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58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58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泰帝却是很欣赏徐有贞的态度,对着人好言好语的拉家常,时不时问两句黄河的情况。
  “臣为天家效力,理所应当,不足以让陛下说这话!”徐有贞笑得更加贼眉鼠眼,发黄的牙齿都露出来了几颗。
  “当中的主要功劳,还得是太子爷做出了水泥这等神物,只需要短短几天,就能铸成大堤,让洪水不能渗透”
  “这都是陛下与太子的功劳啊!”
  用真情实感的咏叹调大声喊出这一句,徐有贞对着景泰帝父子深深拜下,感动的景泰帝都泪目了。
  也许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热忱的赞叹自己,让景泰帝赏赐的小手又蠢蠢欲动。
  但是天天看着儿子除了批阅奏疏还要审查各种表格,景泰帝也强化了一点财政概念,知道自己随手一扔,就能把不少人一辈子赚不到的钱给砸出去。
  这么一对比,景泰帝就主动节省起来了,就连唐妃的家里都不怎么赏赐了,还在考成法中,把触犯了规矩的官员曾经被赐下的田地收回不少,然后转手就交给儿子开皇庄。
  所以为了每天都要考虑收支问题的儿子,景泰帝放弃了给徐有贞赐金子的想法,只是拉着他的手一口一个“爱卿”,然后让他以佥都御史的身份,帮助王竑一起管理都察院。
  这就扩大徐有贞的权力。
  反正对于当官的来说,掌权了就是掌钱了,升官后面自然能发财。
  徐有贞虽然有些失望,没有直接提拔成国家大员,但还是接受了一个任命。
  在考成法出台之后,都察院的权力和待遇其实是提升了不少的,不少官员的前途都在御史手中的小本本上,一旦有污点,就容易成为政敌攻击的对象。
  于是很多官老爷都对来考察自己工作绩效的御史们尊重了起来。
  朱见济一直含笑不语。
  直到景泰帝说累了,转过去喝起了茶润喉,他才小声的对徐有贞说道,“孤听说,徐爱卿此前叫做徐珵?”
  徐有贞浑身一抖,才被景泰帝的和颜悦色说到飘飘然的灵魂瞬间落地,呐呐的说不出话。


第116章 :徐有贞被太子认可了
  徐珵是什么人?
  是在当初土木堡大变消息一传来,就鼓动朝臣迁都的“奸臣”。
  是在朝堂之上被救时宰相于谦怒斥的不法分子。
  北京保卫战之后,徐珵这个名字已经算是烂透了,正好封建时代又没有身份证这种东西,虽然讲究“父母赐名,不可更改”,但只要人不要脸,改名字还是很方便的。
  于是徐珵不见了,
  朝堂中多了个名叫徐有贞的大臣。
  景泰帝不知道还有这变化,只当“徐珵”后面受不住骂声自个儿引咎辞职了,黄河水患一来,又见“徐有贞”主动请缨,便提拔了后者。
  之前皇帝的举动,让徐有贞还以为这事已经彻底过去了,心里还琢磨着如何获得圣心,讨好面前这对天底下最尊贵的父子。
  结果小太子偷偷一句话,就让他吓出了一身汗。
  “徐卿家不必多虑,”朱见济笑着对他提了提腰带,勒住虽然减肥了很久,但仍然不见瘪下去的小肚腩,“孤既然把这事跟你说开了,便是既往不咎的意思。”
  “你上的奏疏孤和父皇都看了,很不错。你治理黄河也有功劳,几年前的糊涂话只是心急导致的,如今也不必再抓着不放。”
  他学着景泰帝的样子跟大汗淋漓的徐有贞握手,诚恳的告诉他,“日后好生做事,卿家既然精通天文水利,自然会是我朝栋梁!”
  以大明朝令朱见济胃疼的各种自然学科普及程度,能找个通晓多方面事务的家伙还真难得。
  虽然小太子相信民间自有能人,可官方又不重视,科举也不搞那玩意,朝堂上的官员中能来个理科人才,简直堪称一宝了!
