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9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79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
  到底是父子连心。
  虽说朱见济跟他儿子,打后者还没出生前就有了合不来的架势,碰了面后,儿子都会选择性的尿他爹一龙袍,当爹也是针对性的抢孩子玩具……
  但感情不是假的。
  故意拖着自己喜欢的小布老虎在父皇面前转了几圈,发现后者还是没理他,仍旧在发呆后,朱佑栎终于忍痛割爱,把兜兜里珍藏的金豆子拿出来一把。
  只是在递过去之前,朱佑栎想了想,又收回胖手,小心的放回去大半,只留一颗在巴掌里。
  “给钱!”
  “给爷笑一个!”
  此时的大明宫廷里,一些受皇帝信任,并且给主子当忠实舔狗的太监,在私底下开始对皇帝采取“皇爷”这样较为亲近的称呼,来拉进主仆关系,巩固自己在皇帝这边的地位。
  像阮伯山、马冲他们,私底下就会这么叫。
  在严肃点的场合,他们就会用严肃点的“陛下”来称呼。
  相对应的,太子自然就成“小爷”了。
  加“爷”字的发音简单一些,比起“我”、“孤”等自称来,更受朱佑栎的喜爱。
  朱见济被儿子这举动给逗笑了,“我堂堂大明天子,还是你亲爹。你这个黄口小儿,敢把父皇当成卖笑的?”
  朱佑栎对金钱买卖挺有天赋的,听出来他爹语气开朗了些,又不愿意“卖笑”,就又缩回胖手,把金豆子放到兜兜里。
  “干嘛,不是给钱的吗?”朱见济疑惑了,也收回了打算去拿金豆子龙爪。
  朱佑栎振振有词,“不给钱,就不算卖喽!”
  ……
  完了,
  忽然感觉儿子长的像豹子头怎么办?
  “你曾奶奶去了,不伤心吗?”朱见济把儿子捞到怀里,闲得无聊,开始跟两岁小孩说些高深的东西。
  谁知道朱佑栎继续玩他的布老虎,嘴里学着猫叫,“喵呜”两声后,突然就说,“娘说她要给我生弟弟了!”
  小太子对“兄弟”还没有具体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把他妈的话复制过来。
  朱见济不解,“你这个话题转的有点大了,这有什么联系?”
  “娘说,人是星星变得。”
  朱佑栎努力的回想他娘说过的话。
  可惜小太子再怎么早慧,但话说起来还是有点磕绊和无逻辑的。
  朱见济跟他交流了好一会儿,才听懂他话里的意思。
  “要出生新的人,星星会下来。死了,星星就飞回去天……”
  所以有什么伤心的?
  从哪里来的,都要回哪里去的嘛!
  朱见济莫名被儿子安慰了一通,忍不住往小太子肥到有点下垂的腮帮子嗦了一口,气得朱佑栎又拿起口水巾疯狂的擦脸,硬生生给福娃加了半边脸的“腮红”。
  他现在已经在学着自己吃饭了,只是拿勺子还有点不习惯,总会把饭菜不小心倒身。
  所以这口水巾一时半会还取不下来,还得戴身一段时间。
  “走吧,去看看你娘跟你的弟弟妹妹!”
  朱见济笑了一会,觉得心里松快多了,又抱着儿子去了王氏那边。
  日子再怎么样,还是得着眼现实才行啊!
  “你总算好点了,今天春官叫你没陪着他吃饭,都不肯好好用菜,拿着勺子饭菜故意乱扔呢!”
  “还有这事?”朱见济拍了拍怀里的大胖儿子,“就这么舍不得你爹?”
  “不过就算你孝顺,浪费粮食还是不行的!”
