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似看着自己只是走了几个月,就从其他部落手里捞来的成箱狗头金,心里充满了期待。
而与他一起出发的,除了原有的部分船员,还有塔坦卡这些北殷洲的部落人士。
他们之前跟着周似见过了很多地方,开了不少眼界,然后又被周似告知,他们走的并不是多大的地方。
这激起了塔坦卡等人心中的冲动和向往,并且决定克服对大海的恐惧,往遥远的南方去开启新的冒险——
既然几千年前,他们的先祖可以凭借简陋的木船就漂流到这片大陆之上,繁衍出他们这些人,那自己也可以追随祖先的脚步,继续乘船渡海!
先祖,庇佑着我们!
第一次踏上大船的塔坦卡他们昂首挺胸,努力的让自己看上去没有那么激动和紧张。
按照周似的话来说,他们应该是第一批走出大陆的殷洲人。
他们的功绩,是可以被刻在石骨上,让后人永远传颂的。
如果一切顺利,他们以后还有可能跟着周似回到神洲,去先祖的都城“商丘”看一看,还能拜见一下那位伟大仁慈的皇帝……
不过想得再好,也抵不过海上风浪的无情。
在陆地上可以肆意奔放展示自己肌肉的塔坦卡等人出海才半天,就抱着围栏疯狂的呕吐和头晕,看到那拍过来的海浪,再怎么有心理准备也忍不住大呼小叫。
吵着周似耳朵都疼了。
偏偏离了海岸,不能再把这群人放下去,免得他们客死异乡,自己反倒多了一些不应该的罪孽在手,后面干脆给他们灌了一些酒,把人弄的昏迷睡过去了,才松了口气。
酒水在远洋船上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路途之远,让人绝望,如果不能借酒消愁发泄发泄,也不知道等到哪天,会憋出病来。
所以在保障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后,能够麻醉人精神,让人在醉蒙蒙中获得一点安慰满足感的酒水就成了第一需要。
在西方一些海盗眼里,酒水能比黄金还值钱!
一想到自己的宝贝就这么用来堵人嘴,周似想想也心疼。
幸好塔坦卡他们以前没喝过酒,根本没有一点耐受性,人人都是一杯倒。
要说浪费,那也没有浪费多久。
“唉,可给我折腾的!”
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周似叹了口气。
“等去南殷洲拿完了东西,就回大明!”
“这破地方,哪里比得上老子婆娘的被窝!”
海浪一个顾涌,把注定青史留名,并且荣登后世教科书的大航海家涌了个趔趄。
才把塔坦卡这些大块头搬到房里关好的周似脚下没有站稳,倒在甲板上滚了两圈。
旁边的船员对他发出毫不客气的嘲笑。
周似捂着撞青了的脑袋,平躺望天,也忍不住跟着笑了。
“嘿……”
“其实航海也挺好的。”
同样是顺着洋流南下,也没有花费太久的时间,一船人便要到达南殷洲。
指南针的方向已经转变了。
越过赤道后,气候明显与先前不同。
切身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塔坦卡他们抵抗住了晕船的可怕,跑到船头嗷呜大叫,对着新世界发出呼唤,随后猛地一弯腰,趴在栏杆上稀里哗啦的吐了出来。
新世界也许听不到他们的呼喊,但一定能够随着海水波动,感受到他们对环境的破坏。
原本还有几条海豚好奇的跟着船只在游动,被当头浇了一脑袋恶心东西后,立马沉到了水下,尾巴一动,默默的离开了这个古怪的“巨兽”。
“好了,准备下东西,要登陆了!”
