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56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56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景泰六年,老百姓还没有养成蔑视兵卒将之成为“丘八”的习惯,朱太祖制订的一系列制度还没有迎来全面崩溃,还是有一些军户保留住了以前的风气,没堕落成当地流氓的。
  只要不强求“一人当兵,全家入籍”,那拿朝廷粮饷,吃上公家饭,还是很受人欢迎的。
  像天津卫这种地方,大明迁都之前属于北方防守地带,搁在以前搞卫所很正常,但迁都后,隔壁就是京城了,守卫森严,天津卫的存在就变得颇为尴尬。
  因为从地理上看,天津卫右边是大海天然防护,左边是京城,老对手蒙古入侵也难以打到这边。
  要想打到天津,很大程度上得先把北京给戳破才行。
  所以究竟是谁给谁当了盾牌?
  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天津卫的军户是最快转变为纯粹种田人的。
  然后他们就遇到了军官压榨,叫苦不已。
  总的而言,天津卫的人对摆脱现象是非常有需求的。
  哪怕还是当兵,还得去关外苦寒之地,但只要能给他们家换个户籍,那谁不乐意?
  对此,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也曾有异议,上疏景泰帝说“改人户籍,不符合祖制”,结果就被副座上的小太子一声咳嗽给吓得不言语了。
  去年朱见济还得用“剥皮萱草”来压制这群人,今年有了打胜仗的背景,锦衣卫又当着京城不少人的面杀了几头年猪,染了一地的血,让群臣见识到“原来胖太子是吃肉吃胖的”后,一点小动作就能让人意会了。
  于是勋贵们和于谦这等负责军事的官员都出声,表示“特殊时期自然要用特殊手段”,更何况从洪武年间起,逃户现象便持续不断,如果不想办法加以缓解,只怕会让事情愈演愈烈。
  别以为锦衣卫和都察院就查不出来,官老爷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免税田里面,藏了多少逃户!
  要是他们较真,妨碍到了朝廷重建北方防线的事,朱见济就敢拿这件事开刀!
  在培养起了自己威望的皇太子坚持下,关外卫所的改革算是半推半就的弄出来了。
  朱见济知道,目前想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卫所中的问题还要等待,所以也没有继续折腾。
  像陈永贵和周六福这些人,只要从改革中获得了利益,并且帮朱见济宣传了出去,那种子就是埋下了。
  小太子对此并不着急。


第112章 :兀良哈的新态度
  七天后,周六福包袱款款的离开家,告别了大哥小弟跟老爹,来到了预备役集合的地方。
  “好多人啊”
  他看着不远处的另一堆人马,轻声感叹。
  对面的那群人显然跟他们这种去凑数当兵的不同,应该有些身份,不然何至于还能坐着马车?
  就是里面还有女人在,让周六福觉得很不对劲
  去边关戍守怎么还要有女人?
  难道是跟去年清理民间会所似的,那些女的都是犯了事,被发配到边关给当地留守的单身汉们当老婆的?
  “你别瞎说!”
  当周六福把心中猜测跟同伴分享,并且幻想自己也能白捡一个车技娴熟的老婆时,同伴狠狠给了他一个脑瓜崩。
  “那些是东宫抽调过去,帮助重建大宁城各种事务的宫娘子、匠户师傅!”
  “咱们上官可看重他们了,你可别给我惹事!”
  “原来如此!是我想差了!”周六福果断认错。
  东宫出来的宫女,此时在民间也算有名气了,毕竟像小太子这样“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着实少见。
  而宫女们也为了不辜负太子信任,追求自己在秘书处的升职加薪,也是努力工作着,一身算术本事,让老百姓开了眼。
  为了表示尊敬,他们便将这些出身宫廷,在外面工作的女官称之为“宫娘子”。
  周六福不知道这些看着就娇弱的宫娘子们去关外有什么用,但一想这是东宫指令,必然有其深意,便不再多问。
  从上官手里领到了一个木头雕刻的身份牌,一行人带着无数物资,便朝着关外进发。
  而等到他们终于到达宣府的时候,李秉和方瑛也早就等候多时了。
  “李公,接下来是便是要辛苦你了!”
