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3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73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压力,生二胎并非让人苦恼的事。
  “梓潼既然有这样的想法,朕当然无有不可!”
  朱见济抱着王氏坐起来,趁着还没有入深夜,赶紧为大明朝的下一代埋头奋斗起来。
  等到小皇子抓周的那一天,朝廷中深受朱见济信赖的重臣和有名望的勋贵们都入了朝,见证皇子满周岁。
  明朝的抓周,被称之为“期扬”,其含义不言而喻。
  天子对自己长子的疼爱,朝野皆知,如今还大张旗鼓的让人入宫来围观小皇子干这事,足以见得他对子嗣的看重。
  徐、张、柳三家自然也都来了。
  作为乾圣天子的伴读,他们也希望父辈的交情能延续到下一代身上,不止加强皇权对武将兵权的控制,也期望通过皇帝的关系,保住自家数代的富贵。
  所有人,从老到小,盛装出席,都在对还没出场的皇家三口,翘首以待。
  朱见济在另一座殿里掐着儿子的胖脸念叨,“等会不要乱爬和乱尿,当着天下贤臣名将的面儿,给咱老朱家挣点面子!”
  “不然,回来朕就拿你捂裆门下的这根小雀雀逗猫去!”
  朱佑栎被他爹不要脸的调戏了一下命根子,差点又尿朱见济一手。
  幸好防备着他发达的泌尿系统那过于积极的工作,王氏没给他喂太多奶,从根源处断了小皇子行孝的能力。
  “走着!”
  朱见济把儿子抱在怀里,随后带着重负,入了大殿。
  “拜见陛下!”
  “拜见皇后!”
  “愿陛下、皇后、太子,万福金安,长寿无忧!”
  臣子们纷纷跪下,对着皇家三口说了一大串的吉利话。
  “都起来吧!”
  朱见济把儿子放下,察觉到小屁孩四肢一着地就想乱爬,不动声色的捏了把朱佑栎那肥嘟嘟的屁股肉。
  小皇子警觉的抱住自己,看向亲爹。
  “今日的主角可不是朕诸位卿家不必多礼。”
  皇帝携手皇后走到正位处站好,让人把东西都摆出来,等着小皇子来搜刮。
  不像后世鞑清为了面子好看,把皇子抓周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还只准放寓意良好的,大明就没有太多的规矩。
  而且朱见济也懒得弄门面工程。
  因为在场的都是聪明人,都知道一两岁时的表现是决定不了一生的。
  再说大明朝还重视国本,不可能让人去挑战嫡长子的继位顺序。
  所以不管朱佑栎抓到什么,他们都能说出一大串吉利话,回去后把这事儿记录上小本本。
  等很多年过去,看朱佑栎执政的表现,后人才会找机会把他的抓周礼搬出来,或是嘲笑或是赞赏。
  弓箭、书本、算盘等等,被一一放好。
  朱佑栎在原地叉着腿坐着,啃着手指头,好奇的打量着那些东西。
  “来,还有这儿呢!”
  徐永宁一向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瞅着小皇子动也不动,对摆出来的东西没啥兴趣的样子,又把带来的木头火枪拿出来放地上,“嘬嘬嘬”的逗小孩。
  跟逗鸡似的。
  好在京城里的人也清楚,这位定国公在大事上不糊涂,平常却有点神经质,没去搭理,也懒得弹劾。
  哪个言官闲的没事,去弹劾皇帝的爱将?
  乾圣天子,那是真敢杀人的!
  就是他召唤皇子的那动作有点无礼了。
  你这是在叫皇子啊?
  你这明明是在召唤鸭子!
