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1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21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定国公是很高贵,但架不住孙家一家子都能来事儿。
  万一孙家人找到孙太后让她帮忙做主呢?
  没有皇帝太子当挡箭牌,按照力的相对性,徐永宁的手也会疼的!
  而且徐永宁要回报!
  他要加入六率和猛男们一起享受做操的快乐!
  朱见济都无语了。
  这样一算,徐永宁不但帮他盯梢孙家,还主动要求给他当侍卫。
  这就是所谓的双赢?赢两次?
  他都快赢麻了。
  “行吧行吧,只要你给孤捉住点孙家小把柄,孤就让你献身东宫。”
  “那好!”徐永宁露出了豪迈的笑容。
  晚上,在阮伯山的偷渡之下,卢忠再次来到他所效忠的咸阳宫。
  时隔多日,卢忠的精气神已然变了个模样。
  有了新主子投喂的狗狗虽然还没有被养到油光水滑,但也不至于小心翼翼的连门都不敢出了。
  甚至因为找到了新工作,老婆徐氏都温婉了不少。
  朱见济盘腿坐在卧榻之上,问卢忠近来情况如何。
  卢忠先将近来收集的各种物品市价波动呈上。
  由于开春以来,紧邻直隶的山东遭灾,虽然朝廷做出了迅速的应对,但还是波及到了直隶,使得京城的粮价提高了一点。
  好在波动不大,属于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除此之外,朱见济还把散播到民间的那几位口艺人也交给了卢忠管理,在这位前指挥使的矜矜业业下,“德云社”已经成功发展到了十人规模,分布在京城各大酒肆茶楼之中,利用自己利索点嘴皮子和各种新鲜段子,吸引了不少忠实听众。
  利用他们,朱见济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制造舆论。
  于是他毫不客气的下令,“传出去,太上皇不修德行,以至于大明这些年天灾不断!”
  “正统年间的王振专权,还有作为外戚的孙家人如何蛮横无理,至于土木堡一战中太上皇的举动,都让那些人传播出去。”
  “孤保他们无事!”
  此时民间的风气还是很宽松的,根据太祖高皇帝的《大诰》,老百姓直接把有问题的官员绑了都没问题。
  如今虽然不至于此,但仁宣之治的辉煌还在,于谦掌权后也在整顿官场风气,京城老百姓还是敢说些敏感话题的。
  更何况他们说的是太上皇,又不是现任皇帝,话说艺术把握住,别直呼土木帝的名字,朱见济夹在中间摸鱼,也就把这事模糊过去了。
  “不过话头引起来不能让人感觉太刻意……”
  “你先去找些在保卫战中,家里有伤人的人,去茶馆酒肆看准时机让他们哭诉……”
  北京保卫战之惨烈,不仅仅有军队被迫出城和瓦剌人野战,还有无数百姓受难。
  想要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并不算难。
  朱见济需要让他们的哭诉,勾起百姓心中对土木帝的不满。
  然后再鼓动勋贵集团打配合。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重视封建道德的士大夫们也不可能制造太大的阻力,继续维护太上皇。
  毕竟大明朝的文官一直都有比较灵活的道德底线。
  卢忠立刻意会,知道太子这是要对朝中残余的太上皇党羽以及南宫那位进行清理了。
  这样最好。
  当年卢忠就是因为金刀案下的台,现在正好报复回去。
  “张輗和石亨哪里如何?”
  卢忠禀报,“张輗近来与会昌伯往来频繁,手下打听到从他府中曾流传出一些话语片段……”
  “据说会昌伯来拜访时,抱怨当今陛下苛待太上皇和太后,属实不忠不孝,并且说陛下无识人之明,没有让张輗继承爵位。”
  “张輗也附和着他,两人都口出违逆之语。”
  “这些话你怎么打听来的?”
