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9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9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百姓慌张的迎战,最后也只是听说,太监弄权胡乱下令,又有大将阵前失利,导致军队的崩败。
  民间流传的故事里总会把皇帝这个政令的真正发出者洗白的干干净净。
  到了现在,老百姓也只是会在听到“王振”这个名字时吐口水骂声晦气,然后感慨“那时候真的好危险啊”。
  等英烈祠一建好,朱见济安插在各个茶楼的说书人配合着打出组合拳,京城里的老百姓自然会意识到,到底是哪个傻**坑了自己。
  朱祁镇的名声不但会在朝堂诸公间发烂发臭,还会在民间“经典咏流传”。
  他会失去民心。
  也不配再自称正统。
  “到时候太上皇会自感有负祖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英武,去凤阳为大明先祖守陵的。”
  南京他都不配去。
  南京好歹是大明的第二首都,太祖高皇帝安眠之地,要是让朱祁镇去坏了风水,景泰帝也得担心自己梦见太祖太宗,然后被追着打。
  朱祁镇顶天了只配去凤阳看守老朱家的祖陵。
  “原来太子一切都安排好了……”
  金濂含糊不清的感慨着,随即放松下来,“如此,老臣便安心了。”
  “只是还有一些事情,还请殿下多多思虑。”
  “请讲!”
  金濂大喘了几口气说道,“朝中受用臣子,大多老弱,性格刚直,于国是好,但于官场却不利于陛下。”
  景泰帝是个好心的皇帝,他提拔起来的也是不错的官员。
  但他们都普遍有两个问题——年纪太大,和性格死板。
  像吏部尚书王直,人都八十了还在打卡上班,而都御史王文虽然作为难得的景泰帝死忠,却生性刻板谨肃,少有官宦的圆滑。
  于谦更不用提了。
  这样的手下,其实是不利于景泰帝统合整个朝堂,将所有人控制的“如臂使指”的。
  “于谦可以重用,但不能使之执政。”
  金濂在失去最后的力气前,只对朱见济说了这么一句。
  于谦其人,太刚、太正,他是一个道德完人,是一个完全奉献给国家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在官场是很稀罕的。
  很多人都混不出头,要么自我放弃同流合污,要么坚持自我挂冠而去。
  只是因为保卫北京的功劳,和景泰帝这个也算奇葩的皇帝,让于谦成为大明实际上的掌舵人。
  金濂很欣赏于谦,所以必须让太子把于谦手里的权力重新拿回去。
  朱见济哀伤的看着昏迷过去的金老尚书。
  他心里何尝不知道于谦这样的纯臣居于高位,实际上是对对方不利的?
  他热心的参与政事,以六岁的小胖墩之躯行走于内阁朝堂之中都不觉得尴尬,主要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地位,增强影响力,但附带作用是有利于于谦的。
  当施政者变回皇帝,其他受不了于谦的臣子就迷失了攻击的靶子。
  “还请老尚书休息。”
  给金濂掖了掖被子,朱见济才走到房门前拍了下。
  一直在门口守着的马冲立马打开,迎接小太子出来。
  金濂的家人也在外面等着,闻声抬头看向朱见济。
  小太子还没收敛自己的哀伤,让金家人进去好好陪着金濂。
  时间不会太久了。
  朱见济走出金家,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默默想到。
  第二天清晨,户部尚书金濂宣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这个消息传到宫里,景泰帝也颇为伤心。
  他在心里对老臣子其实是有些依赖的,因为他希望可以通过任用老臣,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而金濂作为老臣中的老臣,一直行事清正刻苦,毫无埋怨,给景泰帝的印象很好。
  朝野的其他大臣也很仰慕金濂这位五朝老臣,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一直都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官员。
  民间一些被惠泽过的百姓也自发为金濂挂起了白布,以示哀恸。
  随后景泰帝宣布辍朝一日,命礼部谕祭,派遣了专门的官吏去金濂老家淮安为其造墓。一切费用由皇家承报,并且追封金濂为“沭阳伯”,赐谥“荣襄”。