  朱见济也是被他弄的无语,不过他还是很维护自己这个老朋友的。
  于是皇帝也随之掏出自己的私印放地上,笑呵呵的逗儿子。
  张懋跟柳承庆跟着皇帝走,也采取了同样的举动,就连英国公家的小世子也凑热闹,搬来了一盘点心,小嘴趴趴的。
  一时之间,原本气氛严肃的殿里整的跟鸟巢似的。
  幸好这场抓周礼本质是皇家私人宴会,于礼节上不必过于苛刻,皇家也穿着常服,一派的轻松写意。
  朱佑栎在无数人的捣乱下,冷着张胖脸思考了很久。
  最后才下定决心要有动作。
  他拿自己脖子上挂的围兜兜擦了擦思考时留下的口水,用四肢慢慢蠕动起来。
  在一堆陌生人的环境下,就算再怎么跟亲爹过不去,他第一个还是选的朱见济。
  当小皇子拿起皇帝私印的那一刻,受不了这混乱,可不得不憋着的文官们总算松了口气。
  真好,
  小皇子就是聪明,能忽略旁边一堆不靠谱的。
  可惜老朱家的人永远都会给文官带来惊喜。
  只见朱佑栎拿了他爹的小印章后,很欢喜的放到了自己腰上围着的小口袋里
  朱见济后世来人,虽说头一次当爹,可理论还是看了很多的。
  所以在皇帝的亲自指挥下,内廷又给小皇子打造了不少小衣服和小玩具,努力让大明的皇长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平常朱佑栎看到了什么新鲜玩意儿,都会把它放兜兜里。
  王氏甚至还在里面翻出来过一只猪儿虫,吓得抱着朱见济大叫。
  小玉印并不重,朱佑栎兜了它以后,又去把周围的小巧精致的物件都收入兜中,撑得鼓鼓囊囊的。
  然后,他依照玩小木头车的经验,把挂满了滚珠的算盘当做运载器,推着它一路走,一路收。
  不管是书画还是啥的,能拿的都拿上,反正为了方便抓取,东西都不重。
  算盘被迫客串推车,在滚动间落下了委屈的眼泪。
  刚刚松了口气的文官直接被小皇子这一手弄的目瞪口呆,其他人也迷糊瞪眼,心想这是真厉害,小小年纪,玩得竟然这么大。
  “都是你把春官教坏了!”
  在无人注意之处,王氏拉着笑得很愉快的皇帝小声说道。
  要不是平时朱见济经常装作要抢小孩玩具,逼的朱佑栎烦不胜烦,拖着玩具扭屁股爬走,他怎么会在抓周礼上弄出这事儿?
  “这哪里叫坏?我看着小子明明聪明的很!”
  朱见济笑得更大声了,对着周围人乐呵道,“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边上人也反应过来,立马说好听话附和,“殿下能有如此巧思,实在是国家社稷之福。”
  只有朱佑栎在辛苦转了一圈,保证自己已经把看得上眼的玩具都收到手里,才翘着屁股,推着小板车慢悠悠来到老爹脚下,掀起口水兜给自己擦了擦汗。
  结果因为之前刚擦了口水,上面还隐隐透出股奶味,让朱佑栎又闹起了肚子,揪着娘亲的裙摆要她喂饭。
  “你也就趁着这么点大吃喝玩乐了,等过两年长大了,你哪里还有这种机会?”
  在王氏抱起儿子后,朱见济揉了把他的脸。
  皇子的抓周礼结束三天后,朱见济又率领群臣祭祀社稷和太庙,为朱佑栎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太子册封典礼。
  在皇宫内殿举办的抓周礼上,可以让朱佑栎自我发挥,但册封太子意味着国家有了法定的继承人,不能含糊。
  选了北京初春之时难得的一个暖阳天,群臣穿着合规的礼服,举着笏板,肃静的拱卫着朱见济父子。
  气氛和老熟人集会一般的上次截然不同。
  徐永宁都不敢“嘬”出声了。
  朱佑栎被人抱着全程走流程,小衣服裹得很严实,头上还有小帽子带着防风,可以说是全场之中,最舒服的一个了。
  他亲爹都得自己动手动脚,到处拜天地祖先,再扯着嗓子宣布事情呢。
  不过无聊又漫长的流程还是让号为“春官”的小太子昏昏欲睡,有几次还被着急的王氏掐了屁股。
  疼着了的太子第一反应是他爹来了,差点裆下一松,就要出一泡尿驱邪,好在朱佑栎及时认出了眼前人是他妈,所以又把裆紧了回去。
  “春官现在是太子了。”
  这一趟弄下来,父子俩连同抱孩子出场的王氏,都累的不轻。
  朱佑栎被奶妈带去睡觉了,朱见济一回宫就脱了身上厚重的礼服,换上简装,跟老婆感慨。
  “你说我以后能留给他多少东西?他又能把大明带成什么样子?”