  “在下的夫人善于交际,和护驾将军府的管家夫人认识,而会昌伯出言不逊之时,恰好隔墙有耳,并转达到了我夫人耳中。”
  徐氏知道了,卢忠自然也知道了。
  朱见济顿悟,原来是“夫人外交”。
  其实这件事情,朱见济也有过预料——
  因为在升级了南宫管理系统后,孙太后曾经把景泰帝找过去就是一顿责问,然后端起一个寡妇的架势,泪流满面的朝着宣宗皇帝的在天之灵哭泣起来。
  景泰帝早就习惯了孙太后的作妖,左耳进右耳出,看了一下孙太后的热闹就借口有政务处理告退了,顺便吃了孙太后宫里的两盘点心。
  一点便宜都不给别人占。
  孙太后知道自己奈何不了景泰帝,后面还想找杭皇后的麻烦,结果发现自己所在仁寿宫的安保系统都给换了,谁都见不着。
  前面说为了节省财政支出,推了她供奉佛祖的宫殿修建,转过头就说“太后一心礼佛”,不让人随便打扰,这像话吗?
  孙太后差点真被气出病来。
  随后会昌伯夫人请恩进宫探望她时,孙太后便对自己的嫂嫂抱怨了起来。
  阮伯山安排的人手听到了,自然也传到了朱见济耳朵里。
  但朱见济没想到孙家人脑子的坑这么大,不但把这话到处说,还让手下人知道了。
  幸好自己这边的外戚不是这样。
  杭皇后是个很平和的女子,她爹也安安分分的当自己的百户,从不搞事,富贵度日。
  “石亨呢?”朱见济又问。
  “武清侯有问题!”
  卢忠果断答道,“在下探听到,武清侯私自在府邸和朝廷所赐下的周边田地里,养了近千民家丁!”
  “这些人不事生产,衣食皆由武清侯提供,却从不上阵,可见其心歹毒!”
  “嗯?!”
  朱见济也不盘腿了,当即冷着脸站起来,“他也蓄养私兵?”
  其实按照明朝的传统,作为一名武将,自己私底下养一些家丁打手是可以的,像明末那十几年动乱里,很多时候将领平叛都是自己带着小弟过去的。
  而著名的“戚家军”“吴家军”,就是其中代表。
  但这是什么时候?
  景泰朝才开始五年呢!
  距离明末远远不及,将领蓄养家丁还没有成为普遍行为。
  更何况还是在天子脚下蓄养这么多人?!
  曹吉祥家里当初抓出来了两三百个,现在石亨在暗处藏了近千人……
  难怪这两位能够走到一块玩耍,感情爱好都是没事养人玩儿!


第四十一章 :太子对石亨很不满意
  朱见济原本在习惯了批阅政务,养出一些上位者气质后,重新考虑去要不要放石亨这些人一马,毕竟人好歹算是名将,在没有真造反前称得上国家功臣。
  结果人硬是要在朱见济的红线上面蹦迪。
  难怪石亨一直请求景泰帝给自己赐田,如果在京城周边没有足够的田地,又如何藏的下这么多人?
  “石亨到底想干什么?”
  朱见济眉头一皱,有些摸不清这种奇葩的心思。
  按理说景泰帝对他不薄,又是升爵又是任官,动不动还赐田赐金,作为一名臣子,能享受到的待遇石亨基本都享受到了。
  如今自己也活得好好的,太上皇被严密监视着,按着朱见济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他还要被放逐到凤阳给朱家老祖宗们守陵,夺门之变已然是不可能。
  他喝高了想作死吗?
