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7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77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又没有要彻底搞死你和你的子子孙孙!
  在他和众多朝臣看来,我大明天朝上国,富庶繁华,文明开放,能让你一个外国蛮夷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活已经够好了,辛苦工作几年后还能得到归化的机会,说不准几代积累以后,还能混个大明的上流人士出来,当官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不是在压迫你们,
  这是在拯救你们于水火,给你们一个靠奋斗证明自己的机会!


第343章 :皇帝意图发展慈善
  “陛下?”
  邱浚拉着其他人兴奋的念叨完了金矿的开发利用情况,然后发现皇帝竟然有些心不在焉,便小小出声提醒了一下。
  开会呢!
  就算你是领导,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发呆吧?
  朱见济反应过来,给自己狡辩道,“朕刚刚在想,若是国库充盈,那前宋的漏泽园、居养院等物,也能于我大明广设了。”
  要说大怂努力的盘剥底层人口,那是肯定的。
  但上面的统治者也不是全然的傻愣,知道人被压榨到极点,最后的结果就是掀桌子,不愿意再遵循之前的玩法,让自个儿安心当庄家通吃了。
  而一直包受压迫的农工无产者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结果会是如何,已经得到了证实。
  大怂是不敢面对这情况的。
  那么频繁的农民起义,要是成功一次,虽说自家是读书人,能继续帮着新皇帝治理天下,可能保证新朝天子就跟赵家人一样怂包能忍吗?
  自己在旧朝廷几十年的奋斗,积攒下的无数成本,也比去新朝白手起家,重新开始的要好多了。
  得过且过。
  大怂的精英官员和皇帝,也是有考虑过一边维护王朝统治,一边缓和下社会矛盾的。
  毕竟,任何时代都要讲究可持续发展嘛!
  于是专用于收敛无名和异乡尸体的漏泽园、帮扶贫困孤寡的社会老幼的居养院在大宋建立了起来。
  大明起初也是有的。
  太祖皇帝在文化人圈子里名声不好,但对乖乖听话的老百姓挺不错,也重设了这些机构。
  可惜跟社学、武会等组织一样,后面都因为财政支出给罢了大半,如今不过了了几家还在维持。
  朱见济想着,自己已经弄出来了供给穷人平民的“惠民药局”,那再多掏点钱,重新翻修这些东西也不是麻烦。
  反正有钱……
  邱浚胡子一抽,严肃回道,“若是金矿在手,陛下要惠及万民,我等自无不可。”
  言下之意,就是说钱都还没到手呢,你瞎想什么!
  朱见济被他怼了回去,心说你这老头刚才不也是在兴奋的计划要拿钱干啥嘛?
  自己想想也有错?
  不过搞慈善机构的确极为费钱,好名声也只能流传于平民百姓之间,等以后更新换代了,掌握话语权的那一批高贵文人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反而会批判起朝廷有了钱就乱用——
  反正他们能读书读到这个地步,家里肯定是不缺钱的,自然也看不上所谓的居养院。
  至今为止,惠民药局虽然有皇家牵头,还符合儒家传统的“仁者爱人”道德观,让一些人闭着嘴巴不好抨击乱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张政策仍旧给国库带来了挺大的负担。
  周王朱子埅身为宗室内德高望重的长者,还在拿着身家倒贴惠民药局。
  如果不是这十几年来流入的财富更多,早就有人跳出来反对这项无所谓的支出了。
  可以说,真慈善做的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后世的那些“慈善机构”嘛……
  大家懂得都懂,赚钱而已,不磕搀!
  内阁君臣关于金矿的事,高高兴兴开完了会。
  半个月后,第一批开矿的就来了吕宋岛上,面见了朱见濡。
  “拜见沂王!”
  “快快请起!”
  朱见濡赶紧把人叫起来,也不多说,说起了开矿的事。
  “金矿所在之地,便是此处!”
  他取出许家人献上的地图,落指一点。
  众人心里一盘算,觉得距离沂国只差不到十天的路程,还算可以。
  打着大明的日月金龙旗一路过去,只说是奉了大明皇帝之命来办事儿的。
  他们没有说具体要办什么事情,也没有遇到多大的险阻。
  因为大明在这边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正如朱见济所言,金洲一下,围绕在大明周边的那些岛国势力,还有辽阔大洋,只能成为其后花园,任由大明在其中出出来来。
  当年满者伯夷在南洋各国眼里,力量何其庞大,不也被大明一战而下?