  为了徐有贞的本事和马屁,朱见济决定对他好一点。
  徐有贞被这又是萝卜又是大棒的手段弄的头昏脑胀,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小太子如此针对。
  不过对方既然如此说了,日后有人再拿这问题攻击自己,他也有话可说了。
  皇帝看上去对自己很满意,
  太子只是敲打了一番,八成是不满于自己改名换姓的“欺君之罪”,只要以后好好干活,估计也没啥问题。
  于是徐有贞摆出一副感动的含泪模样,“臣必然为天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们说什么了?”
  饮茶完毕的景泰帝回过头,就见儿子和徐有贞心心相惜的模样,不由笑了出声。
  自己儿子身材矮胖,臣子中的大多数即便跪下,也得微微低头跟他对视。
  这个徐有贞倒是正好,跪下后能让太子享受下来自别人的仰视。
  难怪青哥儿喜欢!
  “没什么,只是问了一些治水的事情。”
  朱见济笑着跑到好爸爸身边,父子俩聊起了中午吃什么的问题。
  徐有贞见此机会,请求告退。
  等着走出大殿,明明是即将入暑的大好日头,却让徐有贞觉得自己背巾湿透了。
  朱见济却是不在意他的感受。
  在接触巅峰权力日久,朱见济也慢慢的不再对过去历史上的各种“名人”过于看重了。
  谁让历史书就那么一点,只能捡着那些人有代表性的经历说?
  于谦的人品足够好,但他在生活上死板的作风让他老婆都受不了,锦衣卫隔墙有耳的时候,还听到过他俩夫妻间的吵架,甚至还有过于谦被赶出卧室打地铺睡觉的事。
  他做事情还有典型的“我行你也行”理念,导致很多官员都对其不满。
  而且于少保在经济方面的确不怎么行,他可以认真的去操练士卒,兼职文武,但他再怎么认真的对账本,也无法赚出来金银财宝。
  足以见得人无完人。
  所以一个徐有贞,朱见济是不怕的。
  他是臣子,是皇权规则体系下的一个正常打工人,只要没有太上皇这个上位的捷径在,他要想获得权力和地位,就只能抱住景泰帝和自己的大腿。
  再说了,这人明显有眼力见,溜须拍马的功夫,能把小太子的厚脸皮都拍红了,本事又足够,是个值得一用的。
  小太子决定“任用佞臣”,以后让徐有贞帮自己背一些黑锅。
  如果曹吉祥在天有灵,只怕会因为小太子的双标而痛哭出声。
  明明
  明明他俩干的都是差不多的事!
  怎么就自个儿被宰了?
  对此,朱见济只能表示自己当时初来乍到,操作不熟,真是不好意思。
  另外,曹吉祥和徐有贞的身份也不一样嘛
  后者是臣子,是有机会改换门庭的自由打工人,所以明末才有那么有投降闯王和满清的士大夫。
  但前者是皇帝的家奴!
  一个奴婢敢对主子下手,这问题不是更严重吗?
  曹吉祥飘在天上落泪又能如何?
  朱见济当初,杀他和石亨,可都是“师出有名”的!
  他才不会不讲道理,做个肆意杀人的暴君!
  小太子可是一个喜欢好名声的人。
  “老徐怎么还不回来?”
  “他是想死在外面了吗?”
