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0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20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揪驮谟诖恕
  因为朱见济在她们每次有了进步后,都会表示嘉奖,而提升迅速的结果,是短时间内,她们的生活用度都快比得上宫中老资格的女官了。
  所以朱见济在安排她们出宫跟随赈灾,以防地方官员做假账侵吞物资时,即便知道前方有无数险阻,还是咬牙背上了包袱。
  性别差异在哪里都存在,就连皇宫大内中,也是宦官更容易受到主子重任,自古多的是宦官干政,鲜少有宫女支愣起来的。
  现在太子愿意任用女官,是她们罕见的机会。
  因为眼下会计水平被培养到能出差的,就她们几个,马冲得伺候太子无法脱身。
  等到以后人数多了,竞争压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谁都想给自己挣一个更好的未来。
  高谷、王竑他们虽然是士大夫,但属于有点气节和良心的那种,对于朱见济强行塞过来的女官,只一视同仁,并没有太多的歧视,在某些时候地方官员不满意自己做的账被女人指指点点的时候,还会帮她们抬出东宫太子来压一压人。
  于是五朵金花更加感动的自觉加班,用此时没有多少人能看懂的奇特数字为王竑他们绘制出了一份又一份表格,揪出了不少做假账,企图浑水摸鱼的家伙。
  面对女官们的功劳,高谷这种守旧派都说不得什么,王竑直接豪爽的表示自己会为其在皇帝面前请功,嘉奖她们。
  毕竟此时的明朝社会,思想还没有彻底走向极端,开明士大夫对女子的包容还是有点的,明末都有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登场呢。
  景泰帝听了,直接笑道,“太子果真像朕,都会调教手下!随便几个女官,就让两位卿家如此称赞。”
  此话一出,王竑和高谷莫名沉默了几秒。
  对于景泰帝的“自知之明”,大家都很无奈。
  朱见济赶紧站出来,表示这是爸爸遗传的好,特别是自己参政以来后的“言传身教”,更让朱见济学到了不少东西。
  当然,学得肯定不是景泰帝看小黄书的各种姿势。
  赈灾取得良好成果,百姓口中自己作为“明君”的声望也水涨船高,高兴的景泰帝先夸了儿子再夸自己,最后为高谷王竑鼓掌,表示自己就是欣赏像他们这样为国为民的臣子。
  理所当然的,景泰帝要为这两位功臣,包括因为回程累倒而无法进宫面圣的白良才赏赐。
  高谷王竑此时都已经身居高位,再升官也升不到哪里去了,更何况高谷也有六十来岁了,即便老当益壮,对于各种欲求也降低了许多,更渴望的是身后名这种东西。
  于是高谷只接受了景泰帝赐下的部分钱财。
  王竑更是直接的表示财物赏赐可以缩减,但是这几年来频繁的天灾是需要朝廷提高警惕的。
  他不像朱见济后世来人,知道明朝立国两百多年,基本上逃不过各种灾害的阴影,只能以封建士大夫的观念提出——
  自景泰帝继位以来,天灾民贫的程度越来越重,只怕是老天爷觉得景泰帝还不够好,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良好态度,持身严谨,任用贤才斥退奸臣,广施仁爱厉行节俭,放弃一些没必要的徭役和支出,并且对受灾的地方减免赋税,减小百姓负担。
  景泰帝脸上的开心褪去,也端庄起来。
  比起大明之前的皇帝,景泰帝有个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听得进人话。
  像太祖太宗,这是两位典型的唯我独尊型帝王,你敢挑他的刺他就敢杀你全家的那种。
  仁宗虽然仁厚,但到底在位时间短,没有突出表现。
  宣宗皇帝作为好圣孙,脾气很他爷爷差不多,上朝都佩剑叉腰,气质颇为豪放。
  大明的朝臣熬到景泰帝上台,才算迎来了一位儒雅随和的君主。
  景泰帝固然有着好色、懒惰、护短等等缺点,但作为皇帝,只要大臣说得话有些道理,他基本会听,认错起来也不抠抠搜搜,不像别人“别低头王冠会掉”似的。
  特别是他现在都懒得和跟朱祁镇比较“谁皇帝当的更好了”。
  于是王竑的提议,景泰帝满口应下,还请求他发挥自己左副都御史的职能,不要留情的弹劾朝中的奸佞之臣。
  朱见济对此,也赞同了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要去纠正王竑的措辞。
  比如说王竑刚刚的那段话,一旦传播出去,就容易让人说成“老天爷不支持景泰帝,所以频频降下天灾”。
  毕竟后世小学生在考场上面都要过度解读名人名言呢,何况此时的官场。
  于是朱见济站出了,对着王竑问道,“王御史刚刚说父皇需要修身自持,以上达天帝,保佑我朝风调雨顺,那么请问,我父皇哪里做的不对呢?”