  眼见丈夫又要把儿子扔膝盖打屁股,已经有四个月身孕的王氏再次出声给哇啦大叫的小太子辩解,“也不算浪费,他掉出来的东西,都让猫狗吃了。”
  在皇家新一代出生后,也许是受到奶龙的气息召唤,在朱佑栎的身边也围绕起了好几只忠实的舔狗舔猫,天天给他舔手舔脚,一点高傲都没有。
  “那算了。”
  听到没浪费食物,朱见济这才放过了儿子的屁股,但还是念叨,“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小太子胖手叠起来,插到肚子的兜兜里,撅着嘴跟老爹讲条件,“那你也不能这样了!”
  “这肯定的!”
  只要朱佑栎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以后肯定不会是朱见济伤感。


第346章 :乾圣朝的荆襄流民起义
  “李原被俘了?”
  在新的早朝上,朱见济听到有大臣的奏报,不由摸着上唇处的胡子复读一句。
  这是他留胡子以后养成的一个习惯。
  毕竟胡须除了衬托人的相貌威严外,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吃饭喝酒容易沾上,每次碰上这事儿,朱见济都得拿巾子给自己擦干净。
  时间一久,一思考就忍不住拿手去摸。
  他胡子长的跟他爹很像,都是顺滑细软型的,留长了以后,摸起来还挺舒服。
  短暂的思考后,朱见济下令,“不要杀他,把人押送北京,朕要见一见这李原!”
  李原其人,本来是河南人,后面因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了荆襄之地。
  乾圣四年的时候,湖广荆襄那边爆发了个刘通起义,自称汉王,攻打了襄阳、邓州等地,据说起义原因,是为了抵制朝廷的不良政策,驱赶已经落脚于荆襄山川之间的流民。
  朱见济曾经对此不解。
  因为在他刚刚登基的时候,荆襄盘踞的百万流民就是乾圣朝首要解决的麻烦,朱见济甚至特意下旨让朝臣一块探讨,最后选取了祭酒周洪谟的提议,“安抚之”。
  众所周知,乾圣天子是个对百姓很大方的人。
  湖广那么好的地方,自然该由老百姓来享用,所以他没有封山禁田,允许流民们就地落户,编籍建村,还免除了一些开荒之初的赋税。
  按理来说,这样的政策施行了四年,总不会还让人有造反的理由。
  后面刘通被抓,也送来北京,朱见济当面问过了他,才知道此人天生大力,不说能跟霸王举鼎相比,但也能抬起一尊石狮子而面不改色。
  有这样的条件,加上东奔西走之时见多了世面,便自然会起额外的心思。
  朝政的政策再好,落实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荆襄那边的流民在很早之前就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便中央有了决策,地方上面会不会执行,执行的好不好也是无法详查的。
  短短四年,一些没有见识,没能从朝廷政策中获得实际好处,或者觉得仍有不足的人,也的确存在不少。
  这就成了刘通发展的基本盘。
  在起事之后,刘通自称“汉王”,年号“德胜”。
  这让朱见济气得跳脚。
  农民起义对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古代王朝来说,还算常见,因为控制力就摆在那里,总免不了有地方疏漏。
  全看朝廷有没有能力及时将之压制,剿灭,同时知错而后改,削弱这种事情爆发的基础。
  所以当初听到流民起义的消息时,朱见济只是感叹了一下,也没有多想,甚至还让去平叛的人少造杀孽,只干掉首要分子就好了。
  毕竟他不能辜负肚皮上那提了又提的高腰带。
  但刘通把年号叫“德胜”就不行了!
  你啥人啊你叫这名?
  更重要的是,在刘通搞活动的背后,还有著名的造反组织白莲教存在。
  作为一个打着宗教旗号,但始终热衷于造反的组织,白莲教宋时反宋,元时反元,明时反明
  总而言之,不管谁掌权,它都反,可谓是一心一意,从一而终。
  其心性和持久,比起一般教派好多了。
  只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白莲教的“坚持自我”,就成了国家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你说在朝廷昏庸无能,王朝统治走向末路之时,造反还算说得过去,毕竟不想死就只能去抢官老爷跟皇帝了。
  那时候朝廷也没有足够的力量镇压各种问题,是真能做到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
  可你在太平盛世造什么反?