  方瑛站在城墙之上,和李秉一起俯瞰着下面不断涌入宣府的队伍,抚须而笑。
  他身上虽然没有批甲带胄,但一身精悍之气,让城楼之下的人偶尔瞄到了,也会迅速的低下头去,以免冒犯了贵人。
  李秉脸上微笑着,却是嘴硬说道,“老夫辛劳已久,南和伯切不可推脱,以加重老夫负担啊!”
  “我就会打仗,调理内政还是需要李公来的!”
  方瑛摆摆手,表示他可以尽力为之后边关几个重镇的建立清扫外敌,但内部事务还真得看李秉把握。
  毕竟对方可是花数年之功,就把宣府从正统十四年的阴云中拉扯出来的当世名臣。
  李秉哼哼唧唧,但看着那大批的物资运进来,还有最近招收的流民汇聚,心中总是高兴的。
  也不知道永乐之时镇压漠北的大明边军,能不能在这景泰朝重现。
  “东宫那里也发来了一份有关建设措施的册子,让老夫按照地方实情,结合处理”
  “南和伯,你觉得这是何意?”
  已经熟悉了的老同事互相打趣完毕,李秉终于从那运来的成捆的粮食和棉布上面挪开,笑意还没有从眼中退去,就对着方瑛发问。
  小太子管的是不是有点多了?
  重点是李秉看了那份册子,竟然觉得言之有物,十有**能成功操作起来,心里便被惊住了。
  “而且太子还传了话,给我等方便之权,可以上呈密奏,通过锦衣卫直达天子这又如何?”
  在鞑清的“奏折”制度建立起来前,华夏王朝的工作汇报都有严格的流程要走,需要一级一级的往上呈报。
  这也是后来内阁和司礼监能够蒙蔽皇帝,操控朝剧的一大原因。
  如果密奏出现,那就意味着地方官员能够避开六部内阁乃至于司礼监,直接向皇帝打报告,实现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李秉没有这种总结性的历史判断思维,但也能琢磨出其中意思。
  小太子如此行事,不知道陛下如何?
  “李公不必多想!”
  方瑛看着李秉沉思的老脸,和颜笑道,“我去过京城,见过陛下和太子。”
  “对着你,我敢说太子的意思,就是陛下的意思!满朝上下,真正相互扶持的,除了天家父子,还能有谁?”
  李秉被排挤出京城好几年,此后也是一心扑在地方事务上,没有打听过其中详情。
  所以收到这消息后,还颇为警觉,生怕自己又踩到了坑里,导致从宣府重镇被调去其他更糟糕的地方。
  好在听方瑛说完京城风向,李秉便放下了心。
  “原来如此,是老夫多虑了!”
  “不过既然太子发了这样的话,那老夫能不能时常密奏天子,让他多调拨着饷银过来?”
  李秉随后又心思活泛起来。
  地方找中央要钱,一直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毕竟自古只有四方赋税汇入京师,没有听过国库不停掏钱补贴地方财政的。
  当年太祖太宗在时,出于战略考虑,对东北关外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倒贴,可仁宣二宗时不就放弃了吗?
  李秉之前也打过报告,述说了一番扩大边境防卫空间的重要性,可奏疏去了便没有回应,估计都没来得及给皇帝看看,就被财政短缺的户部给扔一边去了。
  听说如今的小太子是个会赚钱的,那自己总能找他要点东西吧?
