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286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86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说我要把这个皇子过寄给你,让他成为你的儿子,以后让他陪伴在你的膝下。”
    刘桃树大惊,慌忙跪地推辞,“皇上,不可不可,万万不可,臣身份卑贱,如何能让皇子过继于我,这岂不是要折煞死我。”
    李起再一次亲切的将刘桃树扶起,对他说道:“当年李闯破京城,若非你儿子代朕引开闯军,只怕那时候死于乱刀之下的便是朕。
    而你又一直不离不弃辅佐于朕,你们父子两人的恩情。无论朕如何报答都觉得不够,现在不过是过继一个皇子,这又算得了什么?”
    “皇上,不可,此事万万不可。”
    “不用多说。”
    李起将孩子交到刘桃树的怀中。
    刘桃树抱着怀里的孩子,看着孩子那细嫩的皮肤,小小的嘴巴,真是分外好看乖巧。
    还别说,刘桃树越看越觉得像自己孩子小的时候,一瞬间,刘桃树铁打的心也软了下来,只感到一阵亲切。
    “刘叔,以后他就是你的孩子。”
    “皇上。”
    刘桃树虎目含泪,眼泪汪汪的便是流了下来。
    很快,李起将刚刚诞生的皇子过继给刘桃树,这样的事情很快便是传扬开来,
    所有人都是满脸的不可置信,纷纷去打听,最后得到证实,所有人无不是拍案称奇,节节赞叹。
    而李起将皇子过继给刘桃树为子的事情也是被百姓传为佳话。
    人人皆是对李起夸赞不已,朝中武百官也无不是对李起心悦诚服。
    君王如此,身为臣子,夫复何求?
    而这时候又正是赶上对鞑虏作战准备完毕,大军即将出发之时,这更加激励起了一众武将的精忠报国之志。
    当今皇上英明神武,体恤下属,无微不至。为了回报下属的恩德,竟然连皇子都可以过继出去。
    如此君王,试问古往今来又如何能找到第二个?
    对于即将要爆发的大战,大明上下将士无不是万众期待,只希望这一次能够立下大功,上报君王,下慰人民,
    而自己也可以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名声。

第七百四十章 出兵辽东
    恒盛八年三月初六,在大明百万军队的热切期盼下,在大明亿兆子民万众拥护下,对鞑子的作战准备终于全部完毕。
    这一天,三十万大军在京城外集结,等待着李起正式下达向辽东进发的命令。
    这一天,数十万百姓牵猪赶羊,手里端着自家酿造的美酒,来给战士们送行。
    三十万大军排着一个又一个整齐的方阵,一眼望不到尽头。
    他们人人身披铁甲,手持利刃,目光坚定,身体如松似铁,即便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汇聚的强大威势,也令人不敢瞩目。
    军阵前面是一门又一门数之不尽的大炮,黑洞洞的炮口令人望之生畏。
    整整两千门大炮,从恒盛三年开始就已在昼夜不停地打造,每一门大炮质量优良,射程极远,
    若是同一时间齐齐开炮,足以毁天灭地。
    而此时,李起则如天神一般的骑着一匹骏马之上,驻立在他们的最前方。
    不错,这一次李起要御驾出征。
    这一战关乎大明百年国运,只要打赢了,那么大明百年之内再无边患。
    而若打输了,则国基不稳,现在这一切大好的局面都有可能出现崩坏。
    但是李起对这一仗非常有信心,因为李起为这一战足足准备了八年时间,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面,李起没有对鞑子主动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
    原本李起只想准备三年,五年,可足足也是拖了八年。
    对内,李起也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方法,为了这一战,即便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旧部,李起也是选择原谅。
    这些人投降后,愿意从军的便接纳到军队,加以锻造。
    不愿从军的,便让他们回去耕种,为的不过是积蓄国力。
    为了发展,李起甚至甘愿冒天下之大不为,废除了当年太祖高皇帝制定的禁海政策,大力发展海贸。
    这一个政策着实了得,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大名海贸昌盛,数之不尽的船帆每日里漂泊在海上,来回穿梭,往返运送货物。
    因为海贸的大发展,使得大明的国力恢复的越发的快,不过短短数年时间,海贸便每年为大明国库贡献一千万三百万两以上的收入。
    现在大明财政不但可以应付日益增长的开支,而且去年还结余了七百多万两白银。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须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有结余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现在,大明要钱粮有钱粮,要大军有大军,要武器有武器,于是李起果断下令备战。
    看着眼前一个又一个的方阵士兵,李起感慨万千,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今天。
    突然,李起拔出腰间天子保剑,遥天一指,大声高呼道:“我大明的将士们,此战为的是收复我大明疆土,为的是讨还昔日汉家的血债。
    我等身为汉家儿郎,责无旁贷。大明万胜,大明万胜,大名万胜。”