  九月份的咸阳宫里,外面的太阳滚烫灼热,但摆放了大量冰块的宫廷之内却是充满了凉气。
  解决了手头上几个大问题,近来没有太多烦恼的朱见济终于有空,和小伙伴们对坐吃瓜。
  翠皮红壤的西瓜被三个小伙子一人抱住一个,用勺子挖着吃,清甜可口。
  作为一种在洪武元年就被太祖钦定为“太庙贡品”的水果,西瓜在大明的培育算得上发达的了,而老朱家的每代皇帝,也都挺喜欢吃瓜。
  自迁都北京后,先帝爷们还特意命人在京城周边开辟瓜地,以为特贡之物。
  而朱见济弄出来了玻璃后,得知皇家竟然还有“种瓜”这一业务,还特意着人弄了个小小的温室出来,让人在里面种植一些绿色果蔬。
  于是在北京的九月里,小太子还能和他的伴读天团一起共享吃瓜之乐。
  可惜最能嚷嚷的徐永宁不在。
  经过一个暑期,被晒黑了不少的柳承庆跟张懋啃了一大口瓜,满嘴汁水含糊不清的回道,“老徐最近传信,说去了山东那边这个月怕是赶不回来了。”
  除了徐永宁被派出去做底层宣传工作,其实这一年下来,他们两个小少年也没闲着。
  在农庄集体化推广到其他地方的时候,朱见济就让这两个锦衣玉食的小少爷下乡去“体验生活”了。
  作为太子的伴读,现在对方年纪小,是无法做什么大事的,但却注定了他们长大之后,会随着新帝登基而得到重用。
  所以朱见济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起他们。
  他可不想以后做事了,身边的人手竟然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官二代。
  认真工作,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在这暑热的几个月里,柳承庆和张懋被迫下田参与了夏收和新一轮的播种,还去参观了织布厂等等地方,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小太子会时时盯着账本了。
  他们身为传承数代的勋贵,日常花销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两的,对于正常的社会情况自然有些脱离。
  如果不是有个晋惠帝提前说出了“何不食肉糜”这句名言,想来还会有后来的权贵们喊出来。
  现在好了,
  劳动改造过的两个贵少爷迅速的成熟了起来,慢慢的脱离了哇派护法的身份。
  效果比变形记还显著。
  只有徐永宁这个二哈,仍然是原来的模样。
  自打朱见济给了他方便之权,去各地充当罪恶克星,这家伙便乐不思蜀,偶尔才有一两封信送回来,给大家报个平安。
  为此,徐永宁他叔婶亲娘都担忧不已,两位女性长辈甚至入宫求见过杭皇后,想借对方的口跟朱见济说一声,赶紧把飞起来的狗子找回来。
  老徐家的嫡系只剩下这么一个了!
  朱见济能有什么办法?
  他敢让锦衣卫把人绑回来,第二天徐二哈就能给太子殿下制定一个全新的“咸阳宫装修计划”。
  为了省点钱,朱见济决定假装不知道这事。
  不过今日一问,对于徐永宁跑去了山东,小太子还是很惊讶的。
  他捧着瓜皱眉,仿佛手中的西瓜不再甜美,“他去哪里干什么?”
  总不能跟徐有贞一样,也要去治理黄河吧?


第117章 :徐永宁在山东
  “老徐在信上说,你趁着推广农庄的机会,把地方上的不少恶人都给抓了,搞的他没地方发挥本事,干脆出直隶,去山东那边了!”
  张懋憨笑着告诉朱见济,对于徐永宁这样的脑回路也是非常理解了。
  他们是亲身参与过集体化建设的人,虽然因为年少,无法过多的做什么,但该了解的还是了解到了的。
  比如说在大明的光辉无法覆盖到的地方,人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当地的地主给统治着。
  虽然直隶作为距离皇权最近的省份,无法像东南那样,涌现出不少家产丰茂,土地接天的大地主,可乡村之间,仍旧是爬满了这样的虫子。
  农民的认知和信息来源都受到限制,生活方面又必须依赖土地,于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理所当然的沦为了为地主服务的长工和佃户。
  农庄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即便朱见济不想在此时就挑起矛盾,推行集体化选择的地方,人口属性也是自由农居多,但总有心眼小的地主无法体会到皇太子的善心,觉得朝廷迁移农民去搞田庄,让自己能够使唤的人手少了,便有意的给朝廷大政的实行添堵。
  对此,金童转世的小太子动容不已,派出了大量的锦衣卫和东厂人员去对方家里轮流坐了一会儿。
  能屈能伸的当场就和朝廷达成了一致,并且为了表示歉意,主动向太子爷上交了半个身家当赔偿。
  一身硬骨头的,只能在后面跟农民一样,去农庄里做事了。
  借着这个机会,地方上盘踞的小土豪们被打掉不少,徐永宁之前还能找到一两个,后面就发现,一身武艺无处施展,浑身痒痒,心中骚动不可抑制。
  于是他就跑到了隔壁的山东去,企图一展拳脚。
  “山东啊那可是个好地方!”