像当初登陆北殷洲一样,周似又做出了相同的指挥。
在落地的第一时间,他让人去收集木柴,预备烧热水泡澡和洗衣服。
这是听了朱见济的嘱咐,不想把一些能造成霍乱的“瘟疫小鬼”带到这边,免得找兄弟回家的好事,被他们弄成了一本糊涂账。
以华夏医学的发达,对传染病这种东西,很早之前就有了相应的认知了。
现在大明有了朱见济,有了后世复制过来的一点医学知识和劣质显微镜,对这方面的了解便更深一步。
当初在北殷洲,因为过于兴奋,他们头一天却是忘了这事儿。
不过等后面就反应过来,找到托斯卡部落的时候,算是“一身干净”的。
塔坦卡他们不懂,但也跟着做了。
“好了,让咱们去会会这地方的殷商遗民吧!”
周似换好衣服,看着远处,眼中雄心勃勃。
————————
而在北京城里,迎来登基第十一个年头的朱见济正在着手培养下一代。
朱佑栎已经两岁了,从小有母乳和奶妈共同喂养,加上除了亲爹有可能暗地里偷家,皇宫里根本不会缺他的口粮,所以小太子长的白白胖胖。
在景泰帝之前,历代先帝长的还有点黑,看上去满脸威严。
也就太皇太后吴氏一身白肤,把这个优点传给了自己的后代,这才让老朱家的皇帝从大黑脸变成大白脸。
也许是老朱家祖传的大脸盘子属于那种很明显的显性基因,所以纵使皮肤变得白了,这脸型也是没变过。
朱见济自己换上常服,便是一股子富家子弟气息的有福公子,年幼的时候,更是让身体比较不行的景泰帝在很早之前就放弃了抱儿子的想法。
朱佑栎小小年纪,很像亲爹,长的跟个福娃似的。
嘟着脸颊肥肉的小太子被他爹抱在怀里,后者正在教他认一些简单的数字。
朱见济往桌上摆出一颗金豆子,朱佑栎立马露出小米牙回应,“一!”
两颗金豆子。
“二!”
因为从小被他爹刻意的通过抢夺玩具的方式培养金钱观念,这让朱佑栎对金子这种闪闪发光的漂亮东西很有兴趣。
他爹说了,只要他答的好,桌上摆出来的金豆子都会给他放到兜兜里!
“那接下来,爹该给你放几颗?”
“春官拿手比划一下?”
朱佑栎撇着嘴,不高兴他爹突然加大游戏难度,但为了金豆子,还是努力的伸出肥嫩的胖爪子,摊开巴掌,五指分明。
“好家伙!”
“我就听说过四大天王有五个,没想到在你这儿,三也能当五使唤了!”
朱见济给朱佑栎屁股拍了一巴掌。
小太子仗着皮厚,对他爹的打击一点都没反应,只是心疼被朱见济收走的金豆子。
一答错,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一个都不给他留,他爹怎么就这么坏!
第345章 :太皇太后去世(二合一章)
“陛下!”
马冲突然走过来,面带忧色。
作为一名脑子不算太聪明,但能一直按着朱见济的规矩办事,把皇帝周围打理的舒舒服服的好太监,马公公一般在皇帝享受父子亲情的时候,都会带着笑脸在旁边看着,以免破坏这好气氛。
但他这时候已经没空管理自己的表情了。
“太皇太后她病重了……”
岁月到底不饶人。
当年因罪入宫,因为美貌被宣宗皇帝一时性起临幸,从而被迫卷入各种波折的吴贤妃,如今的太皇太后吴氏,终究是在去年冬天病倒了。
乾圣十年的秋天比起往年要凉快得多,加一场秋雨一场寒,直接让人入了冬季,到现在还赶了倒春寒,让冬天显得极为漫长。
在寒冷的天气里,老年人是很受罪的。
冷空气吸到身体里,能割得肺一阵一阵的疼,还冻的心凉。
很多原本身体还算好的老者,哪怕照顾的小心,都容易在冬天生病出事。
吴氏就是去年冬天一时不慎多吹了点风,染了头晕脑胀的病症,喝药不顶用,念佛也没有菩萨显灵,一直拖到了现在,身体越来越差。
好在太皇太后本人看的开,还反过去劝杭太后跟王皇后宽点心。
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曾孙子都抱了,在这人间也没什么值得留念的。
吴氏,是早就准备好走了的。
朱见济朝堂的老臣子,也有不少是在冬日时节过世离去的。
在民间还有人认为,在冬天去世的老人是有福气的。
因为有太皇太后本人的意愿在,加这病已经生了好几个月,心理准备是早就做好了的,所以此时听到吴氏病重的消息,朱见济只是沉默了一下,然后抱着儿子去了吴氏住的清宁宫。
此前,大明朝的太后没有固定的宫殿住,看她自己的想法和皇帝如何安排。
直到宣宗时候,才把原本用于供养神佛的仁寿宫定为太后住所。
不过指定归指定,皇太后有时候不想在这儿住了,也会去清宁宫。
当然了,在宫里有多位长辈同期存在时,这住所是不能乱换的。
所以杭太后仁寿,吴太皇太后清宁。
……
清宁宫跟它的名字很相称,环境清雅宁静,本来是给徽宗生母孙太后住的。
可孙太后不是十几年前,跟着先帝一块去了吗?
