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4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74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夏文明兼容并包,并不排斥别人自愿融入。
  只要把这群人汉化成功,那沂国的综合国力就能得到迅速上升。
  “如今我沂国之事,如东周时秦国西并十二国,楚国于南大启群蛮,都是对华夏有千古之利的事尔等好生辅佐,免不得名留青史。”
  “尊大王令!”
  院长他们乖乖应话,然后送走了朱见濡父子。
  旁观的朱佑极一直没做声,直到回了王宫,才问他爹,“我华夏文明这么好,为什么那些土人还要被父王拉过来学?不应该抢着学的吗?”
  对比一下,要是有人愿意免费送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就算他是王子,也是乐意接受的。
  白嫖嘛,
  谁不爱?
  朱见濡语重心长的说道,“这就是土人的短视之处了,他们一辈子都待在这样的地方,如同井底之蛙,鼠目寸光自然没什么分辨好坏的能力。”
  “父王上承皇帝旨意,下应沂国民心,肯定不能放任这些人继续堕落。”
  朱佑极若有所思,只是还在纠结,“父王刚刚说了两个成语,为什么青蛙和老鼠会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不用在意这个。”
  朱见濡打断了儿子的思绪,“真儿要记住,教化百姓是君主的职责就好。”
  “要是有人死活不肯顺从好意,那就像父王一样,把他们放到矿场里去改造,等他们学好了,汉话说得流畅了再放出来。”
  真儿,这是朱见濡和万贞儿给长子取得小名。
  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爱情结晶,命中珍宝,又怕直接叫“珍”过于俗气,故而以同音字命名。
  第二个儿子朱佑樘就简单了点,就叫“宝儿”了。
  幸好朱佑樘目前还不知道父母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对自己的恶意。
  等他长大了,也不知道会用怎样的表情,来面对叫自己“宝儿”的长辈。
  “那京城里,有了太子,我能不能回去看看?”
  朱佑极放弃了对跨物种的思老,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
  他跟朱见济这个皇帝叔叔玩的不错,对三岁左右的事还记得一些,所以想回去看下。
  沂国太热了,他刚来的那一年总会长痱子出来,搞的朱见濡不得不用硝石制冰法给他弄一些冰块出来降温才好点。
  现在习惯了不长了,可还是很嫌弃这边。
  他想玩雪。
  可朱见濡拒绝了他。
  “陛下有规矩,实封藩王要按照远近,隔断日子才能回本土述职。”
  “咱家还要再等一两年才能回去。”
  “不过等真儿长大点了,父王就想办法,让你去京城的太学读书,怎么样?”
  朱佑栎点头,“好!”
  “我要听父王的话,好好念书,教化土人!”


第337章 :吕宋总督许柴佬
  “就回来了?”
  万贞儿抱着小宝转进来,发现了正在谈话的父子俩。
  “那些土人学的怎么样?”
  她把孩子放下,让两个小东西自己去玩,问朱见濡道。
  朱见濡当然是无所不答,“先生夫子都很负责,学校里的小孩看起来都挺机灵,学的挺好的就是除了移民汉人的子孙,土人的都怕我。”
  “不过怕点也好,沂国立足不过数年,好多东西都没弄起来,这前头二十年,最好让他们怕咱们。”
  会害怕,就会敬畏。
  有了土人的畏惧,在少了本土大力倾斜资源后,沂国在吕宋岛上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二十年,也足够沂国繁衍出新一代了。
  但那个时候,沂国也可以不依赖“害怕”去影响其他势力。
  “这么说来,他们学得也挺快的,我还以为土人会很讨厌读书呢。”
  万贞儿想起自己成为沂王妃后,跟着得道升天的三位弟弟,不由得叹了口气。
  万家是个普通家庭,如果不是如此,万贞儿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卖入宫廷,伺候皇家。
  按照正常逻辑,在皇宫大内打一辈子工,或者承蒙恩典,岁数大了后放出宫嫁人,差不多就是万贞儿的命运了。
  可谁知道她能跟大明亲王来一场忘年交?还让从小就极为依赖她的沂王对之死心塌地?