  朱见济还记得,近几年传来的受灾消息中,“山东”是个出现频繁的名词。
  “也好,让他去山东给我看下黄河的近况,水土和顺还是很重要的。”
  人都要靠着地里的粮食吃饭,要是水土出了问题,那也是个大问题。
  柳承庆吃的一脸西瓜汁,啪啪吐出积了一口的瓜子,“殿下放心,老徐年纪最大,比我们稳重,不会出问题的!”
  真的吗?
  不说这话还好,朱见济一听小伙伴如此断言,心里反而生出了不好的预感。
  而这个预感没过多久,就被证实了。
  徐永宁在最新传回的信件中,提到了山东曲阜的老大衍圣公。
  并且在文字中透出了对这个“国中之国”的强烈控诉,显然是很不满于孔圣后人的作派。
  “孔家人在曲阜强抢民女,奸淫乐妇,其中还有不少是有夫之妇!”
  只用文字是表达不出徐永宁心中激荡的,他甚至还让山东驻扎的锦衣卫直接带了原话回来,语气直白到让传话的那位锦衣卫一直低着头,不敢面对小太子,生怕让人觉得自己在带坏储君
  “大庭广众,还让人家丈夫在边上看着呸,老子都不敢这么做!老子只会去照顾别人生意!
  “恶心!恶心!他们这样的身份,娶几个小妾不行吗?嫖不行吗?哪怕多出点钱呢!”
  伴随着这样的转述,小太子在脑海中甚至脑补出了一位头秃了半边的“半老徐娘”,口吐着芬芳渐行渐远。
  可惜当这样的印象复刻到徐永宁身上时,让朱见济恶心的放弃了幻想,回归现实。
  “山东孔家啊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
  朱见济听完之后,感叹着。
  柳承庆和张懋则是面色沉重。
  作为勋贵后代,他们的祖辈有能耐看不起只能靠名声谋好处的孔家人,但他们却不得不重视。
  毕竟大家都成为规则玩家了,
  天下也不是那个仰仗武力就可以纵横自由的天下了。
  乱世和盛世,不是一种玩法。
  有的时候,就连皇帝都得因为孔家的影响力而有所顾忌,时而恩赐,以显示自己仍旧尊崇社会主流思想,不搞叛逆。
  但朱见济对此是不满意的
  孔家最好的也就是孔夫子这位“圣人”了,可人亲口也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哪里有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打着他的招牌,享受荣华富贵的?
  后世君主为了笼络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借用他们的口来向底层百姓宣扬自己的“仁德”,把孔家当成了玉玺一般的存在,最后还真把人捧的飘飘然,以为自己是世间独一份了。
  可在此之前,阿剌知院拿着玉玺都没能诱惑到自己,一个腐朽落后的孔家又算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眼下时机还没有成熟,朱见济早就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了!
  上层建筑,终究是被当时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有些问题,也不应该让上位者主动提出来。
  “给定国公回话,让他别在山东惹事。”朱见济扣着腰带上的玉饰,心里想着后世关于孔家的风评,“起码让他别把自己扔到人前去!”
  从考成法到商税的征收,朱见济是知道有些士大夫对自己不满的。
  但因为他是皇太子,是被皇帝多次强调的“国之副君”,这群人不敢对着自己直接开炮,可攻击一下朱见济的身边人是能够的。
  徐永宁的豪侠之气跟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完全可以让士大夫们肆意的炮轰。
  所以徐永宁不能像在南京那样,直接上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