  卢忠面露难色,沉默一阵后才颇为自责的对朱见济说了一件事。
  “武清侯恐怕有反心。”
  “你怎么断定?”朱见济目光如炬,紧紧盯住卢忠。
  “武清侯府上有一善卜者,名为仝寅,传闻中这人眼睛虽瞎但是神算,连太上皇当年被困瓦剌都预测到了……”
  “在下当初受制于金刀案,前后无人相助,便去找了这人,也是他出主意让我装疯卖傻瞒混过关的。”
  金刀案引起的反应激烈,当时根基未稳的景泰帝想拉卢忠一把都做不到,只能让他自己想办法了。
  “后面果然逃过一劫,我便在私下约了他一次,请他喝酒。谁知道这个仝寅喝醉之后口不择言,说武清侯长相不类凡人……”
  卢忠越说越艰涩,脑袋都快低到脚跟了。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人,卢忠还真有点相信“天意”这种神神秘秘的东西。
  特别是“不类凡人”这样的点评,就差说“你能当皇帝”了。
  这样的大事他之前竟然忘了,现在才给朱见济汇报,实在是犯了大错。
  但朱见济没有怪他,反而抓到了这段话里的逻辑漏洞。
  他好奇的问卢忠,“既然那个仝寅是瞎子,怎么看出来石亨长的不像凡人?”
  ……
  卢忠沉默了。
  “而且他测算出太上皇受困,是土木堡大战之前,还是之后?”
  “这个……”卢忠含糊不清的说道,“好像是之后才有流传。”
  而借由这件事,仝寅才成了贵人中有名的神算,让人趋之若鹜,就想请他给自己算一卦。
  现在朱见济把这种逻辑漏洞站出来,卢忠也恍然发觉,关于仝寅这人的消息,怎么就这么假呢?
  仔细一想,好像不少大事都是马后炮。
  “继续盯着石亨、张輗还有跟他往来亲密的人吧。”
  除却卢忠后面的封建迷信表现,朱见济对于他的情报收集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因为卢忠眼下还无法放开手脚,但已然连别人家里的事都能打听到了。
  而且花费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至于石亨此人的处置……
  朱见济在卢忠退下去后,又独立面对着矮案上的蜡烛沉思。
  因为于谦的缘故,景泰帝还是想要借石亨来稍微平衡下于谦手里权力的,所以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代替品前,还没办法完全弄死他。
  如果朱见济对景泰帝告发了石亨蓄养家丁的举动,让好爸爸打压下这位大将,那可能早有反心的石亨会不会鱼死网破?
  朱见济幻想了下石亨造反的后果,然后发现,只要防守一段时间,基本不会有问题。
  因为团营不全是石亨在控制,对方造反冲击起皇宫估计也不敢动用这些人——
  团营的成员可是从原三大营中抽调的精锐,属于对大明很有认同感的那种。
  石亨敢说“反了朱家他娘的”,下一秒就有人敢反了石亨他娘的。
  特别是于谦做事很严肃,手下人员调度都要走流程,石亨绕不过去,很大可能只会带着那堆家丁搞偷塔行为,然后被赶过来的救驾军队包饺子。
  所以只要老天爷不开玩笑,在朱见济堵住皇宫内部漏洞的情况下,石亨也是翻不起大浪花的。
  只是人家想造反,对于半个帝国统治者的朱见济而言,是个无法忍受的罪过。
  既然石亨敢因为一个算命的话而生出反心,甚至还一步步爬了上来,准备了很久,那朱见济就能因此生出杀意!
  至于那个仝寅,
  朱见济虽然穿越了一回,立人设都打着“老天爷眷顾,列祖列宗庇佑”的旗号,但他还真不信这些所谓的高人。
  除了他有后发优势,知道石亨绝对不可能鲤鱼跃龙门成为真龙外,更重要的是,历史早就在朱见济睁开眼的那一刻就宣布改变了。
  有他这么个不受控制因素在历史长河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谁还敢自称神算?
  若是真有天命,
  那天命不在于他人,必然在朱见济身上!