  “陛下继位以来,击退瓦剌,安抚百姓,自然是有所作为,只是作为君王,哪里能完全称好呢?自当时时警惕,以免自堕。”
  “原来如此。”朱见济假装了然的点点头,“孤还以为父皇如此勤政爱民,提拔贤臣,却是不合老天心意……”
  “孤此前也着人统计过大明历年来的各种天灾,从洪武至我朝,虽然灾情不断,但却是在这十来年间才逐渐频繁起来。”
  “以天人感应之说,应当是这十来年间,执政者作为有失误并且至今未改,方得天灾频降。”
  景泰帝和周围的大臣们闻言都不由挺直了身子,心想景泰一朝至今才五年,如果把时间往前推那么久,那怪也怪不到景泰帝身上。
  所以是谁引起的老天爷不满?
  朱见济停顿一下,随意扫过四周诸人的表情,等看到有人沉思,才重新开口说道,
  “我父皇监国于土木败军之际,继位于国家危难之间,用于谦卫北京,以诸位安天下,五年间抚慰苍生,使得国势重振,可见圣明。除非老天爷是个黑白不分,忠奸不辨的,不然何故天灾不断?可见罪责不在于我父皇。”
  “王御史此前之语,便是在这里有些错误了。”


第三十九章 :太子了解了下勋贵情况
  王竑被朱见济这么一大段话给憋住了。
  重点是这些年来,有了太上皇朱祁镇这个“大明战神”的对比,景泰帝的形象还真被烘托成了英明之主,功绩也摆在大家面前,是无法否认了。
  于是王竑神色一正,果断朝着景泰帝认错,“臣此前说话有误,还请陛下责罚。”
  景泰帝被儿子那一顿猛夸都快飞起来了,哪里有空关心王竑的道歉?
  他激动的握住王竑的手,表示自己一点都不在意,“爱卿不必如此,你也是一心为国,方才劝谏于朕的。”
  “即便太子说了天意不在于朕,朕也会依爱卿的话,多多自省修身,不负大明江山社稷。”
  高谷也随之附和,让景泰帝飘飘欲仙,快感跟他做操时一样的猛烈。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引起老天爷不满的并非景泰帝,那么还能是谁?
  此时能称得上操盘手的有三位,分别是景泰帝,通过皇帝施加自己影响的皇太子,还有实际宰相于谦。
  第一位的嫌疑已被儿子洗白,第二位曾经有过太宗托梦,必然是受上天眷顾的,第三位的功劳大家看在眼里,谁也无法否认。
  所以只能往前推了。
  黑锅只能由太上皇朱祁镇来背。
  但是作为臣子,某些东西可以心知肚明,却不能说出来。
  朱见济既然利用王竑的话开了这个头,那肯定得把它续下去,不然下面没有了,岂不是跟太监一样?
  “天灾频频,想来是太上皇居于南宫,仍然不思悔改之过!”
  前面已经有了铺垫,朱见济毫不客气的将这句话拋出来,引得在坐的两位朝中大员纷纷色变。
  高谷率先惊慌的说道,“太上皇已经退位数年,何须至此?”