    李起的声音落下,三息过后,三十万大军齐齐大声高呼道:“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声音震动天地,响彻云霄,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是吓得变了颜色。
    感受到大明军队无上的威势,前来围观送行的百姓人人也是热血沸腾,跟着也是大声疾呼。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这一刻,所有人都是被融入进来,真真切切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家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
    大明这边举国上下都是在动员对鞑虏的战争,这一动员便是好几个月的时间。
    轰轰烈烈的行动,李起丝毫没有遮掩的意思,仿佛也不介意提前被鞑虏知道。
    如此这般,自然也逃不过鞑子的耳目。
    很快,李起对鞑子用兵的消息就传到了多尔衮那里。
    多尔衮听了之后,那也是一阵慌神。
    以前李起可谓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已经把鞑子折腾的去了半条命。
    现在李起贵为大明天子,集合大明举国之力兴兵来讨,这又岂是等闲。
    要知道李起的这一动,那可真谓是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直接便是出兵三十万,这样的人马不论是放在哪一个年代哪一个地方,那都是不得了的一个数字。
    有道是人过一千,无际无边,人过一万,接地连天。
    现在人过三十万,你去想一想那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多尔衮这几年苦心经营,终于一点一点挽回自己在八旗心中的地位和声望。
    正当他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可以放松,开始享受的时候,李起却是这时候选择来打,
    这让本以为自己了不起,都在想着是不是要制定对大明的作战计划的多尔衮。
    一下就是打的多尔衮当头一闷棍,措手不及。
    这一刻,多尔衮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都十分惧怕李起,只是因为无法战胜,所以心里下意识的不去想这个敌人,
    以为在心里选择逃避,就可以不需要去面对,但这一切终究是逃避不了。
    这几年其实多尔衮也是没有放松对大明的侦查,特别是对李起,多尔衮将李起的过往经历那是摸的清清楚楚。
    当得知当年李自成破京城的时候,李起这个定王犹如乞丐一般逃离京城,误打误撞被当时的吴三桂大军抓了进去,
    后来差一点便是死在了当时一个关宁铁骑小兵手里,如果当时李起死了,那该有多好。
    哪知道就在李起即将人头落地的时候,却是被郭云龙救下。
    “这个该死的郭云龙,真该千刀万剐啊。”
    每每想起这最可惜的一刻,多尔衮都是恨郭云龙恨的咬牙切齿。
    召集一干八旗固山额真,王公大臣,多滚便是询问他们如何应对,有何办法。
    一众八旗王公大臣这时候得知消息,人L也是脸色凝重,心里发慌。
    如此重要时刻,傻子都知道这一次那是关系到大清的国运,生死存亡。
    要知道李起三十万大兵压境,那绝对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的,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
    正是因为重要,所以这时候他们也是不敢乱发言。

第七百四十一章 今时不同往日
    若是以前代善在,也许他还能说上一两句话,而现在代善已经在三年前就病死了。
    这代善是八旗之中唯一一个能和多尔衮掰手腕的人,当然,他在的时候也没有这个魄力去掰。
    现在他都不在了,别人在多尔衮面前最多也只是个小鱼小虾,自然不敢乱说话。
    见一众人等不敢说话,多尔衮只能将目光看向洪承畴。
    多尔衮问道:“洪大人,你如何看?我八旗又当如何应对大明进犯?”
    洪承畴沉吟片刻,站出来说道:“回摄政王大人,大明皇帝雄心壮志,魄力非凡。
    自登基之后,八年时间,他都从未对我大清发动任何一场战争,甚至连挑衅的话语都没有。
    而他的这番做派也使我大清上上下皆被他迷惑,以为他会选择做一个守成之君。
    谁想现在他举兵三十万大举来犯,其野心已昭然若揭。而我大清上下数年来被其所蒙骗,进取之心,敢战之志,已是削弱不少。
    如今若是贸然开战,只怕后果于我大清不利。”
    洪承畴这话说的稍稍有些委婉,要说的直白一点,那就是这场仗如果打起来,基本上那就是大清铁定要完蛋。
    这个话虽然说的很难听,但是一众王公大臣却也没人敢出言反驳。
    因为洪承畴说的也是事实。
    这几年别看鞑子还算安稳,然而之前在大明境内丧失的那些人马,这都是八旗的精锐,
    这人马不是兵器。可以说打造就打造出来的,这是人口啊,人口这东西那从生育到养成,最少也是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的。
    现在大明提兵三十万来攻,想必其中必定精锐大军不少,大清又拿什么去抵抗呢?
    一众鞑子王公大臣心里都说这可是三十万人马啊。一人撒泼尿都足以淹了整个盛京,这一次大清真的是有难了。
    多尔衮听了洪承畴的话,不由得也是眉头紧锁,
    “洪大人,依你之见是说如今我大清若是与明国开战,胜算很低,是吗?”