  朱见济扪心自问,他当皇帝还是合格的,起码对外打仗打得赢,对内治理也能提高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为了确保后一点,朱见济还格外重视对信息的收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不去其他国家搞事情的时候,在国内很多时候就是在给他收集各地方的物价田土情报。
  数据再多,报告再麻烦,他也是会去看的。
  所以朱见济知道自己这个“圣明天子”,不是某些人拍马屁拍出来的,百姓对自己的小日子也颇为满意,起码比以前好过了一些。
  所以,白莲教的造反事业就让朱见济极为忍耐不住。
  对刘通这个不甘寂寞的暴动头目,皇帝下旨一刀砍了,也算给人一个痛快。
  但对被刘通点为军师,实际上就是荆襄之地白莲教大首脑的和尚石龙,朱见济就采取了更严厉的处决方式。
  在刘通事件后,又赶上朝廷强化对宗教的管理,朱见济便再三强调,要抑制白莲教在民间的活动,德云社也全都发动,平时的下乡表演都换成了“邪教害人害己”的主题。
  白莲教这才重新潜伏起来,不敢光明正大的搞事情。
  可惜的是,刘通之后,其部下李原逃过了一劫,没被抓住潜藏入山林,并且在去年发动了新的暴动,同样是集结一批底层人,以及当年的漏网之鱼,自称“太平王”,旗下模仿官方设立了总兵、先锋等军职,另外还有“一条龙”、“坐山虎”等奇怪的东西。
  在原历史上,这两人引起的起义,场面巨大,据说荆襄百万流民基本都加入其中,给大明朝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派了不少兵马才镇压下去,最后采用缓和手段,才使得湖广地区稳定下来,成就鱼米之乡。
  但在乾圣朝,朱见济一来就注意到了荆襄流民问题,而且也是采用温和手段,安抚百姓。
  在有了基本生存环境后,温驯的农民也不会闲得无聊,去跟刘通、李原搞要命的事情。
  所以在朱见济治下,荆襄流民起义之事,比起原历史的,规模要小的多,解决的速度也快的多。
  安远侯柳承庆领军平叛,于一次山洪爆发后,基本打包了这次叛乱的主要成员。
  剩下的小鱼小虾,倒不需要过多注意。
  如果那些人逃出去后还能掀起第三次暴动,继续在荆襄召集不少人,那朱见济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了。
  “朕之前说过,只诛首恶。”
  “荆襄开发没有多久,民生尚艰难,一遇刘李等人,便多为裹挟,更有白莲教蛊惑人心除了李原之外,其他人也不要杀了,都送到京城来,交由刑部审理后,就各自判刑吧。”
  以乾圣天子的仁德爱民,那些人也许会流放,也许会直接放掉,反正死是不会死了的。
  要真有才能,又真心归顺,指不定还能吃上官家饭。
  “还有何事要奏?”
  只见一名官员出列,举着笏板,“占城国派遣使者来报,今年初时,安南国主强令占城向之进贡称臣,占城国主不从,后为安南国发兵所破,其国主盘罗茶全及家属五十余人被俘,盘罗茶全之弟盘罗茶悦逃至山中藏匿其使者请大明出面,为之主持公道!”
  朱见济听完继续摸胡子,“安南吞了占城?”
  “这些年来,安南的胆子和胃口倒是没有变过,越发的过分了!”
  安南和占城都是后世越南的地盘,国土沿着海岸线狭长分布,前者占据了北边大部分,后者占据了南边的尾巴。
  气候方面,拥有部分季风气候的安南在发展上比起东南亚各国更方便,加上其国对汉化进行了多年努力,学了不少华夏的东西过去,在国力上,堪称东南亚小霸王,足以在东南半岛上面自己玩自己的。
  所以以强欺弱,这算常理。
  但这个“常理”,在面对大明的朝贡体系时,必须让位!