  万家由此一飞冲天,当上了皇亲国戚,在老家那儿横的不得了,就差基因突变成螃蟹了。
  后面因为临近就藩,朱见濡跟万贞儿商量着把万家也带过来
  对前者来说,这可是自己的岳父舅子,虽然万家长孙都跟自个儿一个岁数,但该尽的礼节还是要的,万贞儿也很照顾老家的亲人。
  沂国初立,穷是穷了点,但跟本土的联系又没有断,总能入手不少奢侈品,加上他这个大王给的特权,待遇是不会降很多的。
  后者则是觉得,沂王还在北京的时候,万家人在地方当个暴发户,闯了点祸事,那还能给他兜住,以免已经明确提出“道法并用”的皇帝把他们抓起来开刀放血。
  可沂王就藩之后呢?
  还那么嚣张跋扈的话,肯定是要玩完的。
  于是夫妻俩一拍即合,把万家打包带来了吕宋。
  来了之后,朱见濡都给万家人封了官职,万贞儿也希望三个弟弟能帮衬下小姐夫,结果全都去摸鱼糊弄人了,让他们读书,当个体面的知识分子都不肯。
  后者还放出了“读书无用”的暴论。
  毕竟他们发家致富,靠得可不是勤劳聪明,而是走了皇家的后门。
  亲弟弟如此,也难怪万贞儿会觉得比之眼界更低,知识水平也更低的土人不会好好学习了。
  “这倒也跟以前的人物有关。”
  “要没有他,吕宋之人也不会习惯于学习我中华的文化。”
  朱见濡笑着跟老婆解释道,“太宗皇帝之时,郑和下西洋,炎洲都到过,不止在金洲那儿设了个旧港宣慰司,吕宋岛上,其实也有个总督来着。”
  反正在大明朝的头几十年里,中国对外的探索交流是非常厉害的。
  后世人常听菲律宾这边有个苏禄国,其国王曾经带着妻儿老亲自入京朝拜太宗,乃至于自己死了,也葬在大明,却不知道,永乐三年的时候,三宝太监就奉太宗旨意,来到吕宋,册封了许柴佬为当地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二十年之久。
  而许柴佬其人,跟旧港那边的梁道明、施进卿等人类似,同样是明初大航海时代的著名华侨。
  后两位能在旧港弄出一番事业,许柴佬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他在吕宋耕作多年,家产不知多少,可称得上是西洋巨富。
  而本人也算得上是一名儒商,一边赚钱,一边也没忘记惠及同来这边讨生活的老乡,还有些玩得好的土人。
  所以时间一长,许柴佬便在当地有了巨大的名望。
  成为吕宋总督后,许柴佬上忠朝廷,下效庶黎,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在吕宋不遗余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与先进生产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及农业技术等等。
  在大明获得制海权,西方殖民者注定无法借助海洋崛起四处扩张,用屠杀方式摧毁大量文明痕迹后,许柴佬注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因为在吕宋这个已经被朱见济划入汉文化圈子里的地方,许柴佬可以称之为“普及汉化”的第一人,其人留下来的总督印章,在沂国建立之前,都被吕宋土人供奉着,视为神物。
  朱见濡来了后,也把这印章纳入宝库,收藏了起来,甚至还想找过许柴佬的后人,用他们来拉拢当地民心。
  结果经过一番调查后,才知道许柴佬跟梁道明一样,年老后思乡之情极重,最后不顾病重,强行要求儿女把自己抬到船上,回到晋江深沪老家。
  落地之后不久,许柴佬都还没来得及看到族人迎接,便撒手人寰,连遗言都未曾留下。
  在官方记载上,也没见许柴佬为子女请封的奏疏。
  据说是许柴佬老成持重,知道自己名为吕宋总督,实则为其国王。
  他儒学深厚,不愿意利用这样的机会,去窃取国家神器,让许家独霸吕宋,便未曾对朝廷提出这样的要求。
  朱见濡把其后人又从晋江请回来后,对这位的经历深为感配,还让人给许柴佬在吕宋修了个衣冠冢,亲自祭拜了一次。
  “寡人给许家待遇不薄,也算有回报了!”