  朱见济都没想到,这老头子反应过来,就计划来薅自个儿羊毛。
  “这个”
  方瑛没有多说,算是默认。
  谁让李秉要到了钱,他也能占到便宜。
  于是李秉兴奋的打算过几天就递密奏上去,希望皇太子能继续为边关建设出钱出力。
  京城这边,将队伍迁移的收尾事项处理的差不多后,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仍旧是时不时开会。
  “兀良哈那边果然又发来消息了!”
  于谦抽出一份奏疏,递给高凳上主持会议的小太子。
  朱见济接过来,翻来扫了几眼,没有看完便主动问起于少保,“兀良哈这次说了什么?”
  “还是像上次那样,一张嘴就是要城池和甲胄,把我大明当傻子耍?”
  “改了!”于谦难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显然是为大明军威重新震慑住了桀骜不驯的兀良哈部感到欣慰。
  “兀良哈首领沙不丹上奏,请求朝廷允许他们内附宣府、大同,在其附近放牧。只是他还提到,大宁等地,当初是太祖太宗给他们牧马的地方,还是希望朝廷能让他们留在那边居住的。”
  高谷冷笑,“兀良哈也配提太祖太宗?当年太宗北征打的是谁,他们自己还不清楚?”
  “太子千万莫被兀良哈等人措辞蒙骗此等关外磨牙允血之徒,不受教化,不尊大国,礼义廉耻皆无,需警惕之!”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高谷也知道自己在朝堂待不了几年,说话也越来越直接。
  他非常希望能用自己的理念,去感染一下未来的皇帝。
  “可关外大漠本就难以管理,当年太祖太宗于那里划分都司卫所,还是让那些人做大了?”
  陈循习惯性的反驳高谷,随后提议,“以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既然有了臣服之态,不若遵循旧制,让他们为我大明前驱,东镇女真,西抗瓦剌、鞑靼。”
  瓦剌虽然乱起来了,可底子还在,他们也担心管理失控之下,会有草原部落南下攻击大明其他地方的关镇。
  就像最近几年,河套那边的守将便有上疏,说草原上的鄂尔多斯部也有南下动向,企图扣关入套。
  而且鞑靼势力亦是强大,必须要防备他们趁虚而入。
  大明的钱还没重新攒回来呢,能支持起关外建设已经够好了,何谈大规模的向草原出动军队?
  朱见济听了沉默,
  景泰帝听了打瞌睡他昨天才跟唐妃和好,今天就有点劳累了。
  “两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
  “以孤的想法,兀良哈收服过来的确有效,如果放任他出去乱咬人,也不利于大明边关的稳定”
  “这样吧!”
  “既然沙不丹他们提了要求,大明也跟他们提几点”
  朱见济再次提上腰带,将早就打好的腹稿说出。


第113章 :对于兀良哈友好的协定
  “首先,得让兀良哈那边拿出诚意来!”
  “不然大明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他们,他们又死活听不懂人话,不但让朝廷丢了脸面,还让其他蛮夷小觑了我大明。”
  “告诉沙不丹,让他们部族里面的人都给自己取一个汉人名字,此后要给孤学汉话,写汉字!”
  “别告诉孤,说什么兀良哈三卫他一个人做不了主,别以为孤不知道他的底细!他此前不还杀了女婿脱脱不花吗?怎么可能没有一锤定音的本事?”
  “他们在草原上该做什么做什么,可到了我大明直辖之地,便要学会懂规矩!”
  景泰帝摸着小胡子,倒是明白了儿子的话中深意,“青哥儿是想对蒙古玩一手当年北魏孝文帝做过的,移风易俗?”
  “可当年蒙元立足中原尽百年之久,也没有学会我华夏传统,元帝之中还有不会说汉话的此时这般行事,能成吗?”
  别说蒙元了,即便是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一族的守旧势力仍然庞大,新旧两派的权利争夺没过多少年就把北魏搞崩溃了。
  而鲜卑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还得等到隋唐之后。
  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对于一个有自我认知的民族来说有多么困难。
  景泰帝有些担心儿子这个计策行不通,白费了功夫。
  朱见济安抚好爸爸,“此一时彼一时了。”
  “当初蒙元蹂躏中原,那是他强我弱,形势那样,蒙古人怎么肯学我华夏文明?”