  “这个孤可不知道,得看太上皇自己如何想的了。”
  朱见济耸耸肩,无所谓的说道。
  王竑却是个直肠子,他左右看看,觉得眼下没有其他人在场,便直接开口问朱见济,“太子可是还在担忧太上皇与陛下争位吗?”
  不然何必这样子不给自个儿大伯体面?
  景泰帝对此却是先发出一声轻笑,“太子得太宗庇佑,哪里需要担心此事?”
  “朕当初迎回太上皇之前,的确为此担忧,可朝臣信誓旦旦的告诉朕‘大位已定’,朕自然没有再挂怀了。”
  这当然是屁话。
  景泰帝彻底安心那还得是朱见济被托梦之后,自觉被祖宗肯定了,他才俯视起自己大哥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景泰帝在臣子面前装样儿。
  “两位卿家也是历仕过正统朝的,那时候如何情况,自当明白!”
  “如今敢当面说出朕的过失,又何必对太上皇做下的事情视而不见?”
  于是王竑高谷沉默,最后待不下去,主动请求退下了。
  景泰帝对着儿子笑笑,摸了摸朱见济的头毛,“今天青哥儿可真威风,还护着为父。”
  “儿子说的都是真话,”朱见济理直气壮的讲道,“天灾是无法预料的,要怪也只能应在太上皇那边,哪里能说父皇的不是?”
  “对对对,肯定是太上皇有问题!”
  “走,咱们父子用膳去,讲了这么多话,也是费力气的!”
  景泰帝大笑起来,弯下腰本想着把儿子抱起来,结果尴尬的发现自己还抱不动朱见济了。
  于是他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从容的拍了拍儿子肩膀,然后父子俩亲热的走出大殿,去找了杭皇后。
  他今天心情非常愉悦,打算凑齐一家三口,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
  而等吃饱了饭,时间才是下午,朱见济又去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凑一块。
  柳承庆和张懋因为年纪小识字不够,理解课文也需要时间,所以还在抱着朱见济给的小本子研究,时不时惊讶出声。
  朱见济路过好学二人组时,总能“听取哇声一片”,就差当场吟了两句诗。
  徐永宁因为是小团体中最年长的一个,个性也很彪悍,于是完成了每天陪太子读书的任务后,就喜欢去咸阳宫空出来的大操场上看东宫三百猛男跑操训练——
  时至今日,朱见济的东宫六率才勉强有了后世大学生军训的水平。
  虽然动作还没有做到复制粘贴一般的齐整,却由于猛男们本就体格健壮,上过战场见过血,加上好吃好喝,被朱仪努力的监督训练着,行动之间自然虎虎生风,具有很强的力量感。
  特别是齐步行动的时候,更突显出了“强军”气质。
  其实在古代操练军队的方法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教导士兵进行列队的。
  只是受制于生产力这个根本原因,导致军队没有足够的钱财和粮食,支撑士兵去做这种“华而不实”的训练,必须要更注重实际性的进攻练习。
  毕竟古代十个农民才能供养起一个脱产士兵,现代的花销就更大了。
  朱见济作为太子,有皇家金库做后盾,才能训练六率三百人进行这种训练。
  徐永宁本来是想作为晚辈,去看看朱仪这位同为顶级勋贵的工作情况,谁知道一眼就被东宫六率的操练给吸引住了,缠着朱见济也想加入进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徐永宁都开始昧着良心夸赞朱见济的书法进步飞快,有名家之风了。
  柳承庆和张懋对此,还是在背后偷偷的“哇”,都快给人当捧哏了。
  朱见济则是记仇。
  他拉拢勋贵的目的,肯定是想要扶持起其中有能力的家伙,来烘托皇帝的至高无上,平衡朝堂势力,以免文臣一家独大。
  但因为徐永宁此前的二哈行为,朱见济决定先吊他一段时间,让他想清楚跟太子殿下应该说些什么话。
  “你对护驾将军张輗有何印象?”