  说完许柴佬的事,朱见濡又激动的告诉老婆另一个好消息。
  “许家人前些日子进言,许柴佬当年总督吕宋,曾经于岛上发现过一座金矿,还试图开采过,只是人力不济,岛上也有土人阻碍,未能提炼多少金子出来!”
  “如今沂国已立,又有大明为靠,倒是可以试着去挖挖看!”
  “如果我沂国能将之入手,便能一夜暴富!”
  朱见濡这几天去外面巡视,就是想看看沂国内部有没有稳下来。
  没有后顾之忧,他就可以安心去吕宋南边挖矿了!
  万贞儿也跟着激动,可听到那金矿位于吕宋岛南部,而沂国在中部之地,在交通还没建设好之前,去那边搞事还是挺难的。
  “不是还在开采铜矿吗?本来就用了不少人手,现在还能腾出劳力去掘金吗?”
  “这个不难。”
  朱见濡已经想好了,“以金矿之重之富,我小小沂国当然难以咽下这口肥肉,但陛下肯定会有意向!”
  沂国能有眼下的几万人,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了本土前期的投入,而其中的花销,也是要算到账本里去的。
  本来要想把这笔钱连本带利的还干净,八成得经过沂国两代人努力才行,但一旦有了金矿,那就能轻松解决了。
  金山银山,那都是钱山啊!
  如此财富,朱见濡肯定兜不住。
  他要强吃,周边还有不少称臣大明的小国,万一他们去北京告发了呢?
  万一往来于吕宋的本土商人知道了,通报上去怎么办?
  他藏着掖着,等东窗事发,就容易坏了皇帝对他的感情。
  朱见濡不想做无情无义的小人。
  先帝和当今天子对他可谓自古难得的良善,他得投桃报李,顺便利用金矿,甩掉沂国财政上的大包袱。
  沂国是小国,在发展上也离开不了本土,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坏了未来的可能。


第338章 :邱浚
  “沂国找到金矿了!”
  未央宫内,朱见济才结束内阁会议,就看到了朱见濡最新送来的奏表。
  之前小太子满周岁,朱见濡就送来了章文庆贺,还有他在沂国的工作报告。
  朱见济对堂哥的治理能力还是很信任的,看了两眼便回信去吕宋,对朱见濡表示了肯定,并且鼓励他再接再厉,毕竟教化一方蛮夷,把他们吸纳到诸夏的文明体系里,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好在朱见濡的水平以及远超出了及格线
  在原历史上,他可是大明朝的成化帝,上承土木帝这个怂包脑残留下来的一堆烂摊子,下启了儿子的弘治中兴,那管理能力的确不错。
  唯二的污点,就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就松懈到沉迷小黄书,启用佞臣取乐,堕落的让原本的大臣失望了,民间也疯狂编排他跟万贞儿的爱情,让朱见濡的绯闻和趣事盖过了他本身的才能。
  以及,成化犁庭犁的不够彻底,给女真人留了一线生机,最后给整个华夏来了个大炸弹。
  好在这两点,不会出现在朱见济这个皇帝身上。
  历史已经改变了。
  熟知后世情况的乾圣天子也在努力的给大明铺路,让国家尽早走入近现代化的道路,永永远远的坐在世界霸主的位子上不挪屁股。
  毕竟“天朝”的地位本来就是华夏祖传的,若非鞑清作乱,也不至于偏离正规。
  “有了金矿,国库里就有了足够多的钱,邱浚就能跟朕少说两句了。”
  在去年对内阁成员进行调整时,除了李贤因病致仕,王文年迈请辞,还有做事只能称得上“守成”的沈固也从户部尚书的座位上退了,让比之更熟悉账簿计算和规划财政开支的邱浚上位。
  要说邱浚此人,那跟朱见济也是认识多年的。
