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鞑子王公大臣,每一个人都是在多尔衮的密切监视之下,谁身体抱恙不抱恙,他难道心里还没数吗?
多尔衮眉头一皱,冷声说道:“宁大人,你真的身体抱恙吗?要不要本王命太医给你看一看,把把脉?”
宁完我吓的两腿直打哆嗦,心知自己推脱不过去,只的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见出使的人选有了着落,多尔衮心里也是十分高兴。
不过这议和毕竟也是希望极小,他也不能全指望上。
所以多尔衮同时命令八旗各固山额真,还有汉八旗蒙八旗这些人全部做好备战准备。
大清举国上下,凡十三岁以上,能拿刀的全部动员起来,不论男女老幼,有一个算一个。
然而他的动员令和李起相比,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旗虽然说这时候占据的土地也是极多,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奴隶制的政权,
在他的治下只有少数的八旗鞑子有地位,其他的人都是被抢夺而来的,都是奴隶。
你指望奴隶去打仗,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在阵前反戈一击,到时候不但不可能对战争做出贡献,反而要形成拖累。
所以多尔衮的动员令也只是针对于这些鞑子而言,被他们抓去当奴隶的汉人,朝鲜人,俄罗斯等人口却都不在动员范围内,
这些奴隶他们还是如猪牛狗马一般为鞑子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
为了防范这些奴隶趁势作乱,造反,多尔衮还必须又要留下一部分的人来看守他们,所以这就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口,更加是雪上加霜。
即便七七八八动员下来,多尔衮能够用的人也不过十二万,而其中除去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真正的鞑子兵不足四万人,
其他的人,不过也就是凑凑数而已,打打顺风仗还行,真要打硬仗,这些人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相比真鞑子还是差一大截。
想想自己费劲老命才凑出这么点人,但是明国皇帝不过一纸令下,三十万大军就出来了,听说还有一百万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
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都是朝廷,都是上位者,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却说我宁完我下了朝堂,直接便是拽住洪承畴的衣领不放。对他骂道:
“洪承畴,你安的什么心,这样的差事你竟然推到我头上来。你我都是汉臣,何必要如此针锋相对,难道逼死了我,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洪承畴一阵苦笑。“宁大人,此事确实是本官做的不对,但本官也是无可奈何。还请宁大人体谅。”
“体谅,我体谅你,谁体谅我,现在你让我去出使,一旦有个闪失。老夫这把骨头就得丢出去,到时候我宁家就完了。”
这话还真不是宁完我矫情,要知道在鞑子八旗里面,他们这样的汉人别看官居高位,但是却也没有什么地位。
便是想当那些鞑子皇帝或鞑子贵族的奴才,那也是没那么容易。
没地位,自然也就得不到那些鞑子的尊重。
像当年范程是何等受器重,官位在汉人里面也可说是最顶尖了,但是他的小妾被多铎看中,
多铎丝毫不理会范程的官位,也不理会他在皇太极面前是如何的受到重用,直接就跑到范程的家里,把他的小妾给抢走。
范程的小妾被多铎在家中玩弄了几天,在此期间范程奔走求援,但是都不得。
最后皇太极被范程求的抹不开面子,让多铎把人还回去,多铎这才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人给送了回去。
这还是范程在的时候,境遇尚且如此,那就更不要说不在了。
而宁完我在鞑子朝廷里面的身份地位还不及范程,若是宁完我这一次出去回不来,那么别看这时候他们宁完我一家还活得还人模狗样,
但是随着宁完我的死,瞬间就有可能被贬为奴隶,做那鞑子的猪牛狗马,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洪承畴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建议对不起宁完我,但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他宁完我去死,总比自己去死强。
所以这时候洪承畴也只是不敢回嘴,任由宁完我痛骂,甚是尴尬,惹得一众鞑子王公大臣都是一阵嘲笑指点。
被宁完我骂的狗血淋头后,洪承畴终于是回了自己的府邸。
一回来,洪承畴不由得也是思索起自己的后路来。
虽然说议和的主张是他提出来的,但是他上一次见到离李起后,被李起的气势所震慑,深知这一次李起动用举国之力兴兵来讨,是绝对不可能答应议和的,
第七百四十三章 早作打算
所以他必须要提前想好出路,以免身遭不测。
再投奔大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洪承畴知道自己在大明的名声太臭,因自己而死的汉人多不胜数,
李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原谅他的,回大明去,那绝对是死路一条。
而大清这边几乎也是败局已定,所以要想活命,他只能是偷偷逃走,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有多远走多远。