  朱见济在夜色中发出一声嗤笑,然后随意的吹口气,熄灭了眼前的烛火。
  ————————
  二月下旬,万人瞩目的春闱已经结束了,无数举子滞留在京城里面等待放榜。
  朱见济在这个时候也给自己的小伙伴们放了假,自己则是和景泰帝一块去观赏科举试卷,想看看里面有没有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才。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选拔出来的进士们,以后很大可能要给朱见济打工。
  所以小太子作为未来的老板,必须要去熟悉一下自己的员工。
  徐永宁闲得没事,干脆一提腰带,带着张懋和柳承庆这两个小的出来散步,体察民情了。
  由于在东宫待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行为都受到了六率操练的影响,走着走着就有些齐步走的架势了。
  三个半大小子排成一条直线,一身富贵的绸缎衣服和身后跟着的随从,让人不敢平视,纷纷退避。
  于是他们就成为了有组织的街溜子。
  徐永宁原本兴致勃勃的想要隐藏自己定国公的身份,然后在遇到歹徒欺男霸女时挺身而出,实现他仗义行侠的梦想。
  结果他忽略了这里是京城,而且还是即将放榜的京城。
  在春闱期间,为了给广大举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国家能更好的选拔人才,京城的防卫总是强化了点的。
  特别是敢当街欺男霸女的家伙,上一秒才色咪咪的喊声“小娘子让爷嘴儿一个”,下一秒就会有巡逻的朝廷捕快把他抓去牢里火热火热。
  于是徐永宁失望了。
  “算了,找个茶馆喝点水吧!”
  准定国公放松了他的腰带,人也跟着泄气。
  张懋和柳承庆也叹息一声。
  他们早就走累了。
  早知道出来这么麻烦,还不如待在府里睡大觉呢。
  随便找了座貌似精装的茶楼,徐永宁带着两小的进去。
  里面熙熙攘攘,但他们三个带着随从的华丽登场,还是让人抽空看了徐永宁三人一眼。
  哦,
  贵人家的少年出来耍了。
  不关自个儿的事。
  默默的给徐永宁等人让开道,掌柜的亲自招待着他们上楼占了雅座,其他人也渐渐把注意力调回了茶楼中央。


第四十二章 :太子开始煽动舆论
  那里被用四五张桌子搭起来一个高台,正有一个穿着长衫的人站在上面,说得吐沫横飞。
  “这谁啊?”
  徐永宁牛饮了一口茶水,问掌柜的。
  “聘来的说书先生,正在给人讲什么《西游记》呢!”
  此时《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已经流传起来了,只是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些不一样,而且故事分分散散,不成体统,只等吴承恩这位“白马王子”过来,将之分门别类,整编成流传数百年的名著。
  朱见济虽然没有把吴承恩的活儿做了,但是为了迅速推广德云社的口艺人们,也利用后发优势将民间流传的“猴王修仙传”捋了一遍,好歹有个开头结尾,加了一些段子进去,用来吸引吃瓜群众。
  只是人民的意志是强大的,随着口艺人的讲述,听众们仍旧自发给它取了《西游记》这个书名。
  知道这事的朱见济只希望吴承恩能别怪自己,毕竟他随手为之摆了下故事大纲,实在是比不上后来完整版的名著。
  “猴子有什么好看的?”
  徐永宁只是听了一两句,发现自己对“猴子偷桃”没什么兴趣,就吃起了掌柜的送上来的烤鸭。
  而等烤鸭被三人分食的差不多,高台上的说书先生也正好讲完一个篇章,结束了口水飞溅的一天。
  低下的听众纷纷叫好。
  然后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借由听书的趣味犹在,感叹起来如今的太平世道。
  “眼下真是托了景泰皇帝的福了,要是放在先前的正统朝,要么是太监干政,要么是外敌来袭,咱们哪里有这闲工夫听人说书?”
  这话说的有点偏激,毕竟正统朝十多年的时间,要论太平光景还是有的。
  但重点不在于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百姓生活太不太平,而是那几乎层出不穷的恶人恶事——
  在正统皇帝刚登基时,太皇太后张氏还在,王振被她压着是蹦哒不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孙家人仗着孙太后,在民间充当人形螃蟹。
  以孙继宗有胆子替家奴讨要官职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行事作风有多狂野。
  张太皇太后深居皇宫,管不到外面,其他官员也不敢随便跟孙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