  有这么个例子下,各小国只会更加忠诚的侍奉天朝,不敢多做想法。
  甚至在学着大明建立起简单粗暴的国家体制后,南洋各国因为加入了中华朝贡体系,还特意在国旗上加上了“日月”标志——
  并非僭越之举,而是表明自己是大明的臣属国家。
  除了“日月金龙”为大明独有外,附属国可以在日月之外加上其他的符号。
  像沂国的旗子,就是日月之下,另有一条蓝色的四爪飞龙,表示自己是大明朝分封出来的藩王。
  而且二图位置不能像大明一样将日月和飞龙并行于天,只能置于日月下方。
  由此,才真的是“日月之下,皆为大明”。
  只要是朝贡体系之内的国家,一见对面亮出来了什么旗子,就能判断出对方是不是自己这一边的,以及在中华大家庭里的地位如何。
  所以当大明的独有龙旗一展,除了大自然的山林猛兽蹦出来,就算是几个人的小队,也能在土人部落遍布的吕宋岛上横行无阻。
  而在大明在吕宋开启快乐挖矿之旅时,美洲那边也没有闲着。
  当然,按照朱见济给他们的定性,以及这半年多来周似等人的努力宣传,这片远离主世界已久的大陆,应该被称之为“殷洲”了。
  北殷洲之地,周似从西部的山地出发,带着塔坦卡这些托斯卡部落的代表,一路走一路宣传,愿意配合的当然完美通关,不完美的在开了一枪后,也实现了完美通关。
  原历史上,西方人架起一蹲大炮,或者只凭借几十个海盗就轻易灭亡一个国家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因为大明可是一个极为有道德的国家,华夏也是一个极为温和友善的文明,才不会跟西方一样粗鲁!
  除非对方不但不投降,还敢对周似他们的商队表示反抗,企图袭击这群好好先生,周似才会下令给他们一个教训。
  既然道理说不通,那就用拳头告诉他们,自己的话有没有力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途中遇到的部落,在对周似嘴里的话半信半疑,又不敢对这群给自己送来新祖宗的陌生人真咋样后,基本存在两个反应:
  一个是像托斯卡一样,派了一些人加入周似的交流队伍,一边观察其中真意,一边学习对方的高深智慧。
  另一个,则是装死不动弹,冷漠的送走周似他们后,又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但总体而言,周似屁股后面跟着的人,是越来越多的。
  塔坦卡他们一路跟着过来,对于周似等人也是越来越崇拜。
  毕竟这等规模的迁移和交流,以及一路来显示出来的“谁挡就打谁”的强大武力,是他们的意识中从未有过的。
  塔坦卡以前觉得自己是个很强大的勇士,即便托斯卡是个小部落,但他在部落交流时,从来不会以此为耻,还会用自己的拳头和长矛杀死嘲笑它的人。
  这让塔坦卡在其他部落里也有点名气,是周边的姑娘们眼里的优秀种子选手,希望能把他的力量带回自己的部落。
  可等走出舒适圈,看到更多陌生的部落,甚至语言都嗷呜不到一块后,塔坦卡才明白,周似告诉他的,“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意思。
  他长的再好,也不过是这荒野之下一颗强壮的草而已。
  那些远洋而来的大哥,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344章 :周似在殷洲(二合一章)
  在跟随周似东进的路上,也有不少较为庞大的部落加入。
  按照常理,塔坦卡在这些部落的代表面前,应该要畏惧谨慎一些,地位也不会高的。
  托斯卡周围的环境并不差,附近部落的实力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塔坦卡一人勇武,可以带动托斯卡的名声。
  但等这个实力差距拉开到了一定程度,便不能如此了。
  他们反而会去嘲笑塔坦卡的不幸,如此强壮的男人,竟然出生在了那么弱小的一个部落里,进而嘲笑托斯卡的不思进取,存在几百年了,还就那么点人。
  但因为塔坦卡是最早认识周似的,也是对汉语学的最快的,大半年下来,已经可以和周似做到不用肢体语言,日常也能勉强交流了。
  而那些强大部落连托斯卡那边的通用语都只能听懂一半,哪能一下子会说汉语?
  所以在塔坦卡面前,他们没有丝毫高傲,像普通的小部落一样,对塔坦卡称颂赞美起来。
  毕竟,他们还需要塔坦卡这个翻译来让自己和强大又智慧的“远房大哥”交流。
  伴随着周似队伍的扩大,一个来自于中华大地的神秘又古老的音符,也在慢慢的传播——
  殷。
  不管他们信与不信,周似拿出来的力量就在那里。
  在这个蛮荒的大陆上,流行“以力称尊”。
  但凡有一个部落掌握了周似手里的一半力量,只怕会毫不客气的去奴役其他小部落,把他们的男人和孩子杀光,只留下一部分女性,同时摧毁点对方祭祀先祖的祭坛,宣告其灭亡。
  可周似他们没这么做。
  华夏子民自古爱好和平,能交流就交流。
  所以对于“中华”,对于对方所说的,大陆上所有人的共同祖先,那从遥远的大海对面过来的“殷商遗民”,他们充满了好奇。
  如果先祖真的和周似等人有关系,又曾经那么强大,那自己……认祖归宗也没问题!
  谁不希望哪天突然有个世界富豪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伸出双手满是感情的说道,“做我的儿子吧!”