孝顺孩子朱见济觉得这么好的宫殿空着可惜了,便请了自己奶奶搬进来,还特意为潜心念佛的吴氏修了一座新的佛堂——
遥想当年,朱见济跟他爹为了不让孙太后乱插手自己的事,特意对外传话说她要吃斋念佛,静心养神了,还请了一个“大师”进来给她念经……
可愣是为了省钱,没给孙太后修新的佛堂。
现在清宁宫的主人从孙太后换成了吴太皇太后,“大师”没了,佛堂有了。
由此可见,人和人终究是不同的。
可惜,随着吴氏病重,一向飘散着檀香气息的清宁宫,此时却是充满了药味。
当朱见济带着老婆孩子过来的时候,杭太后已经在婆婆的身侧了。
吴氏没精打采的躺在床,露出衣物之外的手脚都瘦的皮包骨了。
老年人血气不够,肤色还暗沉枯燥。
“奶奶!”
朱见济来到床边,心疼的握住吴氏的手。
“是皇帝啊……”
吴氏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他一眼,又瞄到旁边的王氏和太子,有意问一下朱佑栎的启蒙,还有最近新怀的龙种情况,奈何浑身没有力气,呼吸也浅的不行。
于是她放弃了这些话。
她的孙儿这么聪明能干,肯定会把东西都安排好的。
哪里会像自己那个儿子,本来身体就虚,还顶不住嘴馋瞎吃海鲜烈酒,把自己折腾的没了。
“预备我的后事吧……”
吴氏努力的凝视了一会儿自己的后代们,然后开始立遗嘱,“不要把我和宣庙合葬一处了,我喜欢安静,不需要那么热闹。”
既然宣宗跟孙太后是真爱,那自己就不去打扰他们了。
正好自己也懒得见到他俩。
宣宗当皇帝的确不错,可惜偏宠真爱,连带着对吴氏和景泰帝都不行。
吴氏对宣宗也没啥感情。
你说她一个罪官的女儿,被充入宫廷后努力干着活,突然就被皇帝给了……这冲击不大?
而且一杆进洞,一炮而红,肚子里就有了个娃娃。
作为宣宗后宫里难得能下蛋的女人,按照常理来说,只要有孕,不管生下来是男是女,吴氏好歹也能得个妃号,翻身一把。
她又没想着争宠什么的,母凭子贵享享福就满足了。
结果孙皇后闹了又闹,最后生下皇帝次子的吴氏,竟然就被送出了宫廷,连个名义都没有。
在宫外带着孩子独自生活,谁都知道吴氏跟皇帝的关系,但谁都看不起她,嘲笑声就没断过。
毕竟皇帝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孩子都五六岁了也不找回宫里,还让景泰帝继续当个没名没分的黑户私生子,显然是只爱孙皇后跟小太子朱祁镇。
如果宣宗皇帝没有英年早逝的话,母子俩估计到死都是这种状态。
因为即便宣宗病重,即将去世,把吴氏跟孩子召入宫廷之时,也只是勉强承认了景泰帝是自己的种这件事。
关于孩子要不要封王,吴氏要不要封妃,他提都没提,只让自个儿母亲张太后看着办,然后就去跟真爱孙皇后生死别离了。
不过这样也好。
儿子被承认是皇家血脉,也足够吴氏扬眉吐气,挺直腰杆了。
她有没有被承认为宣宗后宫的一员,根本不重要。
这样一来,也没必要跟着这男人殉葬了,没必要活着死了都得遭他折腾,挺好的!