  因为在国家地位上,占城和安南都是向大明称臣的附属国。
  哪里有一个附庸,要求另一个附庸称臣的道理?
  哪里有一个小国企图挑战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去吞并另一个小国的道理!
  你有没有把你爸爸放在眼里?!


第347章 :安南的野望
  “先前安南屡屡犯我广西,如今我朝水师日盛,倒是乖顺了一些”
  受限于安南那样尴尬的国土形状,在开疆拓土上,它是有着强大需求的。
  后世越南猴子也是一样的原因,对于华夏南部与之接壤的地区,经常动手动脚,搞的后者头疼不已,被迫采取种种措施,来阻断猴子那伸的过长的爪子。
  到了乾圣朝,自然也要抑制安南的野心。
  之前,安南对着大明的广西地区一直有渗透行为,朱见济甚至还下旨斥责过它好几次,安南却未曾听话过。
  后面忍耐不下去,便采取了“围魏救赵”的做法
  安南一动广西,朱见济就直接让广东那边的南洋水师去打安南的本土。
  反正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土地就在海边,打起来轻轻松松,领土纵深不够,也让安南逃无可逃。
  毕竟仗着自己比周围的一群小朋友厉害,安南在东南亚那边可是一直自称“老大哥”的,要求周边的真腊、占城等国对着自己臣服。
  如此作派,自然让安南跟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怎么好。
  到时候大明水师炮轰安南,也没谁愿意顶着冒犯天朝的危险去帮它。
  加上大明开海之后,眼馋海商丰厚身家,同时对朱见济把国界线直接划到自家门口的事很不满意,安南不仅在明面上发奏疏抗议,还在私底下派人伪装成海盗去进行拦船打劫。
  对付这样的行为,大明就更干脆了。
  海盗嘛,
  你敢来,老子就敢打!
  而且还得把海盗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以免还有不长眼的来冒犯大明的威严。
  由此,安南那边气得不行,但也是不敢再挑衅大明了。
  毕竟天朝真的下手打啊!
  不过安南的野望仍旧没有放下。
  占不到大明的便宜,它就占别国的。
  像自家南边的占城,便是一个极好下手的对象。
  其国国土国力弱,是个典型的软柿子。
  占城对于安南的侵犯也是很不高兴的。
  它早就认了大明当老大哥了,哪里能再认一个?
  针对安南多次要求占城向自己采取“事大”措施,把自己当成老二哥,还对着占城索取大量珠宝和珍兽白象等情况,占城国王盘罗茶全就派遣使者过来抗议过。
  朱见济当然是很严肃的对待这件事。
  华夏的朝贡体系是一个对比西方的殖民体系,更要温和、统一和强制性的同盟友好关系。
  在这个体制之下,大明朝为公认的“天朝上国”,各国国主继位,必须要给大哥打报告,获得大明皇帝认可后才有真正的统治权。
  如果大明不认,那他的统治就不会稳当。
  当年朱见济拿捏了李瑈杀侄上位的事,故意压着朝鲜李瑈的继位奏疏不准,让朝鲜的守旧党高兴的,直接扯着虎皮大旗,对李瑈硬气的紧。
  差点就把李瑈逼的在国内大开杀戒,屠光所有反对派了。
  后面朱见济利用这件事,还跟朝鲜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这些年来从朝鲜赚了不少钱。
  文化上面,各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仿效天朝。
  大明会给称臣的各国赐予袍服,让他们拿回去自己用,推广全国。
  各国为此还极为自豪,觉得爸爸愿意给自己送衣服,是真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了。
  他们,是一家人呐!
  这样的向心力,是靠着打砸抢技术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无法做到的。
  不过中国在不动声色间,同化了这群周边国家,拿了不少好处,自然也得拿出老大哥的态度来,给大家一点回馈。
  在华夏传统的概念里,大明对各国,就相当于是个大家长,得照顾到家里的众多孩子。
  不说做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