至于留下来给大清殉国,他可没有这个觉悟,当年他在松锦大战中败了,那时候一股热血一时上涌,他还有为大明殉国的心思。
但是热血一过去,他就蔫吧了,选择当鞑子的狗,活下去。
连大明都不能让他殉国,大清又算哪根葱。
于是洪承畴悄悄的叫来自己的心腹家丁,对他一阵交待,命他偷偷做好准备,收拾金银细软,然后再联系船家,到时候出海远走南洋。
以洪承畴的身家,以及他的才智,只要逃出这个是非之地,那么他相信不论是去南洋,又或者去倭国等地,那都能混出样子来。
说不得到时候自己也学那些南洋小国,自己也拉起一支人马,占个土地,自己也做那小国之君。
却说宁完我千不情愿万不情愿,交代了一番后事,最后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是带领一些家丁随从,踏上了前往大明的议和之路。
刚刚来到山海关,便已是被拦下,而后被强行留在山海关内,自有人前去向李起通报此事。
而李起此时刚刚在京城集结完大军,正在来山海关的路上。
李起没来,宁完我不能前行,也不能告辞走人,所以只得是先在山海关等待,当然,这期间是被人严密监视的。
宁完我在山海关等待了三天,这才是等来了李起。
李起提兵三十万到达山海关,顿时整个山海关便是成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军营,放眼望去,山海关十几个城池堡垒,关隘沟壑,到处都是驻扎着军队。
密密麻麻,好似蚂蚁作窝。
不光是山海关内,便是山海关外,那也是一个营帐连着一个营帐,一眼望不到尽头。
原来是李起命人把山海关的关门打开,让十万大军驻扎在了山海关外。
而那些地方是山海关外,关外是没有大明城池军队为依靠的,可以说鞑子随时都有可能前来偷袭和进攻。
可是李起却丝毫不在意,好像浑然不知道鞑子的存在一般,
这也不知道是李起心大,还是他真的就那么自信,完全没有将鞑子的进攻考虑在内。
有道是将是兵的胆,兵是将的威。
李起这自信无比的架势,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出征将士,使得他们无不是战意汹汹,
便是从来没跟鞑子打过仗的士兵,这时候也是被身边的将帅士兵感染,变得胆子大了,不害怕了。
李起的这番做派被传到多尔衮,以及一众鞑子王公大臣的那里,他们人人都是盛怒,不过盛怒之下却又羞愧万分。
盛怒是因为李起竟然如此不把他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曾几何时,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是多么的令他们提神醒脑,只要他们一露脸,甭管多少汉人,那都要吓得两腿直打哆嗦,直接跪地投降。
而现在他们这些汉人却是丝毫不将自己放在眼里,看不起自己,这让他们如何不气急败坏。
然而他们也同时感到一阵羞愧,为什么曾经强大无比的八旗大军,这时候会被沦落到这般地步。
即使眼睁睁的看着李起的大军驻扎在山海关外,他们也没有这个勇气去偷袭,去攻击,而是只能低三下四的派出使者去议和。
议和,这是说的好听,其实就是求和,什么时候大清沦落到这般地步。
李起得知多尔衮派来了使者,目的是来和自己商谈议和事宜的,李起以为又是那洪承畴来了,不由得是眼前一亮。
如果在战前把这家伙给杀了,那对多尔衮来说自然是一个打击。
但是当得知前来议和的是宁完我,李起又是不由得些许失落。
宁完我这个人,李起那也是知道的,也是个老牌汉奸,在明末历史里面也是扮演着极为不光彩的角色。
“直接杀了,把人头悬挂在关外大营,让鞑子们好好看看。”
开玩笑,李起可没有兴趣去跟这个宁完我浪费时间,我是大明皇上,也是什么人都能见的?
不多时,宁完我及他的一众随从人员,上下三十余人全部被处死,人头悬挂在关外大营门寨,以让鞑子见识此次大明的决心。
很快,宁完我一行人被杀的消息传到了多尔衮的面前,多尔衮大怒,将桌案都是掀翻了。
“皇明小儿欺我太甚,本王岂能容他。”
大怒之下,多尔衮命令一众鞑子大将整顿人马,他现在就要和李起开战。
有道是为帅者,不可因怒而兴兵,此乃兵家大忌。
全赖皇太极推崇汉家化,特别是兵法韬略,那更加是重视无比,所以鞑子上下将领,个个皆是人手一本三国演义,说是要学习里面的兵法。
这书看得多了,自然也是会受到里面的影响,此时见多尔衮大怒之下要开战,手下一众鞑子将领都是知道这样不行。
但是谁又敢说呢,不怕多尔衮把你拉下去砍头吗。
于是在多尔衮的急令下,八旗大军也是即刻出发,向那山海关开去。
不过就在多尔衮出发的第三天,他命人去请洪承畴前来大帐议事,却是不想那洪承畴的营帐却是空空如也,不见踪影。
顿时,多尔衮便是明白了,这个洪承畴是偷偷跑了。
“票的博得,皮的巴博,,,”
多尔衮气的一阵鬼叫,当即处死了一个鞑子的哨探头子,并且命人前去捉拿洪承畴。
“踏踏踏,,,”
一阵马蹄隆隆,百余起鞑子骑兵出了大军队伍,分作数队,前去受搜寻抓拿洪承畴。
洪承畴早有出逃计划,自然是计划的周密,又岂是他们现在能够追的到的。
第七百四十四章 花母
经过两天的昼伏夜出,洪承畴及亲信家丁五六人来到了海边,这里已经有一艘船在等待。
这一次洪承畴只带了自己少数的几个亲信家丁而已。
至于他在鞑子这边重新纳得妻妾,还有孩子,这些却也是顾不上了。
没办法,即便他身为鞑子重臣,但是若随军出征,他的家属也是要被留下来,由鞑子朝廷代为照顾。
其实也就是作为人质。
不过洪承畴也不在乎,本来他就对这边新娶的妻妾不是很满意。这时候哪里还能为她们而去冒太大的风险,
要杀也就杀了,无所谓,对他洪承畴来说,只要人还活着,走到哪里不能娶妻生子。
一行人上了船,手下家丁便是催促船家赶快开船。
“大人,我们总算是逃出来了。”
心腹家丁极其感慨,这一次别看跳的顺利,但其实也是惊心动魄,一旦稍有差池,那无疑便是万劫不复。
以多尔衮那样的脾气,也许洪承畴因为智谋过人,还有用处,可能还能活命。
但是像他们这样的家丁,却是绝无活命之理。
洪承畴也是一副感慨模样,节后余生,说道:“是啊,想我洪某人一生奔走,先为明人,后为满臣,
本以为可以留名青史,万古传颂,哪知道如今在大明我遗臭万年,在大清我亦留下骂名,
奔波半生,却是不知为何?”