    “回摄政王大人,是的,如今大明经过八年休养生息,国力己是日渐恢复。
    特别是其海贸,更是繁荣昌盛,为大明赚取了无尽的钱财。而反观我大清,自明国皇帝清算山西商人后,我大清与明国的商路就己断绝。
    这几年若非朝鲜,蒙古他们进贡,以及与倭国,南洋等国通商,我大清物资早已崩溃。
    现在此消彼涨。正是因为明国皇帝看到了个中差距,他这才是露出了虎牙。”
    洪承畴这话得到了一众王公大臣的赞同。
    确实,这些年因为没有山西商人对大清输送粮草物资,铁器草药,大清盛产的貂皮,人参、鹿茸等物又没有办法变现,
    这些东西虽然贵重,但又不能当饭吃,就算是可以当饭吃,可又吃不饱。
    若不是和倭国,南洋等国进行通商,还有去朝鲜,蒙古劫掠,就那么一点可怜的物资,大清估计早就崩溃了。
    “那依洪大人的意见,我大清该当如何应对这次军情?”
    多尔衮心中这时候也是没有主意,不由的向洪承畴询问。
    洪承畴心中早有计较,回道:“以微臣看,当今之计为有议和。”
    “议和”这两个字如果放在十年前大清国力鼎盛的时候说,那洪承畴无疑会被鞑子一众王公大臣的唾沫星子淹死。
    而现在这这两个字却无异议是所有人的救星。
    只要能够议和,仗就不用打了,他们这些人该享富贵的照样享富贵。
    至于大清衰不衰落,那也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
    再说了,他们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宁愿牺牲自己的富贵,也要换来大清的强盛,他们还远没到这种地步。
    “对对对,洪大人说的不错。如今我大清虽然在摄政王大人的治下,兵马战力也是恢复了很多,
    但是明国毕竟也是大国,那汉人多的杀都杀不完。现在我八旗人马不比从前,最好还是要再多养一代人,
    到时候兵强马壮,再伐明不迟。”
    洪承畴一说议和,立时便有一个八旗王公站出来赞成。
    他是一说完,便又有几人站出来纷纷响应。
    不过也有人感觉这样做实在是太丢脸了,所以也有人主张应战。
    不过这样的声音毕竟是少数,现在是个傻子也知道明国不比从前,真要开战,那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到时候他们手下人马损失惨重,估计又要被多尔衮兼并也有可能。
    所以于公于私,他们都不可能会选择这个时候和明国开战。
    多尔衮见主张议和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于是说道:“好,既然你们同意议和,那本王便接受你们的意见。
    既然要议和,便要有议和使者,那你们以为何人可前往明国,和明国皇帝商谈议和之事?”
    多尔衮目光扫视众人,众人一接触多尔衮目光,不由得纷纷是退缩。
    开玩笑,虽然说汉人讲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这时候那是紧张时刻,明国皇帝似乎开战之心异常坚决。
    虽然议和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只要条件开的好,那估计也有一线希望,
    但毕竟那也只是一线希望而已,真要是明国皇帝上嘴唇碰下嘴唇,那谁去议和便是死路一条。
    见无人回应自己,多尔衮不由的是怒火中烧,“怎么了?遥想当年你们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在马上雄伟天下,
    现在让你们去议和,为我大清出这么一点力,都畏畏缩缩,畏之如虎。你们还是我大清的巴图鲁吗?”
    众人被多尔衮训斥,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自然也是不可能被多尔衮激将到。
    最后多尔衮的目光看向洪承畴。
    几年前八旗兵临山海关,那时便是洪承畴出面议和,他是见过明国皇帝的。
    若是派他出去,那也是轻车熟路。
    多尔衮刚想要开口,洪承畴便立即出班说道:“摄政王大人,微臣推荐一人,可担此大任。”

第七百四十二章 你为何让我去送死
    “好,洪大人你说,你推荐之人必是有担当之人。”
    “回摄政王大人,微臣推荐太子太傅宁完我宁大人。”
    洪承畴这话一说,落在那旁边的宁完我身上,那是五雷轰顶,好些没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这个时候宁完我在心里那是把洪承畴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问候了一遍,
    宁完我心说你这洪承畴,我是哪得罪你了?你要这么狠,让我去议和,那不是明摆着让我去送死吗?
    你当我傻啊,你自己怎么不去?
    不过这话又不能拿到台面上说,见多尔衮目光向自己看来,宁完我这时候也知躲不过,出班说道:
    “奴才回摄政王大人,奴才也想为我大清出使,为我大清效力,可不巧这段时间身体实在抱恙,不宜远行,还请摄政王大人体谅。”
    不怪宁完我不敢去,实在是他和洪承畴那也是半斤八两,都是老牌的汉奸,汉奸资历跟范程有的一笔。
    这样的人哪里敢去见明国皇帝。
    而洪成畴把宁完我推出来,那也是没办法,
    上一次洪承畴去见李起,他就差点死于刀下,被处以凌迟。
    现在你再让他去,估计他情愿撞死在这大殿之上,也不会去的。
    多尔衮一听宁完我这时候竟然以自己身体抱恙为由拒绝出使,哪里还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这些鞑子王公大臣,每一个人都是在多尔衮的密切监视之下,谁身体抱恙不抱恙,他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