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52章

旅明-第52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小学食堂里,参观团吃到丰盛的午饭。明人和土著的孩子统一穿着粗布校服,统一留着小平头,他们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没有人能从外观上区分出谁是明人,谁是土著。
  ……
  为期半天的参观活动结束了,每位参观团成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草鞋。
  这种红绿相间,鞋底面和凉席一样细致,光滑的机制拖鞋,手工是打制不出来的,穿越众不用费心思想着怎么把皮鞋卖给黑叔叔,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大员土著最喜爱的产品之一。
  送走了50个身上挂着拖鞋,高高兴兴回村去的家属,由贡达率领的100名新附民战士,被带到了赤崁新区最南面的一块棋盘格里。
  这处棋盘格以及坐落在此的一些宿舍是新盖好的,现在已经被规划为“赤崁军营”的一部分。而今天在军营操场上等待着土著战士的,是以韩小波为首的陆军军官,以及另外几个穿着花花绿绿迷彩服的人。当然,此刻的操场上肯定少不了一伙正在抓紧一切时间站军姿的男人。


第130节 暂一营
  有了新附民,就会有新附军。
  赤崁军营正中的操场上,韩小波当着所有100名土著战士的面,用电喇叭宣布了大办公室的一项任命:即日起成立台南剿总下辖的地方部队“暂编第一营”,简称“暂一营”。
  暂一营士兵全部由当地土著组成,目前实编100人,空额200待补。
  暂一营营长由台南剿总参谋长王晓辉兼任,副营长贡达。
  以上。
  ……
  没有土著能听懂韩小波那一串喔里哇啦的快捷普通话,即便是已经能结结巴巴讲汉语的贡达也不能。不过无所谓,很快就有几个一身军装的年轻土著走过来,艰难的开始给族人讲解。
  这之前穿越众就从新附民里陆续挑选出来一些“土著长随”,少年们被分配到一些经常要和土著打交道的部门,基本上就是某位穿越众的跟屁虫。在这种全天侯跟班的环境下,一些聪明的少年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普通话日常用语,分给部队的这几个也不例外,都混的很不错,算是勤务兵编制。
  接下来就是给土著安排宿舍,洗澡等等一系列新兵前奏曲,在这个过程中,有30个人始终在操场上站着军姿,他们汗流浃背,在喧闹的军营里仿佛空气一般,人人视而不见,很可怜的样子。
  直到晚饭前,100名土著士兵才被安顿好。
  饭后是换装时刻。暂一营的主力武器依旧是土著士兵自带的标枪,这一点穿越众不打算更改:主要战斗会由枪械完成,新附军战士拿什么其实都一样。而且对手也是威胁度不高的土著,对于现在很缺铁的某个势力来说,原始的标枪就足够。
  进攻只能这样,但是防御方面还是能做点文章的:藤甲。
  脱胎于后世的云南孟获民俗风情园,由台湾本地黄藤经过机床打磨,浸桐油,熏蒸,上机编制等等十三道工序制成的黄藤胸甲,这一刻散发着硬黑的油光,被一一颁发给新附军战士们。
  这种藤甲结构细密,错层编织,坚韧防雨,防刀砍,防枪刺,是极好的南方雨热地带防具,唯一的弱点是不防火。
  在操场中间用土著的梭镖当场演示过藤甲的防御后,暂一营的战士们士气极度高涨——这种能和对手的标枪同归于尽的铠甲,相当于生死之间多一条命,大部分有过和敌对部落约战,猎头经验的土著战士,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藤甲的价值,这个根本不用翻译。
