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57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57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及时送给朝廷的贡品补上,以表忠于我大明之意。”
  “此外,还有另外藩国送过来的贺表”
  之后,阁臣萧滋将这些事情一一告知。
  景泰帝和朱见济对此都不怎么关心。
  前者是已经习惯了世界各地的孝子们时不时朝贡,后者则是由于还没到需要关心这些地方的时间。
  朝鲜这等“大明头号狗腿子”无需担忧,女真方面,等大宁、开平诸卫重建完毕,迎接他们的必然是浩荡天威。
  所以在朱见济眼里,他不需要跟一个死人过多的接触。
  和通古斯野人有什么好交涉的?
  难道自己会因为他给朝廷送来了一些野山参和兽皮子,就放弃对这群家伙的降维打击了?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培训各地农庄的管理人员呢!
  像农庄这种集体化的组织,是需要不少人手进行事务调度的,不然一处乱便容易引起处处乱。
  想要建立起朱见济规划中的农会,就必须把基层管理给做好!
  特别是小太子还要求农会做好日常记录,不准落下分配下去的一点一滴,这种过分的“员工守则”,放在封建时代粗放式的管理体系中,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不是有昌平皇庄的例子在,底下人难免抱怨太子爷是给自己没事找事。
  区区几个种田的,就要高贵的读书人去给他们做事?
  没有多少清高的知识分子想去下地,被铺满了肥料的庄稼气息熏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直隶建设新农庄的时候,朱见济还要求每个地方派两三个人来参加“入职培训”,安排专门的人手教导他们。
  能读书认字的诱惑,终究是让那些人咬牙撑了下来。
  虽然都是些简单的字,还要学小太子口里的“字母拼音”,可这意义很重大
  要是读的好了,脸皮再厚一点,他家就能自称“耕读之家”了!
  再把下一代养好,指不定就能出个举人老爷呢?
  他们非常积极的学习着后世小学生的知识,并且将之视为瑰宝。


第114章 :制盐方法需要改进
  其实在培训基层人才方面,东宫也不是临时抱佛脚。
  朱见济早就安排人手去学习了。
  可对比起直隶这边,关外不是更需要这种人才吗?
  于是权衡一下,小太子便把才培训好的大部分人打包送去了那边,为了让人们安心过去,朱见济还给他们安排了额外的“边远地区工作补贴”。
  虽然非常倾佩老祖宗,但朱见济的用人方法和太祖高皇帝还是有所不同的
  起码小太子给钱啊!
  只要工资到位,碧落黄泉大可去得!
  唯一的不妙之处,就是朱见济如此大手大脚的花钱,对于东宫财政来说是一个负担。
  如果不是因为车马行和织布厂已经啃下了直隶大半的相关市场,马冲还得担忧会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织布厂要去其他地方开起来”
  东宫之内,朱见济召集了秘书处的人,给他们制定下了景泰六年的工作目标。
  就目前而言,随着飞梭的投入使用,直隶一带的布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特别在“布匹商会”建立后,东宫布业跟一些商人“同流合污”,逐步划分起了剩下的市场。
  即便在商业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招收女工的方式,给无数底层老百姓带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还是有无数布业商人恨得朱见济牙痒痒。
  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
  他们当然不敢说皇太子如何如何,北方的布商也没有南方的水平跟胆子,没能耐联合起来对抗碾压过来的皇权。
  于是他们中有大部分人,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让商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膨胀到必须要分离出去,到其他地区去散播东宫的荣光。
  比如说生产桑棉这种经济作物的江南。
  除此之外,飞梭被广泛使用,也让商会不得不转向他处
  在一些死活不肯低头的布商进行了各种坑蒙拐骗后,他们终于从某位女工口中套出了话,知道了织布效率提高的幕后原因。
  而飞梭本身也不难制作,于是他们也弄了起来,间接造成了直隶布业的恶性竞争。
  朱见济可不想大明纺织业还没腾飞起来就内卷把自己卷死了。
  “殿下可是对江侍郎不满意?”