  “春官才多大?你又多大?怎么会想这东西?”王氏嫌弃他无聊,不想跟皇帝说话,“累了就赶紧休息,别继续费力了。”
  “那不行,今儿是大明朝册立太子的日子,还有好多地方传了供表贺章上来,我得看看”
  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从皇帝下旨起,就差人快马去地方通知了。
  到了眼下,不止大部分本土的地方官知道了这消息,还有沂国的朱见濡也听说了,还上了奏疏表示庆贺。
  除了替国家有后,国本稳固而高兴,朱见濡还向朱见济汇报了这些年来,他在吕宋岛上的奋斗。
  大明要顾及的地方太多了,除了广阔的内地,沿海地带还有无数岛屿。
  往北,朱见济要安排人去日本挖矿,掠夺大量的财富。
  往南,还有个现名金洲的苏门答腊岛等着填充开发。
  作为世界第六大的岛屿,金洲的土地可是比吕宋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边上还有个马六甲海峡,拿下后就能把南洋之地变成大明的后花园,在几十年里,都得列入大明朝发展的重要战略计划。
  对于这些重要的地方,朱见济可是一点都舍不得将之分封给别人,只会自己吃到肚子里去。
  不止马六甲,霍尔木兹和南非的好望角,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抓重点,放手其他地方,也有利于节省大明的力量。
  即便是世界第一强国,还被朱见济各种忽悠,让大明统治者有了点“世界皇帝”的倾向,但要说布武全世界,把七大洲四大洋都纳入手里,那可就太看得起此时的大明朝了。
  论说生产力,还撑不住这么庞大的帝国出现。
  如果朱见济硬要推广,国内的臣子也只能忠心进谏,劝说皇帝放弃这么无脑的事
  这可是真心话了。
  开拓蛮荒之地,需要大量的人口和金钱,之后还要管理到位,不然就会养一堆白眼狼出来。
  这是大明在短时间内无法承担的。
  现在海外就几个地方,虽说隔的有点远,来回费力,但只要皇帝心意坚定,上下官员也意识到其中的妙处,总归能撑下来。
  所以朱见济还是只能把很多没空管的地方分封给老朱家的王爷,把开荒训民的任务交给他们。
  反正只要各种关口把持在朝廷手里,中央自己不出乱子,诸侯王强大起来,也不过是块本土随时能扭一扭舔一舔的奥利奥。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朱见济在沂国建立后给当地封王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的“化番为熟”。
  在朱见濡送来的奏疏里,他就提到了自己到封国之后,用半年理清了沂国的所有事物,提拔了几个诚恳用事的属官。
  从第二年起,他就在着手开矿还钱和在吕宋大力推广汉家文化的事了。


第336章 :沂国的文教事业
  “这些学生,这一年来学的怎么样?”