  藤甲内衬用得是一些土布下脚料,很快就有和日本人交易过的聪明人,提出内衬应该是鹿皮的……我去,事还挺多?富裕如美帝大兵想要好点的配件都是自己掏腰包,何况现在一穷二白的穿越势力……统计一下,要升级版的有多少,自己派人回村报信,一副甲算上安装费是两张鹿皮,就近交到窑区,过两天领新款……
  好吧,不用杀人烧房子就能哄骗土著乐呵呵交出鹿皮,这勉强算是穿越众比荷兰人高明的一点了。
  闹哄哄的一天终于结束。第二天一早,军营中的两部士兵开始在操场列队。暂一营战士手持梭镖,统一戴斗笠,上身藤甲,下身七分裤,草鞋。
  而30名陆军学员包裹得更加严实:纱罩斗笠,上身短褂手套,下身打着绑腿,脚上捆扎着布套和草鞋,全身上下没有露在外面的地方。
  部队在一声电喇叭响亮的吆喝声中,开始开拔,目的地是——绕一圈回来。
  ……
  没有经过训练,磨合的队伍,至少在穿越众这里,是不能派上战场的;哪怕粗糙如土著战士,眼下一样珍贵,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调教成精锐战士后,能节省穿越众今后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一点很重要。
  所谓精锐战士,要求其实并不高:能在17世纪被原始植被覆盖的台南荒野,配合好拿着AK的主力行动,当好辅兵,就OK啦。
  这个小目标,从今天开始执行。
  暂一营的士兵首先要学会的是行进队列。他们要学会保持单列或者双列行军,并且根据口令随时启停。穿越众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步伐齐整的军列,只需要他们听懂命令,学会排队跟随,像大工厂里排队吃饭的工人一样,有基本的秩序就可以。
  队伍开拔后一路向东,往岛内走去。沿途的速度并不快,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提着头戴奔尼帽,身背步枪,手提短棍的穿越众军人维持秩序;队伍时常会根据大喇叭传来的命令突然停止,土著战士们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黑檀木短棍的问候,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列队走路和跟随,暂停休息。
  30个兴高采烈的学员跟在队尾——终于不用站军姿走队列啦!小伙子们腰间插着砍柴刀,脸上挂着笑容,他们踩着整齐的步伐,感受着脚下烧荒过后,新嫩野草的弹性,宛若郊游一般心情美好。
  以赤崁新区为圆心的“腐地”政策,一直都在缓慢往岛内扩展。海岸附近的野草或者被烧荒,或者被割走做成草鞋,他们遗留下来的土地被撒上蔺草的种子。
  内陆的灌木和林地遭到同样处理;蛛网一般的溪流正在被一层层整理清淤,架设简易木桥,填埋沿途死水潭。
  所以,大部队今天的行动还是很轻松的,志在训练队形的军官今天没有增加什么难度科目,就是简单的让土著熟悉各种口令,熟悉队形,按照要求排队过桥,以及在选定的地点跋涉溪流。
  队伍在半径不到5公里的“腐地”上绕来绕去,走了整整大半天,中午还吃了一顿战地竹筒饭:混合着蔬菜和鱼肉丁的米饭被填进竹筒里,每人出发前都有一个,中午部队就地生火,竹筒加热后就可以食用。
  这种杂烩饭本身已经做熟,所以不用临时加水,在台南这种气温下略略加热就能食用,方便快捷,缺点是不容易储存,最好不要隔夜吃。
  按照训练科目要求,队伍里今天一半人吃热的,另一半人直接冷食,吃完后所有竹筒丢弃,然后所有人在几个橘红色的折叠桶里给自己的水壶补充净化水。
  下午临近回营之前,大部队还特意走出安全的“腐地”范围,去灌木,阔叶植物丛生的植被区小转一圈,赶在傍晚前回到营地。


第131节 大员鹰
  第一天的训练很轻松,没暴露出什么大问题,唯一需要加强的,是土著士兵的纪律性。队伍里说话的,不打招呼随地大小便的,各种不卫生的习惯……
  好在这些都属于磨合,有檀木短棍在,很快就能解决。