  马冲不知道朱见济的高瞻远瞩,只是怀疑小太子是否记恨上了江渊。
  毕竟根据东厂调查,飞梭最早就是从江家流传出去的。
  朱见济冷哼一声,“江渊哪里值得让孤如此行事?”
  就对方那小嘴啪啪的模样,给他个键盘就能成陆地神仙了。
  江渊做事的水平就摆在内阁桌子上,要不是因为是好爸爸把人拉进伙儿的,朱见济早就找机会把人给炒了。
  陈循也是,一丘之貉。
  “不管他们了,去给孤找户部和工部两位尚书过来,孤有事情跟他们说。”
  马冲乖乖的退出去。
  没多久,张凤和石璞应召而来。
  作为六部长官,他们已经很习惯被小太子使唤来使唤去了,光明正大的顺着宫廷道路走入咸阳宫,满脸坦然。
  反正皇帝自己都不在乎,满朝上下,尽数为太子党。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张石二人行礼,朱见济给他们赐座。
  “不知太子传唤臣等,是有何事务要办?”
  给领导办事久了,底下人也习惯了朱见济的做事风格,一般来说,小太子找人过去说话,通常是有事情吩咐的。
  难道像景泰帝那样,心思好的时候会跟大臣拉家常?
  “是关于制盐一事的。”
  朱见济腆着大肚子盘腿坐在榻上,手扶玉带。
  “孤之前在内阁中曾经提到要改良开中法,回去之后便觉得仍有不足朝廷盐引兑换钱粮,归根究底还是要看制盐多少的。”
  而贩卖食盐一本万利的情况也会因为太府寺的建立而有所抑制,毕竟朱见济一直都不相信商人的良心。
  为了鼓励大部分商人仍然对盐引趋之若鹜,那还要想办法提高食盐的发放量。
  想当初,开中法之所以施行,问题就在于朝廷缺钱,必须要和掌握了民间大部分资源的商人进行交换,不然“盐铁官营”,会成为古代王朝永不更改的铁律。
  而“盐引兑钱”的法子并扩大相应规模推行以后,除了容易让以前的商屯之法被破坏,也会打破盐商的垄断,让一些中下级别的商人加入到贩卖食盐的行列里面。
  可一旦人类生活必需品被商业化,不被控制引导的话,就会出现问题。
  好在朱见济一直喜欢防患于未然。
  在他的目标下,此时开放盐引,不代表之后会继续开放
  以后大明的市场会被大体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公有,一个是私有,其他所有制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见到。
  公有层面,朝廷仍旧需要调控全国基本物价,像盐铁等物,官方仍旧要卖,不能因为有了开中法,就全开放给商人。
  私有方面,商人可以通过给朝廷各种缴纳银钱,获得售卖资格。
  只要他们做的不过分,那朝廷基本不会管,算是给封建体制下的经济市场注入活力。
  然后问题来了
  食盐产量提不上去,一切的计划都是放屁!
  朱见济回头让人给自己四处搜罗了一下大明朝此时的制盐情况,发现后世人所熟知的海盐晒制之法还没有正式形成,貌似才在福建沿海和山东的海丰县等地出现雏形。
  大明目前的制盐效率,底下且耗费时间,对朱见济来说并不是个好事。
  人的日常生活需要盐,而毛纺织业也需要盐!
  别忘了,朱见济可是希望通过收割草原上的羊毛,对那些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控制的!
  没有足够的食盐,那他想好的制碱法就弄不出来,而没有足够的碱,羊毛就无法有效的清洗柔顺,做成人人都能接受的毛衣!
  谁他妈想披着一身羊皮出去?
  本以为大明的食盐很丰富来着,谁能想到还有如此的当头棒喝?
  问题大了!