  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和朱见济接触不过两月的老人到底是享尽哀荣了。
  再之后,景泰帝调任张凤作为新的户部尚书,另外批准了吏部尚书王直“告老还乡”的要求,让另一位尚书王翱独自管理吏部。
  于是老迈多病的王直终于心满意足的收拾好东西返回老家,吏部的上司变成了对比他年轻,但也到了七十岁的王翱。
  对此,朱见济也很无语。
  景泰帝的官员组成中,老头子还真不少——
  吏部原本只有王直管理,可王直上了年纪后,就一直希望退休放松,景泰帝是舍不得老臣的,于是调任王翱过来与其同为尚书,分担压力。
  由此开创了六部有两位尚书的传统。
  了解到这情况的朱见济更加无语。
  他在金濂去世前的建议下,意识到不能够再等待自己长成后才去把控官员升落,需要找机会给景泰帝朝堂输点新鲜血液进去,不然没等朱见济大几岁,那些臣子就能一个接一个的先进棺材了。
  正好景泰帝在金濂去世后,也需要调动官员成为户部新的长官,朱见济趁机提了几个建议,比如说把早就不想干了的吏部老尚书王直换了。
  这样老头子高兴,朱见济也高兴——起码新的吏部尚书会比王直年轻有为点吧?
  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好爸爸早就把继任者安排好了。
  景泰帝弄完之后还一副非常满意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是喜欢压榨老人的黑心领导。
  对此,朱见济只能再找机会了。
  再过了好几天,由朱见济挑选,景泰帝批准的“太子陪读天团”进入东宫,开始和小太子一块享受文华殿学习的洗礼——
  景泰帝早就想给儿子找适龄的玩伴了,不然天天看着儿子坐在高凳上批阅奏疏,自己在旁边看有色书籍,良心也过意不去。
  而且宫里也的确寂寞。
  除了那两个跟着她妈一起被自己圈禁的女儿,内廷中没有小孩能陪着朱见济玩耍了。
  景泰帝不觉得自己还能再磨合出一个儿子来,也不愿意见到儿子天天只和宦官待在一块,害怕培育出下一个朱祁镇。
  于是当朱见济暗示他需要小伙伴拱卫的时候,景泰帝毫不犹豫的应下。
  而朝臣们在听说陪读的少年郎全是勋贵出身的消息后,也是默默围观。
  在他们看来,皇帝这是要扶持勋贵们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年不出手扶持,现在才借为太子陪读的名义拉拢他们。
  也许是小太子的提议吧。
  假装不经意的看了眼金台旁坐着的太子殿下,百官们又迅速低下了头。
  只有被朱见济着重关注的张輗没来得及收敛表情,被他看出了不满之色。
  这位老将军一直跟他哥过不去,这脾气也太坏了。
  石亨那边倒是没有变化太多,该桀骜还是桀骜,仍旧是没有放弃让景泰帝给他“多赐田土”的想法。
  也不知道他要那么多地干什么,京城的房价总不会像后世一样飙升,让他原地暴富。
  看来是时候把卢忠找进宫问问了,让他在外面盯了这么久,总知道点情况。
  朱见济眯着眼睛,过完了这次早朝。


第三十七章 :太子的伴读天团
  回到咸阳宫,新到的几位小伙伴已经等候多时了。
  其中一位身高特别醒目,三个少年郎排排站着,硬生生站出了一个“凸”字。
  “我等见过太子殿下。”
  柳承庆、徐永宁和张懋相继开口,对着朱见济行礼。
  其中柳承庆十一岁,徐永宁十四岁,张懋九岁。
  年岁上和朱见济差不了多少,但因为出身将门,基因优良,所以个个都比朱见济高不少。
  好在这里是东宫,是朱见济的地盘。
  身份的差距和身高互相抵消,小太子依然可以从容的招待自己的小伙伴。
  “都随便一些,你们是来陪孤读书的,不是来伺候孤的,不必拘束。”
  朱见济爽朗一笑,微胖的脸上充满了和善,跟个金童似的。
  为了缓解小伙伴的紧张感,还有迅速拉进距离,朱见济还让马冲把早就准备好的糕点美食拿出来招待。
  遵循古老的传统,饭桌上面是最容易让人放松交流的。
  而这三位也是心大,虽然在来之前家里长辈千叮万嘱一定要在太子面前表现恭顺,千万不能把在家里养成的少爷脾气带去东宫,但在皇家糕点的诱惑下,什么嘱托也就一块吃到肚子里去了。
  朱见济本来就年幼,只要他仗着这个优势卖萌,基本上不会有人对他升起警惕之心,更何况诱哄几个平均年龄才十一岁的小少年,朱见济根本不带怕的。
  于是在刻意制造出的欢声笑语中,准定国公徐永宁率先停止了暴风吸入,摸着自己吃撑的肚子,大胆的和小太子说道,
  “我叔叔还说皇宫大内处处危机,我看也不怎么样嘛!”