  从第二天起,行军队列跨出“腐地”范围的路程越来越多,各种减员情况也开始出现:扭伤摔伤脚底受伤,蛇虫咬伤。植被茂盛的情况下,电喇叭也就没那么好使,视线被遮挡后,因为没练成听声辩位神功,走失的,迷路的,掉队的……
  总之,不要太相信土著所谓的来去如风,那个基本是在平原草地,队伍一旦深入到植被茂密,需要尖兵不时用刀开路的陌生丘陵地带,土著一样会出现各种行军减员。
  就这样磨合一个星期,期间伤号数量大增,好在另外100个土著士兵及时补充进来,暂一营300人的编制已经填充了三分之二。
  一星期后,头顶漫天繁星,脚踏海岸薄砂,土著和学员混编的大部队,开始沿着海岸边的泄湖湿地,正式进行夜间行军训练。
  还是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行军环境从简单到复杂。到这个时候,所有其他要求都已经降到最低,穿越众军官们对这些土著和正步都没来得及踢的年轻学员们,只有一个要求:匀速行军到地头,人没事,就是胜利。
  进入夜间训练后,钱铁山的特种兵小队成为主角。
  一直以来默默蛰伏的前特种兵钱铁山,在夏先泽整军事件过后,不知怎么的,就分到了一箱珍贵的进口配额;大概是身体好耐粗活(论坛妒语),这之后他随即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司令,一夜之间坐地升天,成为继海陆军之外单独存在的第三大山头,钱铁山瞬间和韩小波刘哲平级了……
  新鲜出炉的钱司令,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开始得意洋洋的在论坛上拉起人头。
  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包括陆海军那些退役后已经有了小肚子的油腻男们,对摆明需要残酷训练的陆战队完全不感兴趣——喜欢看特种兵电影的人,不代表喜欢背着砖头跑十公里。
  再说了,大伙现在都是位面之子,一个个身娇肉贵的,就等着未来瓜分地球了,谁还脑子有病去钻林海跨雪原?摔断腿怎么办?
  于是穿越势力正式的大山头之——海军陆战队司令钱铁山,在那段时间里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论坛上每天都有人在发帖刺激他:今天你够了吗?
  就在钱铁山一筹莫展的时候,上帝出现,他老人家一挥手,钱铁山就从铁箱里扒拉出来了他的副司令:杜德威。
  杜德威是苏里南华裔,南美某游击队成员,被林场发现的时候已经受枪伤奄奄一息,适逢去林场装人的曹川用直升机将他救走,伤养好后就被送到明朝。
  依旧保持着所有雨林作战能力的杜德威,还没弄明白情况就被某人宣布为陆战队副司令,当天任命书就下来——大办公室也不愿意看到辛苦扶持起来的陆战队被坏蛋们晾在那里……
  这之后钱铁山又从新来的劳工和陆海军学员里挑了几个队员,包括村里的土著少年,拢共凑了10来个人,七八条枪,队伍这才算开张。
  一旦走上正轨,陆战队各种豪华单兵装备的优势就迅速体现出来。即便是只配发经典“十八剁”丛林砍刀的土著队员,在大员的夜晚,也一样算是神出鬼没——因为他们同时还配发战术耳机和夜视镜。
  尖兵走在最前,身后背着红色的冷光灯源,一些穿着荧光背心的人间隔在队伍中,肩头上安着夜视镜的军官们前后维持。17世纪的滨海泄湖,夜晚在里面休憩的琵鹭并没有被岸边路过的队伍惊醒,士兵们默默前行,没有交谈,只有手势和耳麦里传来的短促命令,几道拳头粗,红色的圆柱形光源从部队头顶掠过,指引着方向。
  ……
  两星期后,三军通用的无人机系统,终于在商馆东南角的机房里安装完毕。东南角的炮台,之前就被改成电信机房,露台上架设着穿越众熟悉的钢架电信塔,只不过是袖珍型的。现在电信塔上又多了一杆折叠式的电子天线和一部六角形,无人机专用的数据链天线。
  炮台下方是机房,现在里面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用来安放无人机地面控制站。
