了书信,请求大明出兵相助。”
  “陛下,要不要重新对草原出兵?”


第166章 :大明需要对蒙古开战
  正如朱见济所感觉的,老派臣子经历过大明的鼎盛期,心气是很足的。
  特别是像于谦这种,本身就对蒙古态度较为强硬。
  这几年以来,因为景泰朝六年春天那次对瓦剌的打击引发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东蒙古高原上的各方势力一直没稳下来过。
  内斗、分裂,加上大明故意的引导,让蒙古人的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垃圾。
  要认真算起来,在朱太祖以南统北,太宗北逐漠北的时候,蒙古已经衰落了。
  也先一代枭雄,算是蒙古人的中兴之主,但就国力而言,大明与之的差距还是巨大。
  能俘虏一次太上皇,那是土木帝真的太能送导致的。
  所以当大明重新返回关外的广大土地,并且重设卫所城堡,抓蒙古奴隶区修长城的时候,蒙古人不敢对此多放屁。
  兀良哈的一些部落主更是沉浸在卖羊毛和奴隶后的充足收获感中,恨不得大明继续深入他们的地盘,把自己变成大明的形状。
  这也让于谦他们更有胆气提出,主动发起对蒙古的战争。
  于谦
  已经六十三岁了。
  常年的积劳让他身体到处都有问题,已经退休的高谷说话都比他掷地有声,前些年便经常患病,严重的必须卧床休养。
  正如当初的金濂,他在新年新朝的正月会议,同样是强撑着病体参加的。
  于谦这辈子印象最深就是十一年前那次让他奠定了身后名望的北京保卫战,仇恨最深的也是引发那场战斗的蒙古人。
  他踏入官场之时,永乐已经十九年了。
  于谦非常遗憾没能跟随太宗去漠北看看。
  他现在希望,能够在新皇帝的朝廷里,对蒙古做到新的一轮伤害,然后高兴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镜子不擦不明,
  蒙古不打不行。
  哪怕在大明的火枪越来越先进后,蒙古已经注定了无法重新崛起,但作为华夏的老对手,曾经马踏过欧亚大陆的强者,对它赶尽杀绝才是最大的尊敬。
  朱见济对此表示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当然是
  不会拒绝!
  “衰弱的蒙古才是好蒙古!”
  “兀良哈和瓦剌这几年来敬尊王化,做事也和朕的心意,纳供不少若是任其被小王子他们欺辱,那世人又该以何等眼光看我大明?”
  人无信不立,
  而一个国家,更加不能失去信誉!
  中央王朝的万国仰慕,可不仅仅因为它强大的武力,而且还在于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号召力和处理国际关系手段。
  以兀良哈等势力近些年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忠诚。
  所以大明需要对危难中的对方伸出援助之手,来证明伟大的明帝国仍然是个爱护自家狗子的好主人。
  不断出卖自己的队友,乃至于将一切都当成生意来衡量,那是野蛮人才会做的事情。
  尊崇道义,维护地区和平,
  这才叫大国风范。
  “兵部、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当议定相关事务,推选将领,然后北出关外,将这等逆徒处理了!”
  “可是军费”张凤咳嗽着想说话。
  去年先帝的葬礼,在全国各地清丈土地,都是大动作。
  而大动作必然带来大花费。
  要不然,张凤怎么会一开口就提出增加商税?
  而且朱见济之前就说要在天津港建设新的船坞,也是要花大钱的。
  “去年不是抄了东南那边地主的家吗?将那些人的家产填到亏空处,反正打仗是不能拖延的!”
  其实不只是抄了地主,还有一个官宦世家。
  这些家伙倚仗权势,侵占起田地来基本上是整个家族齐上阵,名下土地都是要用万顷去计量的。
  而朱见济特意抓典型很打,是直接干趴下几个家族的,其中一家还有海外的生意。
  皇帝大恩大德,没把人家打拼出来的心血都弄没了,随后就派人接手了那些对外的海贸路线,准备去其他国家发福利。
  在如此强硬的手段之下,各地以前拖欠的税款都迅速的送到了,没几个敢偷奸耍滑的。
  在之前的朝代,皇帝要么傻吊要么脾气好,一些税款拖一拖不上交中央那是常见的事。
  可小皇帝杀了人,他们就深刻体会到了“欠钱偿命”这个道理。
  老朱家的钱,什么时候好拿过?