说到这里,洪承畴不由的是想起了往事的一幕幕。
特别是小时候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诲,这更加是让他无地自容。
左右看了看边上六七人,这与他威风时期统领十几万兵马四处征战有天壤之别。
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是犹如丧家之犬。
“哎。”
洪承畴叹息一声,漠然说道:“早知如此,当年松锦大战,本官就应该一刀了结,如此既全了忠义,又不至于让家族蒙羞。
如今我洪某人上愧对天地,下愧对父母祖宗,尘世间何处还有我容身之地?”
是的,尽管他已想好了落脚点,去南洋,但那只是他身体的落脚点,他心灵的落脚点,精神的落脚点,却是去而不返。
怎知对他的打击还没有结束。因为很快他连身体的落脚点似乎也去不成了。
“船家船家,你这是往哪里去?你搞错方向了吧。”
一个家丁见船家这方并非是去南洋,反而像是去大明,不由的是心下升起了疑问。
“呵呵呵,”
船家笑了笑,回道:“没错,没错,你们就好好坐着吧,待会见了我们皇上,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过得我们皇上点头才行。”
船家这时候一改开始的疲惫老态,把腰直了起来。
洪承畴等人一看,这老态的船家竟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壮小伙装扮而成。
洪承畴大惊失色,身边六七家丁这时候也是人人拔刀,互在洪承畴身前。
两个洪承畴家丁正要上前捉拿船家,确实不想船家一声大喝,“你们看一看身后。”
洪承畴等人转身看去,见从身后的船舱冲出一队人马,不下二十人。
这时候洪承畴哪里还能不明白自己掉进了敌人的圈套。
没想到这看似不大的船,竟然还藏着这么多人,这一看便是早有准备。
再看他们身型动作,想必应该是大明锦衣卫了。
对于锦衣卫,洪承畴是了解的,但凡在大明官场上混迹多年,对锦衣卫无不是闻风丧胆。
尽管在崇祯时期,崇祯帝裁撤了锦衣卫大部人马,使得锦衣卫成为空架子。
但是老虎拔了牙,虎威尚在。
即便是没了利爪,锦衣卫依然也是不改其凶名赫赫。
这也使得洪承畴在大明为官之时,对锦衣卫本能的去了解。
此时一见他们身形步法,还有口言,一听就不是鞑子,洪承畴便已认定他们的身份。
洪承畴心如死灰,不过这一刻洪承畴没有过多的恐惧,也没有过多的反抗情绪,反而是一切释然,好似一块石头落了地,
洪承畴叹道:“皇上果然英明睿智,竟然已经将锦衣卫插入了大清的心脏,就连本官秘密逃走也逃不过你们的耳目,
大明啊大明,你整的不早一点迎来这样的帝王,若是二十年前我洪承畴跟随这样的皇帝,又怎会落得如斯地步。”
洪承畴仰天感慨,两行青泪却已是滑落下来。
“洪承畴,跟我们走吧。”
两个锦衣卫要上前捉拿洪承畴,洪承畴的几个家丁却是要拼死护卫,不过却被洪承畴制止了。
洪承畴道:“算了,既然到如此地步,我们便再无反抗之力,也无逃生之理,你们投降吧,
到时候我在皇上面前为你们求求情,本官是无活路了,你们我便争取一下,也算不枉你们跟随本官多年的主仆情分。”
身边的几个亲信家丁这时候听洪承畴这样吩咐,自然也是不再反抗,纷纷束手就擒。
捉拿他们的锦衣卫自然也是大喜,立即上前将他们五花大绑,而后秘密送往大明。
海上这边锦衣卫捉拿洪承畴,沈阳那边,也就是盛京,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