  朱见济找到跟着六率一块吃着训练场上尘土的徐永宁,突发奇想的问他。
  徐永宁点头应下,“肯定知道!我父亲跟叔叔都说这老头不是个好东西,幸好继承爵位的不是他。”
  作为大明顶级勋贵,而且都是开国靖难双套功臣,定国公和英国公世代交往都比较频繁。
  徐永宁他爹徐显忠在世的时候,对于老英国公张辅是很夸赞的,但同时也告诉了儿子,张辅和张輗、张軏三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
  徐永宁根本想不明白,像张輗张軏这种依靠祖辈恩荫升官发财的家伙,哪里来的脸去嫉妒身为靖难功臣的大哥。
  这让徐永宁对张輗这个老东西感官并不好。
  “殿下怎么不去问张懋,这是他们家的事啊?”
  朱见济心说张懋还在和柳承庆“哇”着呢,他怎么能去打扰这两人提升知识水平呢?
  “那你可知道有哪些人和张輗走的近?”
  朱见济想着,既然要扶持勋贵集团,那也不能什么垃圾都要。
  以人的劣性根而言,贵族传三代,基本上就要烂掉了。
  勋贵之中也不全是配得上皇家青眼的人。
  反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张輗这种,能跟他混在一块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朱见济决定首先就把这群人给排除掉。
  徐永宁想了想,回道,“听说会昌伯和张老头有些交情。”
  这个会昌伯朱见济也知道是谁,
  会昌伯孙继宗,这不是勋贵的一员。
  人家属于外戚。
  而且好巧不巧,第一任会昌伯孙忠,正是孙太后的父亲!
  这位孙老太爷父凭女贵,因为女儿成为了皇帝的真爱,不但成了宣宗皇帝的岳父,还捡了一个伯爵爵位,成为明朝罕见的有实权的外戚。
  不过孙忠行事还算低调,他儿子孙继宗才叫真的狂野。
  年轻时候仗着自己是国舅,便肆意妄为,正统时期依靠皇帝舅舅的身份,更是横着走,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还让皇帝外甥给孙家家奴封官,真正做到了“国舅门前七品官”。


第四十章 :太子再次召见卢忠
  比起后面弘治正德时期,那个贪财放贷款的外戚张家,这家人还要更嚣张,更无耻。
  也就是景泰帝上台,提拔了于谦这位铁面无私的纯臣后,孙家的嚣张气焰才逐渐变小。
  有这样的家庭和兄弟,朱见济总算想明白了孙太后的智商为何如此之低,以及土木帝到底像谁了。
  民间老话说得好,外甥像舅。
  如今一看,还真是至理名言。
  而张輗这人品不行的老头,跟孙家应该很合得来,所以才会以勋贵的身份和外戚来往。
  更重要的是,随着景泰帝屁股坐的越来越稳当,这位富贵了大半生的会昌伯又会如何想?
  以常理推断,隔绝了朱祁镇,以至于孙家无法再作威作福,估计是恨他们父子恨的咬牙切齿的。
  于是朱见济生气的哼了一声,“大明自太宗以来,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故而让皇家娶清白百姓之女,会昌伯一家享受了国戚的便利,却不知道修养德行,孤一定要父皇好好管管他们。”
  “应该的,应该的!”徐永宁激动起来,“他们家的孙子跟我过不去,殿下赶紧的针对一下孙家,我方便直接上门揍那小子一顿!”
  朱见济无语了,他才不想让徐永宁这个二哈捡便宜。
  不过既然他和孙家有点小矛盾,那朱见济顺水推舟也无妨。
  “那你得空为孤多盯着点孙家。”
  “那盯的时候我能拿殿下当靠山揍孙家小子吗?”徐永宁认真发问,“帮殿下做事,能不能让我跟着六率一块操练?”
  他的属性的确是二哈,有点子大智若愚的味道。
  虽然定国公是很高贵,但架不住孙家一家子都能来事儿。
  万一孙家人找到孙太后让她帮忙做主呢?
  没有皇帝太子当挡箭牌,按照力的相对性,徐永宁的手也会疼的!
  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