  小太子当时就砸巴了一下嘴,努力的从脑子里搜刮起了前世的知识,企图为自己挽尊。
  好在文科生搞不懂物化原理,却是能背。
  朱见济想肿了脸,终于回忆起了海盐的晒制方法。
  他现在把张凤跟石璞找来,就是让他俩去负责新法制盐一事的。
  石璞听完,只是将朱见济提前写好的晒盐法看了又看,最后沉默不语。
  他的才干在六部长官中,算是比较低下的,甚至于当上这个尚书,也脱不开走后门氪金这事,私生活也是此时寻常士大夫的模样,但石璞在工作上有个非常让朱见济夸赞的优点,就是拿了任务不多说,能乖乖的去做。
  张凤更是如此。
  最近的各种开支已经快把这人给逼疯了,做梦都逃不开各种表格,睁眼闭眼都要手抚心脏,念叨着户部里面剩余的一点银钱。
  难怪前任金濂会死在工作岗位上!
  小太子在这时候能给他提供一个新的赚钱方法,张凤恨不得当场给他跪下!
  什么话都不说了,
  能给国家想办法揽财,那小太子就是永远的神!
  “都是古人的功劳,”朱见济没有把张石二人的夸赞厚脸皮收下,只是感叹着说道,“这些法子,不少都是从永乐大典中寻求到的,可见我华夏先民之聪慧!”
  “奈何如此妙法,即便记于典籍之中,竟也慢慢失传,以至于二位尚书都不曾听闻,尤为可叹!”
  张凤顺势说道,“当年太宗编修永乐大典,所用人力物力,何其浩大?臣等眇眇之身,如何能于当时世间大半俊才相比?”
  “何况永乐大典编修之后,由于体量之巨,内容之多,令人难以翻阅识记,刊印更是艰难”
  就这种情况,使得永乐大典修好之后,很长时间都是束之高阁。
  对于寻常的读书人来说,他们只需要去关注四书五经就好,如果要开辟新方向,也有不少专门典籍查阅,没必要去翻如此的大部头。
  可这么好的一本书,朱见济如何能狠心让它不见天日?


第115章 :太上皇如丧考批
  “父皇前段日子不是让翰林院修了寰宇通志吗?孤也想给他们一个任务,便是查阅永乐大典以及别的典籍,将古今经世济用之法通通编修入一本书中,名为天工开物,发行天下,如何?”
  借着这个忽然而来的话题,朱见济提出了这个要求。
  张凤和石璞当然不会拒绝朱见济的提议。
  反正修书这种辛苦活又不是他们来干,怕什么?
  何况,书修的多了,也能证明国家如今的强盛。
  毕竟只有盛世之下,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折腾文化艺术方面的事。
  二人事后返回各自的办公场所,又迅速的找来相应的官员,要求他们前去朝廷各地的盐场,将这种新法实验一番,只要成效良好,便要迅速的推广。
  张凤方面则是约谈了一下太府寺,请胡安寿去调查一下民间食盐的价格,还有盐商贩卖后的获利,好为之后的开中法定好基本方向。
  于外界看起来,京城仍然是风平浪静的一天。
  只是在凤阳,已经被迫给老祖宗守陵多日的朱祁镇再次迎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他在瓦剌的野生老婆和孩子终于通过景泰帝的手,送到了凤阳。
  而朱祁镇仍旧保持了他的薄凉本性,对于许久未见的异域妻和子根本没什么感动。
  他甚至觉得景泰帝来这么一出,是在恶心自己!
  自己娶也先的妹妹,然后跟这个野蛮粗鲁的女人生孩子,本来就是形势所迫!
  没看见自己回来以后一点都没提过这事吗?
  景泰帝已经把自己困在了凤阳这个鬼地方,现在还在如此折辱他?!
  土木帝为此大怒,又气得想打老婆。
  但也先妹妹带来的消息,却是浇灭了朱祁镇心中的火焰。
  “伯颜伯颜死了?”