  更何况在元朝的四等人制下,蒙古人和汉人之间还差了两个阶级,是很难跨过如此巨大的差距去搞什么文化交融的。
  以蒙元统治者的本意,他们恨不得治下的所有人都守着自己的传统,永远都不混在一块。
  因为只有搞大了双方差距,才有利于作为少数群体的蒙古在其中浑水摸鱼。
  “如今我强他弱,对方还有求于我大明,让他们改个名字又能如何?而且儿子说了,让他们在外面用汉名,草原上任其自由,算是大度了!”
  “可这么一看,不还是没什么用吗?”景泰帝持续疑惑。
  朱见济笑了,“眼下是这样,可等以后就不一定了!过个几年,说不定蒙古还要求着咱们教他读书识字呢!”
  “到时候朝堂上的诸位臣公,也能落个教化蛮夷的好名声。”
  他给李秉发过去的小册子上面说了一些关于“经济支援”的问题,相信以后者实干派大明朝精英的身份,能够明白其中深意。
  而且等纺织厂建立起来后,经济往来频繁,为了方便过好日子,人数较少的蒙古人必然会被汉民吸引进而同化。
  这是煌煌大势!
  谁也改变不了!
  朱见济现在提出这个要求,只是为了日后蒙古人民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时做准备,给他们减少点负担和压力
  毕竟只要有了一个汉名,再接受起其他方面的东西,心里的阻碍就会小很多了。
  “此外还有其他要求的,”
  “兀良哈三卫需要安排部族中不满六岁的孩童入城居住大宁城以后会建立起来一个专门的学校,就让他们在那里学习!”
  “双方开市通商后,也不能随意欺辱我大明商人,必须要心平气和的跟咱们做生意!”
  过去就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件,
  大明商队过去收购草原土特产,结果被人当肥羊和宰了。
  只是由于中原王朝“重农抑商”的传统,而且不能“轻启边械”,并没有把这种小事放在眼里,对蒙古人提出交涉,于是严重打击了大明商人前往草原做生意的热情。
  而官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常常停留在“你出马子我给盐”的阶段,收益并不是很显著。
  不能通过这种事获得利益,也无法把双方正常的关系维持下去,那么双方间分分合合也是常事。
  朱见济是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的!
  “这个为父不懂,”景泰帝没能理解儿子的话,但秉持着“我儿最好”的态度,还是认可了朱见济的主意。
  “青哥儿比为父能干,那就听青哥儿的!”
  “你们给沙不丹回旨吧,就按照太子的意思讲只要他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朕就准一半!”
  大宁城是绝对不可能给兀良哈的。
  朝廷剩下的钱基本都投资进去了,如果转手给了这群人,那就跟傻子拿钱打水漂玩似的。
  景泰帝不觉得自己有这么好哄。
  “他们可以在各关附近放牧,但一定不能欺凌我大明子民!”
  瓦剌压着兀良哈打的时候,后者敢和前者动怒,跑过去砍人家部落的人?
  现在大明都把瓦剌给干了,自然也不能让兀良哈继续在自个儿当白嫖党。
  史书上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叫什么“夷狄畏威而不怀德”。
  只对人好而不给他们大嘴巴子,草原上的饿狼是听不懂人话的。
  “臣等”陈循还想说话。
  “就这么定了!”
  景泰帝挥挥手,结束了这个话题。
  “朝鲜有使者到来,恭贺天朝击溃瓦剌之大胜。”
  “女真那边也有人请求入京,自述土木堡之后,受制于也先,与朝廷隔绝如今大明收服边城,重新打通了辽东通道,所以想要把往年未能及时送给朝廷的贡品补上,以表忠于我大明之意。”
  “此外,还有另外藩国送过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