  像徐承宗这些勋贵,也主动给皇帝上疏痛哭流涕,说自己“穷怕了”,财迷心窍,才会在前几年做假账。
  在新皇登基的圣光普照之下,他们这群混账洗心革面,决定重新做人,把此前隐瞒下来的进账都送进了皇帝的小金库,实际到账的金额还翻倍的给,生怕皇帝把他们拉入黑名单。
  在内帑不缺钱的情况下,朱见济不介意自掏腰包帮大明打打仗。
  “实在不行还能找那些布商要钱”
  张凤嘴巴一来,才想说相应的商税不是已经决定提高了吗?
  可朱见济只是吩咐旁边的马冲,“布商现在手里基本都用上了飞梭,黄氏机他们也仿造出来了”
  “可他们不能忘记,这些都是皇家的东西!”
  “私自使用皇室之物,那群人要么给朕交专利费用,每家收取三百两,要么就给朕关了厂子!”
  三百两,很多吗?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别说三百,就连一百两银子,都是他们拼上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毕竟在银价还没有飞快贬值的明中期,金银的购买力是很强大的。
  倒是对豪强官僚而言,三百两虽然有点肉痛,但咬咬牙,也是小事啦
  别忘了,最开始皇家车马行开业,一辆四轮马车就收人百两,还不是有不少官商竞相购买?
  朱太祖给官员定下的俸禄是低,但除了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各种补贴多啊!
  大明的官员家中,人人都有大面积的免税田地,加上权力在手,就算自己不做什么,也会引得别人主动送礼上门。
  谁没钱,官老爷绝对都不会没钱!
  而据朱见济所知,能够开起来新式纺织厂的,大多都是官员家庭。
  能够雇人圈地建厂,本就说他们有着充足的资金。
  百姓手里有了多余的钱财,也开始更多的去购买布匹为自己缝制新衣,小冰河期的严寒更为棉毛的纺织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可以说,每一个能开厂的,手里绝对不会缺这三百两。
  如果不是为了继续鼓励民间纺织业的发展,朱见济还想多收一些。
  听皇帝如此说,马冲恭敬的应下。
  张凤也闭了嘴。
  的确,
  飞梭和黄氏机就是在皇庄里诞生的,谁也无法否认这是“皇家所属”。
  就是那个“专利费”有点让人不解其意。
  好在张凤心里一打算盘,发现这么一凑,大军开拔之资竟然还真给国库减轻了不少负担。
  只要能取得想要的战果,把最近跳的很欢快的小王子势力打下去,那大明就不亏。
  于是内阁关于对蒙古的新军事行动,就此通过了。
  打,
  一定会打!
  但怎么打,又是新的问题。
  还需要臣子们继续讨论。
  只是时间有些紧迫了。
  现在已经是正月份了,等朝廷商议出大体的流程,再把各种物资、人手发动起来,也得赶上开春了。
  对蒙古开战,一般是在春天进行的。
  所以他们要赶一赶进度。
  尽快的把东西准备好。


第167章 :战前
  而等民间知道,朝廷竟然在新朝元年就要打仗之后,反应是很惊奇的。
  除了景泰朝和开国那种特殊情况,很少会有皇帝选择在自己登基的头一年就发动战争。
  毕竟那样不吉利。
  会显得自己非常喜欢击剑似的。
  可朱见济从小太子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走寻常路
  能够搞出农会,还各种组织人大干生产,足以见得他是个有想法的统治者。
  目前而言,直隶地带的自由农民基本都进了农会,享受了集体化劳作带来的便利。
  而清田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理户”。
  被藏匿的人口需要被重新清查登记。
  这些多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移民去西南开拓新土地,也可以选择进厂打工赚钱。
  其他地方不管怎么样,起码直隶作为天子管辖之地,朱见济还是能保障工人基本权益的。
  被他带领走进新时代的大明百姓,已经在提高不少的生活水平下,对朱见济积累起了不小的信任。
  所以即便有点“不同于寻常皇帝”,但新帝在元年的作战计划,仍然得到了民间普遍认同。
  他们是相信大明能打胜仗的。
  只有带着一孩,抱着二孩,媳妇还怀着三孩的周大福对此产生了多余的紧张感。
  周大福的弟弟周六福离家从军已经好几年了。
  虽然有时候,他会从关外传信回来,但隔着那么远的距离,通讯情况还是很迟钝的。
  他经常收不到弟弟的任何消息,自然对他的安危产生了无比的担忧。
  长兄如父,
  即便被媳妇嫌弃了好久,说他还惦记着自己早就成年的兄弟有点“弟控”,周大福还是没改了这毛病。
  现在周万福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