  他这人一向胆大,还喜欢听行侠仗义的各种话本,于是对于“规矩”,就没有了多少敬畏。
  毕竟在生活里,基本没谁敢招惹他。
  就是他老爹徐显忠死的早,年少的徐永宁要继承爵位,还要再等个一两年大点才行。
  “那些年纪大的人总喜欢多想,看见样东西就能恨不得把它来龙去脉揪出来,跟他们说话都废脑子。”
  朱见济乐呵呵的应和。
  徐永宁闻言一拍大腿,自觉找到了知己,“原来太子殿下也这么觉得?”
  “要我说这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复杂的事?按着道理律法去办就行了。”
  “更何况太子殿下一看就是好脾气的,哪里吓人了?”
  “就是,太子很好。”
  因为景泰帝恩典才得以承爵的小英国公张懋也点头附和,对朱见济释放好感。
  他自幼的生活不好不坏,毕竟张辅生下他的时候年岁已高,对于大哥张忠来说,这个小弟的存在非常尴尬。
  特别是张忠本人先天残疾,失去了承爵的希望,生下的孩子更是大多早夭,而这个老爹快七十生的儿子却是身体康健。
  作为大哥,他很嫉妒自己的幼弟。
  老父亲张辅虽然对他很看重,但到底没有太多精力去陪伴儿子。
  对于小孩子张懋来说,他爹的年纪放在正常家庭里,都能给人当曾爷爷了,张懋贪玩的时候在英国公府里到处乱跑,也曾听到过有人给他爹说闲话,说“人老放空炮,隔壁老王造”之类的污言秽语。
  虽然说这话的人被张辅愤怒的赶了出去,但已经懂点事的张懋还是被刺激到了。
  所以情绪敏感的张懋跟他爹也不亲近。
  可是当老父亲战死之后,张懋又开始怀念起他来了。
  谁让他哥跟他关系不好,他的老叔叔张輗他们也只把目光放在英国公这个顶级爵位上面。
  更没想到的是,张辅的爵位会落到他头上,给了突然丧父,陷入茫然的张懋一份大礼。
  现在进来陪太子读书,张懋都做好了给小太子当马骑的准备了,结果一上来就好吃好喝,态度比他的亲戚们好多了。
  徐永宁和柳承庆的性格也不错,一个很莽一个柔和。
  东宫伴读团里个个都是人才,
  张懋超喜欢这里的。
  “你们喜欢就好,反正宫里很大,有空孤就带着你们一块去玩。宫外孤也有皇庄,不怕没有地方闲逛。”
  “那不读书吗?”三人中性格最软弱的柳承庆大着胆子开口。
  他话刚一问出来,就被旁边的大个儿徐永宁给瞪了一眼。
  然后又怂怂的缩回去了。
  朱见济被这两位的互动逗笑了,装逼的说道,“孤早就读了不少书了,四书五经常背诵,文华殿的老师们也说孤可以不用忙于此事。”
  就是毛笔字得赶紧练起来。
  所以陪读天团的主要功能就是陪小太子玩耍。
  “这么厉害?”