而且她活得比宣宗和孙氏都久,儿子孙子也比他俩的有出息多了,哪里还有别的遗憾?
唯一担忧的是,她孙子是个嘴硬的——
大概是有太宗托梦的关系,在关乎自身法统的事情,朱见济跟太宗是一个口风。
坚决不承认自己是“非正统”。
太宗靖难称帝后,把建文年号给废除了,把建文帝当政的几年给抹消了,自己的庙号还是“太宗”,就排在开国皇帝朱太祖的后面,以表明自己才是大明帝国的第二位统治者。
不管别人认不认,反正他那边是独家认证了。
朱见济也是这么干的。
虽说承认了他大伯的地位,但那重点在于土木帝在位十几年了,还有个差点把大明玩废了的土木堡之变在那儿搁着,影响力太大,不好否认,所以最后只得认了他的帝位,庙号“徽宗”。
可等到给他爹庙号的时候,朱见济就不认“世宗”这个称号了。
世宗可是有“帝系转移”的潜意思在的,他爹一个勤勤恳恳的接盘侠,把大明朝从烂摊子里拉出来,虽说自己出力不多,但用人决策方面,比前任可好太多了!
这样的贡献,简直比正统还正统!
所以他给景泰帝了个“中宗”庙号。
中宗,在谥、庙方法中,有着“延续法统、宗庙社稷”等意思。
朱见济在跟人训话之时,也经常理直气壮的表示自家得位于国家危难之时,极其的“光伟正”,纠正土木帝统治十几年的弊政,重续仁宣辉煌,政绩十分漂亮。
谁敢质疑他们家皇位的正统性,那就是没良心,睁着眼睛说瞎话,要被批判和贬官的。
这样的想法延伸到吴氏这里,朱见济自然也是想给奶奶一个交代,让她以“宣宗皇后”的身份入葬景陵的。
不管他爷爷认不认,反正孙子是独家认证了的。
毕竟他奶奶直到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替儿子点头,才有了实际的名分。
这是补偿!
“奶奶!”
没有说什么“老祖母”的正式称谓,朱见济伤心的跪趴吴氏的床边,最终还是同意了吴氏的意见。
不合葬就不合葬吧。
反正他爷爷是大明朝的内卷之王,对他爹又那样儿,自己也不待见他!
————————
太皇太后去世,这是一件大事。
朱见济再一次为长辈披麻戴孝,还停了七天的早朝。
唯一好的,就是比起当年他爹的葬礼,朱见济在送走他奶奶的时候,冷静了许久。
说到底,朱见济从小是跟在他爹屁股后面长大的,对吴氏除了血脉带来的天然亲近,以及对她承受各种压力带大孩子的敬佩之外,并没有多少,值得让已经当了十来年皇帝的自己,哭得死去活来的感情。
虽说如此,但送走亲人还是让朱见济很伤心。
他并不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或者说真当了皇帝,朱见济也不可能跟话本讲的“帝王天子”一样,高高在,看谁都跟根草似的,充满了阴谋算计。
要真过成那样的日子,朱见济估计得成大明版本的“十全老人”了。
朱佑栎第一次见他爹这么低落。
才两岁大点,小太子根本不明白生离死别意味着什么,甚至看到吴氏临终之前,那副老瘦病危的模样时,朱佑栎还有点害怕。
“给!”
到底是父子连心。
虽说朱见济跟他儿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