  景泰五年,邱浚中榜,按说文采是可以被点为一甲第一,当个状元郎的。
  可惜他的文章里面有些地方,犯了当时的忌讳,让对贡士们进行排名的官员心生不满,想要降低他的排名,把这第一罢到三甲同进士去。
  景泰帝态度游移不定。
  他对邱浚的文采是很欣赏的,也觉得他能在策论中点出时弊,的确不是眼高手低之人,能给自己干好活。
  可是一来,正值三十三岁的邱浚意气风发,还没入仕途就在殿试上直言不讳,以后可能会得罪人,二来其他臣子也建议不要将之点为状元,以免传出去,让天下对朝廷的政策产生疑惑。
  所以景泰帝一下子纠结上了,不知道是同意降低邱浚的排名,还是坚持他的意见。
  最后还是朱见济插了一手,折中了一下,让邱浚从状元变成榜眼。
  毕竟他也看了邱浚的殿试答卷,敢在里面直接说“卫所制”承金元粗鄙之风,在大明开国几十年后就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人才,要想让国家进一步恢复力量,就必须对卫所进行改制才行是真的稀罕。
  景泰帝一听宝贝儿子这么说,心里的天平立马偏了,加上当时朱见济问的“家国何重”之话,是邱浚率先应声作答,便同意了这个法子。
  事后邱浚入翰林院博览群书,参与寰宇通志、大明会典编著以及永乐大典的抄录,眼界更为广阔。
  去地方历练几年后,回来就入了户部。
  朱见济在审计查核方面倚重吴敬这位大数学家,在制定财政改革方面,则是多与邱浚探讨。
  裁撤卫所,打击利用职权化公为私的地方军官,也是邱浚给朱见济制定好的具体执行计划。
  如今其人步入仕途十几年,就成了户部尚书,也算深得天心,饱受重用了。
  而正是因为从一开始,朱见济就对邱浚有知遇之恩,这人上位后也积极响应皇帝,就是对国库来来去去,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的情况不满。
  虽说不会反对朱见济的大政方针,可念叨总是不缺的。
  现在朱见济被他说的,远远瞅见户部尚书的衣角就转头。
  据说邱浚失去了皇帝这个树洞,现在又缠上了曾经同部为官的现任首辅商辂。
  也不知道这位被后世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的邱尚书,跟连中三元的大聪明商首辅,谁的嘴皮子更能说一点。
  “你是不知道,这几年打仗,国库有点钱也被我花了出去,邱浚有多少闲话说!”
  朱见济跟王氏分享喜悦。
  金银此时,已经被承认为国家的法定货币,皇家银行发行出去的,造型精美的乾圣通宝在这几年里,也获得了朝野之间的普遍认可。
  只是大明朝眼下金银的储量不够,让其购买力比起铜钱的,要远远超出。
  偏偏国内的铜矿,除了铸造铜钱,还要用去铸造各种器具和武器,用量也很庞大,间接拉高了铜钱的价值,限制住了钱币流通。
  很多地方还是以物易物。
  虽说朱见济完全可以凭借乾圣朝廷的威望推行新纸币来解决民间钱币流通量不够的问题,但没有大量的金银铜储备,到底是空中楼阁。
  朝廷的信誉能持久保持在良好水平,保证纸币不贬值不滥发吗?
  要真这样,乾圣朝也不会有地方农民暴动这种事了。
  一场天灾下来,赈济不及时不到位,老百姓只能选择掀起暴动去抢别人的,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纵然在很多人口里称颂的朱见济这位圣明天子,也无法阻止这种事的发生。
  说来说去,古代的生产力,还不支持大明朝完全的消除差距,跟后世一样,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