  又彪又莽的徐永宁开始赞叹,“我连《大学》都背不下来呢……”
  他家世代勋贵,混吃等死都有朝廷兜底。
  读书?
  鬼才读书!
  “我们也背不下这么多书……”柳承庆和张懋羞涩的坐正。
  面对比自己年纪还小不少的天才儿童,让这两位智商普通的少年很尴尬。
  “殿下都是怎么读书的?”张懋问道。
  朱见济态度随和的回复,“也没什么,孤可以教你们……”
  他笑着,把一本神秘到没有封面的小册子拿了出来。
  这是他总结了后世常识,还让人去找了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资料编出来的,希望可以教导世界观还没有彻底形成的少年郎以新的目光去认识这个世界。
  虽然内容对比起后世初中生的书本还要简陋,但有图有字,也是尽了朱见济这位前世打工人的全力了。
  总不能强求他混社会那么久,知识储量还保持在巅峰时期。
  这本书编好之后,朱见济根本不敢拿出去给别人看,马冲虽然负责给小太子磨墨洗笔,但也只认识几十个字的他也看不懂书上写的什么玩意儿。
  不然这上面的内容放出去,群臣得怀疑太子是被鬼魇住了。
  而且年纪小小就能编修书籍,要么是世人活在梦里,要么就是朱见济绝非凡人。
  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朱见济只好将之收藏,等以后有机会再显示给其他的人。
  “咦,这字好丑!”
  徐永宁手长,先一步接过了小本子,翻来一看,又先一声感慨。
  不会说话就别说!
  朱见济忍着愤怒含笑不语。
  张懋和柳承庆在旁边疯狂咳嗽,假装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
  “画的也……”
  “孤有事,先去更衣了。”朱见济没有给对方继续说话的机会,转身走了。
  徐达的后人就这么莽的吗?
  要是老祖宗也这德行,难怪老朱同志忍不住给徐达喂蒸鹅了。
  不过这么活泼也是有益处的。
  起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别人要强的多,有准定国公的身份在,徐永宁可以在很多方面帮朱见济发挥作用。
  就是嘴巴不行!
  要不是因为自己做不了持续性书写的鹅毛笔或者竹管笔,硬上还会把纸划破,何至于苦哈哈的扭毛笔?
  到时候朱见济把自己前世苦练过的硬笔书法拿出来,又能自成一派,谁敢笑话?


第三十八章 :太子维护好爸爸
  开春以后,被派遣去江南赈灾的高谷等人成功返回,来到宫里向景泰帝述职,并且承报赈灾过程中的问题。
  之前就有书信呈递宫廷,北京的君臣们对于江南情况也是有些了解的,这次不过是总结下工作经验罢了。
  景泰帝难得认真的召见了高谷等人,想当面听着他们夸儿子。
  “此次赈灾,太子所提之法收效甚好。”
  人黑瘦了不少的高谷和王竑被景泰帝赐坐,然后严肃的说道。
  “节省了不少钱粮,并且利用此机会,疏通了江南诸府堵塞的几条大渠,之后数年的民生可以保证了。”
  古代的农业发展,无外乎“风调雨顺”四个字,而风雨给农民带来的最贵重礼物,就是水资源。
  水渠通畅,则旱涝可控,这对于农民和当地官员来说都是好事。
  而这些,都是朱见济此前就讲到了的。
  除了夸赞太子奇思妙想带来的成果,王竑还着重表扬了下朱见济派去辅助赈灾队伍算账的五朵金花。
  这五位宫人在朱见济手下接受的可是很正规的现代会计教育,用阿拉伯数字算账的那种。
  而她们此前,便是景泰帝着人挑选出来的机灵宫女,本身就有一些文化底子,上手了算盘账本后,更是深感自己的前途就在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