  唯一可惜的是,老祖宗有那么好的东西,搬了次家以后都没有流传下来,自己这个后人当得……够失败的。
  难怪老祖宗托梦也托给大洋彼岸的那些人,而不是给自己。
  “滋尔殷族——
  “本诸夏之脉,奈商周交代,东移至此……今归于诸夏,当复先祖之命,承三代之德……”
  在东进四五个月后,随着天气逐渐寒冷,周似也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大型动物用来拉车骑乘,光靠着双脚,实在是难以为继,于是带着队伍返回了最开始的落脚点。
  他们一百来人也得以重新集结。
  虽然落脚点位于后世的旧金山处,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暖夏凉,可殷洲没有大型的横向山脉着实是个硬伤,北边的风雪太容易纵贯整片大陆了。
  这便导致被周似命名为“新乡”的落脚点虽说在入冬没下雪,但也免不了冷风逼人。
  在周似他们还没回归之时,留居新乡的其他人和托斯卡部落就在为了过冬而做准备了。
  大明方面,帮托斯卡部落建了一些新的夯土房屋,还用土法烧了一些炭出来,保证冬季也能够有足够的热力来源,而不是要在冬天顶着寒风到处寻找火柴。
  除此之外,趁着有时间,船队的航海家们还把自己从大明带来的一些农作物种子拿出来,指导托斯卡的人种下,让他们迅速的就从一个只会渔猎采集的原始部落,进化成了一个会进行农耕的“文明人”。
  托斯卡的酋长和祭祀起初还不知道为什么远房兄弟会让他们把那些小小的种子撒到地里,还小心的呵护那些小苗。
  甚至还会收集排泄物,混上一些东西,把它们堆积起来,过段时间再放到长苗的地上面……
  夯土房子他们能理解,但这个实在不行了。
  可是等丰收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
  库房前所未有的满足,粮食第一次堆满了仓库,光是看着,就能让人清楚的意识到,这个冬天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饿死一些没有足够食物来源的老幼妇女。
  酋长和祭祀望着这一幕,对于先祖的指引充满了感激。
  如果没有祖先,没有那个愿意将先祖指引付诸行动,不惜辛苦来帮助自己的大明皇帝,没有周似这些拼命渡海而来的人……
  他们哪里见得到这场面?!
  而周似的回归,也让“农耕”带给殷洲的惊喜,迅速传播出托斯卡地带,喜悦和羡慕,在不少部落中出现。
  那些跟着周似回来的其他部落代表,基本还是殷洲西部生活的土著,很多是没有见过“种地”这种东西的,连青铜器都没见过,每每过冬,也是省着混日子,挨饿等着春天到来。
  而新乡这边,经过半年的建设,水平也许还比不上大明本土的普通乡村,但整齐的土房子和田地,以及因为缺少铁器,而不得不用木制和骨制来干活的临时工具……
  每一样,都是能够让这群人羡慕的存在。
  这个冬天可以过好了。
  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烤着炭火,吃着杂粥,除了周似他们还在挑东捡西,各种嫌弃外,其他人都觉得很满足。
  特别是等到冬天过去,代表们回到自己的部落里,见到冬季给部落带来的摧残破坏,一些亲人离开后,对比生出的情感更加强烈。
  周似乘热打铁,让一些倾向于自己说法的部落集合起来,举办了一次大型祭祀,告慰天地神灵,对分散于各地的殷遗民部落进行整合。
  这次祭祀结束后,参与进来的部落之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搬迁,集中起来生活。
  周似他们会帮助这些人修房屋,如果力量足够的话,一座简单的小城也是可以弄出来的。
  当然,搞基建实在是过于费时间,周似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这边无私的扶贫济困。
  时过一年,他还牢记着皇帝给他的任务——
  除了引导殷商遗民认祖归宗外,还要去海外寻找高产的农作物。
  如今以托斯卡部落为代表的殷人走到了一块,半年多来,自己也交给了他们不少东西,可以走远点,干领导派下来的另一份工作了。
  周似看着手上的金黄色的玉米粒,心里想着其他的作物该去哪边找。
  据说陛下所说,玉米的原产地在中殷洲,番薯南瓜则是在南殷洲。
  这些地方,看起来都离得不远。
  但周似走了几个月的路,已经知道在这片大陆上,是没有大型又性格温顺,可以被驯服为坐骑的牲畜存在的。
  所以在华夏大地上凭借驯养牲畜牛马而发家的殷商子民,来到了这里后就迅速退化成了如今的这般模样。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老祖宗虽说有这门手艺在,可也架不住这鬼地方没有牛马给他们养啊!
  没有坐骑,远距离的沟通交流就成了很难实现的事情,即便有农耕,也是很原始古老的那种,单纯的凭借人力和看老天爷脸色行事。
  殷洲大陆面积比起神洲要小很多,奈何受制于这种种情况,让这些物种中,只有玉米突破地域,流传到了北殷洲这边。
  因为只有它离得最近。
  周似他们要想获得番薯等作物,还得去南殷洲一趟。
  总不能辛苦这么久,在一些东西近在咫尺之时,直接打道回府吧?
  于是在举办完了这次大型祭祀活动后,周似决定再次扬帆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寻找那只闻其名的“阿兹特克”和“印加”王国。
  听说他们那儿的黄金可比北殷洲的多多了!
  周似看着自己只是走了几个月,就从其他部落手里捞来的成箱狗头金,心里充满了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