  惊闻此话的朱祁镇面色灰白,比起当初打了败仗被俘虏还要失态,瘫坐在椅子上。
  钱氏见他面如死灰,一派颓唐,忍不住上前安慰丈夫。
  结果她才靠近几步,就被猛然窜起的朱祁镇给狠狠推了一把,“你想干什么?!”
  “你也要来看朕的笑话?”
  “伯颜!伯颜都死了!”
  朱祁镇悲痛难耐,捂着脸哭了起来。
  那个在草原上诚恳对待自己,会对自己说“我的皇帝”这种亲近话语的汉子竟然就这么没了!
  朱祁镇放空自己,不再去理身边的人,失魂落魄的飘荡去里面的房间,继续痛哭。
  “真是个没用的男人!”
  也先妹妹拉着孩子的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烦躁和犹豫,“我竟然要和这样的男人度过接下来的生命,这是长生天对我的惩罚吗?”
  “我可怜的孩子,他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
  钱氏听闻对方口出不逊,不高兴的皱起眉头。
  即便沦落至此,的确逃不开土木帝的关系,可作为妻子,不就应该和丈夫共进退吗?
  周氏、高氏走了,现在这个异域女人也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她们之间,谁错了?
  而且钱氏心中对于“伯颜”也无比好奇,想知道能让性情刻薄寡恩的丈夫如此哀悼的人物,又是何等身份。
  “妹妹,不知伯颜是哪位英雄?”钱氏靠近仍然一副蒙古打扮的也先妹妹,强笑着发问。
  对方抱住孩子,冷硬回道,“他们那么要好,你天天跟着人却不知道?”
  “伯颜,是我的兄长!”
  “也是个跟咱们丈夫关系匪浅的人!”
  说到这句话,也先妹妹还有些恨意。
  她并不是也先很看重的亲属,当初意外俘虏了大明皇帝,也先太师惊喜的想把人留住,便随意挑了她嫁过去,名为“结两家之好”,其实就是要把朱祁镇绑上蒙古的船。
  也先妹妹起先觉得还行。
  毕竟她嫁人的对象好歹是个皇帝,在蒙古能被也先好吃好喝的拉拢,回去大明更是直接成为上国妃子,到时候也先为了蒙古的利益,也会作为外援,让她不至于在深宫中受欺负。
  但伯颜的出现直接让她的美梦破碎了。
  那两个男人怎么就动真感情了?!
  回想去过去被迫成为第三者的事,还有自己跟孩子继续被牵连,被人从蒙古打包送到了凤阳,也先妹妹也十分气恼。
  她在来的路上就从侍卫嘴里打听过目前朱祁镇的地位,知道这人政斗失败,不需要多虑,所以把心中的不麻烦都释放了出来。
  如果下半辈子都要跟着这人过,那憋着委屈自己干嘛!
  “你的丈夫不是条好汉,我不爱他,你可以放心的继续和他生活。”
  “给我安排的院子在哪里?我带着孩子过去,以后没事可以不用常见!”
  也先妹妹打了声招呼,然后在仆人的引导下走了。
  只留下不敢置信的钱氏。
  北京六月,刚刚完成治理黄河工程的徐有贞被召令回京。
  景泰帝带着儿子一块接见了他。
  “臣拜见陛下,太子!”
  徐有贞长的颇为矮小,但一副精明强干的模样,尤其是在工地上工作久了,风吹日晒出了满脸沧桑,乍一看,还有些“国家栋梁”的感觉。
  只是当景泰帝让他抬起头来说话的时候,这人脸上讨好的笑容,又把他的“名臣风度”破坏的一干二净。
  朱见济对这人啧啧称奇。
  “爱卿治水有功,朕都不知该如何封赏于你了”
  景泰帝却是很欣赏徐有贞的态度,对着人好言好语的拉家常,时不时问两句黄河的情况。
  “臣为天家效力,理所应当,不足以让陛下说这话!”徐有贞笑得更加贼眉鼠眼,发黄的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