  两架蓝白色涂装,形状有点怪异的无人机,已经在商馆后方一条砂质跑道旁待命了。
  这两架无人机来自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出厂型号是“M-70”,来到大员的当天,为了比肩著名的“全球鹰”,穿越众已经把“大员鹰”恶搞绰号安到了它们头上……
  “大员鹰”机身是尖锥体,形状很像被削尖的木桩,全长只有2。6米;两边机翼安装完成后长5米。这是一款军民两用机,不但能地质勘查,森林防火,还能用来战场侦查,火炮校准——取决于飞机当时搭载的设备。
  定制的这两架“大员鹰”是蓄电池推进,所以巡航半径只有150公里,刚刚能到海峡中线;飞机的载荷也不高,只有25公斤。不过这些性能,用来在海峡侦查已经足够……150公里之外的船队,平时由电信塔上的导航雷达负责。
  大朝明的上空没有卫星,所以无人机上的GPS设备全部取消,机上的设备主要是合成孔径雷达和一套TCDL数据链传输系统。
  由于这套战术数据链系统体积较小,所以处理能力不够,达不到情报级数据系统的要求——“大员鹰”传回的侦查图像,是没有经过处理的,需要地面站组织人力筛选情报。
  不过这都不重要,这里是17世纪,不是分秒必争的中东战场,穿越众有足够的时间分析情报。
  两架无人机试飞成功后,大办公室立即向位于新港溪以北的麻豆,萧垅两社土著下达了最后通牒:限两社头人三日内来大员报道,逾期不至,后果自负。
  通牒是由新港社的一个土著带过去的,是用汉语书写,文化低的人,很难搞清楚信上写得什么,至于麻豆人的话……呵呵。


第132节 动真格
  最后通牒发出三天后,对方依旧毫无反应,看来麻豆这帮人属于冥顽不灵,要彻底走上对抗王师的不归路啦!
  很好,大办公室随即发出命令,责成台南剿总司令部对麻豆和萧垅两社按计划发动治安战,与此同时,一并组建配套的民政工作组,准备接手战后事宜。
  韩小波接到命令后,下令所有参战部队开始休整,然后协调陆战队前出敌占区侦查,最后放飞无人机,观看传回来的数据情报。
  在台南侦查,无人机根本不需要飞到几千米高度,300米高度就足够,通过这种慢速低空侦查,大员鹰传回来的图片能精确到0。1米,土人露在外面的蛋蛋清晰可见。
  麻豆和萧垅两社的规模比较大,历史上荷兰人统计人数时,麻豆社的总人数是超过4000人的,萧垅社也差不多。而新港社只有1000多人,这也是新港社急于和外来势力妥协的原因:战略局面非常险恶,北方强邻完全可以在今后的几十,一百年内彻底灭绝他们。
  随着无人机的侦查,坐落在后世台南麻豆区和佳里区的土著村落,一一在电脑屏幕上显现出来。目标和新港土著的村落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规模更大一些,村落里的人口更多一些。
  所有穿越众军方人士这几天都会在指挥站里分析情报——村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道路。敌方的大型村落都分布在曾文溪以北,如果部队从窑区基地出发的话,就意味着首先要渡过新港溪,然后在植被覆盖区徒步8公里,再渡过台湾第四大溪流曾文溪,再徒步5公里以上,才能到达目的地。
  大家经过评估后,普遍觉得难度太高:路程太远,沿途植被和小溪河数量太多,而且17世纪的曾文溪,即便在冬季枯水期,宽度也在15米以上,水流湍急,而部队并没有经过强渡训练。
  看来还是2号方案靠谱:部队乘船走海路,沿岸北上,绕行30公里,就可以从后世的七股盐场一带寻机冲滩。这个位置已经越过曾文溪,只需要找到一条湿地泄湖间的通路,大部队就能一路杀到离登陆点最近的,在地图上被标注为“佳西村”的萧垅社核心村落面前。
  ……
  要在植被覆盖区找到一条可供大部队通行的道路,就需要一大帮人集体分析照片,从茂密的草丛,灌木,泄湖湿地之间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