  朱见濡带着儿子走在沂国的学校中,询问这边的院长。
  “回禀大王,他们都学的很快,基本上都会用汉话跟老师说话了。”
  “那就好,”朱见濡看着不远处对自己露出极为恭敬模样,原本还算活泼好动,他们父子一出场就立马束手束脚的土著小孩,严肃的点点头,很满意他们的反应。
  朱见济是个好皇帝,如果他遇见了这些娃娃,估计会笑得和蔼亲切一点
  当然了,他能这么温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作为大明天子,朱见济是绝对的最高领导,在他下面,还有很多层级的人负责管理。
  离得远了,他没必要去很苛刻的去对待底下人,在体制良好运行的情况下,维护好自己形象,收拢民心就够了。
  反而是直属领导,就容易板着脸,挑东拣西。
  “县官不如现管好”的道理,放在哪儿都是能用的。
  朱见濡作为沂国君主,管理这么点大的国家,自然要时刻维护好自己的威严。
  沂国很在朱见濡就藩后,本土就慢慢停止了对它的投入,反而开始转为“讨债者”,从沂国这边定期低价购买粮食和矿产,转入内陆输血
  大明本土眼下,南北都兴起了开办纺织、水泥等厂的风气。
  北方布商辛苦捂了好几年的“黄氏机”和“飞梭”到底是被人用重金花心思给挖出来了。
  这种好东西一流到南方,那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激动到无法收拾。
  江南之地本来就盛行种植桑棉,原历史上大明之所以崩溃,除了土地兼并严重收不上税收,以及卫所制度崩溃成“农奴制”之外,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在于江南的田土很多都被人拿去种棉花跟桑树了。
  这些经济作作物能给商人带来不小的利润,于国家却不是收入大头,所以南方富豪众多,很多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的官老爷也肆无忌惮的兼并田地,然后自家开了不知道多少棉纺铺子。
  至于国家和底层百姓没钱粮用了?
  那关他屁事!
  反正他们的商品很多也是出口的,赚了钱之后,完全有能力从海外再购买低价的米粮入手,根本不愁吃穿用度。
  而且全国上下,富豪人数又有多少?
  农民可以饿殍遍地,可商人却绝对不会。
  可想而知,这样的技术,能给江南布商带来多大的刺激了。
  他们一边骂骂咧咧,说北边的土大款有好东西不知道分享,一边又迫不及待的去开厂子。
  虽说皇帝已经严格管制起了土地,用各种手段抑制兼并,可为了鼓励大明的商业发展,对桑棉之田,收取的赋税还是挺低的。
  所以商人们仍旧对此狂热追捧。
  在此期间,自然也少不得出现一些黑心工厂,还有强迫附近农会为自己服务的,甚至在朱见济提出要给皇家缴纳“专利费”的情况下,他们也装傻充愣,偷税漏税。
  对于这些人,朱见济当然不会放过。
  打着太祖皇帝的招牌,抓人抄家,然后打包流放,所有流程一气呵成,顺便为大明的海外领土发展和国家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对沂国来说,就算只是贩卖一些原材料,也不能够良好维持国家运转。
  毕竟这生意的本质,是在还钱。
  等还了一部分欠债,留在手里的纯收入就少了。
  沂国还要扩张领土,国内两三万的人吃喝拉撒也是个大支出,更别说挖矿这种重体力活了
  如果粗放执政,跟西方一样把人当牲口控制管理,那倒没有多余的烦恼。
  反正眼下的沂国国库,足够朱见濡一家过上奢侈的生活。
  可朱见济海外分封诸王,是让他们传播华夏文明的,管理体系要跟本土配套,不能学西方殖民者的无耻,只负责掠夺资源,完事儿拍拍屁股走人。
  于是这两年来,朱见濡在治理上花了很多心思。
  他先是组织起数百兵丁,去周边的蛮人部落抢奴隶过来充当劳动力,还针对愿意顺服的土人,要求他们送子女来入学校,对下一辈进行统一的汉化。
  吕宋岛上还有不少起先就定居的汉人,听说大明在这边建了封国,很多都跑了过来。
  对华侨们来说,他们出海谋生日久,但还是很思念家乡的,只是基业在这边,让他们很难割舍重回故土。
  现在有了个沂国,各方面行事又是满满的华夏风味,也能让他们一解思乡之苦了。
  “这些学生都要好好教导,”朱见濡对院长说道,“他们都是周边土番的子嗣,以后是能继承土司之位的,把他们交好了,对沂国作用很大!”
  华夏文明兼容并包,并不排斥别人自愿融入。
  只要把这群人汉化成功,那沂国的综合国力就能得到迅速上升。
  “如今我沂国之事,如东周时秦国西并十二国,楚国于南大启群蛮,都是对华夏有千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